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东,孩子指西,父母说左,孩子偏要转右……小家伙看起来似乎就是存心在跟父母作对。如果父母坚持原则,他甚至可能倒地哭闹,折腾不休,直到父母完全妥协,这才罢休。为什么父母的话孩子就是不听?是他天性顽劣,还是父母管教无方呢?

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饭菜都快凉了,孩子还不肯离开电视机,非要看完他正在看的动画片,于是,妈妈一再地催促,情急之下又由催促转为呵斥,心头的火气在一点点地累积。而小家伙对妈妈那些苦口婆心的诸如“饭菜凉了,吃了肚子会痛”,“看电视时间太长了,眼睛就要坏了”之类的劝说一概置之不理,继续赖在电视机面前不动窝。看到小家伙这样油盐不进,爸爸终于控制不住情绪,火了,“啪”一声关了电视机,拎着小家伙上了饭桌。小家伙拳打脚踢,哭闹不已,虽然被强行塞进去几口饭,但是,他一直抽抽搭搭的,含在嘴里不肯下咽,咽下的也是一肚子的怨气。这样一来,一顿饭吃得大家都火冒三丈,好不心烦。

孩子为什么要针尖对麦芒似地跟父母对着干呢?很多人可能都会把问题归咎到孩子的身上,给他扣上“不听话”的帽子,贴上“任性”的标签,但是实际上,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成人的错。长期这样管教孩子,我们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听话一些,相反,还会让他变得更加任性,更加“不听话”,持续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跟父母对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么,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好心情呢?

如果我们尝试改变一下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或许他就会变得“听话”多了,“懂事”多了。一般来说,孩子会喜欢以下的方式:

1.共情的方式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跟我们成人一样需要理解。因此,表达我们对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电视的实例为例,如果我们不是强行制止孩子看电视,而是先表达我们对他迫切想看动画片的这种心情的理解,那么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看完这个动画片再吃饭对不对?这么好看的动画片,错过了真是太可惜了。不过,饭菜凉了,吃了肚子会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难受呀?再说,看动画片时间太长了,眼睛坏了,以后想看都看不了哦!你看,像妈妈这样,如果我看不见,我就找不到我家宝宝了。我家宝宝在这边吧?不对,我摸到的是沙发!在这边吧?还不对,我摸到的是茶几!天啦,如果看不见,那太可怕了!呀,可别把我们的眼睛看坏了,赶紧吃饭去吧!”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自己也许就会放弃看电视,自动跑去吃饭去了。

2.顺势诱导的方式

孩子是最现实的,他只关注他当下正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强心阻止他,他就会很难别过劲儿来。当我们的要求跟孩子的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相对比较柔性的方式顺着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后再帮助他转弯。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吃糖,见到糖就迈不开步,这时候强行抢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会让他哭闹不休,最终不可收拾。不如干脆就把糖剥了给他,并且顺着他的想法来说说这个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啊!吃了糖,牙就坏了,然后我们就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呢,就会拿一把大钳子,使劲地把我们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还记得那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吗?鳄鱼去拔牙的时候是不是吓坏了?”

3.体验自然后果的方式

没有比亲身体验更能说服孩子的了。很多时候,我们把不能做某个事情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还是不听。这时候,过多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干脆停止说教。他想要那么做,没有关系,只要没有危险,让他自己去体验一下这么做的后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不好好吃饭,逼着他吃是没有用的,这时候,我们不妨问问他,确认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确实不想吃了,那就什么都不要说了,征询过他的意见之后,直接把饭菜撤了,并且两餐之间一定什么都不要给他吃,坚持等到下一顿再吃。当然,下一顿吃饭的时间可以比平时略微提前一点。孩子饿一顿两顿,不会饿出毛病来的。一旦他体验到挨饿的感觉,以后吃饭,他就不会边吃边玩,或者随便吃几口,等着两餐之间吃零食了。

