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真挺庆幸自己生了个女儿的,因为可以尽情地打扮她,把小时候自己未达成的公主梦想实施在她身上,拥有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裙子,穿公主鞋,留长头发,扎各式各样的辫子。我希望她终有一天能成为一个高贵的有涵养的气质型美女。一如她的名字。

目前叮叮已经五岁多了,个性与喜恶日渐鲜明,也建立了她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审美观,下面就几个方面盘点盘点:

一、发型

自从她3岁起开始留长发,我就喜欢捣腾小妞的发型,每天换着花样梳,为此,家里备了整整一抽屉的发绳发夹头花及发箍,来搭配小公主的衣服裙子。

可我这么卖力地打扮她,人一点也不领情,不喜欢戴发箍,不喜欢扎头花,不喜欢我偶尔为之梳好的妩媚的歪辫子,经常抗议说:“妈妈,你能不能不要把我的辫子梳歪了,我只喜欢梳马尾辫,就在脑后,要直直的。”

得,只能与之商量定,上幼儿园梳她喜欢的马尾辫,平时周末让我自由发挥。。。

二、裙子

女孩子嘛,都是喜欢穿裙子的,叮叮也是如此。于是,她的衣柜里躺着好多条我四处搜罗来的各式裙子,长的短的素色的鲜艳的……

可叮叮最爱的一条裙子竟然不是我买的这些,而是她的校服裙!

理由让我很晕,她说校服裙足够长,我就喜欢这个长度的裙子!

可怜我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呵。。。。。。

三、颜色

要说我和叮爸都算是比较低调的人,尤其是我。喜欢的颜色也是那些个不张扬的,像紫色黄色白色,可是叮叮,却偏偏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大红的,玫红的,紫红的……

有一次叮叮陪着我去修甲,选指甲颜色时我问她的意见,她帮我推荐了6、7种颜色,我一看,全是红色系列的,大红深红紫红枣红玫红……这么浓烈的颜色我敢涂出去见人嘛?最后挑的就连服务员都笑了,说你这个女儿喜欢的全是浓郁的色彩!

四、鞋子

小时候的叮叮爱穿带灯的鞋,一跺脚就亮的那种。如果买回来这种鞋,她就变得连路都不会走了,一步一跺脚,一步一回头地看她鞋上的灯有没有亮。

长大了开始变得喜欢穿靴子、穿公主式样的鞋子,那些鞋头上带朵花的、镶一圈珍珠的,都能够轻易夺得她的喜爱。尤其垂涎我的高跟鞋、长统靴,经常盯着我脚上的鞋放话:“妈妈,等我长大了,你一定要给我买一双一模一样的鞋!”

不知等她再长大些,这些喜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怎样发展孩子的个性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孩子。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孩子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孩子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这样一来,孩子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

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应该促进孩子自发性的成长,丢弃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还给孩子。因为自发性是在自由中发展起来的。

获得自由的孩子,在一开始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干什么好。不过,孩子一旦不被数落、责骂,他的心就会逐渐地变得宽松、自由起来,开始尽情地欢闹,自发性便渐渐展现出来了。

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即因过保护而不合群的孩子,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对其过保护,努力做到不再为孩子做这做那。

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绝对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自发性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质,所以,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复苏。

当以前由父母代劳的事情改为自己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自己也会做。如此一来,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极、能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将成长起来。

对于自发性发育迟缓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其顺利发展呢?

这个方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动口,也不要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把此称为“无声之行”。这个“行”字包含着这样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有如修行般艰苦的努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这之前,对孩子的事情还是--数落、--动手的妈妈,现在要一下子停下来,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会感觉很难受。

我曾向很多母亲建议运用“无声之行”。很少有母亲能坚持下去的,大都是5分钟热度便完事儿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这种艰难的母亲,她们渐渐地会理解到其真正的意义,并且能够坚持实施下去。在这种时候,父亲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会一时发生混乱:不是迟到,就是忘了带东西,要不就是忘记做作业等等。但是,他自己会开始一点一点地解决这种混乱现象,并且逐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样,孩子的自发性便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色彩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个性


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可以说色彩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无处不在。

当宝宝呱呱落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是不能马上感受到色彩带来的美感。专家告诉我们,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光感的,孩子的视觉要比其他感觉发育迟缓一些。不过很快,当出生五天左右,婴儿就会表现出对纯红色与纯黄色的偏爱,两个月左右就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了,四个月时能区分黄色和绿色。这些“好色”的小家伙们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脑袋会随着红色、黄色等明亮的物体而转动,喜欢玩彩色的玩具,喜欢看妈妈穿红色的衣服,而他们的绘画本就更加五颜六色……怎么会这样呢?那些色彩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与作用吗?我们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彩色酷爱症”呢?

