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性别观

玩具汽车和穿牛仔衣裤,并不能让男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子。真正使他认为到这一点的,是他童年初期和父亲之间的有益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他渴望长大后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如果父亲有意拒绝儿子要布娃娃的请求,或者表现出为儿子的女孩品味而担心,孩子的男子气质也并不会因此面得到加强。事实上,儿子甚至会觉察到自己和父亲的男子气质都值得怀疑,或者认为两个人都缺乏男子气质。如果父亲对自己的男子气质感到自信,他就应该通过给儿子买布娃娃的方式,来帮助儿子发展父爱中的母爱一面。 

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观

与此相同,女孩也从妈妈身上寻找自己的偶像。如果当妈妈的能鼓励女儿去参加许多活动来开发她的极限能力,并且自己也去这样做,她就能培养出一个既自信,又健壮的女儿来。但是,如果当母亲的过分担心自己的女子气质,或者担心自己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她就可能过分重视女儿的女子气质。如果她只给女儿布娃娃和炊事具玩,并且总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就会使孩子曲解女性的特点。 

女孩子同父亲建立积极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当父亲的不理女儿,轻视女人,拒绝和她玩球,或者不让她参加野营、钓鱼等活动,她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养成老古董性格。其实,小女孩想要玩具汽车,小男孩想要布娃娃都很正常,而且完全可以给他们买这种玩具。男孩想玩布娃娃是因为他具有做父亲的情感,而不是因为他的女子气。因此,应该帮助他成为一名好父亲。不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如果他们想穿不分性别衣服,或者女孩子喜欢穿礼服,那就让他们穿好了,不会有什么坏处。 

至于干家务活的问题,专家认为,应该给男孩子和女孩子分配同样的活。男子和女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应该从事同样的职业。男孩子可以和他们的姐姐妹妹一样,应该做铺床、打扫房间和刷碗等活,而且要干得同样多。女孩子也可以做打扫院子等活,就像我希望她妈妈也能这么做一样。但是,我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活他们都不应该交换,都应该完全平等,而只是说不应该对他们有明显的歧视或区分。父母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看孩子的特点时要记住,男孩子主要像父亲,但也是常常有点像母亲,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定程度上像母亲。 

有些女孩子就像她们的父亲,她们有的喜欢养鸟,有的成为了免疫学家,而她们的母亲并没有这种兴趣。所以,孩子的特点问题只存在着程度上、兴趣上或者对事物的看法上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异性的特点。这样能使他们长大以后理解异性,并且具有更丰富、更容易变通的个性。在整体上讲,它也有益于社会,因为它能使人对各种职业有一个综合的看法。

由于一个人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单一性特点,所以,只要孩子能欣然地接受他们的现状,那么,不论他们已经养成什么样的复杂特点,对事物持什么态度或者有什么爱好,都可以尽管放心地让他们去发展。这样总比由于家长的反对而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忧虑要好。

zj09.com小编推荐

从小学习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周末,我带着儿子到超市购物,打算买辆电动车送给他。这时候,小家伙说话了:“老爸,这个电动车很贵吧!”听儿子这么一说,我一阵欣慰。

一年前的儿子可不是这样,只要看见自己中意的东西,无论价格多少,非得要求买下来。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打算从自身做起,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开始“精打细算”起来。那次,我们一家三口到街上散步,碰巧有卖凉席的。我和妻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少花了10元钱。于是,我们利用这“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3块雪糕和1份晚报。时间一长,我们的教育果真有了效果。那天,我带儿子到楼下买洗漱用品。正当我拿着一个“健齿型”的牙刷去付账时,儿子拉着我的衣角说:“老爸,这个牙刷十多块钱呢,不如你买个5块钱左右的,质量也不会差,省下的钱,还能给我买本童话书呢……”瞧,儿子已经有自己的理财观了。

其实,理财和走路、吃饭、穿衣服一样,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理财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有了“财”才学习理,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以及开源节流的良好消费习惯,都需要从小培养。如今,儿子已经成了我们家的“理财小专家了”!

