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童话故事
2020-09-15 两岁童话故事 两岁半入学准备 四岁以下孩子童话故事能跟两岁的孩子讲道理吗?。
能跟两岁的孩子讲道理吗?
可能有些人以为,那么小的孩子连话都不会说,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呀,孩子肯定听不懂。还有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说了算,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美美会说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就是“不”(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从8个月大开始,她就“不不”个不停,非常明确地表示着自己对大人命令的反应。其实,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平日里对孩子说的几乎全是限制的词语,所以这是孩子把我们的话做了最好的翻刻。有段时间,我甚至以为孩子才1岁就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呢。
的确,在小孩子有种种危险举动或行为不符合大人希望时,简单明确坚决地说“不、不行”肯定能让孩子明白而且会立竿见影。但是,这并不意味讲道理就没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从。2岁以下的宝宝真的听不懂道理吗?其实不然,孩子能读懂我们的表情,能听懂赞扬和批评,能知道谁喜欢他,这些都足以证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估计。
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2岁以下的小宝宝听懂我们讲的道理呢?
1.用孩子体会过的感受讲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才最能记忆深刻。美美不到1岁时,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任凭我们怎么解释有多烫呀多危险呀都无济于事。让她停止这个危险的举动是在冬天,她摸暖气管时被烫了一下,我告诉她这就叫“烫”(后来我摸了暖气片,真的是很烫),于是她就记住了。当她再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时,我就告诉她“烫,暖气烫了你,白汽也烫”,还带她走到暖气边。这时她就开始边说“烫”边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让孩子从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兴的情绪,他们也会琢磨这个表情的含义。美美不爱吃丝瓜(我也是刚发现的,不过尚未发现其他她不爱吃的食物),给她吃丝瓜炒鸡蛋时,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来。起初我们以为是有什么籽,不过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给她吃她还是吐。我板起脸来告诉她,如果不爱吃可以告诉妈妈,这样吐得一地脏脏的,妈妈不高兴。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着头也不高兴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诉她把妈妈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为孩子摔了碰了的时候我都告诉她这叫“疼”。我问她现在妈妈疼了,怎么办呢?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手,相当于给我揉了揉,因为平时我就这样对她的。我非常感动,表扬了孩子。这个就和丝瓜联系了起来,接下来虽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着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让孩子从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动是对语言最好的解读。孩子可能听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是父母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说“这是你的,不要给别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确会特别保护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谁也不能动,包括最亲近的人。美美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比较没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和她交换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给她自己吃。所以,当她在外面玩,看到别的孩子为了争夺玩具而哭泣时,她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美美当然也有自己物品的归属感,无非是我们不让她独占罢了。同样,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处危险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当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关窗户。
延伸阅读
两岁宝宝能上幼儿园吗?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两岁宝宝能上幼儿园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中,妈妈和奶奶之间为了宝宝的喂养进行争论,出发点都是为了宝宝的茁壮成长。所以,婆媳之间要相互尊重,经常沟通,一起努力,找到最科学、最利于宝宝成长发育的喂养方法。
奶奶:两岁的宝宝太小,送他去幼儿园花钱不说,那里孩子多,肯定会互相传染疾病,还会受别的孩子欺负。再说了,宝宝吃惯了家里的饭,在幼儿园能吃饱吗?
妈妈:宝宝快满两岁了,平时太忙我没办法亲自带他,考虑到宝宝各方面的发展,我想送他上幼儿园,不然宝宝天天只能和奶奶玩,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的发育。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主任张峰:宝宝两岁半就完全可以送去幼儿园了,这是因为宝宝满了两岁以后,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身体和智能也逐渐成熟,不仅具备了语言能力,而且生活上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去幼儿园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照顾自己了。这时也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把他送到幼儿园去学习,多接触人,接触各种事物,语言会发育得更好,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两岁的小宝宝多数是在父母、家人身边长大的,总有一天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应该及早与同龄儿童接触,接受更多科学的教育,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为入学做好准备。
独生幼儿三岁以后仍然由家人带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利于成长。上幼儿园可以克服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为伴的不足,让孩子在交往中磨炼自己,促进心理健康。所以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入园接受教育。
两周岁以前,应该尽可能地多带宝宝去亲子中心进行些亲子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家长带孩子一起参加为主,它在开发宝宝智能的同时也能增进母子感情。
如何给2岁以下宝宝讲道理?
如何给2岁以下宝宝讲道理?