4.灵活变通的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能找到很多别的方式来变通处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坚持到底。换一种方式,孩子一直对抗的行为可能就会被消除,甚至还可能非常痴迷地爱上这种方式。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无需“战争”就可以和平过渡了。比如,孩子推着他的小汽车到处跑,甚至把小汽车开到餐桌上去了,结果把餐桌上装了调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满手都是调料。妈妈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坚持开小汽车玩。如果妈妈强制他,他肯定不高兴,不如就换一种方式,让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带着你的小汽车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车能不能在水池里浮起来好不好?”这么一说,孩子肯定会对妈妈的这个提议感兴趣,于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他就会跑去洗手,在水池里玩他的小汽车,而妈妈也无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顺利地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精选阅读

好家长要懂得与孩子一起成长


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曾在1984年发出倡仪,号召在全国开展争当好家长的活动,并为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至今日,这项倡仪已经过了17年,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为关注,迫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在家长积极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

《中国妇女报》曾组织过“中小学生八大烦恼”的社会调查,其中“我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说出我的想法?”占“家长不能理解我”这一项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长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父母不相信我”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家长们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已经是个好家长了,但是孩子们对爱的要求却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

美国学者尼赫茨曾就此调查了十万个孩子,他们对家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十条: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随意发脾气。

东西方国家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对孩子的爱心是一样的。这两项倡议,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教育专家关鸿羽为家长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三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述要求,有没有达到孩子提出的标准。

做父母要懂得的9个道理


前言:怎么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长探究的问题。近日,英国心理学家杰瑞米·迪安在著名学术网站“心理博客”刊文,总结了2013年的9项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家长们提供育儿思路。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乐。不少初为人父母者,面对宝宝的哭闹、顽皮、挑食等往往手足无措,甚至称孩子为“小恶魔”。然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尼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远多于痛苦。特别是父亲会从孩子那里获得相当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议爸妈们多从照顾孩子的经历中体会快乐,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儿当作成就,心态也更容易摆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阿什顿·詹姆斯教授发现,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并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谛。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不代表可以溺爱孩子。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惩罚;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该买的坚决不要妥协。

3.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有些父母认为,爱就是成天围着孩子转,像“直升飞机”一样,有点事马上“飞”去“救火”。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的西弗林教授认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更易抑郁,自理能力差。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尤其当孩子觉得被管得太多时,家长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4.避免严厉的批评。调查显示,约90%的美国家长承认曾对孩子有过至少一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少见。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王明特(音)研究发现,严厉指责13岁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们的行为更放肆。建议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以教育为主,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讲道理。若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了,要在事后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则。

5.规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脑发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凯利教授在调查了1.1万名儿童后发现,3岁时就作息不规律,会导致阅读、计算能力低下,空间意识薄弱。研究还发现,规律作息对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养成习惯,越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

6.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快乐。很多夫妻会为谁做家务闹矛盾。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戈尔文研究指出,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容易变得快乐。比如,饭后让孩子扫地,爸爸拖地,妈妈洗碗,大家一起共享做家务的快乐,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7.少让孩子看电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琳达·帕加尼跟踪调查了2000名儿童后发现,孩子在两岁半左右时,每天多看一小时电视,他们在上幼儿园时表现就更糟糕,尤其在词汇、计算和运动方面能力很差。对此,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建议,儿童在两岁前不要看电视,两岁后每天最多看两个小时。

8.锻炼让孩子表现更好。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布斯教授针对11岁青少年研究发现,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计算等能力,对男孩与女孩同样有效。建议家长别总把孩子圈在家里,多与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9.不要完全牺牲自我。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然而,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里佐教授发现,这些牺牲自我的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这样的牺牲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家长就易产生挫败感,并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诸多因素共同支撑。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时,父母也要摆正好心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教育孩子,才会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呈现的效果必然也是好的。

孩子撒谎家长要恰当教育


在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故事会上,家长陈德文给大家讲述了他纠正儿子撒谎的一个真实故事。

