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一些基本常识你知道多少?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你所不知道的聪慧大脑四个秘密

1、反应迅速。

反应迅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孩子很机灵”,对事物的反应很敏锐,思维速度快!近年来,世界医学界研究发现,大脑细胞膜中结合的n-3脂肪酸越多,感觉思维越机敏,记忆速度越快,反应越迅速。

2、注意力品质好,能高度集中。

注意力品质好,指的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这是一个人学业优异的必要条件之一。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都能认真听课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来,这些注意力容易集中的孩子的大脑的细胞同步性功能相对更好,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大脑细胞处于思维活动中时,能调动更多的细胞同时参与,所以思维的效率更高。

3、记忆容量大,能储存丰富的信息。

记忆力容量大,指的是能记住更多的东西,或记得更牢。研究发现,大脑的网络越丰富,即脑细胞数量、脑细胞之间的树突和突触的数量越多,大脑的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多,记忆容量就越大。所谓树突,是指大脑细胞上面伸展出来的枝杈;突触则是这种枝杈与枝杈之间的联系。孩子患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脑细胞膜中的脂肪的成分不好。

4、丰富的环境塑造聪慧的大脑

一项研究表明:脑力活动在刺激智力发展的同时,能使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促进大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甚至刺激大脑生出新的脑细胞群!通过刺激,大脑会多长出20%的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多位于主管学习和记忆的海马区。那么,什么是“适宜的刺激性环境”呢?比如:胎教中的音乐、光照、抚摸、语言、运动等形式,对胎儿来说,就是在提供“适宜的刺激性环境”。

二、胎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

胎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类脑细胞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年左右。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在脑细胞发育的最快时期,不仅脑组织的重量增长最快,而且大脑的髓鞘形成的速度也最快,髓鞘脂质急剧增加。髓鞘在大脑中扮演什么角色?原来,髓鞘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注意力的发展,仿佛一根电线的外皮,保证了我们信息传递的定向性,使我们可以有良好的注意力,学习工作的时候不会开小差。胎儿医学研究发现,从妊娠12周开始,大脑细胞开始分裂增殖,细胞数量也开始急剧增加,直到第6个月末,这段时间是细胞数量剧烈增加的过程。妊娠6个月到分娩时,细胞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更多的是细胞膜的生长和髓鞘的发育,也就是细胞体积的增加。

无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是我们大脑发育的关键。大脑细胞数量不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容量,影响着我们对外界作出反应的时间和速度;即使有了足够的大脑细胞数量,但是没有完整的细胞膜或者细胞膜质量差,我们依然不能让大脑高速地合成信息并对外界作出反应,同时还会使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多少与营养和大脑本身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三、胎儿有能力学习。

一些人质问到:胎儿真的能听到声音吗?他们认为,胎教是无用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有了听觉功能,并通过实验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据国外神经学专家研究,胎儿从第5周之后形成神经细胞,因此父母亲希望宝宝有什么样的智力,希望能够在有利的条件下增进遗传中大脑潜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先设计的,其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胎教。

四、运动胎教注意事项多

运动训练可于妊娠3~4个月开始。训练时孕妇应仰卧,全身尽量放松,先用手在腹部来回抚摸,然后用手轻戳腹部的不同部位,并观察胎儿的反应。开始时动作宜轻,时间宜短,几周后,胎儿就逐渐地适应了这种训练方法,能积极做出一些相应的反应。这时,可稍延长训练时间,每次以5分钟为宜。到了妊娠6个月以后,可以轻轻拍打腹部。到妊娠7~8个月训练高峰时,每次也不宜超过10分钟。

运动训练时手法一定要轻柔,一定要坚持每日进行。另外在妊娠早期和分娩前期都不宜进行。

胎儿需要的是母亲的爱。怎样给胎儿以爱呢?这不但需要语言上的和煦春风、优美的乐曲,而且还需要有肢体的接触,柔情的生命的亲呢这也许是母亲的本能吧!摸一摸你创造出来的小生命,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不要小看它的作用,腹内小宝宝可是有感觉的。

经常抚摸胎儿,可以激发胎儿运动的积极性,你也许不会明显感到胎儿发回的信号,这种信号缓慢而有节奏,只有实践,才可能有明晰的感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孕妇子宫内胎儿活动的差异,能预示胎儿出生后活动能力的强弱。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时期活动能力强的婴儿,出生6个月后,要比胎儿时期活动能力差的婴儿动作发展更快些。

