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早些上

满足宝宝的求知欲

大多数孩子都由保姆或老人照看,他们没有精力和经验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靠家长下班后的那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家宝宝1岁半入园,之前一直在外婆家,入园前只会说单个字。入园后1个月,宝宝不仅弄懂了所有的常用称呼,而且见了人会主动打招呼。

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园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有趣的童话故事,简单的手工课,顺口的儿歌、童谣等,都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现在我家宝宝2岁2个月,会背十几首古诗、会唱N首儿歌和童谣,喜欢手工、弹琴、绘画、看书。

早入园唯一的缺点是孩子抵抗力较差,容易生病,但刚入园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适应期。只要家长平时注意宝宝的饮食与卫生,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抵抗力自然就提高了。

适应快,习惯好

我儿子17个半月入园,现在已经入园半年了。宝宝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在入园前几天,我每天下午带着儿子到班里熟悉环境。第一天送去,他没有哭闹,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一个星期后,早上虽然拉着大人的衣服不放,但放学时却不想回家,还要和小朋友玩。过了几天就开开心心地去了。

而且,儿子上幼儿园以后,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吃饭时会把小椅子拖到小桌子前,很端正地坐在那里等;吃完饭会拿纸巾擦桌子;自己会洗手等。集体意识、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现在我儿子是全班最小的一个,但是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被老师评为了冠军宝宝。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宝宝入园春季好还是秋季好


初春的季节,乍暖还寒,本周开始,广州市不少幼儿园陆陆续续结束寒假正式开学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幼儿园正式招收新生大都在温暖的9月完成,但还是有约30%的家长希望选择避开高峰,让宝宝提前在初春2、3月入园。

究竟“春季入园与秋季入园哪个对孩子更为适合呢?”年轻的父母们各有各的想法。

春季派:新生少,老师容易照顾

春节前,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市民刘女士就已经给不到3岁的宝宝办好了提前入幼儿园的插班手续:“我们这里的幼儿园学位紧,今年9月份宝宝就3岁了,如果报不上,又要耽搁一年,还是趁早入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刘女士观点一致的家长还不少。除了怕耽搁宝宝的上学年龄,家长们最担心的还是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情况。

“宝宝提前插班入园,不仅能避免开学时的哭闹扎堆,还会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邓小姐在机关工作,女儿妞妞3岁半,去年9月秋季开学时,妞妞本就可以入园。然而,刚走到幼儿园门口,里面传来孩子们的凄切哭声,吓得妞妞也跟着成了泪人。

邓小姐认为,宝宝在幼儿园里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渡期,可以解决开学时宝宝的“入园不适应”现象。

“提前入园,宝宝不必为初入园不适应而大哭大闹,也不会因为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而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广州妈妈网的讨论区上,一位家长网友的观点获得相当高的赞成票。

秋季派:早春插班,宝宝易生病

赖先生的儿子小帅也是一名“插班宝宝”,情况却不太理想。去年2月,小帅未满3岁,按年龄应该入托儿班,却因满额而插读小班。入园以来,老师一直对他呵护备至。可小帅和大孩子在一起,显得特别不合群,尽管不哭不闹,也渐渐不说不笑。赖先生很担心:“宝宝是插班生,别的小朋友都混熟了,没人跟他玩,不知他性格会不会变孤僻,也怕闷出病来……”

一位李姓家长也提出了他对“插班宝宝”的忧虑:“幼儿园也讲求教学进度。总有宝宝插班,老师势必会分心,影响正常教学。”

此外,初春天气忽冷忽热,再加上新生身心两方面的不适应,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可能更加容易生病。

部分家长反映,新入园的宝宝很容易因心理问题及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而导致频繁尿裤,而这个季节衣着较厚,产生了不少麻烦。

市民黎女士坚决不让3岁的宝宝当初春“插班生”:“9月份再去,以前亲戚小孩因尿裤子不敢告诉老师而生病一个月,所以还是9月天气较热时去好。”

专家看法:春季秋季分别不大 

究竟春季入园与秋季入园哪个对孩子更为适合呢?记者采访了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副科长黄润娟。

