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婴幼儿教育 理性对待早教培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有家长反映,一些早教机构惯用潜能开发等“花头”,并自己命名为“儿童潜能开发中心”、“思维科学训练馆”等,且多用免费测智商等项目吸引他们,最后却是推销高价课程。

市社科院幼教专家指出,早教市场很大,但门槛低,监管乏力,亟待规范。据了解,对早教机构,本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管理约束,不少早教机构注册时是以信息咨询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登记,租个场地,请几个“老师”就开始招生上课。专家建议,市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应根据早教行业特征尽早设立准入门槛,规范课程和师资标准。

由于国家并未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教育部门无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监督。业内人士建议,对已纳入教育体系的3岁以后的幼儿早教机构课程,教育部门应监管起来,考察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对于早教机构乱打教育部门旗号的行为,也应采取投诉处理等方法,有一查一。

幼教专家提醒家长,婴幼儿教育与幼儿园、中小学有很大区别,家长切莫被一些机构所谓早期智力开发“忽悠”。孩子究竟是培训后得到潜能开发,还是生理上自然成熟,很难衡量。一些早教机构的理念也有问题,对家长是一种误导,如让三岁宝宝学会多国语言等,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精选阅读

婴幼儿素质教育五心(下)


三、细心决定婴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系统化的工程,它涉及智力开发、科学喂养、体质锻炼、心理素质和性格培养、美德熏陶等。它寓教育于生活中,养教结合;寓教育于游戏中,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它是个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必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的个性。

婴幼儿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要求家长细心。要细心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住可施教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细心关注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否平衡,对不足的方面强化训练,以培养和造就完美人才;要细心观察孩子对教学的反应,以了解教学的内容是否适时、适度、适量,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防微杜渐,发现有不良的行为即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有的家长可能要说,我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总会没错,教学大纲是有关部门针对一般的婴幼儿制订的,照搬可能并不适应你的孩子。婴幼儿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个性也不相同,你的孩子是独特的,他有别于其他的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必须细心,如果粗心大意,盲目施教,会收效甚微,甚至揠苗助长,伤害孩子。

四、耐心是使婴幼儿教育得以持续的保证。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教育又以启蒙为主,即以开慧、健体、习性、养德为主,故婴孩对教学的反应不一定及时,教学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比如教婴孩把物,你要多示范几次他才会把;教婴孩识物,你要指认多次他才会知道,教婴孩学语你要反复的诱导他才会说;孩子早期教育形成的智力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有的家长在教学初期热情高、劲头大,教几次后见婴孩没有反应或见效小,就失去耐心,放弃了教育。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迅速,心理素质和性格形成,此时教育受益终生,此时放弃教育是“错过春光无处寻”。家长教育孩子应有一份耐心,要相信有一份播种就有一份收获。

五、恒心决定婴幼儿教育成效的大小。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它以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美德为目的,以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等为手段,寓教育于抚养婴孩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教学时间长,如孩子智力的开发需要千百次花样百出的游戏活动的磨练;孩子的习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举止的日积月累;孩子的养德需要无数寓情、寓理、寓美的艺术活动的熏陶,这些教学项目,没有恒心是完成不了的。半道施教、半途而废、一暴十寒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家长惟有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会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婴幼儿素质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爱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这“五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文心)

婴幼儿素质教育五心(上)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它将对婴幼儿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施行婴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何当好老师?世上已有许多成功的家长做了回答,概括而论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

一、爱心是实施婴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

父母爱孩子有两种,一种是严爱、关爱;一种是溺爱、宠爱。前者有助于孩子成才,后者将孩子引向绝路,我们提倡前者。

父母爱孩子,给孩子温情和关怀,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早期教育而不放任自流。

父母爱孩子,才会由此激发起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去克服教育中的种种困难,使教育见成效。

父母爱孩子,才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从而使孩子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关系,更愿意接受教育。

父母爱孩子,才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使教育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成长规律。