这时,孕妇不仅是通过抚摸胎儿和他沟通信息、交流感情,还应当帮助胎儿作“体操”。在母腹中就进行过体操锻炼的胎儿,出生后动作的发展,如翻身、抓、握、爬、坐等,要比一般婴儿早些。特别是小肌肉的发育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手巧与心灵有密切关系,动作的发育间接表明大脑的发育状况。

给胎儿“做操”时间,应选择在胎儿精神良好的时候进行。至于什么时间婴儿精神状态良好,一般认为是早晚,而且每次时间不要太长,以5~10分钟为宜。

延伸阅读

说了那么多遍,怎么你就是不听呢?这四个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有孩子的家里经常会爆发这样的“口水战”:“你怎么没记性啊,我昨天刚说了”“说了几百遍你就是听不进去是不是”“怎么我说话你没反应啊?你听进去了吗?”

为什么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没反应呢?

今天好妈来帮爸妈们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说了很多遍孩子都不听,这叫做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

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有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换位思考。

晨晨每天都会赖床,让妈妈很犯愁,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提早叫她起床,但是每天晨晨都还是会迟到。

每天早上就听见晨晨妈妈说:“晨晨,起床了”

过了五分钟“晨晨,你怎么还没起床”

又过十分钟“晨晨,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叫晨晨起床妈妈都要催十遍八遍。

这种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这种反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像马克·吐温一样,过多的唠叨还可能产生超限效应。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很反感,父母可以为孩子换位思考一下。

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改变教育的方法,避免孩子因为对唠叨的不耐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1不要过多批评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

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

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孩子心里会嘀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

这样一来,孩子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

可见,我们父母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父母应该切记,“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

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像鹤佬学话那犹重复一次。

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

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的时候,切忌用一件事引出别的事情,把很久的事情全部翻出来,或者说孩子笨之类的。

要求过多,孩子可能会觉得,即使他改正了其中一个让父母唠叨的事情,

别的事情父母还是会不停唠叨,索性就都不改了。

因此,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别的事情也扯出来。

3巧用表扬

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个枣。”

虽然巴掌不能随便打,但是打了之后,父母如果再给孩子个“枣”,

对孩子的其他表现进行适度的赞扬,会让孩子心理平衡,有一定的成就感。

平时如果孩子有小小的进步,或者有一点小成就,父母也不要吝啬表扬。

在表扬中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要幸福、懂事得多。

4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错误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负责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新买的玩具弄坏了,即使孩子恳求新买一个,

父母也不要顺从孩子的心意,要让孩子知道他不会爱护自己的玩具,那么就不会给他买新玩具。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该孩子承担的责任,父母不要承担。

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

这样孩子以后做事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

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孩子被欺负不知道还手,你会怎么做?


「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也不知道还手,该怎么办?」「要是我孩子被人打了,我就简单的一句话:打回去!可是好像育儿专家都反对这种做法,那到底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啊,我也有。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太太比我还要内向,我们的儿子也是天生就性格温和,与世无争。有时候我看见他在跟其他小孩子玩的时候,被打了也不还手,转身又去玩其他东西,心里可真是又心疼又生气,恨不得就冲上去对他吼:「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打回去啊!」

孩子打人的原因

但是我毕竟是学心理学的,我知道孩子打人这么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绝对不是说有个孩子坏、霸道,有个孩子胆小、懦弱这么黑白分明的。其实还有些父母担心「我孩子总是打其他小朋友,怎么办?」打人是孩子的正常现象。因为:

第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就喜欢用他们最习惯的身体语言。比如我女儿一岁多,她跟我们在一起玩得开心了,会拿起我们的手臂就啃一口。在4岁以前,有时候孩子打其他小朋友,并不是表示讨厌,而是表达友好。而且很奇妙的,有时候被打的孩子也一点都不在意。这并不是说他就怯懦、没用,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身体表达,他知道对方只是打个招呼。

第二,两三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或者伤害。

能够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共情能力,也有人把它叫同理心,这个要在2岁以后才开始发展,而且需要发展很长时间,有些人一辈子都会欠缺共情能力。

第三,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根本不知道打人是错的。同样,被打的孩子有时候也不会愤怒,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多大的事儿。

