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凡事都需要学习。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洋娃娃

女孩玩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相比而言,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男人需要认可,女人需要呵护。在德国,经常见到,男孩如果帮了别人的忙,父母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熊抱,然后拍拍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

男孩常做挑战性运动,女孩要多做体操

在英国,很小的男孩就经常被父亲强迫着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经常被父母送去练体操。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男孩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男人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从何时起应该培养孩子性别意识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说起现在的孩子,一些家长有些看不明白。专家认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男孩女孩性格特征相反

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级里,有好几个像她这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小羽说:“我们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青春洒脱的形象,觉得那样很帅。”

而某小学教三年级的陈老师则对小学生中的“阴盛阳衰”感到有些担忧:“近几年,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的那段时间,哭闹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数,女孩反倒很少哭闹,比男孩更能适应环境,独立能力也更强。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厉害。”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当成一种时尚、潮流,“我觉得有的孩子男女性别的差异都有些模糊不清了,真不知道现在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3岁后应培养性别意识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袁立壮老师指出,现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现象,是因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师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袁老师认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您知道如何引导宝贝性别意识吗


您知道如何引导宝贝性别意识吗

爸爸妈妈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1.注意养育方式对宝贝性别意识的影响。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宝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2.为宝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宝贝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3.尊重宝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贝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4.重视爸爸在宝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宝贝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宝贝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性别观


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性别观

玩具汽车和穿牛仔衣裤,并不能让男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子。真正使他认为到这一点的,是他童年初期和父亲之间的有益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他渴望长大后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如果父亲有意拒绝儿子要布娃娃的请求,或者表现出为儿子的女孩品味而担心,孩子的男子气质也并不会因此面得到加强。事实上,儿子甚至会觉察到自己和父亲的男子气质都值得怀疑,或者认为两个人都缺乏男子气质。如果父亲对自己的男子气质感到自信,他就应该通过给儿子买布娃娃的方式,来帮助儿子发展父爱中的母爱一面。 

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观

与此相同,女孩也从妈妈身上寻找自己的偶像。如果当妈妈的能鼓励女儿去参加许多活动来开发她的极限能力,并且自己也去这样做,她就能培养出一个既自信,又健壮的女儿来。但是,如果当母亲的过分担心自己的女子气质,或者担心自己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她就可能过分重视女儿的女子气质。如果她只给女儿布娃娃和炊事具玩,并且总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就会使孩子曲解女性的特点。 

女孩子同父亲建立积极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当父亲的不理女儿,轻视女人,拒绝和她玩球,或者不让她参加野营、钓鱼等活动,她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养成老古董性格。其实,小女孩想要玩具汽车,小男孩想要布娃娃都很正常,而且完全可以给他们买这种玩具。男孩想玩布娃娃是因为他具有做父亲的情感,而不是因为他的女子气。因此,应该帮助他成为一名好父亲。不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如果他们想穿不分性别衣服,或者女孩子喜欢穿礼服,那就让他们穿好了,不会有什么坏处。 

至于干家务活的问题,专家认为,应该给男孩子和女孩子分配同样的活。男子和女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应该从事同样的职业。男孩子可以和他们的姐姐妹妹一样,应该做铺床、打扫房间和刷碗等活,而且要干得同样多。女孩子也可以做打扫院子等活,就像我希望她妈妈也能这么做一样。但是,我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活他们都不应该交换,都应该完全平等,而只是说不应该对他们有明显的歧视或区分。父母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看孩子的特点时要记住,男孩子主要像父亲,但也是常常有点像母亲,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定程度上像母亲。 

有些女孩子就像她们的父亲,她们有的喜欢养鸟,有的成为了免疫学家,而她们的母亲并没有这种兴趣。所以,孩子的特点问题只存在着程度上、兴趣上或者对事物的看法上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异性的特点。这样能使他们长大以后理解异性,并且具有更丰富、更容易变通的个性。在整体上讲,它也有益于社会,因为它能使人对各种职业有一个综合的看法。

由于一个人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单一性特点,所以,只要孩子能欣然地接受他们的现状,那么,不论他们已经养成什么样的复杂特点,对事物持什么态度或者有什么爱好,都可以尽管放心地让他们去发展。这样总比由于家长的反对而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忧虑要好。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现在孩子的生活质量随着上升的同时,生活安全环境越跟着似乎变得复杂。孩子在平日里想吃到的好吃的几乎父母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变着法给宝宝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生活乐趣也不仅仅只是些小玩具陪伴了,香港迪斯尼乐园估计也早已是部分家长给孩子实现了的梦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会使孩子仅仅为了一根“棒棒糖”,为了“肯德基”,为了“玩具”就轻易的偏离了安全的防线。当然,我们不排除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甚至是空白的,没有辨别复杂好坏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哪里出现了问题?