黄润娟认为,幼儿园跟小学不同,没有系统的知识学习,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手段,激发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的身心是重点。“适龄的宝宝选择春季入园或者秋季入园的区别不大,关键是家长时间上方便就行。”

针对插班宝宝容易产生孤独情绪,黄润娟认为,插班宝宝看到同学和老师相处得顺利,而自己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开始会产生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不过,只要家长、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心理会很快消失。“不论春季秋季,都会有宝宝出现‘入园不适应症’。”

她建议,宝宝和父母提前入园做半日亲子活动等适应课程,对减轻宝宝“入园不适应症”很有帮助:“父母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教室、卧室和活动室等各种场地,在园内停留一两个小时,让宝宝适应园内的集体生活规律。”

黄润娟表示,很多孩子的感冒是给大人捂出来的。幼儿园游戏多、活动量大,孩子本身都好动,穿得太多,很容易出汗,汗湿了衣服,凉凉的贴在身上,就容易受寒着凉。

另外,穿衣太多、穿脱不方便也给孩子在幼儿园午睡增添了感冒的概率。

黄润娟总结,选择上幼儿园的最佳时机,需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等因素。毕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利于宝宝培养自信心。

特别提醒

入园最佳年龄:2.5-3岁

“3岁是孩子入园最佳年龄。”黄润娟表示,3岁的孩子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2岁以下的宝宝依赖性还很强,适应能力也较差,勉强送园对孩子身心健康发育不利。

广州市越秀区东方红幼儿园王致青园长持相同观点:“幼儿入园的最佳年龄是2.5-3岁,尤其对父母依赖性很强,适应能力较差的宝宝最好等到满3岁才入园,适应性强的可考虑2.5岁插班。”

家长可以考察孩子:是否能分清人的称呼;是否能辨认方向;是否掌握基本日常生活用语的表达;是否掌握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饭、洗手、穿衣服……以此检验孩子心智成熟程度,并作为是否适合入读幼儿园的参考。如果宝宝能达到上述标准,说明具备基本能力,是时候入园了。

入园攻略

认字识数不应占教学主导

家长择园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环境:园址安静、空气清新,园内有较高的绿化率;活动室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色调柔和;游戏室应由塑料泡沫铺地,玩具设备器械等应以启发性大、危险性小的为宜;园舍最好不要超过三层;园方提供每周的饮食安排表。

2、服务:定期对玩具和其他用品进行消毒,餐具每次用过都消毒,孩子都有自己专用的茶杯、毛巾。除了游戏、楼梯等设施的安全外,还应考察幼儿园门卫把关是否严格,接送孩子的交接班工作是否完善。

3、教师:教师是否尊重孩子,是否有耐心,是否有热情。

师生比例根据幼教大纲要求,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应配设2名教师、1名保育员;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应配设2名教师和2名保育员。小班人数为20-25名,中班为20-30名,大班为30-35名,混合班和寄宿制幼儿园各班人数应相应减少。

幼儿园教学应注重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达到德、智、体的兼顾,认字、识数等不应占教学的主导地位。

孩子年龄太低,入园是好?还是不好?(宝宝入园指南)


引言:很多家长都想提前送宝宝入园,自己认为

妈咪有什么苦恼?

每到宝贝准备入园时间,无论是网上论坛还是朋友聚会,到处都是一片唉声叹气之声;也有不少妈咪来邮件来电话,倾诉她们的烦恼和疑虑:宝贝刚上幼儿园,天天早上哭着不肯去,甚至夜里睡梦中哭醒。

妈咪每天早上送到门口,宝贝总哭得一塌糊涂,可老师说,妈咪刚一走,宝贝就好了。这到底是老师安慰自己,还是小宝贝是个超级小演员?宝贝明明前两个月挺爱上幼儿园的,可现在突然不肯去了。妈咪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幼儿园对宝贝不好,还是自己的宝贝太脆弱?

