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孩子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吗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就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还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家长们经常找我诉苦,要我帮忙。其实反观做父母的这样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老师单方面的工作,更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

延伸阅读

幼小衔接需要提前补习吗?


正成功的“幼小衔接”,难道只是为孩子加码小学课程,从而在起跑线上“抢跑”吗?

进入4月,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又进入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眼下许多年轻父母聚在一起就讨论:你家孩子学了拼音、数学吗?哪里又推出“幼小衔接”补习班……

其实,真正的幼小衔接并不在于知识的层层加码,而应注重孩子入学情感的激发和能力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希望让孩子“抢跑”起跑线的心态,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幼儿入学前应做哪些准备,存在几个比较片面的观点——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提前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孩子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从而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

但是有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所以,真正成功的“幼小衔接”应该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表达能力,比多认字更重要

小学入学会不会考试?考些什么内容?这是许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严格禁止学校组织小学入学考试的,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在入学报名时都会安排一次与孩子面对面的考察。其中,考察多数为谈话式的交流。

所以,对于这场“谈话”,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往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印象分。而即使在入学以后,老师们也通常会对这样的孩子更青睐——口齿清晰、善于表达,在课堂上能踊跃举手发言,并且对许多事物能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对于孩子表达能力的突击培训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交谈中丰富他们的词汇。小朋友受到经验的局限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词汇量通常比较贫乏,往往会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积累语言素材。

有研究表明,语言与经验密不可分,而经验的得来则离不开观察。教会孩子多观察,可以使他们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另外,每天一定要单独留出时间来与孩子交谈,有意识地提一些小朋友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养成连续表达的习惯。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需要语言表达的游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说话。游戏中的相互合作、表达,为孩子爱说、乐于说话创造了条件,既增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受挫能力,不能被忽略

孩子上小学了,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幼儿园与小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孩子必然会面临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这些新异刺激面前,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非常优秀,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一旦进入学校后不再受到“特殊关注”,小朋友自然难以接受。曾有一个小朋友在入学一个月后即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抱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同学也不好。经过询问,原来是因为选班长的事情让孩子难以接受“挫折”——“老师为什么不选我当班长?为什么让某某当班长呢?你们不是总说我是最棒的吗?”

有些家长采取赏识教育法,即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错”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虽然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一旦当孩子面对更公允的评价时,孩子会发现自我评价和实际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否定。

所以在入学前,家长要渐渐把孩子当作一个成人来对待,评价要具体,要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认同别人的长处。不妨给孩子一个具体并能达到的努力目标,鼓励孩子完成目标。

另外,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常常得到表扬。但进入小学后,老师恐怕就不如幼儿园老师那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表扬每个孩子。这时,孩子也会感到失落和怀疑。

让孩子从这种失落和怀疑中走出来很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暗示:没有表扬我不等于我做的不好,下次我会做得更好。虽然不经常表扬孩子,但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关注的。

幼小衔接的重点只是知识准备吗


老师,给我们补补课吧!

周三,正在上课,鑫鑫妈妈着急地找到我,二筹莫展地说:沈老师,鑫鑫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如果您有时间,能不能给我们做做家教,补补课。我怕他到小学跟不上趟。

补课?鑫鑫妈妈的一席话让我吃了一惊。

5岁的鑫鑫明年就要上小学了,鑫鑫妈妈非常着急,因为他的数学和拼音都没有基础,妈妈怕他上小学会跟不上。尽管我们一再承诺,鑫鑫上小学一定没有问题,希望她不要着急,不能走小学路线,可鑫鑫妈妈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孩子应当赢在起点。因此,她一有时间就给鑫鑫补课,提前为孩子进入小学作准备。

那天下午,鑫鑫妈妈又开始给鑫鑫补课了。她给鑫鑫讲6以内的加减法。又是实物又是画图,眉飞色舞地讲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自认为讲得很完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宝贝,咱们现在看看你刚才学的怎么样,都学会了吗?