要从小强调孩子性别差异


孩子的模仿是种学习,家长要及时向她解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简单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区别。

去客厅取东西时,看到宝宝站在小尿盆前面,将裤子褪到脚脖子处,两只小手捏着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着,就那么哗哗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没怎么浪费,全流到裤子上了。

过去把孩子抱开,问她:“宝宝怎么站着尿呀?不是应该坐着吗?”

宝宝说:“幼儿园里浩浩(男孩子)就站着尿。”

我边给宝宝换裤子边跟她解释:“浩浩是男孩儿,宝宝是女孩儿。”

宝宝说“不对,我也是男孩儿。”

我说:“不是,男孩儿有小鸡鸡,宝宝没有,宝宝是女孩儿。

妈妈也是女孩儿(老女孩儿),你看妈妈也坐着。咱们女孩儿要坐着或者蹲着尿尿;爸爸和浩浩是男孩儿(谁见过三十六岁的男孩儿),他们才站着尿呢。”

宝宝又问:“那月姐姐呢?”

我说:“月姐姐是女孩儿,姐姐妹妹都是女孩儿,咱们女孩儿尿尿要坐着或蹲着,哥哥弟弟是男孩儿,他们站着尿,记住了吗?”

宝宝点点头,说:“宝宝是女孩儿,不能站着尿,爸爸是男孩儿,才能站着尿呢。”

看多聪明,一说就明白。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我们的几个朋友家又恰好都是女孩子,孩子她爸爸平时又极注意在孩子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宝宝一直没注意到男孩儿与自己不同的问题。宝宝幼儿园的厕所是男女小朋友共用的,这不,上幼儿园没两天她就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了。看来男女小朋友合用一个厕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的模仿是种学习,家长要及时向她解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简单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一些能帮宝宝确认自己性别的字眼,如:用“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儿子)”来代替“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好宝宝”之类的中性词。向朋友们介绍她时,可以用“这是我的女儿(儿子)××”来代替“这是我的孩子××”;路上看到男孩子时,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小男孩儿多帅!”看到女孩子,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姐姐长得多漂亮!”平常孩子的穿着打扮、日常用品上也根据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分。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

老外这样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凡事都需要学习。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洋娃娃

女孩玩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相比而言,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男人需要认可,女人需要呵护。在德国,经常见到,男孩如果帮了别人的忙,父母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熊抱,然后拍拍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

男孩常做挑战性运动,女孩要多做体操

在英国,很小的男孩就经常被父亲强迫着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经常被父母送去练体操。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男人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从何时起应该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说起现在的孩子,一些家长有些看不明白。专家认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男孩女孩性格特征相反

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级里,有好几个像她这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小羽说:“我们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青春洒脱的形象,觉得那样很帅。”

而某小学教三年级的陈老师则对小学生中的“阴盛阳衰”感到有些担忧:“近几年,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的那段时间,哭闹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数,女孩反倒很少哭闹,比男孩更能适应环境,独立能力也更强。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厉害。”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当成一种时尚、潮流,“我觉得有的孩子男女性别的差异都有些模糊不清了,真不知道现在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3岁后应培养性别意识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袁立壮老师指出,现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现象,是因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师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袁老师认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男女同厕会影响性别观吗?


个案:

金女士的女儿今年4岁,在市区一知名幼儿园上小班,这所幼儿园的成人和男女孩的厕所都在一块,成人有“遮羞板”相隔;男女孩则统统在一起,没有遮拦。她发现女儿这几天喜欢站着小便,还尿湿了裤子。她告诉女儿,女孩子的身体结构跟男孩子不一样,要蹲着上。没想到,女儿很不乐意,她说:“我要做男孩,男孩多方便呀。”

金女士很担忧,怕男女同厕影响女儿的性别观,进而影响女儿的性别认同。她说:“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女儿这么小其实已经开始有朦胧的性别意识,幼儿园男女同厕会不会忽视了这个问题?”