宝贝的困难在哪里? 宝宝入园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后,我从家长和老师两个角度,对宝贝入园问题做了观察,据我观察分析,宝贝入园的困难来自两方面:恐惧感和不适应。

与我们小时候的传统社区环境相比,目前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宝贝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因而对陌生环境适应较慢。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宝贝对幼儿园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与宝贝熟悉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宝贝要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3周就可以送到幼儿园了,然而很多家长都愿意早早的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孩子提早接受幼儿园这个小圈子的教育。

全托好还是日托好


日托、全托都是幼儿园的办园形式,即全日制幼儿园和寄宿制幼儿园。一所幼儿园里可以同时设置日托和全托。

日托幼儿园和全托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求和内容是一致的,对园舍、设备、工作人员、师资条件、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生活作息制度二者所不同的是:

一、为便于管理,全托幼儿园班级名额编制要小,即每个班的幼儿人数要少一些。

二、全托幼儿园的园舍、设备要求要高于日托幼儿园,除日托幼儿园应具备的房舍条件外,还要设寝室、隔离室、浴室、洗衣室和教职工值班室,还应配备儿童单人床。

三、全托幼儿园人员配备要多于日托幼儿园,

孩子到了入园年龄,是送全托好还是日托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决定:

一、从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如果孩子身体健康,性格活泼,适应能力强,具备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离开父母一段时间家长也放心,那么可以送全托。

二、从家长角度考虑:

1、如果家长工作很忙,即使下班回家也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可以考虑送全托。

2、如果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可将孩子送全托。

3、如果家中有老人溺爱孩子,而父母无计可施,可以考虑将孩子送全托,离老人远一些。

4、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幼儿园开展良好家庭教育,同时又有时间关心、照料孩子,最好把孩子送日托,这样可以经常和孩子接触,便于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三、从幼儿园条件看:如果全托幼儿园设备完善,设施齐全,人员充足,条件较好,可以将孩子送全托。

专家:日托好还是全托好?


专家简介:李跃儿——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现为教育部“十五”规划“家园共育365”重点科研课题组专家组成员,《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中央电视台签约育儿专家,创办“李跃儿巴学园”,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请来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李跃儿老师,今天我们也将开始本周入园话题的第一个主题,讨论日托还是全托问题。

主持人:工作与家庭,养育与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其矛盾日益突出。年轻的妈妈在矛盾的选择中,禁不住考虑,孩子送日托还是全托呢?况且,日托与全托也是根据各自家庭条件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下面我们首先请李跃儿老师为我们阐述一下日托与全托的利弊:

李跃儿:根据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的抽样调查来看,日托的孩子比较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对孩子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学习亲情和家庭生活,建构基本家人相处的能力。按照孩子成长的身心状态来看,孩子在12岁之前是不应该离开父母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集体抚养孩子的案例,这个案例就是在孩子出生后把孩子放在一起进行集体抚养和集体照顾,最终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夭折了。从战争中孤儿被集体养育成年的结果来看有一些孩子成长得非常优秀,如事业非常成功、独立性很强、解决问题能力很强、自主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却不知道怎样与自己的家人相处,总是喜欢跟群体在一起,所以即便是将来成家以后对家人的体贴和照顾总是不够,却成天和同伴在一起娱乐、消磨时光,在国内全托长大的成人家长中我们也发现同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不仅是为了事业成功而活着,而是象一个正常人那样在生活中获得足够的亲情和幸福,并且能将幸福和亲情用来照顾他的家人和身边的人,最好不要用孩子送全托。

主持人:当然,有很多给孩子送去全托可能也是大人不得已的行为,那么请问李老师,全托的方式是否给孩子造成阴影?如何能将不好的影响尽量减少。

李跃儿:孩子像其它小动物一样有印迹反应,在出生后跟哪个人的肌体接触得多他就认定那个人是他的妈妈,有的人把孩子就送回老家,让老人带,虽然孩子嘴上对老人的称呼没有变,喊“奶奶”、“姥姥”,但是在心理上和潜意识上那个“奶奶”或“姥姥”就是妈妈,当妈妈把他从这些老人身边接回时,孩子再无法建构与母亲的亲子纽带,当母亲给予他爱的亲情时,他无法给予母亲情感的回馈,因此很多孩子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仇视,母亲会以孩子被惯坏了为借口不断的虐待孩子,孩子会感觉到母亲不喜欢而杯苦中生,我见过很多成年男人都四五十岁了还因为这些事情而嚎啕大哭,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母亲。