妈妈,我都学会了。妈妈,我可以去玩了吗?鑫鑫可怜巴巴地问。

你这些题都做对了就可以去了。妈妈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回答着,顺手给鑫鑫写下了几个算术题。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是应当喜欢学习,乐此不疲才对。鑫鑫的消极情绪让信心满满的妈妈有些失望。随后,妈妈去做饭了。

十几分钟后,塞鑫拿着本子走进厨房,算术题的后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数字,妈妈拿过来一看,鼻子差点气歪。6-3=53+2-64-3-2只做对了一个1+2=3。鑫鑫妈妈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她强忍着满腹的怒火,和颜悦色地拉着鑫鑫来到书桌前,又耐心地给鑫鑫讲了一遍。这次,她直接坐在书桌边,看着鑫鑫做题。

可这次,鑫鑫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却连一个题也算不出来了。

鑫鑫妈妈这次真的着急了,她急切地说:你看呀,3+2,不是就三个加上两个吗?这不,三个苹果,这不,两个苹果,加起来是几个呀?.五个。鑫鑫小心地回答,他看得出妈妈已经开始生气了。

是呀,那3+2等于几呀?鑫鑫妈把态度尽量放温和,满怀期待地看着鑫鑫。六鑫鑫憋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

笨死了你!妈妈终于暴发了: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看尧尧哥哥,人家什么东西一讲就会,人家多棒呀。你都这么大了,这个都不会做。我都给你讲这么明白了你还不会,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呀!妈妈一边说,一边歇斯底里地拍着桌子,把鑫鑫吓得呜呜地哭了起来。

耐心听完鑫鑫妈妈的讲述,我不无担忧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鑫鑫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可是鑫鑫妈妈还是担心孩子以后上小学会跟不上。

拼音、算术、写字,这些东西在幼儿园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老师和家长的问题。

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学了拼音算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如果上了小学,别的小朋友都会写拼音,算算术,就他不会,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时间长了,上小学打不好基础,那孩子一辈子就完了。如果孩子在这时候打好基础,那就是为一生打好基础。孩子的学习就会越学越自信。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然。

曾经有教育学家做过一份追踪调查,实验表明,在学前学习了拼音、写字、算术的孩子,在小学头三年,学习成绩会在班里处于领先水平,可是三年级之后,许多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就学了在小学的内容,那么在一、二年级老师讲的东西他们都学过,都会。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是学过拼音算术的孩子学习更好。可是这同时也会培养他们不好的习惯,上课听讲不认真。既然他们都会了,那么没有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取得好的成绩,那为什么还要认真学习呢?

而随着孩子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就没有办法只凭着在幼儿园学到的一点知识领先了。真正决定他们学习水平的是孩子学习的能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一上三年级成绩就下滑了。幼小衔接,接什么?

正在备课,忽然接到老友的电话,告之要给孩子退园。我困惑,出了什么事?

老友这样回答:没什么事,就是孩子快上小学了,想把他转到小学上学前班,小学的学前班做幼小衔接,人家说小学的幼小衔接更专业一点,因为上完学前班就接着在那儿上小学了吗,否则到了小学不能接轨。

幼小衔接,如今这个词语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特别是当孩子一上大班,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学拼音,写字,提前衔接一下。他们认为,衔接得越早,对孩子越好。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幼小衔接应当接些什么?只是拼音写字算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幼小衔接,首先要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许多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点,我们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学参观一下,对小学的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聊天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还有两个月你就要上小学了,就要变成一名小学生了。培养他们对于上小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从内心向往小学生活。

生活习惯方面也需要让孩子提前适应。上幼儿园时,有的家长时间观念比较弱,晚送,早接,有事不请假,这会给孩子适应小学作息制度造成实质性的困难。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了,可是进入小学后,孩子们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还要结交新的朋友。主动性是交友的重要一方面,如果幼儿具备了社交的主动性,会让孩子结交许多朋友,这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自信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尽快喜欢上小学生活,继而促进学习的进步。相反,如果孩子没有交友主动性,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则会阻碍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过程。由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大胆地对小朋友表示友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在公共场合表现的能力。

孩子幼小衔接家长注意什么


从游戏式教学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孩子固然要面临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家长也要承受许多压力。为此,记者精心梳理了幼儿园大班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名师们的建议。

做事磨蹭

要培养时间观念

问:家长要做哪些关于幼小衔接的预热活动?

