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幼儿分离焦虑

●什么分离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宝宝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

●分离焦虑有哪些表现?

抱着父母不放、有惧怕表情出现、情绪不稳定、害怕、非常爱哭、耍赖、躺在老师上不起来……等。但并不是每位宝宝都有分离焦虑,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无陌生害怕情形,而且还能不惧生的玩得很开心。

●宝宝多大时会出现分离焦虑?

6~7个月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征兆

12~18个月宝宝在父母离家工作或出差的时候出现分离焦虑。在晚上睡觉时、被单独留在围栏里也会表现出焦虑情绪。

18~24个月达到高峰。而且是大部分孩子有都有的普遍的反应。

●分离焦虑对婴幼儿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改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深圳儿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宋智星医师向我们指出,分离焦虑并非不可改善,只要父母有意识地做到以下两点,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好转的。

培养婴幼儿独处的经验和能力

让小婴儿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宝宝安顿在父母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宝宝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有专注于自已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扰他。

让婴幼儿学会面对挫折

万一孩子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尽量让他自己面对。例如宝宝吵闹,父母可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宝宝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宝宝知道,父母有其他需处理的事情,等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深具信心。

贴心提示:父母在与婴幼儿分离时的注意事项

1.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

当父母需和宝宝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与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过渡,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您照顾宝宝的方式与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愈能减少宝宝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及不适应行为。

2.让宝宝看着妈妈走

在妈妈外出时,一定要让宝宝看着妈妈走,千万不要不告而别,否则宝宝会觉得:妈妈消失了,妈妈不要我了。而别人再怎么说:“妈妈一会而就来。”也没有用,所以妈妈外出时,一定要当面和宝宝告别,告诉他妈妈干什么去,别忘了强调一会儿妈妈就会回来。宝宝知道自己必须忍耐一会儿分离,他心中有一个盼望和安慰,期待着妈妈的归来。这样做宝宝就不会因为暂时分离而惊慌失措。

3.避免不良暗示

当宝宝顽皮、不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妈妈就走了”,“你不乖,妈妈就不来幼儿园接你了。”这些话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让他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往往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百科解答:

什么是分离焦虑

专题推荐:

入园分离焦虑是你还是他

编辑推荐:

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专家问答:

幼儿分离焦虑如何解决?

zj09.com小编推荐

分离焦虑——妈妈OR宝宝?


提起入园,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宝宝会“分离焦虑”,但是妈妈或许比孩子更焦虑,事实上很多妈妈甚至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就陷入了失眠状态。亲爱的,你知道吗?正是你的担心和下意识的不信任,导致宝宝不自信,不能坦然入园。所以妈妈请首先调整自己,让我们淡定平和地陪宝宝走进幼儿园。

幼儿园,请用心选择

幼儿园是孩子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对宝宝即将生活的三年的地方,宝爸宝妈一定要做足功课。对幼儿园的挑选,无外乎硬件的选择和软实力的考察。

1.家长要聆听来自内心的呼唤你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期许是什么?快乐成长?艺术熏陶?抑或是双语教学?明白这一点很关键。

2.离家近很重要3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的幼儿园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3.听听“买家秀”反馈幼儿园的口碑很重要,在校孩子的家长的反馈无疑是“金牌买家秀”;

4.教师素质你是否心中有数入园之前一定要和老师多沟通,对老师的办校理念和基本素质做到心中有数,观察孩子和老师的互动情况;

5.别让硬件成为硬伤宽敞而安全的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评指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用心的准备和考察,都能让你对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安心不少哦。

相信老师

既然选择了幼儿园,就要对老师充分信任。

要知道幼儿园的老师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她们更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心理,对于孩子的调皮、淘气,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种突发情况,她们都是有充分准备的。如果您家宝宝确实比较令人头疼或者自理能力比较差,请真诚地告诉老师“您多费心”就可以了。越是难教育的孩子,进步得到家长的肯定时,老师越有成就感。

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么奇妙,多一份信任和肯定,你也会收获另一份信任和成长。

相信孩子

孩子的能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他们能很敏感的体察到家长的情绪变化。你发自内心的信任和鼓励,就是他们勇敢前行的原动力。所以妈妈们,当你焦虑的时候,请尝试对自己说“我相信他可以!”,并逐渐真的相信他可以。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在入园之初有一些不适应,但很快就会被新生活所吸引。

传递正能量

小编一直认为,气场是一定会相互影响的。如果你本身焦虑不安,孩子以及幼儿园的老师也一定会被影响。所以请努力让自己淡定一些,即使内心呐喊着“臣妾做不到啊”,表面也要“装作”云淡风轻哦!