暑假里,他带儿子到乡下老家度假,那天在院子里乘凉,儿子与在一旁玩耍的邻居的孩子说:“我家有三辆小轿车,爸爸开的是奔驰车,妈妈开的是宝马车,舅舅开的是奥迪车,他们经常在校门口同时来接我。”邻居的孩子听了睁大眼睛说:“真的,太棒了!你经常坐谁的车?”儿子说:“当然是坐爸爸的车,他的车又长又宽又豪华,开起来很威风。”邻居的孩子说:“那你这次来是坐谁的车?”儿子说:“这次来没有坐轿车,因为乡下路不好,车开不进来,只好停在自己家的车库里。”

老陈不听则已,一听吓了一跳。自己家根本没有车,可儿子却胡编乱造出三辆车来,而且还都是名车。老陈理解儿子的心情,因为平时儿子经常在他面前讲起同学每天有车接送的事。儿子期望家里有车,他把愿望和空想联系起来,所以就凭空编造出自己家里有三辆小轿车的谎言来。儿子的愿望是美好的,如果有了三辆小轿车,大家就会轮流接送他。

老陈学过心理学,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主客观未分化心理”。儿子的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毕竟是在撒谎,撒谎是品质问题,必须予以纠正。

老陈当时没有直接戳穿儿子的谎言,而是在晚饭后,把儿子拉到一旁聊天。他对儿子开玩笑地说:“儿子呀,我们家如果有一辆小轿车,那该有多好啊,我们来的时候就不用挤公交车了,回去的时候也不需要去等车,你上下学我还可以去接送你。”老陈在说这话的时候,观察到儿子的小脸蛋霎时绯红了起来。老陈知道儿子已经听出他话中的意思了。‘

于是,老陈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希望我们家有小轿车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家还没有小轿车,你竟然对邻居的小朋友说有三辆小轿车,这就不对了,这是在撒谎。”儿子知道自己说了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为了教育儿子不再说谎,老陈就给儿子讲了《华盛顿小时侯不说谎》的故事,教育儿子要做诚实的人。

我很欣赏老陈对儿子的坦城教育,撒谎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行为,家长以尊重、坦城、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撒谎,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纠正了孩子的撒谎言行,培养了孩子的诚实品质。

同时,我也很欣赏老陈对儿子的适时教育,知道孩子在撒谎,不当场揭穿,而让孩子在觉悟之后再予以纠正。这种平等、民主的坦城教育法和因地、因时的适时教育法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

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撒谎时,先要冷静思考,想一想孩子撒谎的心理原因,再想办法来制止孩子撒谎。

孩子的情商要如何教育(冬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小孩子们也是一样,但是许多的小孩子常常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来教育了,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下如何教育孩子的情商吧!

低龄儿童不在乎阅读的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难看。但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五六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律与相互合作很重要。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他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亲子网

受到父母情感教育的儿童,举止更得体、能在烦躁时克制自己,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更好。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在发展与朋友密切相处的能力,这也将对孩子的成长有长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岁时能体察到他人情感的儿童,四年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因为要理解别人的意图,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感情。

父母们应该怎样教孩子培养感情技巧,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中国早教网专家们提出了如下策略:

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讨。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对明天的演讲,我感到很紧张。我觉得散步会让我放松一些。”

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所有感情。

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或担忧等,在他们体验到这种感情时帮他们识别不同的情绪。

善于理解。

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他的感情。对于他的忧虑或怒气,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帮助他冷静下来,但这样做可能会让他怀疑他判断自己感情的能力。

说明消极的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亲子教育

你可能没法准确区分如下感情:生气、忌妒、贪婪和不礼貌。你可能会说:“我明白,在公交车上小朋友不愿和你坐在一起,让你觉得受了伤害,觉得寂寞了。”然后再解释说,“不过,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名字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描述感情。