答(市城南小学潘红艳):比如说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给书本分类的习惯,还有握笔姿势的正确方法和坐姿、一些像跳绳之类的运动训练等。

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答(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黄晓秋):一、良好的倾听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二、学会整理书包。上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转变就在于一下子多了很多课本,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早早就从书包里掏出了书本准备好,而没有培养好整理习惯的孩子依然在书包里搜寻书本,等老师叫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时,那些还是找不到书本的孩子就跟不上节奏了。

问:小孩上了小学后,要是在家里做作业磨蹭,比如隔一会儿说上厕所,隔一会儿又说“肚子饿,去吃点东西”等。怎么办?

答(市建设小学高级教师彭爽爽):一,让孩子较早形成良好的时间概念,比如说告诉他吃一顿饭需要多少时间,唱完一首歌通常需要多少时间等,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就能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二、和孩子好好沟通,一起合理地安排他的作息时间;三、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切忌“过犹不及”

问: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又不至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答一(黄晓秋):有时候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家长造成的,比如有时候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发现在家里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还空出一个小时,就会让孩子再做一个小时的额外作业。久了,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这个习惯,他可能就学会应对了,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故意拖拖拉拉地做了两个小时。家长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

答二(教育心理学专家何融融):家长一定要学会鼓励孩子,比如说邻居的孩子考了97分,你的孩子只考了90分的时候,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能打击他说:“就你这样,一定会从空中掉下来!”不能打击孩子,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些看似幻想的东西以后就是他努力的动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态对培养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学会经常鼓励孩子。

问:如何调整孩子的不良坐姿和不良的握笔习惯?

答(黄晓秋):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刚刚开始握笔写字都很兴奋,他们都想:“终于可以握笔写字了!”但是仔细一看,一个班级里,学生们什么样的握笔姿势都有,横的、竖的,还有一手握笔另一手帮忙推着写的。这些不良的握笔习惯一定要越早矫正越好,班级里学生多,老师很难一一矫正,这就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如果不良坐姿和不良握笔习惯养成长久了,再慢慢矫正就很困难,最好是当孩子刚学写字的时候就教他正确的做法。

上学前不必认很多字

问:上小学以前,要不要教孩子认很多字?需要提前学习书本知识吗?

答一(广场路小学副校长潘旸):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有很多和幼儿园学习习惯相近的地方,比如很多语文课本有插画,孩子们可以根据插图去理解课本。我认为,过早地教孩子太多课本储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小学老师完全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教学,家长只要把认字的担心交给老师就行了。

答二(彭爽爽):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字计算是有必要的,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孩子不会在试卷上写姓名,那就很耽误时间,但是拼音书写之类的完全没必要提前让父母教孩子,这些教育应该留给小学老师,老师会系统而科学地去教学,万一家长教错了,到时候纠正反而麻烦。

问: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怎么办?

答(何融融):如果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事,父母亲的观点在孩子面前是必须一致的,比如告诉孩子不能撒谎。而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没必要完全统一,一个人喜欢红色,一个人喜欢绿色,都是很正常的,保留个人爱好等不同观点,更有助于家庭的民主气氛。

友谊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友谊对宝宝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体能满足宝宝游戏、友谊、安全、自尊、认同等方面的需要。上了中班以后的宝宝们,在幼儿园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宝宝成了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有的宝宝则是追随者,还有的是外围人物,甚至是被排斥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现象1:“孤独”的小天