消除幼儿开学分离焦虑策略


每个孩子在入幼儿园之前主要是父母、老人或保姆养护,主要生活在家中,环境比较自由、宽松上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必然会有些不适应,如何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一、幼儿出现分离焦急现象的原因

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靠的人。处于自己较为认识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生疏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来讲,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尤其是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是能够得到满意。但是离开亲人后,幼儿会感到不安全,随着亲人的离去,幼儿会忽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安抚或哭闹。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不稳定、轻易外露等特点。一方面,幼儿之间的情绪轻易相互影响,假如其中有个别孩子哭闹着“要妈妈”,那么其他孩子也经常会随着哭闹。

二、消除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为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进行调整,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

1、鼓励

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熟悉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把孩子要入园当做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兴奋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布满了乐趣。

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她)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到幼儿园玩。”

2、睡眠

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天天午睡,独立入睡。

3、吃饭

家长在家里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4、表达

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身体不舒适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孩子如果尿湿了裤子,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宝宝的分离焦虑


托幼班新学期开学时,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开始,爸妈你可知道宝宝的这些焦虑?你知道宝宝在幼儿园里是怎么度过、老师又是如何处理宝宝的这些情况的吗?

蓝老师新近刚接了一个班,就让我们透过这位老师的视角,来看看幼儿园里宝宝的表现吧:

今天,可可来了。

她妈妈送她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哭,而是一个人去坐在椅子上。我正在给其他宝宝剪指甲,我对她说:“可可早上好!”

这时,可可的妈妈还没有走,可可开始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对她说:“可可过来,挨着老师坐,给老师讲讲你昨天怎么玩的,好吗?要不,就过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

可这下,她却哭得更厉害了,并说:“你不要管我。”

我想,她可能想自己稳定一下情绪吧,为了尊重她,我也就让她自己独自坐在那里了。

但马上,她的妈妈进来了,让她去和小朋友们玩,并帮她把椅子抬了过去。实际上,我感觉她是因为妈妈在场才去玩的,而在她妈妈陪她的时候,我们想过去和她交流,她也拒绝。最后,她的妈妈要去上班了,并对她说:妈妈就在楼下等你。然后走出了教室,并在教室外观察了很久。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试图去安慰她,可她一直拒绝我们,包括喝水、解手、吃饭、游戏等,她只管哭。

到了下午可可终于主动和我们说话了。慢慢地,我们开始引导她,她的情绪也有所好转,晚饭吃了很多,也许是饿了。但到放学的时间,她仍然是哭。

蓝老师的观察

其实,在可可生病之前来的时候,她的妈妈都是很快就离开了,她的情绪也能很快就稳定下来,可这次生完病,可可来了以后,她的家人很明显地不信任我们对她的照顾,每天都是爸妈一起送来的,而且送来以后,他们会在窗口看很久,好像不放心、舍不得似的。结果宝宝的情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

爸妈一定要鼓励宝宝

1、虽然可可的家人不信任我们,但每天看着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很影响其他宝宝的情绪,我们的心里也是不太好受的。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从她的爸妈入手。我不知道当可可回家时,她的爸妈会怎么问她一些幼儿园的情况,我想说的是,无论家长对我们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在私下与我们交流和沟通,但在宝宝面前最好是不要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表情,而是要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

2、在幼儿园分离的那一刻,千万不要欺骗宝宝,不要说在楼下等宝宝之类的话语。可以直接对宝宝说:妈妈很爱你,你上幼儿园并不是妈妈不要你了,而是因为你长大了,应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3、还有很多的家长在宝宝不听话时,没有办法阻止、控制局面,就对宝宝说:我要告诉你们老师,把你送到幼儿园去。其实说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在暗示宝宝的老师是可怕的,幼儿园是接受惩罚的地方。宝宝在这样的暗示下,还可能喜欢幼儿园吗?