如果准备要一个孩子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孩子6岁之前物质生活再差只要能跟母亲在一起孩子就是幸福的,健康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反之就可能会造成各种心理的伤痕,遗留终生。

主持人:大家在生活中可能见到一些全托的孩子会表现得很独立,那么对于日托的孩子,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李跃儿:如果拿孩子对付内心中永远的父母和孩子暂时的独立来交换的话,大家可以算一笔帐,一个孩子在需要依恋父母的时候就在父母的身边,这个孩子长大了才能真正的走向独立,因为真正的独立是内心的自由,保有在童年获得了很好的安全感的人才能走遍天涯,内心都坦坦荡荡的,内心没有焦虑。

那些用离开父母锻炼出独立的孩子看上去不需要父母,实际上在他们内心父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在他们内心来说父母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持,遇到真正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感无助和焦虑,这里孩子的独立实际上是一种不好的依恋模式,我们叫做回避性依恋。孩子在6岁之前的依恋模式应该是安全依恋,就是需要和他认为最能保护他的人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大自然让每一个儿童出生在一个家庭里的原因,我们可以说上帝选择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做天使照顾人类的婴儿,而这对天使为了要看到他们喜欢的独立却放弃照顾这个婴儿,我想这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

主持人:我们也见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孩子先送去日托,孩子适应了再送去全托。想问李老师,孩子在日托时表现的适应是否真的继续能适应全托?

李跃儿:孩子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成长任务,6岁之前的儿童主要成长人类精神内涵中的心灵部分,这一部分需要在建构好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一个孩子变得麻木了,不再需要父母了,那么他的感觉某一部分也就麻木了,那么这个人将来即使是成功了,他也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愉悦,也不会获得幸福,所以说孩子不是适应了日托再适应全托就好一些,而是说孩子根本就不应该离开父母,孩子无法决定他的命运,如果家长硬要把他扔给狼,他过一段时间也会适应狼的生活,最关键的是我们要不要这种适应。

主持人:我们再将上面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一下。如果孩子实在没办法接受全托,家长只得把孩子送去日托,那么家长要通过哪些方式安慰孩子的幼儿心灵呢?请李老师给这些家长一些办法。

主持人:以上我们听了李老师一些关于日托与全托问题的阐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网友们还有什么样关于这方面的疑问。

李跃儿:如果孩子真的受到这样的恐吓,我们知道这个恐吓的实质是孩子以为他被遗弃了,其实是怎样帮助孩子去修复心理伤痕,我们大家换换位感受一下就可以知道,假设你的先生把你领到一个语言不通,全是巨人的地方,然后他非常柔和的跟你说了一大堆你听不懂的话,然后他掉头就走,走了以后,你等了第一天他没有回来,等了第二天他还没有回来,一直得到第四天他都没有回来,你会怎么样,如果他回来了,你需要他怎样帮助你才修复你伤痛的心灵,这样体检一下你就知道该怎样去帮助你的孩子,孩子受伤的是心灵,我们不能用大脑去帮助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帮助心灵,所以说没有具体的办法给这样孩子的父母,只有父母拿真心去感受孩子,才会知道该如何去帮助孩子。

网友杨小宝妈:全托完全不能考虑'我自己小时候上过全托'有非常不快乐的回忆.我更想问的是'我希望尽可能满足宝宝要求'但同时担心溺爱她'如何把握良好的平衡呢?还有'有的时候想离开宝宝'做点自己的事情'这算不算自私?

李跃儿:在国外比较好的全职妈妈是妈妈们凑在一起聊天、做手工,带上好吃的、好喝的,到了吃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妈妈把孩子叫过来一起吃东西,吃完之后孩子再一起去玩,这样妈妈也不觉得烦闷,孩子也有玩伴了,这样带孩子,孩子都不需要上幼儿园。

如果担心溺爱的话,我们要先搞清溺爱的概念,溺就是超过了的意思,水超过了人头顶的高度,人就被溺了,爱超过了人的需要,人也就被溺了,所以做父母的要精细的计算孩子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爱和他的欲望所需要爱之间的差别,如果你恰好给的是他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爱而不是给满足他的欲望所需要的爱就不会溺爱,所以说我们给孩子所需的不给孩子所欲的,就不会溺爱坏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有本事搞清楚什么是所需的,什么是所欲的,如果自己无法搞清就要去学习。

网友:我和老公也是上班族,孩子一岁多就开始上托班,早晚接送也是挺麻烦的,但是有一点好,每天可以看见宝宝,我们也整天围着孩子转,自己的一点时间没有了,请问什么样的孩子能上全托啊?

