爸爸们如果想成为“故事大王”,首先就要了解宝宝“阅读”过程的发展,还要肩负起为宝宝挑选好书的重任。

0~1岁

把书往嘴里送、撕咬书是这个阶段宝宝“看”书的特点。其实这恰恰说明宝宝对书开始感兴趣。可以给宝宝买一些书看,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是更喜欢爸爸来讲。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才能使宝宝更聪明。

选书原则:安全选择那些不容易撕破或掉页、没有尖锐边角的书,讲的时候宝宝抢走拿着也不怕。画面要清楚,色彩丰富但不要刺眼。那些印刷质量不好、色彩也有偏差的书一定要帮宝宝“屏蔽”掉。

1~3岁

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但是这个时候的他注意力还集中不了太长时间。也许爸爸讲得正带劲的时候他就跑了。那也没关系,就拿出爸爸的“绝活儿”,跟他疯一阵儿,再做回你的“故事大王”吧。

选书原则:丰富不仅是故事书,撕纸书、触摸书、外形不规则的书都应该让宝宝接触一下。故事的画面也不要总是可爱的卡通形象,真实的照片、泥塑、剪影、剪贴纸或者油画组成的故事会让宝宝有不同的感受。

3~5岁

这个时候爸爸讲的故事应该可以使宝宝明白一些道理了。故事应该成为父亲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爸爸可以在每天的故事时间里和宝宝分享生活的体验,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乐观、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选书原则:享受一本好看的书,一个好故事能让爸爸和宝宝共同享受讲故事的时光。孩子听了故事有自己的感受,爸爸讲完这个故事也觉得回味无穷。现在很多优秀的绘本非常符合这个双重“享受”的要求。

精选阅读

入园前如何打造“独立宝宝”?


我们会发现2岁左右的宝宝凡事都想自己来,爸爸妈妈不妨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引导。上幼儿园对宝宝来说是一个新阶段,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顺利生活的基础。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弊端

弊端之一: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让宝宝完全生活在“全自动”的生活环境中,宝宝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会挫伤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缺乏进取心的人。

弊端之二:害怕面对问题和新情况,会形成不良的个性。

宝宝长期在爸爸妈妈呵护的“温室”中成长,一旦脱离成人的怀抱,会显得手足无措,郁郁寡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缺乏应变能力。长此以往,会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变成一个懦弱、消极的人。

三步打造独立宝宝

生活自理能力对宝宝而言是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过程,也是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顺应宝宝的发展顺序,为宝宝创设独立学习的机会。

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了解宝宝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的顺序,并给于宝宝适当的训练,这样宝宝不会因为难度太高而失去兴致。例如:一岁的宝宝会自己站了,可以让宝宝试着洗手。一岁半的宝宝可以试着自己吃饭。两岁的宝宝可以尝试如厕、脱袜子、刷牙等等,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宝宝的小肌肉的发展,又增强了宝宝独立意识的发展。

2.多赏识宝宝,让宝宝的做事态度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由于宝宝的小肌肉还处在发育期,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较差,所以每当宝宝独立完成任何小事,爸爸妈妈不要吝啬您们的表扬和鼓励,因为您的支持和鼓励是宝宝继续独立做事的动力。爸爸妈妈也应重视宝宝此时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例如:宝宝看到您在剥毛豆,兴冲冲地跑过来。这时您可以提供一个塑料小碗和小凳子,事先将毛豆的壳拨开一小半,让宝宝在自已动手剥豆中充分体验成功地快乐。千万别害怕孩子要打碎碗或担心孩子不会剥,或害怕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剥,这样宝宝因为你的拒绝和责骂而扼杀宝宝独立意识的萌芽。恰当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自信,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爸爸妈妈的引导贵在持之以恒。

爸爸妈妈再让宝宝独立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示范要求要清楚且形象生动,这样可以方便宝宝模仿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坚持天天这样做,把它当作一种习惯,这样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得很快。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作“成长记录”,完成什么事情,让宝宝自己在记录上打勾或贴五角星,以此激励宝宝的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

上幼儿园之前帮宝宝锻炼自理,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应,不仅有利于宝宝的成长,也为父母减了不少烦恼。那么快行动起来,入园前打造好一个独立宝宝吧。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培养我家的“故事大王”


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有很多途径,如看动画片、做游戏、听妈妈讲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后让孩子自己复述一遍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母都可以给孩子讲一个精心准备好的故事。你的故事可以是很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是你小时候听过的或自己编的传说,还可以是有关一条神奇的龙,小时候一段真实的经历描述,或者是上星期你做过的一件傻事,或者就是你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和书。当然,故事不需要每个晚上都换,但你一定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热情,让孩子知道讲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语言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