小天在班上是个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孩子,他简直就是班上的“捣乱大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排队离开教室时,他在地板上爬来滚去地疯;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故事时,他推推左边的同伴、拍拍右边的同伴,不停地捣乱;游戏的时候,小天又很霸道,他喜欢的玩具就要独占,不让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次,小朋友们在玩开火车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当火车头,由“火车头”邀请其他小朋友上火车,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骑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进。开火车游戏是小朋友们都爱玩的游戏,但是每次玩的时候,不管谁当火车头,都不会邀请小天上车。看着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开着小火车,坐在一边的小天显得特别孤独……

说明:小朋友们都不愿把小天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请他上自己的小火车,显然,小天成了班级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物。因为小天捣乱、淘气、霸道,小朋友都躲开他,避免被他干扰或被别的小朋友认为是属于小天一类的人。

分析:小天这样的孩子,在每个幼儿园甚至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小天”可能是男孩子,偶尔也可能是女孩子。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几年时间内这种地位都难以改变。

为什么小天会在集体中表现出那些问题行为呢?这还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特征来分析。

小天这样的孩子,属于性格外向、活动水平较高的一类孩子,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动而很少对安静型的活动感兴趣。所以,在要求安静的活动中,他们容易出现“捣乱”行为。而对于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比如排队、保持安静等等,小天们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就和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过着“一个中心”的生活,这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所以会给别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解决:虽然宝宝是家里年纪最小、最应该受照顾的人,但是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做长远的计划和准备。宝宝终究是要从家庭生活走向幼儿园和学校的集体生活,直至走向社会,因此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要为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做准备。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当的规则,例如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好吃的东西要先给老人等等;家里制定一些人人都要严格遵守的规定,例如晚上睡觉前必须刷牙、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帮助宝宝适应社会生活。如果一个活动水平高的孩子,从小又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那么他们到了集体生活中,难免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实际上,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种性格:特别安静,不爱说话,有些胆怯。形成这种性格,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家长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活动受到家长的诸多限制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这种退缩的性格,这些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发起和同伴的交往,也不受老师的喜爱,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视和排斥。对待这样的宝宝,父母要注意多给他们创造锻炼自主、独立能力的学习机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老人喜欢替孩子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问:“宝宝几岁了?”还没等宝宝想好怎么说,老人已经抢答:“我们快2岁半啦!”这就是典型的剥夺了宝宝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机会的例子。

要想避免宝宝成为同伴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就要对宝宝“收”“放”有度,该设立规则的时候千万不能心软,而该给他们自由、权利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包办。

现象2:追随者

月月是班上的大姐大,因为比较“成熟”和“老练”。月月总有一些好点子,例如玩过家家的时候把滑梯下的小空间当成家,老师也经常表扬月月,说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于是,在月月身边就出现了叮当这个小“跟班”,月月提的建议总是得到叮当的迅速响应;月月玩什么叮当也玩什么,月月讨厌谁,叮当就讨厌谁,月月喜欢谁,叮当也就喜欢谁。

说明:叮当是同伴群体里的跟从者,这些宝宝会“忠实”地跟着群体里的领袖,以领袖人物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分析:跟从者追随领袖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领袖的意见是正确的,不由自主地听从;二是想从这种“跟从”行为中获利。儿童跟从者大多在集体中不是能力最强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能力比较弱的那些孩子,因此一部分跟从者是心悦诚服地跟着“领袖”,听从领袖的意见从而被一个群体接纳并避免犯错误;而另一部分跟从者,就是想从这种与领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为中获利,他们的跟从并不是心悦诚服的,他们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这些跟从者跟从的不是领袖人物而是跟从一种群体中比较高的地位。

解决:幼儿群体中,心悦诚服的跟从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是集体里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通过跟从,他们从同伴身上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狡猾的”跟从者,他们从小就知道依附权威。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是非观。

教育链接

燕博士:家庭中没有同伴的孩子

因为读书时的研究方向是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我一直比较着重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今天看到一篇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到:“幼儿所处的人际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没有了兄弟姐妹,使其在家庭内缺乏年龄相近、心理相当、关系平等的交流。家庭中同伴群体的缺失,导致其成长初期的人际关系单一,这是一种不完满的人际结构。”