颜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意义重大,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颜色是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越是纯的、明亮度高的、饱和度大的色彩对视觉的刺激越强。如红、橙、黄、绿、蓝、紫等是视觉敏感色,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可见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以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当然,阿尔修勒博士的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观察孩子的个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绝对化。孩子对颜色的偏好与执着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环境、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提示我们:应重视色彩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家具、玩具、图书时都应仔细考虑颜色因素,为孩子搭配出一个缤纷且健康的彩色环境。

那么,该怎样合理运用色彩来装饰孩子的房间呢?在运用不同色彩装饰儿童房间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积较大的家具不宜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而应保持柔和的色调,如粉色、浅蓝色、淡黄色等,以减少过强的刺激。这样有利于心情的放松和平静,有利于睡眠以及形成固定的习惯,还有利于稳定个性的养成。

(2)体积小的、易于拿取的物件应采用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有利于视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柔和环境的同时,适当地刺激他的兴奋点,调动他的活力与积极性。

(3)可定期变换孩子室内的布置,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审美知觉十分重要。

(4)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让他们参与自己房间的布置。

孩子5岁前必学的7件事


孩子长到五岁时,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太溺爱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既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也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更加有利。

1、吃东西

孩子刚开始吃饭都是用勺子,但是到五岁时,就应该学会使用筷子了,而且这时候要渐渐培养小孩不浪费的意识,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饭不剩饭菜。端碗端水要拿稳,不可随意倾倒饭菜和茶水。

2、个人卫生

孩子要能独自漱口、刷牙、洗脸,知道早起晚睡要刷牙洗脸,饭前便后要自己去洗手,身上穿的衣服脏了要懂得自己去换干净衣服。大小便能够自理,女孩子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

3、穿衣服

不需要家长帮手,会自己穿衣服,懂得辨别鞋子和手套的左右、衣服正反、裤子前后,并且知道将换下来的衣服叠一叠,放整齐,不乱丢乱扔。套头的衣服有些小孩不会穿,妈妈多做几次示范,教会要领,一般学习起来也不会太难。

4、问候他人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见了人就能脱口说出如“您好”、“谢谢”等。出门时要对家里人说“我出去了”,回家要说“我回来了”,吃饭前后要讲“那我吃了”、“吃饱了”、“真好吃”等。

5、做家务

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家务活了,比如洗盘子和收拾玩具,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如何一步步操作,怎样对碗盘和玩具分类,分别放到相应的地方,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他必须在这些家务中负起责任。一旦他学会了对自己承担的事情,等到他一天天长大,他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6、认路问路

五岁的孩子应该要熟悉自己家和常去的地方之间的路程,一些不太远但是好记的道路,他应该走过一遍就能大致记住。并且,此时他应该还会一点基本的问路常识,知道自己父母的姓名和住址,使有意帮助的人送他回家。

7、协调能力

五岁的孩子一般已经懂得交朋友,有固定的玩伴,当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发生冲突时,要懂得友好协商和宽容公平,在出现人际问题和矛盾时,有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突破问题的方法,会与他人讨论、协商,然后尝试着解决问题。

孩子需要有事情可做,教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并通过种种技能帮助保持、整理家庭内外的居住环境。解决生活冲突,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体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长需要记住的是,孩子比成人更需要鼓励,多给一些鼓励,孩子的表现会更好,个性也会更加开朗。

父母言行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让孩子少点任性,多些个性!


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学会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担忧,看到孩子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觉得难以接受,仿佛孩子一点也体会不到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作用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看孩子的个性。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个性,强迫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即使将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无害于社会,父母都应该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玩耍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特性”定义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也就是他的个性。由于孩子还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其个性还处于潜在状态,有待开发和培养。他的个性就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父母精心的呵护。

