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儿子去长沙湘雅二医院看医生,步出医院大门时,看到门口围了一堆人。

8岁的儿子好奇地拉着我挤进人堆:一个年约30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年约5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地上还赫然摆着一封求助信和几张相片,大意是5岁的小男孩患上了地中海贫血症,希望路人伸手援助。

儿子看完了地上的求助信,并且打量了那小男孩一会,然后扯了扯我的衣服,要我为小男孩捐5元钱。

我突然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车站碰上一个看上去挺老实的中年男人,向我索要2元钱,说是买车票尚差2元钱。我没有多想,便给了中年男人钱。不曾想到,仅仅过了几分钟,我又在候车室碰上了那中年男人,他在用同样的方法向别的旅客索讨。我恍然大悟,中年男人原来是一个骗子。

想到这,我告诉儿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骗子,说不定这是骗局!”

儿子却对我说:“你没有看到照片吗?照片上有医生在为小男孩输血呀!怎么会是假的?”

我耐心向儿子解释:“爸爸不希望坏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钱,现在电脑合成的照片可以以假乱真。”

“那这也是骗局?”儿子抬头不解地看着我。

“我也不能确定真假。”我如实告诉儿子。

儿子看着我,恳求说:“你不能肯定这是假的,那就捐5元吧!说不定,这就是真的呢!”

看着儿子纯真的脸,我突然心头一震,儿子年龄尚小,作为父母有义务保护孩子的一颗善心。我不能把自己所经历的,强加到儿子的身上,这对他的成长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于是,我掏出5元钱交到儿子手中。儿子再次扎进人堆,把5元钱塞进了捐款箱。

当儿子从人堆里出来时,我看到,儿子一脸的灿烂。

面对不能分辨的真假乞讨,宁可舍弃几元小钱也不能丢掉孩子的一颗善心。钱可以再挣,善心却无处寻觅。

精选阅读

性教育是等孩子问还是父母主动提


女儿5岁,ZZH是女儿同班同学,跟我们同住一个小区。女儿一天突然说:妈妈,上次在ZZH家玩结婚的游戏,ZZH说结了婚后,他的小鸡鸡要和我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抱着女儿,对女儿轻声说:小便的地方是女孩子的隐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除了妈妈外,不可以让别人看,不可以让别人摸。

女儿问:那爸爸呢。

我说:女儿长大了,爸爸最好也不可以接触。

我内心有点着急,问了下: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怎么碰到一起呢?

女儿做了挺肚子的姿势:像小便这样。

女儿说:ZZH还非要我脱掉裤子,说如果不脱掉裤子,就不和我玩了。

我说: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说给妈妈听听?

女儿说:玩了黑色幽灵的游戏。

于是女儿把游戏内容告诉我,关掉灯,ZZH做幽灵,女儿假装碰到幽灵的女孩,看到幽灵,吓得晕倒。

我说:这个游戏里有脱裤子这个环节吗?

女儿说:没有。

我说:那你说ZZH非说要脱掉裤子,是今天,还是上次?

女儿说:是上次。

我说:那你把上次做游戏的内容说给妈妈听听吧,是什么样的游戏呢?

女儿说:ZZH说,结婚后男孩子的小鸡鸡应该和女孩子小便的地方相碰。

我说:那你裤子脱了没有?

女儿说:没有。

我说:你为什么不愿意呢?

女儿说:我怕他把小便弄我身上了。

我说:男孩的小鸡鸡和女孩小便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隐私,是我们的性别特征,我们不可以让别人看我们隐私的地方,不可以碰到。

女儿问:妈妈,那是不是结婚后还要那样做呢?你和爸爸结婚后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没想到会问我这个问题,没有马上回答。

女儿继续说: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男孩的小鸡鸡跟女孩小便的地方相碰后,男孩的精子和女孩的什么相遇。妈妈,你和爸爸结婚后,是这样吗?

女儿这么说了后,我赶紧说:你说得非常正确,爸爸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小孩子。于是,爸爸的生殖器和妈妈的生殖器接触,爸爸的精子就到妈妈体内了,精子碰到妈妈身体内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于是,一个小孩就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了。

女儿说:那如果精子没碰到卵子呢?

我说:那就没有小孩。

女儿说:幸亏爸爸的精子碰到你的卵子了。

我说: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可以让别人摸,不可以让别人看,也不要跟别人讨论自己的隐私。妈妈今天跟你说的话都是悄悄话,是秘密,不要告诉别人。

突然出现这个事情,我好紧张。还好《善解童贞》我看完了,我没有失态。但是我总觉得我的话没说完,我好像没叮嘱全面。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或者女儿不主动问,我不应该再提这个话题,我怕我的叮嘱和紧张倒成了提醒和强调。

保护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人的美好的天性之一,比如说成年人“童心未泯”,说老年人有“赤子之心”等,就是这个意思。童心是纯洁无暇的,我们不能用世俗的察言观色、讨好乖巧、言不由衷去污染它。有些家长(父亲或母亲)喜欢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说出“爸爸(妈妈)好”时,另一位家长马上表示不高兴,时间一长,孩子就知道了应该说“爸爸妈妈都好”。其实,这种无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失去了纯真。

童心也是无拘无束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像一个小大人,使孩子小小年纪就学得娇柔造作,不会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家长们难道不认为孩子无“条条框框”说出的童稚妙语,更显亲切可爱吗,家长可曾知道,在我们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童心的时候,很可能连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美好的个性和品德都剥夺了。为了使孩子的身心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的童心。

美育是奠定孩子美好心灵的重要基础,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些年轻人刚当上爸爸妈妈,不知如何教养孩子,对于美育更是茫然。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年轻的父母参考。