可能你要会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发现,孩子的动怒是因为别人不让他休息。但你让他学会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描述有助于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觉。当您的孩子使用一个单词来描述自己的感情时,就表明他的两个脑半球都在工作,并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处的情景中,并冷静下来。

建立感情词库。

如果教会孩子明白一些具体的词汇,如'失落'、'内疚'或'孤立'等,有助于你的孩子从一种混乱的恐惧感情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可以说明白的生活状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小鹏想让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离开这里。”

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孩子一旦了解到他感情的来源所在,感情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他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感觉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愿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觉“很糟”。你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下面的解决方案:让他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拜访邻居。他下一次感到寂寞时,就可能会利用这些思想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依靠您的帮助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注意到了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要开发他们的智力,更加重要的还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随着孩子们逐渐的长大,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变得日益复杂,适当的感情教育会对于孩子的交友、言行举止、学习方面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退烧药要慎用,懂得物理降温方法(本网站编辑)


前言:孩子发高烧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果高烧不断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家长们很重视,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要赶紧使用退烧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很正确,因为虽然退烧快,但是药物总是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合理使用方法就很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发烧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洗温水澡,通过洗澡的方式达到全身散热的目的。给宝宝洗澡时,建议使用的水温是35℃~37℃。还要注意调整好浴室和其他房间的温度,不要使二者相差太多。一种方法是用温湿的毛巾给宝宝擦身体。毛巾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7℃左右。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等。安全经典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服用会造成肝损伤。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分,如儿童用的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麻美敏混悬液,以及成人用的日夜百服咛、白加黑感冒片等。如果服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烧的同时,也在服用上述复方感冒药,就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退烧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也要谨慎使用。布洛芬不良反应还包括可能会诱发哮喘,有哮喘的宝宝应慎用。这种药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安全,但过量容易造成肾损伤。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孩子使用药物的时候需要谨慎,不要过量也乱用。在服用药物后也可以同时用物理降温的办法,这样可以更快的降温。如果孩子高烧不退就要及时的送到医院治疗,在发烧时自身的免疫力也会下降,所以应该防止孩子感染其他疾病。

孩子如何才懂得感恩


在我长期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我经常被问到“如何让孩子感恩”这样的问题,他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因为我认为,假如一个孩子不懂得感恩,那么问题几乎完全出在孩子周围的大人身上。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出于“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打断我的客户对孩子如何不懂得感恩的描述,而反问,你怎么一点都不在意和回馈”的感受,这是并不妥当的。我提出几点供大家借鉴:

其一,是父母对孩子是不是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给予太多,导致孩子对于别人的善意、付出由习惯变成了麻木,甚至滋生出了任性、无理和贪得无厌,我知道在今天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结果是大人惯坏了孩子,然后再来抱怨孩子怎么这么“坏”。大人们迁就、娇宠孩子的时候,是凭着自己天生的自发的舔犊之情,抱怨时也是出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直觉反应,结果自始至终都是完全自发的,缺少对表象之下真正原因的觉察,而这正是症结的关键。

其二,我通常要问客户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怀感恩之心,我问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怀有感恩之心,我虽然不当场拆穿,但实际上我知道大部分大人并不具备感恩之心,没有给孩子做出示范。

我记起一个故事说:有个农夫总是让老父亲在一个小木槽吃饭,而不是和家人一起。有一天,农夫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用小木板拼什么东西,就问他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做木槽,是准备将来给爸妈用的’,结果,很快老人就出现在饭桌旁了。这个故事很有意味,除了显示了榜样的作用外,更让人思索,为什么人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好过自己的父母?许多人觉得能供给老人衣食、养老金,能带看病就已经尽了孝道。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老人除了物质保障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关心、陪伴和情感慰藉。但是,如果没有感恩之心,人们就会认为物质供养就够了,别人就不会说自己不孝了,这样的子女并不是真正的孝顺,充其量只是保证了底线。也就是说,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感恩,包括对自己的感恩,但是父母们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却远远不够。