李跃儿:父母要养育一个孩子20多年,只有前6年需要您全人格的投入,这6年的投入可以换来以后的轻松,这也就像在银行存钱一样,你在你的孩子成长中在亲子关系的照顾上存进了多少钱,将来就会获多少利,如果孩子才1岁多,每天7、8个小时都不在,给了孩子4、5个小时还嫌多的话,那真的是不应该要这个孩子了,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要学会算帐,如果在孩子10岁以前在亲子帐户上存的钱不够,那么在孩子16岁之后你就基本没有好日子过,之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的痛苦会成正比,这不是吓唬人,有50%的可能性,都是最低的了,所以我们要肯定的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很好的帮助,获得足够的心理和精神的支持,这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所以先别考虑自己的时间够不够,先考虑孩子需要的时间够不够。

刚才李老师也提到,通常父母忙的时候基本上晚上才有时间陪孩子。所以,有这样一种观点,全托能否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李老师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呢?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讨论日托还是全托的,欢迎大家围绕主题提问。

李跃儿:如果家庭成员有人精神不正常,有严重的暴力行为,经常殴打孩子,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大打出手,焦虑、强迫症,这样的情况孩子送去全托,要比放在家里好一些,如有焦虑问题的人会不停的干涉孩子,有强迫症的孩子会重复做同一样动作或行为,这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能找到那种老师像最好的父母能够知道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帮孩子,幼儿园也像家庭一样的氛围,这样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寄养在那里,不用接回家了,就像那些孤儿在孤儿院长大一样,他们有固定的人照顾,与被照顾者建立了一种始终如一的亲情,这样被照顾人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成长得很好,就是有人替代父母。

问题是大多全托幼儿园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职员,而不是家长,所以我们了解到全托的幼儿园一个班的生活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还不如孤儿院的集体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更牢靠更人性化。所以如果家里养育环境实在太恶劣的话,把孩子送去全托班还不如送去孤儿院。

网友木同1:李老师:您好!拜读过您的书,对我帮助很大。今天有个问题迫切的想请教您。我女儿32个多月了,上小区内幼儿园的小小班已经1个学期了。以开上学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一直营造幼儿园很美好的原因吧,她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喜欢,后来也一直没有哭。但是后来,她渐渐不喜欢幼儿园了,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说,我不要去幼儿园。后来我经过了解,发现他们的老师比较严厉,比较喜欢吓唬小朋友,幼儿园里的玩具也不多。每次去幼儿园发现里面的小朋友都呆呆的坐在那里。请问李老师,我要给我女儿换个幼儿园吗?

网友anan1021:上日托的宝宝,回家后父母如何更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呢?有限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对宝宝是最有益处的呢?

李跃儿:有两个可能,第一改造那里的老师,使老师知道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帮助孩子成长,第二个可能就是换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确实不能给孩子去上,即便是孩子将来适应了,不再去上幼儿园了,那就向你的孩子适应了镰刀一样,我们不要这样的适应。

网友anan1021:上日托的宝宝,回家后父母如何更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呢?有限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对宝宝是最有益处的呢?

李跃儿:首先在家里为宝宝建构一个工作区,观察你的宝宝最近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如在空间探索关键期的孩子就喜欢把容器套来套去,喜欢把小东西扔到大器皿里面,这时候就给孩子准备各种质量、大小不同的容器,各种可被容器承载和倒来倒去的材料,分组用托盘放在玩具架上,供孩子使用,如可以倒水的那种容器,盘子里边应该有碗、有装水的壶、有空瓶子、有漏斗,孩子把这个托盘从玩具架上拿下来后可以放在工作桌上,可以开始工作了。