父母爱孩子,才会不断地修身养性,补充完善自己,做名副其实的师长。

而如果父母不爱孩子,或溺爱宠爱孩子,就会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贻害孩子的一生。

二、信心是家长实施婴幼儿素质教育的力量。

信心能化为内心的能量,促使信念的实现。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某方面差一点,就认为他不是块料,从而失去信心,不愿意早期教育,任其发展。其实孩子的智力百分之三十来自于遗传,百分之七十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十八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爱尔维斯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早期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孩子小威特,先天不足,婴儿期间显得痴呆,可老威特没有放弃,他相信“人的才能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坚持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小威特智力超群,五岁掌握词汇三万多,十岁上大学,十三岁获哲学博士。

人是环境之子,作为父母,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或笨拙,你首先要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教育,他就一定会有所长进。(转下文)

婴幼儿素质教育需“五心”下

婴幼儿的特别学习方式


0~3岁是宝宝一生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所汲取和储存的信息将终身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0~3岁的宝宝除了吃喝外,就是玩,他是怎么学习的呢?的确,3岁以前,宝宝不可能像在课堂听讲那样来学习,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是指广义的学习,即: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而从此意义上说,宝宝眼睛睁开的每一秒钟都在学习。

0~3岁学习的重大意义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在此短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掌握了记忆的主要方法,并且吸取了大量信息,建立了通向未来学习的成功之路,而以后的学习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头三四年,相当于从这时直到死亡的人生全部内容的总和。——蒙特梭利

4种有特色的学习方法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所谓习惯化是指个体由于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如果有另一个新异的刺激出现,他会立刻转向新异刺激,这种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我们把婴幼儿的习惯化和对新异事物的反应看作是婴幼儿特有的学习行为,叫获得敏感,即婴幼儿对周围经常反复大量出现的事物形成特殊的认知添加,比如看到奶瓶就高兴就称为奶瓶敏感。

温馨提示:启示for爸妈

爸妈可以不断地增加宝宝周围的新事物,比如喂奶、做游戏时放音乐培养音乐敏感。这样不断进行,就会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从而扩展他的认知领域。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是婴儿时期非常普遍广泛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婴儿自己在生活中自发地遇到刺激物形成联系,比如他不经意碰响小勺灯就亮了,还是爸妈有意在他身上建立的联系,比如讲故事时放音乐,都是他习得的行为方式和适应方式。

温馨提示:启示for爸妈

爸妈在给宝宝施教时,能够敏感于那些外来影响的教育含义,能够在婴儿期建立行为举止和是非对错的标准,尽量利用环境的刺激来达到使宝宝形成内在的条件反射,比直接解说要高明得多。

操作条件作用

婴幼儿的许多习惯和行为都是他自身操作获得的,是生命体自发的、随意的、主动的行为,这与人类的学习特征更相符合。它弥补了经典条件作用的被动性,通过婴幼儿更多主动的参与来获得经验,使随后的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温馨提示:启示for爸妈

爸妈应该根据教育要求,从宝宝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哪些行为应予以强化,哪些不去强化,使之“消退”,从小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模仿

婴儿一进入人类世界,他所看到、听到的都具备受后天条件影响的性质,这些在婴儿脑中积累产生的注意、记忆和知觉就是学习。婴儿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反映所见所闻,就称为模仿。新生儿早期就有模仿能力,不过是不随意的自动化反应,随着大脑皮层发展,变成随意的有意识的模仿。

温馨提示:启示for爸妈

新生儿的模仿能力是促进他们与爸妈及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开端。可以利用宝宝的模仿,让他们学习良好行为,当他们模仿出好行为时,及时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强化。