我们大人也要注意,在4岁以前,如果孩子相互之间打几下,但是并没有哪个孩子生气、哭闹,那就不用太紧张,这是他们之间的游戏。如果有孩子生气,那就表示他认为对方是恶意的、他被欺负了,无论对方是不是真的恶意,我们都得去干预。至于4岁以后的孩子,应该已经逐渐学会这些社交规则了,如果还经常打人或者被打后不知所措的话,就得干预。

如果你的孩子被打

干预时,要注意方法。如果对着孩子喊:「你怎么不打他!」只会让情况恶化。这么喊的父母,是在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所以发泄自己的愤怒。但是,你只要看一看孩子的眼睛,你就知道他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困惑和害怕。他还在那里瑟瑟发抖呢,你又朝他吼,这不是让他更害怕吗?

你首先还是要安抚他的情绪,比如说:「哎哟,他打你了,你是不是很生气?」因为如果孩子不生气,那就说明他认为对方是在跟他玩,那除非我们很有把握对方是恶意的话,就不用去人为干预小朋友之间的游戏了。

如果他生气了,觉得委屈了,都快要哭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人的干预,而且也需要我们大人的一点社交智慧,跟对方家长一起商量来解决,针对前面提到的三个原因对症下药。

我们双方家长会一起来教两个孩子:「你为什么要打他?」

那个孩子可能会说:「因为他骂我笨蛋!」

那我就会说:「哦,他骂你笨蛋是他不对,我让他跟你道歉。不过,你可以跟我们大人说,他骂人,但是你不应该直接打他哦。所以你也要跟他道歉。你们两个一起道歉好不好?」

如果对方的理由不成立,比如「我想要玩这个玩具,他不给我。」那就直接批评他,然后要求他道歉就好了。

当然这个需要对方家长的配合。如果你正好遇到一个熊家长,养出了一个熊孩子还自以为得意,觉得自己孩子到那里都不吃亏,那你首先还是要坚持,让你孩子知道,这个事情虽然对方不认错,但确实他们打人是不对的。其次,以后就把这家人拉黑吧,咱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以后多跟育儿理念相同的人交往,也免得跟熊孩子在一起玩反而带坏了。

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别人

如果是我的孩子打了别人,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

首先教他言语表达的方法,「哦,你要这个玩具他不给啊?那你可以跟他说:这个玩具是幼儿园的,要大家轮流玩的,你还要再玩多久呢?如果他老是一个人占着这个玩具不放,那你可以找老师或者找大人的,但是不应该打人哦。」

这时你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了,「因为打人很疼的,你看你打了他胳膊,我要是也打你胳膊一下,」这个时候你可以打他胳膊一下,当然不能太重,别把他打坏了,但也不能太轻,得让他感到一点疼痛。

然后你继续跟他说,「是不是挺疼的?他也疼啊。所以打人是不对的,你要跟他道歉。」这就是最后一步,讲道理以及让他承担后果,培养他的社会认知能力。

小结

这样处理挺麻烦,需要在家里多练习。它肯定没有「打回去」直截了当和解你的气。但是,简单的「打回去」是以暴制暴,而且会让孩子以后过于警惕,对于别人无心的冒犯或者开玩笑也会打回去。

你耐心地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逐一培养他的言语能力、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这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能让他的社交能力变得更强,这不是更有效吗??

胎教有什么准妈妈不知道的么?


几乎所有的孕妈咪怀孕时要多听音乐,多看可爱的婴儿的照片,要抽空多与宝宝说说话,要多散步,保持心情愉快等等,做到以上这些,对胎儿的生长发育确实帮助很大,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过程中,孕妈咪也在学习对胎儿表达爱,为做好母亲角色作准备。关于胎教,有几个小秘密,孕妈咪知道吗?

1、胎儿确实可听到妈妈的说话声

科学家研究证实,在某种声音下,胎儿在仪表上显示的心跳速度增快,在怀孕30-34周之间,约有80%的胎儿会有这类反应,到了怀孕40周左右,几乎所有的胎儿对于声音都有心跳加快的反应。

胎儿对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反应,他们最喜欢妈妈的说话声,小鸟的鸣叫声和风吹风铃的声音。此外,胎儿也有讨厌的声音,如摩托车的引擎声,汽车的紧急刹车声,大声叫嚣的人声,妈妈发脾气的声音等。