李跃儿:在工作区应该准备有父母可用的工作材料,如妈妈做的针线、爸爸刻木头的玩具,家里规定一个一家人一起工作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一家人都来这个工作区,每个人都来做自己的事情,这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孩子内心深深铭刻着工作是幸福的,这样将来孩子也很喜欢工作,这也是孩子将来学习的动力和动机,工作区一定要放在家里比较舒适的地方,最好铺上一块地板,有一个纯木的桌子作手工桌,用几块棉纱布染上橘黄或粉红的颜色,将工作区周围的墙壁装扮得温馨一些,这样孩子就很喜欢到那里去工作了,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那个工作区成为孩子最愿意去的地方,这是在家庭活动中对孩子帮助最大的一项活动。接下来是户外的男人们或女人们做的事情,对孩子影响也是非常的好。

网友罗来宝:刚才问了个问题,好象老师给我损了一顿哈,其实我的意思是想问什么样的孩子能上全托,就是每周接两回的那种,因为每天我们下班都很晚到家能陪孩子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三个小时(我们现在上托儿班还在一个院子里),家里也没有老人,每次都搞得时间很紧张,能回家做得只有吃饭和洗睡,也想陪她教她一些多一会,可时间不允许,早上还得早起,9点就得睡觉了,真是挺累的。

李跃儿:在家每天陪3个小时比一周都不和孩子在一起好得多,关键是你怎么去看累的问题,我们看到成都街头打麻将的人,打了48个小时没人说累,如果你觉得他很累,如果你问他累不累,他一定说不累,所以说我们调整一下我们成人的心态,换个角度来看这3个小时,好好的来享受这3个小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把洗漱和睡觉前的准备看作是与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只要你有这种感觉,孩子的爱会给你充电的,让你第二天精神饱满,都等不到跟他晚上在一起的那3个小时了,人不会被做多了的事累着,会被自己的想法累着,所以我们要重新去感受孩子,重新去界定孩子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孩子,把这3个小时扎扎实实给孩子吧,这总比送去全托好。

网友little_birdbird:李老师,你好,宝宝要上幼儿园了,但是经过考察,我家附近没有理想的幼儿园,但是我又不想让两岁的宝宝全托,请问您的巴学园能再多开几个分园,或是我们如何挑选合适的幼儿园?

李跃儿:非常遗憾巴学园不可能开很多分园,因为这样的老师非常难以培养,就像现在巴学园的老师经过5年的培养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如果老师没有培养成熟那么开的园再多也没用,所以巴学园一直没有力量再开分园,但是我们一直试图传播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幼儿园能受到感染,也去改变他们的理念和做法,让更多的孩子受益,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先到一个幼儿园里去,从早到晚至少蹲一天,先看看老师们给孩子的流程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结构。

李跃儿:如2岁的孩子工作2个小时就够了,前半个小时孩子们在选择,在观察别人,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开始工作,身心又不能完全投入,等完全投入进去了,就基本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个工作大约要玩20分钟左右孩子就烦了,这里需要老师帮助使孩子选择继续深入探索还是重选一个适合孩子的工作材料和工作区域,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保有比较选择孩子才能成长起意志力和对事物更好的认识,深入工作对孩子是有利的。

李跃儿:否则孩子们一直停留在探索的表层,一晃几年过去了,看上去孩子在工作,其实不能受到很高层精神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帮助至关重要,什么时候上去,什么时候撤下来,显示着一个老师的水平,在孩子工作的时候可以观察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是否得体,然后工作2个小时后幼儿园给孩子的节律是什么,是让孩子坐在凳子上学文化课还是老师自然的吸引孩子,让孩子进入到一个组织的群体活动中,如玩偶故事、行为歌谣,其实这个节奏是呼和吸的节奏,孩子自由的活动是呼,老师组织的活动是吸,孩子一天的时间都被一个能懂得孩子的人组合得非常适合孩子,那么这个园的教育者起码是懂得孩子的,然后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像仆人帮助主人那样诚心诚意不求回报,还是在完成自己工资所换来的那份工作,如果是前者就是一有幼儿园,如果后者就不是一个好幼儿园,通过这些界定,你就可以给孩子选一个好幼儿园了。