婴幼儿家教的特征是什么


早期教育一般指0~4岁的教育,这里根据婴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2岁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婴儿辨认生熟人的关键时期,其辨认人的主要部位是脸部。经常与婴儿接触面孔,他就会越来越熟悉。婴儿已具备了在100多平方厘米的面部上辨认五官细微差别的能力。那么,家长可以经常给婴儿看一些简单的图形、字型和简单的物体,如小玩具、小用品等,同样能收到辨认的效果。家长可以一边清楚地发音,一边指给婴儿辨认的对象,这样反复训练,婴儿就能根据大人说出的单词,去寻找相应的“物”。家长应遵循先用差别大的再逐渐用差别小的、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逐步培养婴儿的记忆能力和辨别能力。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婴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2~4岁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婴幼儿学习和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随着婴幼儿学会了行走,活动范围的扩大,所见所闻的增多,一般家常语言难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一时期,婴幼儿特别容易吸收外部的语言,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开拓他们的视野,传达准确的语言。

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心理活动活跃,他们有扩大活动范围、接触新鲜事物和增加活动内容的强烈愿望。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游戏和其他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家以适时地教给其一些简单的操作,如系鞋带、拿笔写字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开始道德品质的培养。

关注婴幼儿患抑郁症


智利研究发现婴幼儿也可能患有抑郁症

每40名婴幼儿中可能就有一名患有抑郁症,然而这种情况常被忽视,因为人们很难将抑郁症与婴幼儿联系起来。

婴幼儿也可能患有抑郁症原因

智利拉斯孔德斯医院的婴幼儿心理学家弗洛拉·德拉巴拉指出,患抑郁症的儿童普遍表现为淡漠、面无表情、易怒,在饮食和睡眠方面也有问题,情况严重时,身体的生长发育还会受到影响。

德拉巴拉说,尽管遗传和脑化学物质对婴儿的情感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如父母或保育员患有抑郁症,那么婴幼儿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3倍。

德拉巴拉建议

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并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如果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及早发现和诊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通常来说,年龄很小的孩子如患上抑郁症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家庭环境的改善可使其自愈。

总之,家长应该不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应该注意精神需要,多建立亲子感情。

如何应对易敏感的婴幼儿


网友咨询

我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位读者,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一岁零五个月了。最近,我和老婆发现,儿子对于大人说的一些话十分敏感。有一次别人给他钱,我和老婆同时对他说:“宝宝不要。”其实从语气、口吻都没有骂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马上就哭了起来,哭得十分伤心。为此,我十分担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时候不对他说吧,怕惯坏了他,说吧有时又觉得于心不忍。对于他这种性格,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岁多的孩子还是能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赞同的态度,并因此而伤心地哭起来,这说明孩子的

关注“广泛性焦虑障碍”

不过,在这里,我需要提出一个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上小学以后,还出现上述的现象,那就有可能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容易自我怀疑,常常对那些不友善、爱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总是不断地寻找成人的赞同和保证,对自己的表现有极高的要求,不断地担忧、自责,情绪很不稳定。

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过于敏感性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几率比其他儿童高。但是大多数高敏感度的儿童都能通过引导,逐渐稳定情绪、减少焦虑。

面对过于敏感婴幼儿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对敏感度过高的婴幼儿,使他避免产生“广泛性焦虑障碍”呢?

方法1:给孩子最大的安慰、温暖和快乐。过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围人、事、物等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关爱,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多关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关心爱护他、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和温暖。这是消除婴幼儿忧虑最好的“营养素”。

方法2:加强认知活动,让孩子见多识广,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无意义的寻找安全感上。过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寻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认识多种物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活动,对他转移注意力、促进认知和智力发展、改变心态很有帮助。

方法3: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时,一定要淡化处理。稍加安慰过后,父母最好若无其事,别去强化这种情绪。同时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转移他的视线。

方法4:对于这类孩子,应多采取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只要他有任何积极的行为,都要肯定和鼓励,使他慢慢建立自信。

爱心tips:一般宝宝都自我意识比较强。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坦然面对就可以了。