仔细想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同伴缺失”的家庭,这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热点话题的主要原因。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责怪孩子霸道、自私,也不能一味折磨父母,自然环境的缺失是一个很客观的原因(因为基本国策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改变)。

幸好,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给孩子,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有同伴的家庭生活。西方的一些做法就可以借鉴,比如周末的时候让两家的孩子到一个家庭欢度周末,这样不仅孩子高兴,家长也能轮流放松一下。在孩子的好朋友里寻找一下吧,寻找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同伴的“家庭”。

最后,激发一下大家的童心——昨天,女儿给我们出了个谜语:什么动物身上有黑有白又有红?我想了半天没猜出来,爸爸猜是斑马,女儿说有些对了,原来答案是:害羞的斑马!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开学在即,有许多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将升入小学。“幼小衔接”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深入,学前教育机构也在做大量有益的实践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为幼儿入学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无论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然而,小学则一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二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注重儿童认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不关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只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3、表面性部分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如:课桌摆放的形式、课时的延长、游戏和活动的减少。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常被忽略。

4、盲目性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给幼儿,使幼儿出现刚入学感到轻松而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后劲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并为幼儿在上小学后创造更多的优势和潜力呢?

1、知识准备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首先应要求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执笔姿势、书写习惯的教学,但切忌提前讲授一年级的知识。

2、心理准备幼儿进入小学后由于游戏的减少、课时的增加、自由空间的减少、规则约束的增多等因素,使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因此,做好心理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在心理准备方面首先应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并初步具备热爱集体等道德品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3、能力准备首先是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即培养儿童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其次是发展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以上三方面的准备虽不能做到完全成功,但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当然,这需要小学与幼儿园配合,家长与教师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幼小衔接的孩子都在抢跑


幼小衔接的孩子都在抢跑

提问:殷老师,我是从外地来南京打工的,在孩子上小学前没有好好上过幼儿园,来到南京后发现班上的孩子都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不少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都已经会了,这给我和孩子很大压力。我要问的是孩子为什么要提前学习这些知识?提前学有没有好处?我现在该怎么办?

回应: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城里的家长为什么会喜欢带着孩子在学习上“抢跑”?我认为,第一是家长在教育信息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对等,致使家长常常被不良商家的概念炒作所蒙蔽,在这个层面上家长属于弱势群体。如“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对孩子而言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以及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在孩子有没必要抢跑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在知识层面上孩子其实没有必要抢跑,有效的幼小衔接从本质上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基本习惯的培养,基本意识的培养和对学校环境的熟悉等等,这些内容幼儿园大班阶段和小学一年级都会有相应的衔接内容。过早地在知识上抢跑只会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感觉到轻松但是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不利于孩子建立起适度紧张感并培养与小学生活学习相适应的习惯和意识。如果误入一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培训机构,他们由于需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可能会违背基本教育教学规律,违背低龄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最终可能导致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厌学。

至于说到你现在遇到的困惑,你的孩子因为没有在知识上抢跑导致在学习上看起来有些吃劲,没有那些抢跑的孩子轻松,甚至孩子还会出现暂时的学习困难。我的建议一是正确认识,平和面对;正确认识的是孩子因为没有提前接触到这些知识而出现的暂时不适应现象,这就需要家长不急躁不放弃,而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支持孩子,这个时候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而言十分重要,这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的信心来源。二是扶一扶、帮一帮;如给孩子制定良好的预习和复习计划,使孩子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 

帮助宝宝幼小衔接转换


当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即将告别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孩子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将正式踏上学习的路程。帮助孩子迈好这关键的第一步,将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将要面对的生活、心理、行为变化,现在学校一般都会安排两到三周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使学生逐步适应校园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新环境、喜欢新伙伴、产生新兴趣、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是学习准备期将要达到的五个目标。

目标一:喜欢新环境

☉通过活动感受到当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喜欢自己的学校,对新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