郑好入园之进餐篇


我相信每一个有刚入园孩子的妈妈,都曾经非常地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问题,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吃,担心孩子吃不饱,我不是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是权威,我就谈谈郑好去年刚入园时我是如何做的。

郑好进幼儿园之前,在家里能够自己吃饭,会使用勺子和筷子,但是很少能自己完整地把一顿饭吃完,而且我一向信奉营养是身体健康的本钱,所以每顿饭我必定要喂她一部分。郑好吃饭比较慢,但是不挑口(原因是我不会做饭,每顿饭注重营养搭配>口味调剂)。

在这种情况下郑好去了幼儿园,刚开始我十分的不放心,每天接郑好时向老师询问郑好的吃饭情况是重点。老师总是说很好很好,吃的很多。但是我总怕不够,每天回家总要再给她吃一次,特意的给她煮鱼汤,排骨汤,以及虾,肉啊等等,总之很丰盛。郑好有时候吃得好,有时候也不是很爱吃。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刚好是当当妈作为嘉宾回答网友的问题,我把这个题外话提了出来,当当妈耐心的回答了我,她建议回家后不要再喂孩子太多的东西,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头一天晚上在家里吃的太多,可能会影响孩子第2天的进食。而且时间久了孩子往往会期待回家吃东西,所以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我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给孩子停止了在家里的加餐,而是只吃水果,喝酸奶,有时的会给她吃点蔬菜。郑好的晚上加餐没有了,可是从各方面来看,我觉得她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切和原来一样,包括每天的大便,精神,脸色,体重增长等等。以及后来查体,血色素也很好,没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而最大的收获是周日在家里郑好不肯让我们喂她吃饭了,她开始闹独立,一顿饭都自己吃,而且吃的还不错。我的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在一个有名的私立幼儿园里,她几乎和郑好同时上的幼儿园,一开始也是不喜欢在幼儿园里吃饭,后来每天回家后由姥姥变着花样给孩子做着吃,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哪怕是晚上10点,只要小公主说饿了,姥姥就不辞辛苦的去做。

这个孩子后来是长胖了,可她的妈妈说她在幼儿园里更不吃饭了,就等着回家来吃。想告诉大家孩子既然上了幼儿园,就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好饭的能力,你放手让他自己去锻炼,他就会越来越好。孩子最知道自己饿还是不饿了,在需要吃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去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在一个负责任的幼儿园里,我记得看过一个妈妈的帖子,说他们的幼儿园伙食差到大人都没有胃口,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孩子自然吃不好。孩子入园时,可能还是因为他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多和老师沟通沟通,常规是老师对于不自己吃的孩子应该先喂,然后逐渐练习让他自己吃。

孩子上学,提前好还是错后好?


孩子到底是提早上学,还是错后上学好呢?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专家鲁杰认为,孩子并非入学越早越好,还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入学成熟水平”。建议家长分析一下孩子的综合条件。再做决定。

看性别:

一般而言,男孩成熟得相对晚些,对知识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较贪玩、好动,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且难以复述完整一个简单的故事、经常答非所问,则不必早早跨入学校大门。否则,孩子累、大人也累。而那些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女孩,可以考虑不满6岁上学。

看性格:

如果一个孩子性格内向、软弱或心理脆弱,和小朋友在一起总当“小尾巴”,经常被别人欺负,又不知如何解决,往往哭哭啼啼地求助于大人。那么,即便他刚满了6岁,也不妨把入学时间往后推一年。相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懂得倾听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遇事能自己解决,父母可以让他们早上学。

看发育:

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6岁的孩子身体机能、视觉功能和脑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身体是否健壮,自理能力、自制力是不是比较强尤为重要。假如你的孩子在身体条件和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理解力、对知识的接纳程度等方面并不比大孩子差,那可以突破年龄限制“背起书包上学堂”。反之,孩子瘦小、体弱,一累就生病,那多享受一年轻松的童年时光大有必要。

看心智:

儿童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其中,身心发展程度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包括一定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学龄孩子的水准,不可揠苗助长,等到7岁上学也不算迟;不然,处于“劣势”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自信心无从建立,甚至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但是,在这些方面明显“早慧”的孩子,早起跑或许更有利。

鲁杰提醒,对于推迟一年上学的孩子,家长也不能放任。这一年,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培养好习惯