孩子的个性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不妨拿艺术家的调色板来做个类比:调色板识别的“颜色”越多,画出的画作就越是趣味盎然、绚丽多彩。所以,父母要充分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不要觉得邻家孩子性格好就把自己的孩子也按照那样的性格来培养,这不仅会抹杀自己孩子的个性,还会阻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在这个方面,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值得我们体味。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一次老师讲加法,老师拿出苹果问:“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两个。”同学们齐声回答。老师又用别的实物做类似的演示,最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11=2”。此时,小爱因斯坦眨着眼睛,充满了疑惑,举手站起来说:“老师,1加1也等于1。”老师被说愣了,问爱因斯坦为什么。只见爱因斯坦从口袋里取出两块软糖,把两块糖用力地捏在一起,举起来说:“老师,您看,这不是11=1吗?”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开心地笑了。老师感到很不解,但还是态度和蔼地说:“两块软糖粘在一起,是变成了一块,但那是一大块。”

“一大块也是一块啊。”反应敏锐的爱因斯坦又作出这样的回答。

老师摊开双手,好像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轻轻重复:“对,一大块也是一块,大1也是1……”

在小爱因斯坦的身上不正是有一种个性在跳跃、在闪烁吗?他的老师并没有认为他是在捣乱,而是对他的回答和蔼地加以肯定,这就是尊重孩子个性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的小学老师粗暴地否认他的答案,也许小爱因斯坦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日后他也许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就像爱因斯坦一样,孩子在生活中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同一件事情上也许会出现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看法,其实,这正是孩子成长中的个性的体现。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其实,只要从呵护孩子的个性入手,这没有什么难的。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好的方法,以下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个性的一点小技巧。

1.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想法和选择。孩子的道德标准和各种观念还不成熟,做什么都随心而动,他不会考虑到这样那样的因素,他只会按自己的想法做,这样难免会做出父母不能理解的事情。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同,就轻易去否定他,觉得孩子做错了。其实这是孩子最真实想法的体现,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个性,肯定孩子的个性,然后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而尊重孩子个性的做法,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全部清除掉,这种“过于保护”的做法危害甚大,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培养自己个性的机会,它会使孩子的个性永远得不到发展,做事畏首畏尾,没有主见。

3.不要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如同植物的生长,根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父母不要只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父母的表扬和对孩子优点的肯定可以使孩子心情愉快,自信及自尊心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4.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希望,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滑稽可笑,父母都要静心倾听孩子讲述他的梦想和希望。父母要抓住时机教育孩子人生的理想目标是在辛勤努力、不断失败的过程中达到的。父母要热切关注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

5.“拔苗助长”要不得。很多父母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超负荷地学习,等到上了小学、中学,不少孩子已感到疲惫不堪。这种做法减少了幼儿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要正确地看待孩子,充分认识到根据孩子的个性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

总之,父母只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耐心的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就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发展。

5岁儿童杯医院误诊险丧命(本网站编辑)


前言:有的病在前期的症状很相似易造成误诊,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就会错过治疗的时机,而且之前的治疗给孩子的病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预计的。日前就出现了一例误诊的事件,患者才5岁幸亏发现的及时并没有生命危险。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一名先天性鳃裂-耳-肾综合征的5岁患儿进行手术,成功修补其先天性耳漏。医生提醒家长,耳漏常常被忽视或被误诊为普通感冒,如果外耳道内不断有异常液体流出来应警惕耳漏,尽早补漏。

患者小星今年5岁,来自河源。由于3个月前因化脓性脑膜炎住院治疗,期间脑膜炎仍然反复发作,南医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田广永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后,认为患儿不应该是单纯的鼻漏,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种罕见病——鳃裂-耳-肾综合征。经讨论决定行鼓膜穿刺以明确诊断,小星左耳中耳腔分泌物生化分泌结果仍考虑脑脊液,且左耳不断有清亮液体流出,鼻腔已无分泌物,故确定为脑脊液耳漏所致。患者既往反复患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与此病有关。

鳃裂-耳-肾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极易被误诊误治。田广永解释,如果外耳道内不断有异常液体流出来,这统称为耳漏。耳漏常被忽视及误诊,如果患者鼓膜完整,脑脊液从咽鼓管进入鼻腔,很多人误以为是单纯的流鼻涕而忽视,特别是小孩流鼻涕,家长往往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而耽误就诊。对于小星所患的鳃裂-耳-肾综合征,其流出物为脑脊液,患者很容易发生逆行感染,导致脑膜炎而危及生命,须及时进行手术“补漏”。

本网站小编总结: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而且时刻受着各种风险的威胁。近来的处方药事件让我们都胆颤心惊,失踪的马航客机也让我们知道说不定哪天就会失去亲人。所以我们对宝宝的身体应该更加的重视,检查最好去大医院,不要因为心疼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