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他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他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成为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朋友曾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每一场比赛他的母亲总要到场,在隐蔽的地方,因为她是他的侍从副官、他的参谋长。他依赖她的出现,他需要知道她在哪里。”

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顿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父亲去世。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亚是上夜校成为一名护士的,她下决心要使儿子不但有个好职业,而且要晋升得很快。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让克林顿到牛津上学是弗吉尼亚要求他每星期给她写一封信,并审查他结交的新朋友,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做不到’”。

英国前首相希思是由劳动家庭成为保守党首相的第一人。希思回忆个人成长史时说,是母亲伊迪丝向他灌输了信念--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伊迪丝是一个贵夫人的女佣,后来和一个木匠结了婚,她深信,她的儿子将来一定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出人头地。83岁的希思现在仍然对50年前逝世的母亲十分怀念,他深情地说:“当母亲逝世时,我身心交瘁,简直要垮掉,我几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名人的成功说明,作为母亲光有母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善于教育,处处做孩子的表率,用好的思想、品质、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子女。高尔基讲得好:“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谈到那些渴望成功并取得成功并取得成功的人们时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也就是说,如果引导得当,母亲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够产生时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精选阅读

“唠叨”背后的真正原因


我曾经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后来发现这远不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督促我们或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发泄。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边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其二是急于求成。总期望自己说到哪孩子就做到哪,马上见效。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再者,人的进步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父母没有给孩子时间,中间又来催促反而破坏了孩子改变的进程。

其三不懂得倾听。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和观念和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不用唠叨又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1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他们本心不愿意让我们对他失望,更不愿意和我们作对。孩子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的责任是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而不是不明就里的一味指责和要求。相信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

2尊重孩子。很多我们设定的人生路线,其实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对于必须作的事情,孩子有权利决定怎么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孩子没有必要处处随我心意,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对此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既往不咎的同时,也不根据孩子的现状妄加孩子的将来,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每天都不一样。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高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4抓大放小。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视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向名人的父亲"讨取"育儿经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赋予他的温柔角色。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

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常常抽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时,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个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儿子上学时,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家庭司机只是开着车跟在后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游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带着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开始飞越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这种教育增强了孩子们认识社会多元化和准确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为以后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前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他信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打工,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从而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父爱是造就天才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

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椐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爱远远胜过母爱。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母亲的教诲》(下)


41、身体的安适感;

42、为和平而斗争;

43、鼓励创造精神;

44、呵护自尊心;

45、勇敢地面对人生:“鼓起勇气,宝贝,认真思考,至于我,不管你干些什么,我都不会对你的判断品头论足,无论如何,你有你自己的人生,我只要求你勇敢地面对人生。”

46、鼓励自强:勤奋、坚持、机敏,以及一个彼此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家庭。

47、帮助穷人;

48、不要让功课荒废;

49、敬爱母亲;

50、不要一味索取;

51、让你爱的人拥有你;

52、提高写作能力;

53、不断探索:实践创造完美。

54、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把忙碌生活中许多不同的职责组织、结合起来的能力。”

55、执着:“我母亲总是要求我全力以赴去行动去思考,要求我正确地行动,把自己看做是有自身特点的人。无论什么事,你真想干就能干成,只要这事是好事值得去做,只要你全身心投入。”

56、当仁不让;

57、崇尚独立;

58、从强人身上吸取力量;

59、懂得爱:爱的真正含义,就是感受他人的痛苦并把它当作自己的痛苦。

60、平和勤勉;

61、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62、得体地露面:让你知道,存在着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人人必须遵守――一个有教养的女孩应有的装束举止,应读的书籍,得体的穿着,正当的娱乐活动等都不能不注意。她对世俗的时尚不感兴趣,只关心她相信是正确的东西。

63、感情上做出正确选择;

64、以品性为标准来选择爱人;

65、克服恐惧;

66、成功人生的指南:因材施教;很多东西是虚幻的,但我们可以在精神上获益。

67、勇于面对挫折;

68、人生训言:积少成多,勿浪费,明智地利用时间,行事务求可靠;勤奋努力,方能无怨无悔,勿坐叹,关注正事,走出去干成点事;勿草率,保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质量低劣必受追究;寓乐于作,认真分配时间'娱乐时尽情娱乐,尽可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严中有爱,让人认识你的价值,也让人知道你重视他们;以无畏精神面对困难并奋力解决,勿躲避挑战,让人知道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祈祷。