比如讲礼貌、讲卫生、守时、珍惜时间、善始善终、认真、专注、有责任心,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

提高孩子的能力

而不是教具体的知识。比如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知色彩、辨认形状;教孩子学会自己发现、区分事物的不同,学会简单地归纳;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单单着眼于结果。

强化自我保护的概念

让孩子知道危险的地方不去、危险的事情不做,因为学校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时刻跟着学生,很多情况要靠自己。

学会自我管理

从整理玩具、文具、自己的小书包入手,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承担责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创造交往的机会

家长多创造孩子之间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欢笑和争吵中懂得团结、友爱、宽容、忍让,学会理解、关心、帮助他人。如此,孩子在来年融入新集体就不会觉得难了

三岁前在家好还是入托好?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前些年不断涌现的独生子女成长中出现的诸多社交问题,更使得许多家长想要提前为孩子打好这一基础。于是乎,很多不满三岁的宝宝很早就进入了托幼机构。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应该是固定的,即使不得已需要有变换,也应该给宝宝一个妥善的心理接受过程,避免宝宝受到伤害。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一般托儿所的老师是上下午都不固定的,一个老师看护多个孩子,而且还会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接受过程,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情感氛围。

究竟妈妈在家育儿好不好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交和情感智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婴共生关系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共生关系的理论来看: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他的个性品质、对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力、自信心、行为的倾向性、探索兴趣的广度、求知欲望、理解力、认知力、推理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以及他的组织能力、时间安排能力、社交能力……都与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有专家指出“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宝宝在三岁半之前都处在对妈妈强烈依恋的心理状态,所以妈妈角色的扮演者非常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个妈妈角色的扮演者当然是妈妈最好,但现代社会很多年轻的妈妈在面临选择在家全职育儿还是继续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上矛盾重重,所以往往很多幼小儿童的真正照顾者并不是妈妈本人,她们可能是祖父母/保姆或其她人,由于这些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与年轻的妈妈之间存在很多育儿理念上的沟通障碍,所以,一些妈妈索性就把宝宝送到了托儿所或幼儿园。

在我近十年来做个案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是妈妈在家育儿,结果几乎是好坏各半。在我这里来做咨询的妈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职场上很优秀的女性,她们深知0-3岁时期是宝宝身心发展很多关键期比较集中的时期,所以暂时中断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转入全职妈妈的行列。她们中不乏硕士博士,热心于学习国内外最新的育儿资讯,阅读了诸多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一旦在真正的育儿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宝宝到了1岁半左右(宝宝独立自主精神诞生)时期,妈妈因无法把握规则限制的尺度,与宝宝之间常常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结果是妈妈感到困惑重重、力不从心,有的甚至一度感觉非常失败,我少有见到非常开心自信成功的妈妈。

老人/保姆(或其他成人)在家育儿

这最少也能保证宝宝能得到1对1的照顾,但是大多老人都有比较溺爱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行为,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造成孩子胆小不自信等问题;保姆在家育儿,育儿的质量与保姆的教养能力相匹配,往往不仅是身体照顾得不一定好,而且在心理上还会形成一系列的问题。

送托儿所/幼儿园

在开篇已经做了一些描述,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那么多的繁衍,到今天我们却好象是茫然了。究竟怎样育儿才是最好?我个人一直是赞成妈妈在家育儿的!

妈妈在家育儿当然是最好,但是妈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父亲对妈妈育儿工作的积极支持与价值认同\与其她妈妈充分的交流互动\专业育儿人士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指导……这样,就能及时积极地调整妈妈的育儿心态,消除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积虑,有效提高育儿质量。

此外。妈妈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在家看护宝宝,家里又缺乏适宜的人教养宝宝,需要将宝宝送到托儿所去,建议最好能够到教师素质和人数比例比较高的托儿所,看护人员(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不仅需要有善良爱孩子的本性,还需要懂得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同时还要具备儿童教育的各项专业知识技能,这样也能保证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

希望妈妈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更加慎重对待宝宝入托的问题,更加谨慎保姆的选择问题,更加注意加强自身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也祝愿宝宝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妈妈们能体会到更多育儿的乐趣与成功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