如果你能经常以温和的声调和胎儿交谈,你的声音能使胎儿产生安全感。

2、母爱是最好的胎教

当了妈妈之后,最需要你付出的是爱心与耐心。从胎儿在你的身体里“扎根”那一天起,你就可以与他“谈情说爱”,使用爱的语言,充满爱的心情,传递爱的信息。

胎儿宛如初生的“心芽”,而孕妈咪则像培育“心芽”,而孕妈咪则像培育“心芽”的大地,为了让胎儿得到最完整的爱,准爸爸也要以温柔的爱心来对待与体贴孕妇。

与你的胎儿保持“心”的接触吧!让他每一天都能得到充足的母爱。

3、“第一天”胎教也重要

也许有人要问:究竟什么时候才算是第一天呢?根据妊娠周数的算法,名义上“妊娠的第一天就是最后一次月经开始的第一天”。

但所谓的“第一天”你也可以将它当作你想要孩子的那一天。不管什么时候,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作的那一天,你就可称之为“第一天”。

从“第一天”起,你与你丈夫都要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你的身体状况,保持生活规律,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个新生命的来临。

你们必须做的事项有:双方都做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制订未来生活计划,每天测量基础体温等,胎儿最怕的是酒与烟,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胎儿,年轻的丈夫最好戒烟。

从“第一天”起,你们就可以开始记日记,记录每一天的心情与准备,这将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家庭档案。

4、运动能使胎儿的大脑活化

妊娠中的运动,不仅对分娩有帮助,也能有效地转变孕妈咪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孕妈咪充分也吸入氧气,胎儿是通过脐带来摄取氧气与营养的,如果母亲能充分地吸入氧气,胎儿的大脑就会因为充足的氧气而变得活性化,所以,孕妈咪适量的活动可使胎儿的头脑更灵敏,但剧烈的运动效果适得其反,反而会抑制胎儿大脑的发育。孕妈咪每天都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但要配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

5、短途旅行也是一种很好的胎教

妊娠第六个月是最适宜孕妈咪短途旅行的时机。这时,胎儿渐渐安定,你离生产还有一段时间,身体还比较便于活动,不妨选一个好天气,与胎儿,准爸爸一起享受一下外出度假的乐趣。

在制订旅行计划时,你们一定要考虑到胎儿,行程不要安排得太紧,行程不要过于劳累。一般而言,空气清新、宁静的地方最理想,最好离家不太远,如有绿色的草地、湖泊则是最佳的选择。孕妈咪如感到心旷神怡的话,胎儿也会从中受益。

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散步,规则的子宫收缩运动,对胎儿是最快活的皮肤刺激,同时也可以促进胎儿脑部的发达。别忘了:告诉胎儿你来到了什么样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旅行时,你们两人也可一起讨论给宝宝取名,这些经验和过程将会成为你们日后最美好的回忆。

不看不知道!818关于胎儿的各种知识


妈妈们自从确认怀孕了以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宝宝的情况。大家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孕期知识,希望能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下面的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胎儿的冷知识,别人不会告诉你。

一、性别的差异

男孩子的精子到青春期才会开始制造,而女孩子的卵子一出生体内就有。

二、胎宝宝会发脾气

保持好心情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胎教。要知道,如果准妈妈发脾气,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使得血压升高。而宝宝会因为感受到这种情绪而不安,导致胎动加快。

三、会游泳的胎宝宝

在628周大时,胎宝宝没有固定位置,自由自在羊水里漂浮、游泳。之后,因为个头变大,胎宝宝的这一健身活动不得不中断。

四、打哈欠、吮吸和吞咽

准妈妈怀孕11周左右时,肚子里的胎宝宝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心脏开始给内脏器官功效,还通过脐带和胎盘进行血液交换。与此同时,胎宝宝学会了一些本领,比如打哈欠、吮吸、吞咽。

五、胎宝宝有300块骨头

我们一共有206块骨骼,胎宝宝要更多哦~听说,出生时至少300块,之后一些骨头会融合在一起。

六、灵敏的耳朵

准妈妈们在胎宝宝24周大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胎教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能够分辨出来自外界和母体内部不同的声音了。此时,我们可以给宝宝放优美的音乐,经常与他交流。胎宝宝还会对此作出反应,这都是来源于他灵敏的耳朵。