林慎整理

最近,幼儿园男女同厕现象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男女同厕是普遍现象。那么幼儿园男女同厕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观?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开展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呢?让我们来听听幼儿园园长、心理专家和家长的观点。

观点交锋——

消除神秘感有利健康

市六幼园长邓慧敏: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国包括我市的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的。我个人认为男女同厕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是无伤大雅的。

孩子对男女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看到男女差别,就如同看到每个人外貌的差别一样。越隐蔽,不让他们看到,越容易产生好奇心。幼儿阶段让他们“熟视无睹”地看到和认识男女差异,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健康的,隔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或其他联想。

女孩模仿男孩如厕方式只是好奇,她自己会发现这样不方便,会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告诉她“女孩要蹲着尿尿”。当然,也会有个别差异,重要的是家长要进行适时和适当的引导。

需进行调查分析

市八幼园长金晓群:

受场地所限,我市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的。之前,我们幼儿园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我们幼儿园接下来准备面向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孩子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

建议错时上厕所

宫本宏(温州市民康医院主任医生):

对幼儿实行男女分厕,是有效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如果幼儿园受场地所限,可效仿个别商家的做法,实行错时段上厕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4至5岁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蕾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教育不当,将对孩子产生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孩子合理安然地度过了这个时期,他的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从接诊的病例来看,同性恋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幼儿时期对两性认知的不明确导致的。父母千万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和兴之所至的,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而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不回避早教育

严新才(平阳新鳌高级中学校长助理)

我认为男女同厕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意识。市区金女士的女儿站着小便,而且还说:我要做男孩,男孩子多方便啊!这正是性别意识已经出现的表现,也是我们家长开始实施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家长声音——

这个也担忧,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正是教育男女有别的好时机,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啦,她女儿这么说估计是某个重男轻女的人给她灌输男孩好的关系。我女儿小时候看她爸爸站着,她也说自己要站着上,后来我跟她说你是女孩,女孩是坐在马桶上的,她就知道啦!后来上了幼儿园,回家就说男孩子和爸爸一样是站着小便的,我们女孩子全部都是坐着小便的,说得很平常。

——加宝

我倒觉得小时候这样混在一起比较好,因为没有歪念,呵呵,借这个时机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

我平时挺注意这方面的教育的,所以还特意买了幼儿性别区别的书来给孩子看,现在他基本了解了男女的概念。他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爸爸,爸爸长大了当爷爷。

——蛋蛋妈妈

“孩子在幼儿时期,想看父母洗澡、想和父母一起洗澡、看父母换衣服等行为,这是儿童对成人的身体好奇心使然。如果我们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上。如果我们刻意地回避,孩子就会对我们的身体有更大的好奇心。所以,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父母可以应孩子的要求,坦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干涉、调侃或耻笑。如果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父母换衣服或睡觉的时候故意闯入,以了解成年人的身体。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了解身体是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只能偷偷摸摸,这对孩子的性心理的发展是不利的。”

无意之中看到以上这段文字,觉得很受启发,因此在对待孩子探知两性身体时,我们很少在他面前遮掩,大大方方,顺其自然,孩子反而没有好奇心,觉得很自然。对男女同厕,他只有一种想法:就是男孩子可以看男孩子,女孩子可以看女孩子。

——叶皮皮妈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想到前阵子,我女儿也出现这种情况,她上厕所时边嚷边做出这个样子:“妈妈,男孩子都是这样尿尿的。”而且还大笑。我引导她说,男孩子是这样的,你是女孩,不应该这样上厕所,男孩跟女孩是不一样的。起先我也有些担忧,因为不止一次,但我装作很不以为然,也不跟她一起笑。过了一段时间,她就不再这样了。我想这只是孩子感觉好奇和有趣,你不特别地去纠正,可能也没事,但如果你一再说,有可能孩子还会故意这样,反而久之会成习惯的。

——彦彦妈

怎么培养男孩子的性别意识


据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大约有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会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