在整个记者假扮“行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对各种各样欺骗的手段做出的不同的反映:有轻易跟着就走了的;有稍微犹豫也跟着走了的;当然也有“死不认账”的;还有的小朋友挺身而出解救上当受骗的……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在面对危险的状况时,做出的反应却相差甚远呢?

现象一:“阿姨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哦。看,这个‘皮卡丘’会变身的呢。”“你们都想要啊,那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好啊?”——“好!”

现象二:“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小乐。”小家伙没有任何考虑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哎呀,阿姨找你好久了呢,你爸爸说家里出了点事情,让阿姨先接你回家,好不好?”小乐几乎连想都没想,“好。”前后不到一分钟。

现象三:“我是你们老师的朋友。我有很多好吃的棒棒糖,你们要吃么?”记者一拿出棒棒糖,一下子围上来好几个小朋友,小家伙们看着棒棒糖的眼睛是发亮的,可是谁也没有伸手拿。“想吃么?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不要,妈妈说吃糖牙齿会坏掉的”“不能出去,老师会说的。”说完又自顾自滚轮胎去了。这次的“诱骗”,以失败告终。

现象四:“报出妈妈电话,才能跟你走”

在诸如此类现象中,家长到底在平日里跟孩子如何沟通的我们不得而知。孩子是单纯的,但是他的单纯绝对是愿意相信家人的。那么就应该在生活里反复地跟宝宝强调如何对付“陌生”的关心?糖固然是甜的、汉堡包固然是美味的、玩具固然是有诱惑力的。但孩子最愿意相信的还是亲人。所以在平时我们注重的不单单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其中同样是包括了安全防范意识!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把您能想到的,和您想不到的可能会被使用的行骗手段,都必须重视起来,对孩子给与恰到好处的提醒方式。在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六亲不认”!

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争抢玩具与食物,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孤单的,同时也让孩子体会不到合作的意义性,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吧,这对于宝宝今后发展很重要噢!

合作开始于分享。当孩子开始进幼儿园,就意味着他要加入第一个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大集体了,合作分享就变得十分重要。

隔壁的宁之泽看到我家宝宝总是很害羞,但他还是经常被他妈妈拉过来玩。每次宁之泽过来,我就会跟宝宝说,把你的玩具拿出来和宁之泽一起玩吧。宝宝开始的时候会有些不愿意,我就陪着他们一起玩,玩多个人的游戏,必须要配合才能完成的,像是奥特曼大战怪兽啊、变形金刚啊,要几个人每个人都拿一个玩具模仿动画片里面战斗,一个人玩起来没有意思的游戏。这样玩过几次以后,宝宝就经常会主动要求把宁之泽叫过来玩。亲戚家的小孩来了,他也会主动和他们玩这些类似的游戏。入园指导

上幼儿园的时候,宝宝有次回来告诉我,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图画书拿到教室里面去,却不给大家看,只有他一个人看。我就问他,你觉得一个人看图画书有趣吗?因为在家里,宝宝读图画书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我都是陪在旁边的,不懂的给他解释,或是和他玩角色扮演,所以在他心里,图画书就是要和别人一起看才有趣。

我就允许他也把图画书带到学校里面去,允许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也允许他把书借给其他小朋友。他担心地问我,要是小朋友把书弄坏了怎么办呢?我告诉他,在把书借给小朋友之前一定要讲清楚这书是妈妈买的,因此一定要爱惜。如果实在不小心弄坏了也没关系,妈妈可以理解的,就连妈妈平时也会不小心弄坏东西,不是吗?昨天爸爸帮妈妈洗衣服,不小心把洗衣机弄坏了,可他马上就说了句……我话还没说完,宝宝马上就接上了,下次再也不会了。我微笑地点点头,嗯,有错误改了,不犯第二次就好。如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图画书更快乐,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过了段时间后,宝宝又带回了新问题,有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看书的时候会比他慢,他想翻页可是他们还没看完,这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告诉宝宝首先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当你看完一页,其他小朋友还没看完的时候,是不是为你提供了思考的时间呢?你也可以试着和别的小朋友商量,大家一起讨论不是更开心吗?你也可以趁他还没看完的时候,自己先去玩点别的,这样大家不都开心了吗?或许这个小朋友读书比较慢,可是他吃饭比较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去体谅别人。