69、战胜厄运:各行各业孜孜不倦乃是对上帝最好的侍奉;

70、做一名强者;

71、坚持;

72、明确行为准则:失去受关爱和调教的安全感使人害怕;

73、摒弃偏见;

74、了解公平竞争的价值:了解公平竞争并认识它的价值,给其他伙伴一个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对待;

75、尊重孩子的独创性:没有任何框架可以束缚他的行为方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捆住他的双腿,挡住他广阔无边的视野;

76、自卫;

77、教育他人善待生灵;

78、信念教育;

79、谦逊品德教育;

80、动脑筋想妙招;

81、所罗门的智慧:我们大家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人人出力,少数人肩上的重担就可以减轻;

82、社会关怀和责任;

83、认识民主;

84、明智谨慎的重要性;

85、教育的重要性:当世界倾覆时,你用双手创造的和你头脑中拥有的乃是你赖以生存下来的全部;

86、妙趣横生;

87、关爱无价;

88、旅行有益。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你了解孩子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吗?如果家长们读懂了孩子们的行为语言就能找到应对和教育的方法,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在生活中孩子们常有的几种表现,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解读,并且总结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做。

1、你们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陈金菊打比方说,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电视,家长也不要一坐到电视前就是几个小时;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的缺点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这些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2、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

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对成人底线的试探。孩子通过这种语言上和行动上的反抗,来测试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家长在遇到孩子这种试探底线式的顶撞和反抗时,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允许或不允许都要彻底地执行。除了危险和有悖原则的事,不能让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3、想要受到关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反抗,则说明孩子感受到家长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积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会一直和叔叔在客厅里谈话,就不会陪伴他了。而此时,他只需要顶个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长常常陪伴孩子,常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在家长暂时离开他时,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4、他真的只是在耍性子而已“孩子在顶撞和反抗家长时,家长不应用强制手段来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对个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承担独断专行带来的失败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反思中减轻逆反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无理的顶撞和反抗,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养成的专横个性,因此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让他们不再认为父母就是权威,他们总是想打破现有的格局让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能一味的压制孩子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会使他们变的叛逆或是内向懦弱。

揭秘四位名人别样家教史


天赋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人的天赋不可造就,却能发掘。看看这四位名人接受的家教史,就会明白这看似平常的四种教育其实具有不可比拟的威力。

一、博览群书

弗兰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卢梭的父亲钟表匠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三岁的卢梭从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

然后,在他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和《宇宙万象讲解》以及莫里哀的戏剧。博览群书便卢梭获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了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二、发掘天赋

天赋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人的天赋不可造就,却能发掘。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一一以挖掘她们的某种天赋为主。早在女儿呀呀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经过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心灵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她的天赋是文艺。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三、荣誉感

孩子的荣誉感往往在父母的激发下才渐渐奠定。欧美的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会说:“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小威廉绝顶聪明,五十岁能得诺贝尔奖。”

哈德罗·麦克米伦的母亲萨拉二十年如一日地告诫他:“麦克米伦,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将来要当英国首相的!”在母亲的自小要当伟人的荣誉感的激励下,麦克米伦奋力拼搏、潜心求索,终于在1957年至1963年两度荣任了英国首相。

而弗洛伊德的荣誉感却来自犹太式的家教。他才6岁,父亲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犹太人一直处于被驱赶、压迫、剥削、耻辱和大屠杀的悲惨境遇下,但犹太人为何还能长期生存下来?犹太人为何操纵着社区的、国家的、还有全世界的银行、货币供应、经济和商业?因为,犹太人百倍的勤勉、拼搏、明智和节制。正是这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犹太式荣誉感的激励下,弗洛伊德最终为人类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和“性心理学”。

四、独立人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鞭辟入里:“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

在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女首相搬进举世瞩目的唐宁街10号时说:“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干我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当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他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罗伯茨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的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

宝宝照镜子的背后原因


孩子照镜子

“其实,孩子照镜子,不光是为了看一个活动的影像,这是他们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雳解释道,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在他们鼻子上抹上胭脂,醒来后让他们照镜子,结果发现,15个月左右的孩子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红点是自己鼻子上的。”