☉熟悉学校的设施,会在校园里快乐自如地生活

针对这几点目标,学校将举行新生入学仪式,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知道校园的美丽需要我们用行为来维护,能说出自己学校的名称,知道校园中各功能教室及医务室、厕所所在地。

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中,我们希望家长能强化孩子对学校的喜爱之情,为孩子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做好情感准备。

目标二:喜欢新伙伴

☉通过胸前和教室门上的班标,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

☉通过相互介绍,认识新同学

☉开始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通过活动,能与伙伴合作,体会有好朋友的快乐

老师会鼓励每个学生出主意,动手布置装扮自己的教室,知道班级就是自己在学校的家。要求每个学生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认识同桌,合作为集体做一件小事。比一比,看谁最先拥有好朋友。

我们希望家长能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主动结交好朋友,在这过程中,孩子会出现不少问题,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会发生摩擦,这是他开始学习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家长如能正确引导,就会使他培养起宽容待人、学会合作等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我们非常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把孩子送进学校,不仅是为了让他学知识,还希望他在学校、班级的小社会中学成长,有些问题必须让他自己面对,请相信老师爱护学生的心情与家长是完全一样的。

目标三:产生新兴趣

☉对校园的学习生活产生喜欢的情绪

☉知道学习知识是小学生的责任

☉对所学学科有兴趣

☉有努力学习的愿望

我们会在学习准备期中,让学生认识各类课本,能说出课程的名称,并且知道自己要在其中学什么,感受各门学科的趣味。

在暑期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个别家长的担忧——“我的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还会100以内的加减法,那么课堂上我的孩子是否就在做无用功呢?”“我的孩子刚从国外回来,一切都没有基础,据说你们教学进度很快,我的孩子跟不上怎么办?”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基础不一,我们教师早有准备,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出现的现象。

《课程标准》将部分识字内容重心下移,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是比旧教材来得重。同样的教材,面对不一样的学生,我们教师更关注的是怎样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今的课堂教学与各位家长读小学时的方法已大大不同,我们会使用字理识字法、部首归纳法等追求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数学也不是简单地加加减减,而是引导学生把数学引入生活实际,用多种思维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课堂上,在能者先说,会者多说的争相发言中,引发包括听者在内的智慧火花的相互碰撞。在归纳方法、提升能力的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家长可以翻看孩子的课本,学校也会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兴趣。

目标四:了解新规范

1.专心上课

☉知道预备铃响坐回座位

☉学会上课时人坐正,脚放平,眼睛看着老师

☉不想,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学习表达

☉勤于思考,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话前先举手,被老师请到后起立,发言

☉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2.读写规范

☉读书时左手按书,右手指书,字字过目,读清楚

☉学习握笔姿势,写字时做到一尺一拳一寸

☉每天能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幼儿教育

这些规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养成。一旦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那将对他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希望家长与学校一致起来。

家长在帮助孩子复习时可以问问孩子,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进入智慧记忆,掌握识字的窍门,提高识字的能力。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成果,与孩子一起享受掌握知识的快乐,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快乐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目标五:养成好习惯

1.要做时间小主人幼儿教育

☉能按时到校

☉能分清学校上课铃和下课铃

☉懂得喝水、上厕所等琐事要在课间完成

2.要做礼仪小使者

☉早上进校主动向老师同学打招呼

☉同学之间要谦让,常说“谢谢,对不起”

☉升旗时,面对国旗立正,行注目礼

3.要做行为小榜样

☉课间休息在走廊上不奔跑,不做危险的事

☉上下楼梯靠右慢慢走

☉午餐按序领取饭盒,两手平端,慢慢入座,吃饭时不说话,不发出太大的响声

在习惯培养方面我们需要家长协助做好几件事:

每天请你用目光送孩子进校。

协助孩子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文具和课本。

让孩子带一个小塑料袋,内放餐巾、调羹。

让孩子带好茶杯,叮嘱他们多喝开水。

让孩子带好小手帕或者餐巾纸。幼儿教育

我们期盼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在校园里快乐成长。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的,孩子们会感到一定的努力成功的。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大的证明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