妈妈心得

合作开始于分享!要让孩子懂得分享的乐趣,要让分享与快乐联系在一起,避免强制性地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是图画书拿出来给其他孩子,这样只会让他认为分享是一种不快乐的行为。也要避免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要知道在他这个年龄是很难懂得那些抽象的道理的,可以用他听得懂的语言跟他说道理,这样他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你要一点一滴地让孩子拥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让他领略合作的乐趣。

首先,面对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很难有人单打独斗就能成功,合作能力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项能力。让宝宝了解到合作的愉快,给孩子创造一些参与集体活动的契机,不要剥夺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权利。入园须知

其次,集体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宝宝可能对此并不了解,但是家长要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随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他对集体活动随时有兴趣。如果合作只和不开心结合在一起,那么宝宝是不会愿意接受这种能力的。

最后,要经常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家长对集体活动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家长一定不能在语言或者神态上表露出对集体活动的排斥或者厌恶。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于从小家中就自己一个孩子,因此父母们都让着自己,尤其是初入园的小伙伴们,更不懂得如何与其他的小朋友们相交流,因此提前让孩子们有合作的意识对于宝宝们的健康非常的有利!

入园前需要培养孩子哪些意识?


孩子入园代表着孩子将暂时离开母亲的怀抱,在一定意义上开始独立生活。这对每个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担心,毕竟孩子还小,甚至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被培养任何独立意识,这样就会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今天就让小编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孩子入园前该培养哪些意识?

一、培养幼儿能安静地进餐,学会使用餐具,进餐时坐姿自然,保持桌面的干净,并能够基本做到不挑食。

应该说吃饭对于幼儿来说都很困难,他们喜欢吃的饭菜简直太少了,这与他们平时吃零食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习惯,饭 菜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吃或不吃,可以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宝宝真棒,今天吃了这么多的食物,一定长大个,不生病。”对于宝宝挑食,家长最头痛了,只要 耐心地变换口味给孩子做饭菜,并随时采取讲故事、说儿歌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相信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二、培养幼儿能够主动饮水。

这里所说的“水”指的是白开水。现在,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喝很多的果汁饮料,殊不知这对幼儿的身体非常不利。我们提倡让孩子喝白开水。当然,白开 水没有味道,孩子不喜欢喝,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喝水比赛,看看谁喝得多,告诉孩子,如果喝水喝得多,“水宝宝”便喜欢他,和他做好朋友。

三、培养孩子的热情以及礼貌问题。

现在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如果你的宝贝又很有礼貌,那一定会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

幼儿教育每天早上送宝贝到幼儿园的时候要记得提醒宝贝和老师打个招呼,当然放学也别忘了和老师再见,如果妈妈不吃醋的话可以让小家伙亲亲老师哦。

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在宝宝入幼儿园前,要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宝宝的游戏活动,回家让宝宝当老师,带动其他一些小朋友参与其活动中,来提高宝宝从新入幼儿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独立意识。

从宝宝1.5岁时起,要有计划地带宝宝到有小朋友玩的地方去,让宝宝之间有些接触。如到附近的公园、儿童游乐场所,培养宝宝的交流经验,加深与 小朋友的感情。如果父母短暂离开就更好,如可以让宝宝到奶奶家、姥姥家等,这样会使宝宝适宜短期分离、有利于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总之,孩子的成长依靠的是父母从小的培养,尤其在入园前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培养,以便孩子更好更快的适应园内生活。以上关于入园前孩子意识培养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有需要的爸爸妈妈。

家长这样做,才能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前几天在外边吃早餐。

旁边一桌坐着一家三口。

孩子应该是要去幼儿园,背着一个小书包。

爸爸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玩手机。

孩子吃了几个饺子就说要蘸点醋。

刚好自己桌的用完了。

“叫你爸爸去拿。”孩子妈有点不高兴地说。

“爸爸,拿醋。”

“你自己去,不是跟你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老师怎么教的?”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