此外.父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孩子.比如说.当父母讲到.春天到了.精灵兔和心奇鼠一边种萝卜和花生,一边商量着怎样教威力虎种东西。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精灵兔要种萝卜呀,为什么心奇鼠要种花生呢?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因为精灵兔喜欢吃萝卜呀,心奇鼠呀,喜欢吃花生呗。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还能够学到一定的自然知识。

而当故事讲完之后,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样做,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有些“疙疙瘩瘩”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只要他肯开口去讲,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做游戏:导孩子把整个游戏过程描述一遍

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家里玩过家家游戏。这时候,孩子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二生肖毛绒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并试着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次等孩子们游戏结束后,父母都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扮演了谁啊,好不好玩呀?以此积极地引导孩子把整个游戏过程描述一遍,这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也有不小的帮助。此外,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会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开动脑筋去思考什么样的情节才更有趣。

合理利用动画片:引导孩子大胆地讲出故事情节

动画片是一个内容形式都很丰富的载体,孩子们往往都很容易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看完动画片后都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如果父母懂得合理地引导孩子大胆地讲出故事情节,或是靠自己的记忆和想像绘出一些故事画面,对于全面提升孩子的能力会很有益处。

演讲:引导孩子“正规的”讲话

演讲是一项很有趣、不需要准备的活动。当你和孩子在步行或开车去某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假装自己是个新闻记者来访问孩子,让他谈谈他觉得有趣的事件。你可以提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早饭的时候会提供冰激淋?”或者“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宠物,为什么?”或者“如果你可以熬夜到午夜,你会做些什么?”然后让孩子作些“正规的”讲话,而不需要许多准备。

如何让宝宝快点认识爸爸


让宝宝认识父亲,爸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常常在宝宝面前出现,混个脸熟

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宝宝相处,设法让他盯住你的脸,让他渐渐熟悉你的面容。在宝宝最初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2、多拥抱宝宝,增强宝宝安全感

在宝宝出生后,多和宝宝在一起,每天都要抱抱他。当宝宝被抱着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他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爸爸应该一回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他,轻轻地抚摸他,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让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通过肌肤的接触,你会不断增长亲子之爱,守护幼小生命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婴儿感觉到你的存在,向你报以微笑时,你可能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触摸宝宝,进行亲密接触

爸爸要经常与宝宝一起玩耍,在他吃奶时给予抚慰,经常给他换尿布等等。实际上,当你触摸、抱着孩子时,你是在触激他的身体运动,触发他的大脑和肌肉的活动。爸爸可以在妻子喂奶时搂着她和孩子;喂奶后轻拍孩子;喂奶后哄他入睡。给孩子提供不同触摸刺激,能够多帮助孩子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英国一项研究证实,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父亲如果能做到上述几项,孩子在1岁时的搬运技能、图案辨认能力、单词识、记能力的分数就明显高于那些父亲没有参与孩子心灵世界沟通的同伴。

4.、多和宝宝说话,让他熟悉父亲的声音

爸爸的(与妈妈的不同)声音常常会使宝宝感到兴奋,长期这样,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更会有信任。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

亲手“打造”聪明好宝宝


你希望宝宝聪明吗?请善用期待的眼光!你希望宝宝可爱吗?别吝啬赞美的语言!你希望宝宝自信吗?得学会加油和鼓劲!

知道吗?你的鼓励和预言,将促使宝宝成为你所希望的人!!

女儿很早就会拍手的动作,但我们说“鼓掌”,她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也就是说,她还没有把动作和相应的语言符号联系在一起。在她7个月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只要她无意中一做拍手这个动作,我就说“鼓掌”。连续几天后,女儿知道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一说“鼓掌”,她就会拍手。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许时,我们会对她鼓掌。十多天后,她就知道“鼓掌”可以用在什么时候了。

那天,她爸爸听着电视里熟悉的旋律,忍不住手舞足蹈,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表演完,她马上热烈鼓掌。我很惊讶,不知这是不是巧合。于是,也闻歌起舞,舞罢,女儿一样兴奋地大力鼓掌。这下,我知道女儿真的把词、动作和含义都掌握了。这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运用女儿自己的主动性,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她。像“再见”等词,后来都是这样学会的——在她挥手时,我们就说这个词。

我很为自己的实验结果高兴。因为我越来越多地发现: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孩子自发出现自己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把行为与父母的认可、赞扬或奖励联系在一起,其行为得到正强化,孩子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表示否认、反对甚至对其惩罚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因为孩子得到的是负强化。其实,家长在鼓励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时常会用到这两种方法,只是有些父母负强化用得多,对小宝宝也是制止、禁止的方面更多,对正强化的效用则没有充分重视。正强化的关键是发挥宝宝自己的主体性,其威力不可低估,它既是一种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的捷径,也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女儿学爬的过程中,我们大量应用鼓励的方法。每一次爬到终点时,她都会听到我们的喝彩。有时,女儿显然是为了享受喝彩才爬的。