4、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5、回到家里,爸妈要问一问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玩的,不要带任何的暗示,就让宝宝凭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叙述出来,爸妈再以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这样就可以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但也有些宝宝会说:那好吧,妈妈你和我一起去上幼儿园吧!聪明的妈妈,你们又该怎么回答呢?

宝宝需要感受到爱

我是一名幼儿老师,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在近一个月和这些新入园宝宝的相处过程中,我时时对他们说:老师很爱你们,明天早晨你来的时候,我想要看到你的笑脸,如果你是在哭,老师就会认为你不喜欢老师了,可以吗?说完这些话,我会在宝宝的小脸上亲一亲。平常我看到宝宝有进步或是有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会立即给予赞赏,有时间会抱抱他们,或是亲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他们才会愿意上幼儿园。这一招对很多宝宝很有效!

当然,宝宝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的气质不同,是有个体差异的,我在工作中也在不断地观察,找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让宝宝们在幼儿园过得更开心,真正地感觉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


每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苦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年轻的家长们也常常觉得束手无策。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表情淡漠

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幼儿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在孩子入园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带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在孩子开学前多带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孩子玩"幼儿园。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游戏

二、积极配合

孩子入园后,如果哭闹严重,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孩子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幼儿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孩子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幼儿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四、按时接、送孩子入园

在入园初期家长要按时接、送孩子入园,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能因一时“心软”或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不送孩子入园,这样会让对幼儿园陌生感的时间增长,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另外,家长还要按时接幼儿,不能让孩子在入园后的前几天里感觉离开父母的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拒绝入园。

开学前带幼儿熟悉新环境和老师,消除陌生感。请家长将孩子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如实告诉老师。配合老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不能因孩子的哭闹就责备老师或不让孩子上学,尽量安抚孩子不要责怪孩子,离开时和孩子道别,并温柔而坚定的和孩子说,你会准时来接他,然后坚定的离开。必需恰当对待孩子开学后的不适应,信任老师能照顾好老师才能尽快解决孩子分离焦虑的问题。

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宝宝应对环境的表现

(1)对陌生环境的不安感和害怕

人格发展是和人与坏境相互作用,解决遇到的冲突或危机的能力相一致的。而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人需要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可预测感,这样就能够产生信任,不惧怕,这是发展自我认同需要完成的第一步。在亲人离开后,幼儿开始哭闹时,若他的照看者能很亲切地对待他,使他受到良好的照顾,感受到安全,他就会对照看者产生信任感,从而减少害怕与怀疑。

(2)对环境的不良评估

人的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是联系的,其中强调的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须经过人的评价与评估才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是由评估引起的。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一环境若做出了不良的评估,则幼儿便会对此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这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3)倒退

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这就是倒退。据上所说,幼儿入园时已达到并超过了,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子啊离开时会明确地说“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就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呆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

教育自身特征

首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对师生互动性质的认识、对建立依恋关系的态度,这是基础。

然后,在适应期上显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近来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她对教师的教育认知水平与教育行为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教育效果与儿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入园适应期,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的较高水平,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职业理性,一方面队入园适应本身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教育策略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适应期过程中,防止情境性的置业理性缺失。

家长养育及交往特征

(1)家长养育

幼儿的依恋特征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而母亲的养育特征可划分为4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型;接纳行——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其中安全型儿童的母亲的表现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较明显。这类母亲倾向于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对孩子敏感,喜欢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相反,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其孩子常表现出拒绝、缺乏耐心,甚至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拒绝型幼儿的母亲倾向于过多地干预幼儿活动以及忽视儿童,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2)家庭的人际交往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具有开放的特征,则意味着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也就更有可能获得多种有关适应环境的经验,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这样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他用于适应的经验就相对较多,应对新环境时,大多的适应内容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同化就能解决,需要通过调节才能适应的内容的比例就相对少,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相当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则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宝宝自身特点

儿童自身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很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宜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着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时间较晚。而另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儿童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