孩子抿了一下嘴巴,然后自己去隔壁桌拿去了。

没想到刚拿起来就掉在了地上。

满地的碎片和撒开的醋。

空气里都酸酸的。

“你这个笨手笨脚熊孩子。看我不打你屁股!”这时候爸爸就起身骂起了孩子。

妈妈赶紧把吓的不知所措的孩子拉了过来。

“这么大瓶子的醋,是有点滑,没事,跟老板道个歉,赔一瓶就行。下次注意点”

“我看就是你惯的,就知道溺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爸爸一脸的不耐烦。

“那我是不是也惯你了。孩子的事你什么时候操过一点点心。家里的事你又关心多少?你还好意思大喊大叫。如果不是你玩手机,没照顾一下孩子,会这样吗?”

“你,不跟你说了。”这时爸爸也支支吾吾不知说什么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溺爱孩子,要孩子独立。

可是,你真的好好爱孩子了吗?

很多的父母,特别是爸爸,打着要孩子独立的招牌,躲进自己的世界里玩乐或者清净。

如果有一天你老了,你需要孩子为你做点事的时候。

会不会得到种种推诿呢?

如同你当年糊弄孩子那样。

明明在玩手机游戏,却跟拉着自己手的孩子说自己有事要忙。

明明是想看一场球赛,却推开孩子说爸爸忙。

很多时候,找着借口,推开孩子的手。

其实你推开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对你的依恋之情。

要知道,播种爱才能收获爱。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

在知乎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

脏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

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

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

不顾妈妈的反对,

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

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

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

QQ为什么登录不了,

怎么下载电影,

为什么显示器不亮,

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

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看到这个小故事,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虽然家里很穷,但如果是我想做的事,家里却很支持,从不多问。

所以我那时候就会拿不多的零花钱找医生买体温计、注射器,用来做一些小实验。

将一只青蛙打大肚子,或者量各种水的温度。

虽然奶奶没有读书,不知道给我讲解。

可她却支持我去努力读书,去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

也不会说这是浪费,更没有说我是瞎玩,他觉得这很好。

而且家里有什么事也跟我商量。

所以我感到了被尊重,变得独立而自信。

而当了父亲之后,越发感到珍贵。

小小的孩子,哪怕是大孩子。

除了父母的管教之外,都需要一种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感情的亲子依恋。

我们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感觉会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你多大了,内心都会住着这样一个内在小孩。

而这个内在的小孩,跟他成长的那个原生环境永远有着内在的关联。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所以有时候儿子一脸的难过地带着他的玩具找到我说:“爸爸,我的这个轮子掉了。”

其实这个时候他只是希望我能响应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要不爸爸给你修修。”

不管再忙都要重视孩子的问题,因为那是他们眼里的大事。

“好的!”这时候儿子马上就高兴了起来,等着我鼓捣。

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会难过了,因为父母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且积极地帮助了他,而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很多时候要的不多,仅仅是父母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拥抱。

或者摸摸头、拍拍肩膀也好呀。

让孩子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

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会更加的温暖。

会更加疼惜心爱的人。

男孩长大的,娶妻之后,看到妻子每月肚子疼,也会想方设法为其减轻痛楚,而不是忽视妻子的感受。

女孩长大后,见丈夫在外打拼,就算时运不济,挣钱不多,也不会劈头盖脑地一顿臭骂,然后拿丈夫跟其他人比。而是会关注到丈夫内心的感受,同舟共济,勉励为先。

这一切,有一半来源于原生家庭有没有给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

亲密的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基地

让孩子体会到这种不离不弃的关系,自己不是孤单的,而且不会被抛弃,感觉周边的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

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核心。

我们常常谴责父母的溺爱。

反而忽视了很多孩子实际缺爱。

我们期待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比如善良、包容、理解、自信、独立、有耐心。

而这都建立在一个被爱着、被尊重着的个体之上。

内心强大的孩子就是就是拥有父母的爱和尊重。

不仅仅感受到温暖,更加让自己变强大。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爱我们自己。

因为眼前这个小小的孩子,就是曾经的我们。

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其实就是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软弱的、被忽视的、默默流泪的孩子在跟你倾诉、呐喊。

那个曾经快乐的、内心温暖的孩子,也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

而如今,我们有了孩子。

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前行着。

唯有努力同行。

不辜负这一段上天赋予的难得的亲子情。

文|鱼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