在女儿学走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经常传出鼓掌声——那是对她走得好的鼓励。女儿很在乎这些掌声,有时我们的掌声不及时,她就会自己拍拍巴掌,以示鼓励。

鼓励的次数多了,女儿好像也不太在乎了。我后来发现,如果在女儿做得好的关键点上鼓励,其效果要比泛泛地鼓励好。比如学走时,说“宝宝走得好!”就不如点出“好”在哪里:“对,宝宝学会不用扶东西走了,真能干!”或“宝宝学会转弯了,真了不起!”基本听懂的女儿对这些夸奖很得意,同时,也增强了她的信心。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我曾向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教——他把女儿培养成18岁的博士。他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就会如你所愿。”这位教授在女儿很小时就开始和女儿比赛数学题,小小的女儿常常赢了有名望的父亲,父亲对待女儿的态度,让女儿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慧的,女儿开始对数学充满信心。稍大一点,父亲装作愁眉苦脸地从学校回来,说自己有一道题不会做,女儿就自告奋勇地帮爸爸解题。虽然,这道题女儿没解出,但她却下定决心要学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父亲鼓励期待的眼光中,女儿成为一位年轻的数学博士。

需要注意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正面、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消极的效应。有的孩子在学爬、学走路时比较慢,如果性急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如别的孩子灵活,对孩子嚷嚷:“你怎么这么笨呢?!”并用对待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有可能,这个孩子真的变成一个笨而胆小的孩子。有时,这种毁灭孩子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很多广告中宣传某种微量元素或产品会让宝宝更聪明,有些家长常会毫不吝啬地购买,但其作用却很值得怀疑。然而,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精神鼓励,它可以激发出孩子聪明的潜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施行,其效果还可以累加。所以,只要父母处处做有心人,你就可以“打造”出聪明的孩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他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出的美女雕像,每天虔诚地凝望,最终雕像具有了生命力,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预期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现代心理学中常用“自验预言”或“预言自验”来指同样的意义。

如何让爸爸积极投身到育儿中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的理由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有许多理由。可是,在诸多理由中,最让人意外的,却是缘于孩子妈妈自身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想让爸爸参与育儿,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发挥作用的原因。这比起爸爸自身的关心和努力,以及改变社会偏见等还要重要得多。

很多妈妈经常会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这样能干而完美的妈妈,使爸爸无从下手。即使开始时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的爸爸,碰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也就会打退堂鼓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大包大揽,使爸爸们觉得养育孩子已经是“别人的事”了。如果想要避免这种事发生,爸爸们就要亲自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给孩子换尿布、喂辅食、读故事书,一个都不能少。

爸爸想要成为育儿战线的尖兵,应该怎么做?

男人本能就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所以,一旦遇到不如别人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消极心理,变得沮丧。如果从孩子出生至3岁,爸爸都没参与育儿,那么,此后要参与就更难了。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让男人产生当爸爸的感觉。

要想让爸爸积极参与育儿,怎么做才行?

●要把分工做好

事先把爸爸该做的事和妈妈该做的事分好。开始时可以做些简单的,哪怕只是陪在旁边,慢慢熟悉以后再加大力度。可以按时间段分工,比如周一、三、五由爸爸做,周二、四、六由妈妈做;或也可以按事务分工,比如饮食由爸爸负责,哄睡觉和洗衣服由妈妈负责。

●必须有爸爸的一席之地

爸爸要想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必须以深深的爱和依赖作为基础。所以要有爸爸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如果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么爸爸就没机会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么忙,每天都应该为孩子做几件事。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等,事情虽小,但也很重要。

●即使开始时做得不好,也要坚持下来

不管怎样,实事求是地讲,爸爸在育儿或家务事儿上,比妈妈笨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以此为借口就把事情推给妈妈,那可不好。干得好也罢,干得不好也罢,只要爸爸下决心干,就一定会干得越来越好。

●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累的一件事就要数夜间喂奶了。尤其是孩子状态不太好的日子,或是睡眠不太好的孩子,就更不好哄了。所以让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就显得非常重要。爸爸也要偶尔经历一下这样的事,才能真正体会到育儿的辛苦,对孩子的爱也会更深。

●一起工作,一起休息

爸爸在照顾孩子的期间,妈妈最好同时做些别的家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做家务事和育儿的效率,也有利于夫妻感情的巩固。

因此,家长们不能忽视爸爸对宝宝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的,爸爸对宝宝教育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影子爸爸”该如何回归家庭?