所谓“娘娘腔”,指的是男孩在行为上某种程度的女孩化,表现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其中较典型的有:说话爱发嗲,走路踩“碎步”,举手投足间动作忸怩,爱跟女孩子玩等。一般来说,“娘娘腔”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可能导致同性恋,但却可能给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曾经有一位网友写过这样一篇帖子,它或许会给我们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身材和女的一模一样,走路也是,从小到大都被别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类的,我的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也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现在毕业了,尽管我很努力地改变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点,虽然动作是改变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却改变不了。出来工作后,我天天都被一些老女人在背后议论。我很烦,很郁闷,很不开心。我总是恨她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自己也不想这样。我天生外貌就那样,那叫我怎么办?所以我很痛恨她们,她们说我的时候我也会还击她们,骂她们死老太婆..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惨,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过正常的生活,为什么我的父母要把我生成这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温柔陷阱。长辈的过度关心和温柔软化了孩子成长应有的个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欢把男孩当女孩养,给他们扎小辫、戴小花帽、穿裙子等。此外,许多孩子都是在母亲、奶奶和姥姥的怀抱中度过学龄前时光的,等到上了幼儿园、小学,也都以女性老师居多,这种从女性怀抱中走出来的男孩,大都不自觉地以女性形象来规范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如果把这一观点用在教育上,那么,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生理差异进行差别教育。通过性别定位、性别差异、性教育等来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差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男孩自然健康地成长。因此,我们对男孩的教育与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男孩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性别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有侧重地挖掘男孩的潜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呢?

1.给男孩创造一个良好的性别环境

要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好性别榜样。一般来说,父母是男孩性别的启蒙老师。男孩都是通过父母认识自己性别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确的性别角色,那么男孩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父亲的影响并认同父亲,女孩则会认同并模仿母亲。

2.让男孩明确他的性别特征

可以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进行规范,以便日后让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取向意识。在男孩稍微长大一些,能听懂言语的时候,家长应该将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和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从而让男孩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男孩的性认知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

3.让男孩探索自己的身体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男孩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父母还要引导男孩保持身体的清洁,让男孩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4.让男孩喜欢自己的性别

“妈妈,我也要留长头发,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儿子是否表达过这样的愿望?这绝不是一句戏言,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别与父母的希望相反,父母因此对男孩实行相反性别抚养和相反性别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就会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变自己的性别认同,学习模仿异性行为。

如果一个男孩的父母特别希望要一个女孩,并在男孩面前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了这种愿望,那么男孩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就有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是个女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厌恶自己的性别。如果父母对男孩这种厌恶情绪不及时纠正,那么男孩就会出现性别认同混乱现象。这将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有一个错误的身体。

拿掉男孩儿头上的“小花帽”

有一部分男孩在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会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为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注意不能把男孩当女孩养,给他们扎小辫、戴小花帽、穿裙子等,而应该在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进行规范,以便让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取向意识。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美国一心理学家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的研究表明,这些人智力优良多与他们从小树立起的三种性格品质有关:

第一、不畏挫折的坚持力;

第二、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第三、对自己坚定的自信心。

其实,这三条都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具有这些坚强的性格品质,对弥补能力之不足及对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独立性一般表现有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如能够自己洗脸,会收拾玩具,不催促也会做所规定的事情,如按时起床上学、做作业等。

二是精神活动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有勇气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做错了也敢于承认。

儿童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坚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至迟应该在3岁时就开始实施,并从小处着眼。首先父母可以先观察。比如,从孩子玩积木游戏中,就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儿童能够自己想出各种玩法,不断变换不同的模型,玩完后还自觉地地收拾积木;有些儿童却只会按父母的要求玩,搭好一种模型后就不知如何玩下去,经常还要父母帮忙。这反映了孩子在独立性方面的性格差异。

如果发现孩子处处都依赖父母或长辈,一有困难就要父母为他解决,甚至稍遭挫折就在大人面前撒娇,要求补偿。作为父母,应该多教孩子如何去做,一旦孩子做对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做得不对,也要充分给予鼓励。这点对培养孩子坚韧性格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