其三,我们是否重视培养孩子的同情能力。同情能力此处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同情心、怜悯心,而是指有没有觉察他人的能力和意识。人们只有对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和感触,才不会麻木不仁。比如说给孩子过生日,有没有让孩子理解到“儿的生日,娘的苦日”?我的一个朋友离婚后辛辛苦苦抚养儿子,儿子却毫不能体会母亲的苦心,有一次学校要求每个人都在肚子上绑上八斤重的沙袋,结果一星期后,孩子郑重的对妈妈说:现在我要做一个好儿子,将来要做一个好父亲。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的家庭,见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操持家务的劳动,就倡议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当一天家长,结果孩子一天没下来,就哭着向父母道歉。这都证明了行胜于言的教育效果。

其四,感恩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基础,如果你个人用怀疑、敌意的态度来对待他遭遇的一切,我想这个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据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通常来讲,失盗后,人们会痛骂盗贼无耻,并自叹倒霉,而罗斯福却能从失盗这样的事情上找出三条感恩的理由。这就是境界。

我总觉得感恩是不需多言的。我也讨厌感恩的泛化,走在街上要对清洁工人感恩,上了公交车要对司售人员感恩,诸如此类,把感恩时时作为要求自己的标准,我不提倡这种泛化和刻意,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的劳动不值得我们去尊重、注意和感谢,而是对“泛而化之”这种教育模式的警惕,价值观的传递是潜移默化的,任何太刻意的形势和意图都会制造教育上的阻碍。我们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就看到了,我们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和付出,孩子就感到了。假如,一个孩子既能看到身边的无声的范例,又能切身感到被人的爱意和辛劳,这个孩子不感恩是不可能的。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孩子花费要如何安排(冬季亲子教育)


前言:孩子的花费是一项高消费金额,许多的结婚新人都不敢很快的要孩子,原因就是怕养不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计划孩子的花费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位80后妈妈胡玉兰的育儿经!

现在不少年轻人惊呼“生不起孩子”时,武汉却有一位80后妈妈声称,从怀孕到孩子一岁5个月,只花了不到4000元。秘诀是坚持母乳喂养、接旧衣物和淘二手用品。闻子网

这位妈妈叫胡玉兰,她在网上发帖称,怀孕期间的孕检一共花了1210元,最大开销是孕期B超花了560元,营养品只花150元吃叶酸和钙片。生产时,回到老家乡镇医院顺产,加上医保报销,只花了650元。亲子网

坐月子期间,她没请月嫂,也没有额外补充营养,几乎没有花费;她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岁五个月,只花了550元买新的衣服鞋子,其他都是亲戚朋友给的旧衣物。孩子主要用尿布,只在夜里用一片纸尿裤,总共花了不到500元。推车、伞车、三轮车等宝宝用品,都是在网上淘的旧货,平均每件不到100元。给孩子最大的花销是花250元买了一台游戏学习机。为了省钱,孕妇照、宝宝照都是自己照。

她坚持母乳喂养,孩子从没吃过奶粉,6个月以后开始喂辅食,现在孩子白天正常吃饭,早晚吃母乳,她打算继续喂下去。由于孩子身体好,从未进过医院,只买了一些常用药物备用。

胡玉兰最后一盘点,从怀孕到孩子一岁5个月,她只花了不到4000元。胡玉兰说,她想以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父母,养孩子不一定要花很多钱。首选顺产,比剖腹产花销小,产妇恢复也快;奶粉是最大的开销,母乳喂养能省不少钱;而且吃母乳的孩子身体更好,少生病,又能省下一大笔钱;宝宝衣物用品等可用二手货,只要干净消毒即可。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养育孩子是家庭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如何能够花费少的费用达到相同的目的呢?希望家长们看了此篇文章能够明白,能够明白应该如何节省自己养育孩子的开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