朋友老叶最近遇到了一件很糟心的事情,他感觉自己与八岁的孩子关系很疏远,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孩子更好地互动。

老叶前些年因为要照顾家庭,经常在外面出差,陪伴孩子的时间极少。当老叶尝试与孩子亲近时,孩子会抱怨:“以前你都不管我,现在我也不想和你多说话。”老叶听了感到非常生气:“我是你爸爸,你怎么能这样说?”有时妈妈看到他们父子之间的互动很紧张,也会对老叶有所抱怨:“让你管一下孩子,你这样还不如不管。”这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会退缩到妈妈身边,不愿意与老叶有更多的交流。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因为“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的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甚至是消失了。也有些爸爸在家里总是缩在自己的角落里,只有妈妈包办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兴趣爱好,甚至与孩子的互动。因此,这些爸爸也就成为了“影子爸爸”。

男主外女主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特别是全职妈妈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因此,有些妈妈把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时爸爸缺席太久后又突然回归家庭中,大家必然会感到不适应。老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很迫切地希望与孩子改善关系,并有良好的互动。

这是一次觉醒,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扶持,从缺席和影子爸爸的状态进入与孩子良好的互动中。在这个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那如何才能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老叶讨论了很久:“孩子与妈妈互动这么多年,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密了,你突然闯入他们的关系中,孩子会比较排斥。”老叶很同意地说:“确实,感觉就像是第三者一样。”

如果这时爸爸太急于与孩子亲近,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会有抱怨,那么爸爸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对立。但是孩子的疏离也让爸爸觉得很挫败、很无奈。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第一、爸爸需要清楚夫妻关系是首位。

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边界。如果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本身存在着矛盾或者关系比较疏远,那么孩子一般比较倾向妈妈,从而与妈妈建立非常紧密的链接,这样即使爸爸进入了家庭中,也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挫败!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或缺席太久,孩子会忽略爸爸,反之更依赖妈妈。在这种情况下,爸爸想和孩子亲近,首先要与妻子保持和谐的亲密关系,取得自己妻子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接受时,也就会跟随妈妈慢慢地认同自己的爸爸。

在孩子三岁左右时,如果爸爸意识到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密,那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妈妈之间保持适宜的距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界。但是老叶由于忙事业,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方式,让孩子在会议的情境中明白,爸爸和妈妈才是一起的,他只能扮演孩子的角色,同时让孩子承认和接纳父亲的存在。

第二、尝试与孩子面对面地互动。

很多的爸爸留给孩子最多的是背影,有时候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早晨孩子上学了爸爸还没有起床,有些孩子特别懂事,看到爸爸在家里忙于工作,他们就不会主动去打扰。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就算父母苦口婆心地与孩子讲一大堆的道理,还不如孩子在父母身边实实在在地学到的东西更有说服力,而面对面的互动,实际上也是身教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通过与爸爸真实的互动,从爸爸身上学到更多规则和技能,也不再认为爸爸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或者是不见踪影的“工作狂人”。生活不易,但无论工作有多忙,也别忘与孩子好好地坐下来聊聊天,谈谈心。

爸爸放下工作,与孩子面对面地沟通,真正陪伴孩子。例如一起跑步、一起吃饭,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感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

第三、与其做一个正确的爸爸,不如做一个有趣的爸爸。

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爸爸,无论是生活中的爸爸还是工作中的爸爸,孩子只有在了解后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爸爸。

比如老叶后来经常带孩子到自己的办公室,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爸爸是强大的,是无所不能的,那么这时爸爸传递的价值观更容易被孩子所认同,同时孩子也认为爸爸是有力量的。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喜欢足球,那么爸爸可以花些时间陪孩子踢足球,向孩子展示足球的各种技能,这样孩子会把爸爸当成自己的榜样,认同甚至会超越爸爸。

第四、和孩子拥有共同的小秘密。

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最好的方式是保守共同的秘密或者交换秘密。

老叶的太太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让孩子吃垃圾食品。有一次孩子特别想吃冰淇淋,老叶同意了孩子的请求,并与孩子约定:“不能告诉妈妈我们吃了冰淇淋,这是我们的小秘密。”这时,孩子会认为彼此是有信任的,也愿意与爸爸亲近。

或者,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发生的“坏事”,这样孩子感觉到爸爸是愿意分享秘密给自己,自己在爸爸的心目中是可以被信任的,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肯定,是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爸爸可能会因为之前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而感到愧疚,所以希望自己与孩子的疏离关系能够快速修复,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期望,因为稳定的情感需要在一定时间的相处上积累出来。

爸爸可以争取多一些时间与孩子相处,并在这个过程中稳定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太过于敏感孩子的叛逆表现,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接纳。

慢慢地,孩子能感受到爸爸的爱,爸爸也能够回归到孩子的心里,同时让孩子真诚地接受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氛围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成长,也能够让孩子在未来成为他自己。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理想化的爸爸,也不需要影子爸爸,而是需要能在他们成长中真实存在和用心陪伴的爸爸。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互动中认同爸爸的价值观或者爸爸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