七、胎动最厉害的时间点

科学研究表明,胎动最频繁的时间是每天晚上9点到凌晨1点,而孕2833周是胎动最频繁的时间。

这个时候,胎宝宝饿了的话会用小拳头或小脚丫来告诉宝宝,大家会发现胎动频繁。这和准妈妈体内血糖降浓度低有关。一般只要吃点东西,胎动就会稍稍缓解。

八、胎宝宝喝自己的尿液

胎宝宝14周大时会开始尿尿,这和他们会吞咽的时间差不多。这也就是说胎宝宝会喝自己的尿大概七个月。大家不用担心,胎宝宝的尿是无菌的,细菌会被胎盘过滤掉,通过脐带排出体外。

九、胎宝宝喝羊水

在24周左右大时,宝宝的味蕾开始发展,可以喝出羊水的味道,知道妈妈吃喝了什么东西。有些宝宝出生后还会继续喜欢这些味道。

等胎宝宝36周左右大时,可以喝下500700cc的羊水。子宫内的羊水每隔3小时左右便会更换一次,没有细菌或灰尘,所以不用担心宝宝的健康。

十、胎儿睡眠周期

胎宝宝很嗜睡,大概9成时间在睡觉。他们往往睡上2075分钟,然后起来玩520分钟,等玩累了再接着睡。他们清醒时活动很丰富,包括打哈欠、吸手指、玩弄脐带、到处游走、啃脚丫等,总之很欢乐。

很多妈妈不知道,制止孩子的重复等于犯罪!


带孩子在儿童乐园玩耍,儿童乐园假房子里面的桌子上有两个洞,正好可以放进去海洋球。儿子各放进去一个海洋球以后,手里的第三个海洋球就没地方放了。

我很好奇儿子会怎么做,就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他。我发现他用手里球换掉其中一个球,发现手中又多了一个球,再用它去换掉另一个。如此有十几次,简单的重复他却一点也不嫌烦。

在心理学上来讲,孩子难以对重复的东西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支配自己的注意。可实际上,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容易投入进去。

很多无聊透顶的事情,大人也很难去一次次重复,可是他们却乐此不疲。比如把纽扣系上再解开再系上再解开,比如把玩具放进收桶再拿出来再放进去再拿出来。

“儿子,你过来玩玩这个!光捣鼓那几个球干嘛!”我正看得起劲,被突然嚷嚷的老公吓了一跳,沉入其中的儿子显然也是,他抬头看看爸爸,放下手中的球,要去玩滑滑梯。

我忍不住责怪:你知不知道!蒙特梭利说过,制止孩子的重复等于犯罪!

老公吃惊地问: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不过她的原话不是这样说的,她说“重复是孩子的智力体操”。

成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儿童一味去重复无意义的动作是无用的,所以下意识地想去阻止。殊不知,虽然这种简单的重复不符合成人的功利观,但是却是孩子成长的一种途径。

在游乐场,经常看到孩子们重复玩一个玩具,可是却常常被父母制止,他们在旁边大声指挥:你去玩玩那个,你去玩玩这个。好像少玩一种玩具就吃了天大的亏,他们打扰了孩子的重复,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兴趣,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小区外边的超市前往往都摆上各式各样的摇摇车,可爱的卡通图案配上清脆的儿童歌曲,一摇一摇的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儿子自然也不例外,吵着要坐这个托马斯,要坐那个乐迪飞机,我常常不解:每次路过都要做,难道不烦吗?

有一次和同事一块带着孩子去吃饭,路过一家孕婴店门口的时候,儿子被摇摇车吸引,非要嚷着去坐。

同事家大一岁多的儿子却不感兴趣,他看了一眼摇摇车,兀自去摆弄手里的飞机模型。

我忍不住好奇地说:很少有小孩子对这个不感兴趣的。

同事说:他把这个研究透了,所以现在对别的事物更感兴趣。

原来她孩子小的时候也喜欢做摇摇车,而且喜欢坐上去再下来,下来再坐上去。同事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不耐烦,她换了几十块钱的硬币,带着孩子坐遍了周边的摇摇车。陪着他、看着他,在一旁观察他上去下来,她想知道他究竟在体验什么。

其实这样做并不会花费多少钱,但是可以陪着孩子研究所有的摇摇车,后来他甚至知道哪个摇摇车会放什么歌,哪个摇摇车更招小孩子喜欢,哪个摇摇车放的不稳坐起来不舒服。

再后来他就很少坐摇摇车了,但是他的专注力却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我注意到,他将手里的飞机模型拆开装上再拆开再装上,从刚开始的装不上到后来很流利地组装,他一直沉浸其中。