无论多大的宝宝,他们都会时常做出让家长恼火的事情,讲道理和干脆利索的禁止,哪个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对孩子讲道理,问题是应该在孩子多大时家长才能讲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为,那么小的孩子连话都不会说,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呀,孩子肯定听不懂。还有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说了算,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美美会说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就是“不”(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从8个月大开始,她就“不不”个不停,非常明确地表示着自己对大人命令的反应。其实,这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平日里对孩子说的几乎全是限制的词语,所以这是孩子把我们的话做了最好的翻刻。有段时间,我甚至以为孩子才1岁就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呢。
的确,在小孩子有种种危险举动或行为不符合大人希望时,简单明确坚决地说“不、不行”肯定能让孩子明白而且会立竿见影。但是,这并不意味讲道理就没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从。2岁以下的宝宝真的听不懂道理吗?其实不然,孩子能读懂我们的表情,能听懂赞扬和批评,能知道谁喜欢他,这些都足以证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估计。
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2岁以下的小宝宝听懂我们讲的道理呢?
1.用孩子体会过的感受讲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才最能记忆深刻。美美不到1岁时,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任凭我们怎么解释有多烫呀多危险呀都无济于事。让她停止这个危险的举动是在冬天,她摸暖气管时被烫了一下,我告诉她这就叫“烫”(后来我摸了暖气片,真的是很烫),于是她就记住了。当她再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时,我就告诉她“烫,暖气烫了你,白汽也烫”,还带她走到暖气边。这时她就开始边说“烫”边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让孩子从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兴的情绪,他们也会琢磨这个表情的含义。美美不爱吃丝瓜(我也是刚发现的,不过尚未发现其他她不爱吃的食物),给她吃丝瓜炒鸡蛋时,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来。起初我们以为是有什么籽,不过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给她吃她还是吐。我板起脸来告诉她,如果不爱吃可以告诉妈妈,这样吐得一地脏脏的,妈妈不高兴。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着头也不高兴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诉她把妈妈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为孩子摔了碰了的时候我都告诉她这叫“疼”。我问她现在妈妈疼了,怎么办呢?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手,相当于给我揉了揉,因为平时我就这样对她的。我非常感动,表扬了孩子。这个就和丝瓜联系了起来,接下来虽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着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让孩子从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动是对语言最好的解读。孩子可能听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是家长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说“这是你的,不要给别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确会特别保护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谁也不能动,包括最亲近的人。美美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比较没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但是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和她交换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给她自己吃。所以,当她在外面玩,看到别的孩子为了争夺玩具而哭泣时,她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美美当然也有自己物品的归属感,无非是我们不让她独占罢了。同样,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处危险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当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关窗户。
给孩子讲道理家长要摆正心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孩子讲道理家长要摆正心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给孩子讲道理家长要摆正心态
长久以来一直发现父母总喜欢跟孩子说教,从人生大道理讲到生活小细节。我相信也肯定孩子成长中需要父母的教导,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唠叨不断地希望孩子从自己的长篇道理中,学习如何安身立命、做人处世,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效果不彰,甚至孩子会反其道而行之,令父母伤心、痛心不已。
并非父母不能讲道理,但得运用恰当,包括时机、地点等。最重要的是心态问题,如果父母始终抱着我比你懂得多、比你有智慧等由上而下的教训孩子心理,反而会使孩子不愿接受,甚至抗拒父母所说的道理,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未受到尊重。
在有些演讲场合,当父母提出不少自己孩子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时,十之八九都是用说服、提醒、告诫的方式,少有人用平等沟通的心态和方法。因而,我常建议父母对待孩子宜多用“动之以情”,少用“训之以理”。这也许是因为父母原本说的太多的一个反向建议,但并不意味父母不该说理教是非。
面对孩子问题时,不妨先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分享、倾吐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时,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亦不须加以批判),道理自然会进入孩子的耳里、心底。这种做法好比一个杯子盛满了水是很难加进新水的,只有让它先倒出来再装入。
对于孩子求知解惑的理性问题,当然可以讲道理,如孩子对学问知识提出的“为什么”,教导孩子处理事物的方法等。但是,对于孩子有情绪涉入、感到心理困扰的行为,父母且按住性子去同理孩子。
盼望父母想一想以下这一句话,“进入孩子的心中,用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想通了便去试试看,假以时日会发觉亲子的心理距离更近了。
3岁小孩儿就知道做爱了吗?
Q:我儿子已经三周岁了,最近发现只要我们跟在他在床上玩耍的时候,他就喜欢骑在我的身上,然后趴着两腿来回摩擦,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骑马”,但我发现每次“骑马”时小鸡鸡就是硬的,有时骑在我的腿上。还有正在睡觉的时候,他迷迷糊糊就趴在我们身上骑马。这两天又发现他自己在趴在床上来回摩擦,问他干什么,他说让小鸡鸡舒服,我真是可气又可笑。你说这么小就知道“做爱”了?不会是缺什么营养吧?