儿童拥有对环境的具体“调节权”。由于儿童积极把握环境,从而减少分离焦虑;并通过追随主抚养者和积极接近他人来控制与安全基础距离。但由于与母亲的暂时分开,当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就会通过寻找可靠的安全基础来调节分离忧虑,从而最终达到降低对分离的焦虑。

别把分离焦虑带给孩子


又是一年入园时,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暗自心焦——孩子是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不会想家……

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眼神,家长“明知山有虎”,但为了孩子的综合发展,却不得不“偏向虎山行”。话说回来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的焦虑难免。然而,在我的工作中却发现,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于陌生的环境和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

入园第一天是半天亲子活动,爷爷奶奶带珍珠到幼儿园,两位老人仔细地检查着活动室、厕所。看看桌子的棱角是否有危险,摸摸被子是否松软,询问老师菜谱和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之后,他们与同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活动。珍珠高兴得缠着奶奶不肯走。

第二天,爷爷奶奶送珍珠到幼儿园门口。奶奶的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似的,强忍着眼泪对珍珠说:“乖孩子,以后在幼儿园身边就没有奶奶了,你渴了就问老师要水,吃饭要是不饱要叫老师添。”

珍珠迷惑了:“奶奶,你不跟我一起进来?”

“好孩子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知道吗?”奶奶说完就挪开珍珠的手准备走。

珍珠马上挣扎哭吵:“奶奶,我要奶奶!”她紧紧地抓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半抱半拉地想把她带到班上。这时候,奶奶实在忍不住,紧紧地抱着珍珠也不走了,两个人都哭了好一会,爷爷吓她:“珍珠是好孩子,要听话,不然就不要你了。”说完,爷爷赶紧拉着奶奶往外走,珍珠在大哭中被老师抱进了课室。她加入了新生哭闹的行列,早餐也不吃。直到哭累了,就呆呆地坐着,两手扯着小手帕不放。

第三天,珍珠死活不肯进幼儿园,奶奶安抚她说:“珍珠乖,今天已经上了第三天,再有两天就到星期六不用上了,奶奶带你上公园划船。”珍珠一边哭一边说:“我还要去钓鱼。”一阵纠缠后,珍珠抽噎着跟老师进了课室。她怯怯地问:“老师,奶奶几点来接我?”经过老师安慰,她稍微喝了点粥,但一想起奶奶,又忍不住哭开了。

奶奶依然躲在幼儿园教室门外,一直等到听不见孩子的哭声,才舒了一口气离开。一个星期下来,爷爷奶奶发现珍珠在家经常发呆,每天情绪都非常紧张,晚上睡觉抱住奶奶不放手,梦里也哭,有天半夜醒来,哭着要回家,跟以前活泼开朗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爷爷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奶奶摇头叹气:“孩子被折磨成这样,不如我们还是带她回家,等大点再送吧。”珍珠爸爸马上打消了他们这个念头:“没事,个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一过程,过一段就好了。”

珍珠从小由祖父母抚养,比较娇气、任性,她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极为不安,是很正常的。同时,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拥抱、安抚,孩子也易出现自信心不足,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孩子较长时间出现分离焦虑,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情绪,反过来,家长的焦虑又通过他们不恰当的言行影响孩子。比如,爷爷奶奶对幼儿园考察得丝毫不漏,对幼儿园本身就不放心,这会给孩子对幼儿园造成戒备心理,影响她融入集体生活;再者,爷爷奶奶想把孩子接回家自己继续带,这样一来,孩子必会产生逃避心理,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并引发新的焦虑。此外,迁就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态度是舍不得自己,甚至会抓住这个弱点向成人提要求。这个时候,成人若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会加剧孩子的不良反应。

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建立信任。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样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手中。家长只有自己首先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也才能信任幼儿园、信任老师。家长可以透过手册或直接交流,询问孩子在园吃喝玩乐的状况,共同探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进幼儿园是走向独立生活、融入集体的必经阶段,既不是受折磨,也不是为了超越别人。成人不适当的看法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幼儿园失去亲切感。正确的方法是明确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并使用一些技巧跟孩子分别,以使开始的几天好过些。