从很小的时候,婴儿的视线就会随着自己在镜中的移动而移动;等宝宝再大些,他会伸手去触摸对面镜子中的人,看着镜中的自己做个怪样,吐吐舌头,开心地笑起来。宝宝对镜中“小伙伴”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说,镜子是培养宝宝社会亲和性的有益玩具,对丰富宝宝的视觉体验很有好处。

亲子活动

作为一种训练方法,一般可将镜子挂在距宝宝眼睛15厘米处,以宝宝可以平视为宜,不能太远、太近或太高、太低。等宝宝头颈能竖起来后,可以经常把宝宝抱到镜子前,逗他与镜子中的自己碰碰头、拉拉手,告诉宝宝镜子里的“小朋友”就是他自己,并向着镜子里的小朋友呼唤宝宝的名字。

温馨提示:镜子是易碎品,要让宝宝不能轻易动的地方。宝宝照时,大人一定要在旁看护。

京城天价幼儿园的背后


京城居,大不易。不仅百物腾贵,而且孩子连幼儿园都上不起。据统计,京城私立幼儿园均价每人每月3000到4000元,这意味着一个三口之家,如果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就得将收入的一半以上都送给幼儿园,再加上孩子的其它费用,剩下的钱,孩子的爹妈,连吃饭都困难。

这还是均价,事实上,每年交10万元的幼儿园,比比皆是,除了个别大款,即使高级白领,也相当肉痛。但是,在“说什么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蛊惑下,但凡有点能力,咬牙,甚至借贷,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

口号仅仅是广告,跟所有的商业广告一样,只是掏人口袋的诱惑而已。事实上,儿童的培养,根本无法类比田径比赛,基本上不存在所谓起跑线上的竞争,把知识学习的竞争引入幼儿园,从学龄前就开始,不仅数学、语文、外语提前开课,而且琴棋书画一起上,说白了无非是摧残儿童,让孩子早早地丧失童年而已。不知道提出这样口号的人,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哪个世界级的大师,是这样催熟催出来的?

商家挖空心思提出口号,制造商机,从来如此,有数码时说数码,有纳米时说纳米,有什么奇怪。但奇怪的是,政府部门的缺位。商家忽悠人时,政府部门加上有关专家,从来不出来说话,多半选择不作为。反而为商家的造势大开绿灯,各种论坛,研讨会,一个接一个,专家无论懂与不懂,都昧着良心,论证所谓早期教育的必要(在其它领域也如此办理),政府有关部门见了,就当没看到。

仅仅如果装没看到也好,事实上,京城每个天价幼儿园,能够进驻居民小区,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为什么偏偏让这样打着双语教学,高密度培养的幼儿园进来?而且灌输烈度越来越高(至少从宣传上看是如此),入园儿童负担越来越重,难道审批者审批的时候,一个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都不咨询吗?难道审批者不清楚这些私立幼儿园,根本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经商牟利吗?现在,谁要是拿到一个好的小区的进入证,等于是开了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金矿,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审批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据说,惟有来头大的人,才能搞定。

按道理,学前教育,也是一种公益事业。但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像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中学,即使有天价贵族学校,由于普遍的公立学校的存在,尚不足以对一般平民子弟上学构成威胁。在学前领域,商家钻法律的空子,而政府部门也乐得退出,放弃责任。在天价幼儿园高歌猛进的同时,原来政府办的公立幼儿园一个接一个地关停,街道宁可将场地收回出租给人办公司,也坚决不办幼儿园。结果,北京逐渐变成天价幼儿园的一统江山,已经站稳脚跟的这些幼儿园,结成价格联盟,反正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要么就别让孩子上幼儿园,要上就是这个价。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商家已经将什么起跑线理论炒热的情况下,有哪个家长敢冒让孩子“输掉”的风险,将孩子留在家里呢?于是,家长们含泪忍痛,也得伸出脖子让人去宰。

中国的事情很奇怪,凡是有利益,但完全可以由市场来调节的地方,说是民进国退,实际上却是国进民退,反过来,需要办公益的地方,需要社会责任的地方,却事实上是民进国退,政府退到完全不作为,只在家里审批的高尚境界,闭门家中坐,利从天上来。乐了办园的商家,乐了关门自保的政府,却唯独苦了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