1、学一些家庭科学育儿的知识,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益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如美化居室和周围生活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2、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谨言慎行,注意语言美、服饰美和行为美,为戒粗俗,当孩子的好榜样。

3、注意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赞赏孩子好的言行,纠正其不良意识,寓情理于故事和游戏之中,让孩子多接触品行好的人。

4、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为孩子搞一些美育投资。如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图文并茂的书籍和高雅音乐的磁带光盘等,常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以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以此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童心。

父母要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关心他人

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看看惩罚孩子也要讲究艺术,只有掌握了惩罚的智慧,父母才能轻松教育好孩子。

父母要学会适当夸奖孩子


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

一个合格的母亲,必须学会夸奖你的孩子。你也许会说:“夸孩子谁不会啊,拣好听的说呗!”其实还真有的母亲不会夸孩子。她们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毛病,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我认为再不好的孩子也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学会夸奖你的孩子是母亲的必修课。

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常接触的亲人。母亲的夸奖,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的鼓励,在孩子一生中作用最大,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自信、成功的基础。

有的孩子已经尽力去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甚至只是与满分失之交臂,可家长仍不满意,原因是有别的同学得了满分。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考得不好时,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直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这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他做对了90%的试题,只错了不到10%。母亲不但没有表扬孩子,反倒说了一大堆的不是。如果说这个孩子以后不愿意学习了,那么这位母亲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这位母亲使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丧失了努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曾看到很多家长,孩子没考好不是去安慰孩子,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回自信,而是一顿批评甚至辱骂,一句“真笨,没脑子!”就把孩子的自信心一下子打垮了。殊不知父母的这一句话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本来很脆弱的自信,再重新树立起自信就需更费一番工夫了。

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留下“爸爸妈妈看不上我,别人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好”的心理阴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的疑问。孩子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人生成功的几率就大为降低。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啊,一切为了孩子,操心又费力,怎么还闹了一身的不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我喜欢夸孩子,冬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我夸奖他的理由。而每一次夸奖又都成为儿子前进的动力。

记得冬冬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墙上给他自制了一个光荣榜,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剪了很多小红花,冬冬每做一件好事,每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我都会给他贴上一朵。儿子对红花的数量很在意,于是整天都想努力进步,干什么都很积极。一个光荣榜,几朵小红花就能鼓励一个孩子天天向上,努力进取。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必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做一切事情。

表扬与鼓励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夸奖肯定,孩子就会乐此不疲,继续努力。爸爸妈妈的微笑赞许,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虽然是错误的,但动机是好的,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应该是肯定正确的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让他接受教训并迅速想办法改正。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我们鼓励孩子经过努力达到新的目标时,就是在培养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之路。

小学一二年级时,冬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处于第一二十名的位置上,有时候回到家里就很不高兴。其实成绩也就差那么几分。我告诉他:低年级孩子学的知识少,成绩差几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很聪明好学,在学校能专心致志地注意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仔细答题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妈妈绝对相信你的学习是最好的,而且你喜欢读书,课外学习能力强,肯定是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好。孩子听到我的鼓励就很高兴,学习更有劲儿了。

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冬冬已经是个很自信的孩子了。中考报志愿时只报了一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问他为什么不再报一所低一点的重点高中,他却说从没有想过考不上省实验中学。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是不是自信得过头了?

即使孩子长大了,也还需要父母的夸奖和鼓励。儿子在英国读研时,发来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就好好表扬了他。记得我鼓励了他以后,他来信写道:“母亲:看到您的信,我很高兴。父母的肯定,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鼓励。”

你看,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有多么重要。切记:一定要适当夸奖你的孩子。

好孩子都是父母夸出来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只要父母好好掌握夸奖的度,就能让孩子永远自信满满。

保护孩子之我见


我想这可以算得上是“尝试教育”吧?

妞妞也是特别多动,只要醒着就没有一刻安静的,所以对她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在她热衷于关门、关抽屉的时候,千叮万嘱不如“狠心”让她自己被夹痛一次的效果好;家里的餐桌虽然高,但妞妞在旁边走过刚好会碰到脑袋,自从妞妞被撞了一次之后,每次经过都知道先仰起头确定一下桌边的位置,然后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还有摘花的问题,妞妞喜欢对红花绿叶一把抓,我就拉她的手指试着摸玫瑰枝上的刺,哈,没想到,从此以后,妞妞只敢伸个指头轻轻摸一下花瓣;至于桌子角,我们也没有加装防护套,前两天妞妞走得太快,脚下一滑,嘴撞到了茶几角,肿得象小猪嘴,我以为等妞妞睡醒一觉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痛”,当她接近茶几时正准备提醒,没想到妞妞已经提前伸手自己扶着茶几边安全地走过去了!

的确,孩子小,不能真正理解危险,我们就应该在可接受的范围让孩子勇敢地去摸索、尝试,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和思考改进有极大帮助!

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

父母要多用肯定的语言夸孩子


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笔下的妈妈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代年轻的妈妈使用最多的不良语言有三种,我们将这些语言称为“家庭红灯”。

1.否定词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妈妈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不许”、“不能”、“不要”、“不可以”、“不乖”、“不聪明”、“不行”……有个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许妈妈》的作文中,写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的语言:“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

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像警察似的,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

2.限制词

“应该”、“必须”是妈妈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像的词。妈妈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3.挑剔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多好几倍。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施教,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声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掉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其实,在家庭中,真正的“红灯”是应该禁止不利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语言。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我想,家庭成员间也应有一些忌语。

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讲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伤人、不讲礼貌,你还要查查自己……

“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轻的父母是否认同这个说法?

教育孩子,父母的责任重大,多注意自己的语言教育态度,给孩子一份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和快乐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