成人往往会疑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去做同一件事情,他们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吗?其实对于孩子来讲,重复并不是负面的,孩子越小越是如此,他们天生有使自己乐于重复的能力。

但是家长往往先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重复,认为没完没了的重复无意义,应该被抛弃。特别是当这种重复需要父母的参与和陪伴的时候,比如听同一个故事,他们会更加不耐烦,认为孩子的行为极度无聊和幼稚。

在心理学上,这种重复去做同一件事的行为被称为“常同行为”。蒙特梭利将这种行为称为孩子成长的智力体操,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可以很快把一件东西或者一个故事琢磨透。他们只能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慢慢地去认识,去摸索。对于他们来讲,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认识和成长。

作为家长要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讲,重复是正常的成长过程。他在一次次简单的重复中,自己去探索动作可以引发的变化,可以达到的效果,从而初步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

当孩子重复做某个动作的时候,并非是无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体验,在思索,在感悟,慢慢地他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得到成长。

重复是专注力的表现,为什么大人都很难去重复做到的枯燥乏味的动作,孩子却可以一遍遍重复呢?因为孩子天生具有自我专注力。他可能拿着一个玩具正过来翻过去玩一个小时,也可能把一本绘本从头到尾看很多遍。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品质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都至关重要。

重复是意志力形成的重要阶段,重复练习可以带给孩子成长和信心。

蒙特梭利认为重复练习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孩子在重复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他们不仅能一次次以全新的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事物,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独立,他们既可以控制事物,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为意志力形成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做重复的事情,要求父母给自己讲同一个故事,玩同一个游戏,把门关上再开开。在进行这些动作的时候,孩子由不熟练到熟练,再到驾轻就熟,对于孩子自信心的成长也意义重大。

既然如此,做父母的要认识到孩子的重复不是无意义的动作,而是一种意义重大的体验和成长。

在认识到重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以带给孩子成就感、独立感、安全感之后,再面对孩子重复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了解这是他行为的最佳状态,自己不仅不能打扰,更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尝试。

动作和语言是智力的外显。重复地听、说、读、写、画等所有的重复性动作都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途径。

父母除了认可孩子的重复不去打扰以外,还应该给孩子创造重复的条件。

比如当孩子要反复地听一个故事的时候,父母可以用各种语气创造性地给孩子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地听不仅能让孩子从中体会道理,还可以让一些好词好句“印”在他们脑中,在记忆的海洋里反复强化,丰富他们的词汇储备,没准哪一天,他就可以运用这些词句自编一个更精彩地故事出来。

一岁之前是孩子的感官重复期,他们重复吸允手指重复扔捡玩具,一岁半之前是实验重复期,他们反复把玩一个事物,用各种方式“对付”它,两岁之前是语言重复期,他们“说学逗唱”同样的内容,再往后孩子还会重复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都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蒙特梭利说:孩子通过自发重复,不仅发展了身体机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重复的专注,得到圆满的成长。

你忍心做孩子圆满成长的拦路虎吗?

胎教打造聪慧宝宝之秘密


1、音乐使婴儿变得快乐、健康

音乐作品生动活泼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不同的音响表现了出来,非常富有变化。胎宝宝的心率总是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出生后,只要听到这首乐 曲,情绪马上就变得欢快起来,脸上还绽出欣喜的笑容。同时,能够很快地形成进食、睡眠及排泄的生物规律,身体结实、健康,不容易经常生病。

2、经常“产前谈话”使宝宝智能过人

胎教专家们用录放机给早产儿播放古典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并还穿插着放送父母谈话的声音。结果表明,这些婴儿虽然是未足月出生的孩子,但他们却比普通婴儿生长发育得快。

3、与胎宝宝“聊天”促进了亲子关系

父亲天天坚持和宝宝聊天,让胎宝宝充分感受父亲的温情与关爱。宝宝一出世,便表现出对父亲的声音特别敏感,非常喜爱父亲的声音。每逢听到父亲的声音,马上就微笑,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与父亲的关系很融洽,使父亲能够对他进行良好的教育。

胎教打造聪慧宝宝之秘密

胎教如何使宝宝出生后能力非凡?这个问题还得从人类的大脑谈起,因为它是使胎教能够发生神奇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胎教打造聪慧宝宝的秘密所在。