A:这是儿童性感觉发展中出现的自然现象,不是缺什么营养,儿童在刺激生殖器的时候获得性感觉,而且感觉到快感,这是儿童成年后性感觉的基础。尽量减少他在你身体上获得这个感觉的机会。
这个时候的孩子因为还太小,对于性并不明白,长期象这样会引起身体上的病变,比如用脏手摸到小鸡鸡,会引起充血而肿涨,临床上曾有过小男孩儿因为经常用手去摸小鸡鸡充血而肿涨到医院做手术的病例。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大意,宝宝的这个习惯并不是他学习或者说是看到什么,而是一种潜意识,三岁的孩子已有了朦胧的性区别,所以你应正确的引导他改正这个坏习惯!比如告诉他不能摸,会生病什么的!
其实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在这个年龄会对性别很敏感,做为父母来说,和孩子做解释的时候要很正色,就象讨论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一样,如果你们带着不好意思或者其它的感觉,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被他发觉,会给他造成不好的影响,反而会增加他的好奇心!
不要对两到四岁的宝宝讲反话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不要对两到四岁的宝宝讲反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事例1:三岁的妞妞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妈妈过来收拾烂摊子,很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第二天早餐时,妞妞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后兴奋地叫妈妈:“妈妈,我又干了一件好事!”
事例2:二岁半的琪琪说话很早,可是他的动作还不协调,总爱摔跤。一次,爸爸在他摔倒、撞到东西的时候说:“你这个小笨笨呀,怎么这么不小心。”其实,成人都能听出其中蕴含的爱意,可当琪琪又一次撞到门框时,他边哭边说“琪琪是个大笨蛋”,爸爸吓坏了,一时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宝宝说反话,有人觉得这样很幽默,有人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可是儿保专家认为,这样做忽略了宝宝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会让宝宝很困惑甚至受到伤害。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儿保专家解释说,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发展、逻辑思维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词汇突飞猛进,但是对于语意甚至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宝宝就会很困惑,这一方面不利于宝宝理解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会让宝宝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儿保专家建议家长不要对2~4岁的宝宝说反话,要用一些积极正面的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更不能用反话刺激孩子,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帮孩子慢慢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父母必须知道的亲子游戏,你有能力培养孩子吗?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父母必须知道的亲子游戏,你有能力培养孩子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引言: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好奇好问,他们开始关注"我"的变化,对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到新奇,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探索兴趣。本次活动前,我们已经进行了"我长大一岁"活动,让幼儿通过收集自己小时侯的用具、了解自己的生日、设计生日蜡烛等活动,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长大,从中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变化产生了兴趣。
孩子一岁半左右,如果给他一支笔他能握稳,亲子游戏,你就可以和他玩涂鸦游戏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涂鸦,因为他们能从随意的线条和缤纷的颜色中获得想象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涂鸦还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涂鸦的过程中,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会得到发展,还会逐渐让孩子形成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思维习惯。而且,它还可以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对开发智力也大有益处。
对于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来说,手部小肌肉还不能控制自如,涂鸦基本都是“乱涂乱画”。不过,他能在涂鸦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这个时候,涂鸦亲子游戏就是孩子画,父母欣赏。—让孩子乱画吧,爸爸妈妈在旁边陪着他玩就行。
父母千万别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孩子,这个阶段如果能画一条直线,画一个闭合的圆,那么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就已经很赞了。相反,如果这时鼓励孩子,说些“这个画得好像条蛇啊?”“这个是太阳吗?”之类的话和孩子做一些互动,那就更好了。渐渐地,在随心所欲的乱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到了三四岁,他便能通过富有童趣的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创作图画作品。比如,在一幅山水画里,妈妈画太阳,爸爸画山,孩子画河水……这样,孩子能从画画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馆长薛文彪从事创意美术教育多年,他认为,孩子应该在12岁以后才开始学习素描、速写、造型等传统美术基本功,过早学习这些没有意义。过早接受常规的画画教育,可能会阻碍孩子自由想象力发展。父母还可与孩子一起开发出更多替代笔的涂鸦工具,比如用手直接沾颜料在纸上作画等。本网站
本网站:参加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有利于让爸爸妈妈能够更加了解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活动中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共同学习、成长,可以与其他孩子爸爸妈妈交流,可以与老师或者组织者交流进行分享教育方式等。
打孩子是打不出道理的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打孩子是打不出道理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笔者在北京市进行的调查,有12%–18%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学校调查,学生中挨过打的占80%。某小学三年级一个教学班调查,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学生的例子作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继续滥施惩罚,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本来不打孩子的家长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挨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作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