鼓励婴幼儿的10个最佳方式


1、讲故事给他听

宝宝表现不错时,妈妈可以营造欢乐活泼的气氛,讲故事给宝宝听,耐心地告诉小宝宝,让他知道自己行为的好坏与对错。

例如:“宝宝,你好乖,刚刚妈妈看到你把饭都吃光光了,妈妈等一下讲故事给你听”。

2、亲密的背与抱

根据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母婴之间早期的“依附关系”若是发展良好,对小宝宝日后的人格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妈妈应常以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宝宝的爱。当小宝宝有比较好的行为表现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亲密的拥抱,因为小宝宝可藉由肌肤之亲,在爱中成长。

3、带孩子出门玩耍

事实上,小宝宝在一至三岁时,正是需要健全发展身心的初始阶段,一旦宝宝有良好的行为反应时,妈妈可以带小宝宝出门玩耍,以做为犒赏,一方面能让小宝宝多多见识外在环境,一方面也能让宝宝学习到,只要表现良好,妈妈就会带他出去玩。

4、陪他一起游戏

小宝宝年纪还小时,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宝宝如果在生活作息上可以配合,且都有良好表现时,妈妈可以适时地陪小宝宝玩他喜欢玩的游戏或玩偶,也可以藉此培养亲子感情。

5、亲亲小宝贝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被拥抱及亲吻,而透过肌肤之亲,可以让小宝宝更了解父母的爱意,因此,如果小宝宝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好的行为举止时,妈妈可以适时的亲宝宝一下,并赞美他。

例如:“宝宝,你在睡觉前有刷牙,妈妈觉得很高兴”。然后,妈妈就可以亲亲他或抱抱他,相信小宝宝会非常高兴,以后都会记得,在上床睡觉前,要先刷牙,才能上床睡觉。

6、为宝宝打扮

男宝宝小的时候,若有良好行为及纪律反应时,父母可以有许多额外方式来给予宝宝鼓励,而女宝宝的妈妈们,则多了一种可以做为鼓励的方式:例如:“惠惠,妈妈昨天请你把自己换下来的袜子放在桶子里,不要乱丢,妈妈很高兴你记得把袜子放在桶子里,而没有乱丢”。然后,妈妈就可以拿出事前为宝宝买好的装饰品,来帮宝宝打扮的美美的,相信宝宝也会很喜欢。

7、物质的鼓励

大多数的小朋友都是喜欢收到礼物的,在孩子收到心爱礼物时,总是显得特别高兴,所以父母们有时不妨以物质上的鼓励,做为方法,直接来奖赏宝宝的正确行为。

8、适量地满足他的需求

当小宝宝在生活作息中,行为表现符合妈妈的生活规则时,父母可以视情况而定,适量地满足宝宝的要求,例如:妈妈规定小宝宝每天要在晚上九点钟准时就寝,有时小宝宝可能达不到,但是,如果有一天,当孩子能够自律地准时睡觉时,妈妈可以在隔天以其它方式来满足其所需,例如:带他去吃他喜欢吃的东西,或看他需要什么,在适度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他的需求。

9、允许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当孩子的行为及言行都很恰当、合宜时,父母可以允许孩子选择他想做的事,例如:孩子今天一整天都没有哭闹,很乖地听大人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或静静地在一旁游戏,父母就可以适时地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

如:看电视中的儿童节目,或适合儿童观看的说、唱、跳教学录像带等,让孩子能够一边满足他的需求,知道自己是因为表现合宜,才会得到父母允许自己做想做及喜欢做的事,长期下来,宝宝就能内建一种固定而正确的行为模式。此外,小宝宝在做喜欢做的事时,也算是同时在培养兴趣。

10、激发孩子的荣誉心

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觉得宝宝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有时候会为孩子盖“好宝宝章”,让孩子培养荣誉心。同样地,在家里,父母亲也可以用这种方式,为小宝宝准备一本生活公约小簿子,只要宝宝有好的表现,妈妈可以在上面盖上一个好宝宝章,象征性的鼓励品,来给宝宝做为鼓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