1.以音乐与胎宝宝进行沟通,这应该是孕妈妈首选的胎教方法。

因为胎宝宝此时已具备了听音乐的生理条件,但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音乐。据科学研究发现,通常胎宝宝喜欢听与子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即旋律优美抒情,像 西欧古典名乐。因为,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古典音乐中,如巴赫、莫扎特的乐曲,蕴含着与人类生命节律相通的部分,它们与大脑中的阿尔发波和心跳波形相似,所 以很容易被胎宝宝和孕妈妈接受。孕妈咪每天可随意选择时间听这些音乐,以临睡之前最好,这样可促进胎宝宝调节昼夜规律。如果孕妈咪自己能每天哼唱一些抒情 歌曲,也可达到母子心音的谐振。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受过音乐胎教的宝宝,出生后喜欢音乐,反应灵敏,性格开朗,智商较高。

提示:选听胎教音乐要 注意,音量不要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时间太久反而使胎宝宝脑部太累;也不要听那些节奏强烈、节奏变化大、有刺激性的躁 动音乐,如迪斯科舞曲、霹雳舞曲,它们有可能造成细胞破裂死亡;避免音域过高的音乐,胎宝宝对高音较为敏感,聆听过高音域的音乐也会损伤脑细胞;避免听过 于哀伤的音乐,因为孕妈妈怀孕后本身就变得比从前易多愁善感,这样的音乐会影响孕妈妈的情绪。

对于适合胎宝宝的音乐最好经常聆听,因为反复的声波经过不断地强化,可以促进胎宝宝的右脑发育。当胎宝宝出生后,对这样的音乐特别有记忆,在他哭闹不安时,给他听熟悉的音乐具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2.每天同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

可以对他讲你每天喜闻乐见的事,也可念诵一些诗歌、儿歌以及讲故事。声音要亲切、柔和、明朗,尤其是讲故事时最好绘声绘色些。如果提前为胎宝宝起一个名 字,孕妈妈可随意随时地呼唤他,与胎宝宝说一些日常的语言,如,“洋洋,给妈妈伸一下腿”等。胎宝宝出生后,再听到妈妈的呼唤会感到熟悉和亲切,在新环境 中不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有利于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并可促进出生后语言的发展。

3.同胎宝宝玩“踢肚游戏”。

即胎宝宝开始 踢孕妈咪肚子时,孕妈咪要轻轻拍打被踢的部位,然后等待第二次踢肚。通常1-2分钟后胎宝宝会再踢,这时再轻拍几下然后停下来。待胎宝宝再次踢肚的时候, 孕妈咪可改换拍的部位,胎宝宝会向你改变的地方去踢,但应注意改变的位置不要离胎宝宝一开始踢的地方太远。这种游戏每天进行2次,每次可玩几分钟。据专家 测定,经过这种胎教游戏玩耍的胎宝宝生下来,学站、会走都会快些,手脚也较灵敏,而且不爱啼哭。

提示:有习惯性流产、早产史及早期宫缩的准妈妈不宜做。

音乐胎教 你不得不知8个小秘密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心灵成长有三种方式:一、参加一个心灵成长培训;二、记录一段时间的梦,进行精神分析;三、生一个小孩陪着她一起成长。当母亲有了宝宝的时候她的生命就有了新的意义。树立这种对生命的积极的意义是胎教的第一步。

可见,音乐胎教并不是简单的听听音乐而已,我们快来看看下面这八个小秘密,咋们的准妈咪知道多少呢?

一、选择一个好故事

如何对孩子进行音乐胎教所选择的故事应该注重体现勇敢、善良、聪明、勤劳等美好的品质,故事中所蕴藏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并且结局是美好的,给胎宝宝以良性刺激,有利他的成长。

二、自己编故事

如果准妈妈有足够的创造力,你还可以以周围常见的事物为主题,自编童话故事给宝宝听。

三、画册上的图

童话书上的文字是一方面,还要把童话书上的画“读”给胎宝宝听,将图形描述给孩子听,让胎宝宝不仅能听到故事,还能“看”到故事书上所绘的图画。

四、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许多准妈妈给宝宝读故事,音调没有起伏变化。一个连你都不能打动的故事,如何又能打动胎儿呢。想像“宝宝”正在你的身边聆听你讲的故事,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变化多种的音调。坚持每天读,每次20分钟左右,一天累积一个小时。