入园分离焦虑幼儿园应对策略


关注幼儿中特殊群体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的七种需要之一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爱,他们需要亲人的拥抱、亲吻与关注,需要确认自己是被人爱的,而没有被离弃。在幼儿与亲人分离后,教师成为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新的满足者。他们需要教师的一些亲密动作、言语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第一.关注那些以相对缓和形式表达分离焦虑的幼儿。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表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同样在经历着心理的煎熬,以缓和的形式表达自己分离焦虑的幼儿,他们经历的恐惧和不安并不比以强烈形式表达自己分离焦虑的幼儿少。所以,教师不但要去安抚大声哭闹、抱住家长、教师不放的幼儿,让他们激动的情绪安定下来,还要关注那些坐在角落里哭泣、默坐不语的幼儿?.他们也正经受着与亲人分离带的痛苦。因而,教师不要忽略了对这部分幼儿的注意,要适时地对其表示关注和爱意。

第二.女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表现有性别上的差异,女孩的分离焦虑表现较男孩严重,而且更多的是以较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鉴于此,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教师给予女孩以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其情绪的疏导和安抚。

第三.关注年龄小的幼儿。年龄小的幼儿分离焦虑更重些,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哭、依恋老师以及依恋自带物,教师对这些年龄小的幼儿应给予多些关注和亲近要求的满足。

第四.给予生病和病好后回园的幼儿以更多的关注。在研究中发现这类幼儿在短期内表现出更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原本入园时表现出较好的适应的幼儿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分离焦虑,对亲人的呼唤和需要更加迫切。所以教师要悉心的照料这类幼,让他们在忍受生理上不适的时候,尽量减少心理受到的痛苦。

百科解答:

什么是分离焦虑

专题推荐:

入园分离焦虑是你还是他

编辑推荐:

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专家问答:

幼儿分离焦虑如何解决?

短期内延迟幼儿早晨入园时间

早晨的入园时间由于面临着最直接的与亲人的分离,所以这一时段是幼儿分离焦虑最严重的时候。短期内适当的延迟小班幼儿早晨入园的时间,一方面可以使幼儿作息时间上有个过渡和适应的时期。幼儿一下从以往的自由睡眠时间突然间转变为每日定时早起会引起一些生理上的不适,让幼儿循序过渡,逐渐养成按时早起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抽出更多的人力来帮助小班的教师来进行幼儿的情绪安抚工作。虽然,幼儿园中每班的教师配备是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但是早晨时间保育员主要负责整理卫生,做早餐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因此,实际早上负责接待家长和幼儿的就只有两位老师。而小班的班额一般是三十几个人。1:15的师幼比例使教师常常是顾此失彼。延迟小班幼儿晨间入园时间可以使其他年龄班的教师在接待完本班的幼儿和家长后来协助小班的教师,使师幼比例达

到1:5甚至更低,这样就使每个幼儿都有可能得到教师的照顾和安抚。

引入新异刺激转移幼儿注意

这里的新异刺激是指玩具和教师组织开展的游戏活动。“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聚精会神地进行,但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干扰而分散注意.因而教师也很容易引导、转移他们的注意。”一方面,幼儿园应该为新生班级配备更多的玩具,这些玩具应是比较新的和特别的,是幼儿比较少见的,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乐于玩这些玩具。另一方面,教师要多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参与其中,把幼儿的注意从与家长分离的痛苦中转移出来。这些游戏活动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班级内组织的游戏活动。二是户外活动。因为户外的大型玩具是幼儿在幼儿园之外较少见到的,他们很乐意在大型玩具上玩耍。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

第一.做好前期调查了解幼儿的特殊习惯和爱好。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或发放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幼儿的某些特别的习惯和爱好。研究中发现某些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因为一些特别的习惯没能得到满足引起的。所以教师对这些进行了解,并在开学后的实际工作中尽量满足幼儿的这些特别需要,对于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有益的。

第二.做好离园的沟通指导工作。在家长来接幼儿离园时,教师要就幼儿,尤其是分离焦虑较重的幼儿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表现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情况,减少由于对幼儿园工作不了解引起的猜疑和焦虑。家长也应将从幼儿那里了解到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以使教师调整自己的一些策略。对家长的指导主要是让家长在家里应如何更好地安抚幼儿,如,在向幼儿提问有关在园的情况时不宜过多,而且提问的内容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