五、朗诵抒情法

在音乐伴奏与歌曲伴唱的同时,选几首你喜欢的诗词或是童话合着音乐朗诵给胎宝宝听,器乐、歌曲与朗读三者前后呼应,优美流畅,娓娓动听,达到有条不紊的和谐统一,具有很好的抒发感情作用,能给你和胎宝宝带来美的享受。

适宜孕妇采用的音乐胎教方法还有许多,每一个准妈妈可以根据自我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胎教音乐方法。

六、倾听自然之声

每天清晨,在睁开眼睛之前,先聆听窗外的声音:风声、鸟鸣抑或是雨敲打玻璃窗的声音,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都会让你的心情变得轻松。

七、唱歌给胎宝宝听

据说,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就鼓励他孕妇大声唱歌,歌声不仅仅能平复心中的焦虑,而且对于胎宝宝来说也是很好的胎教。你低声哼唱自己所喜爱的歌曲。在哼唱时想像你腹中的他(她)正在凝神倾听。这是一种很简单的音乐胎教方法,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声歌唱。

八、莫扎特效应全集

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所创作的音乐让全球宝宝无比的受惠。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研究表明:莫扎特殊性音乐与人体神经有独一无二的微妙感应,孕育期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宝宝,对声音、画面、气味的空间感觉更早、更准备,记忆外部刺激的能力也更强,莫扎特的音乐能刺激胎儿大脑成长,培养宝宝的多种智力和各项潜能。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竟是因为很多父母不知道触碰了这些雷区?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你的父母不听话?孩子不听话,作为父母要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不听话的孩子?

很多家长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殊不知这是因为他们触碰了孩子的底线。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底线可言,在别人面前大谈孩子的隐私,这无疑是触碰了孩子的“雷区”。请家长们记住,不止成年人有不让任何人践踏的”雷区”,孩子也有!

如果家长们真想要孩子听话点,那么就请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去触碰他们心理上的小地雷。

雷区一:丢面子的小毛病

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对自身存在的如尿床等这些小毛病就变得很敏感。当家长在别人面前提起时,他们认为这很让他们丢“面子”,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请家长们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尽可能不要在别人尤其是孩子的朋友面前提及这些话题,更不要嘲笑和挖苦孩子。

雷区二:“揭孩子的短”

没有人喜欢把自己患病的事情拿出来被人谈论,孩子也是一样的。孩子对自己正在罹患或曾经罹患的疾病本身就很在意,如果家长们再火上浇油,在别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大谈特谈孩子所患的疾病。或许孩子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治疗,但对孩子心理上的打击却很大,可能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一种畏惧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雷区三:曾经的伤疤

孩子内心也有不可触碰的“伤疤”。可能这些“伤疤”在家长看来不以为意,但也会使一些孩子牢记在心上,一旦被人揭开,就会很痛苦。这些伤疤可能很小,小到倒数第一的某次考试、出的某次洋相,可能很大,大到高考失利、失去朋友。但不管大小,这毕竟都是孩子内心的伤,请家长们别再“插一刀”了,就让时间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痕。

雷区四:尴尬的“屈辱史”

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屈辱史”,不仅可能在身体上受到伤害,心理上可能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即便这些事情已经属于过去时,但如果家长在别人面前大谈孩子的“屈辱史”,孩子还是会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反感和叛逆心理。

雷区五:身体缺陷

对于所有人而言,身体缺陷都属于一种敏感话题。对孩子而言也是同样如此。虽然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缺陷如身高过矮、体型过胖、外貌不好看等,但如果家长把这个当作谈资和别人说个不停,那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同龄人面前抬不起头。

雷区六:“私人领地”被侵犯

孩子虽然离不开家长的呵护,但他们也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所认为的“私人领地”可能只是一个小书桌,可能只是一本日记本。但不管怎么样,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领地都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包括家长。所以,家长们如果未经孩子允许就擅自侵犯“私人领地”,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伤害。

雷区七:“私房钱”

这种“私房钱”可能是父母给的零花钱、过年别人给的压岁钱等。虽然孩子对金钱并没有表现非常热情的态度,但他们会把所得的金钱好好保存下来,视为自己的“私房钱”。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私房钱”进行计算,甚至时不时拿来用,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侵占的想法,并认为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尊重和保护。

看了小编盘点的孩子的这七大雷区,想必家长们对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的原因已经有数了。请家长们在和孩子相处中,切勿侵犯孩子的隐私和底线。只有你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也才会尊重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