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你提出的误区与困惑,我也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一天上班下来,回到家已经很累了,虽然家有保姆,但是我还是坚持回家就自己带宝宝,以加强亲子关系,但是有时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宝宝现在正处于学步阶段,我就得弯腰带着宝宝走,或是坐下来陪他玩,但是宝宝是一刻不能停的,一会儿起来走,一会儿坐地上玩,我简直是“疲于奔命”,因此很多时候我都只能摊在沙发上看着宝宝玩,这时我就心怀内疚,我回到家的时间不多,六点回家,宝宝八点半就要洗澡入睡了,就这么点时间我还不能与他好好玩,或者说是根据书上说的这个年龄应该玩的亲子游戏,我早就抛到脑后去了,我只能不时喊一喊到处走动的宝宝,与他躲一下猫猫,一天下来,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很快就完了,这种情况,我不知这是正常的,还是我做得不够好,这是我的困惑之一。

另外就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上,我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宝宝吃饭,我就有规定,一定要在餐桌上吃,基本上是定时吃,如果不吃就不强迫,以前宝宝吃得很好,我还以为宝宝已有很好的习惯了,现在他长大了,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吃饭不好好吃,给勺自己吃呢,反正是吃一脸的饭,这我都无所谓,但是他有时吃得很好,肚子饿了,一会就吃了,有时是不吃一口,不张嘴,从上到下都是饭菜,让人发火又不能,只有忍耐,这时你讲道理他都不能理解,说“不”更不起作用,我也不知怎么办,可能这也正在处于宝宝习惯培养过程中所必定会遇到的问题吧。

我想要说的就是,对于早教,我们这些妈妈在看书的时候与实际教育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真是太多了,而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种方法,可能对一个宝宝有效,而对另一个宝宝是没有用的,养育孩子是没有什么ISO9000的标准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需一一套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是孩子将我们塑造成一名合格或是不合格的母亲。

在早教过程中,到做一名合格的妈妈,我也想了很多,看书最多只能给我一些理论的东西,或者是做母亲打基础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很大的学问了,一个母亲首先就有一个目标,我希望我的宝宝应长成什么样子(当然,此话一听好像很武断,孩子要顺其自然嘛,但是孩子也是一棵苗,不能让他自己乱长,否则这与那些将宝宝交给保姆带自己天天打麻将的妈妈有什么不同,注重早教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实际都是有期望的,但不是要将宝宝塑造成什么样,而是在宝宝成长中可能要走歧途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有了这个想法,那么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时,每个妈妈要仔细观察自己孩子的个性,针对这些个性来施教,我个人认为,书上只是提供一些方法与手段,重要的是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对宝宝有效的,起作用的,能达到自己育儿想要达到的目的,比如说,想要培养宝宝的自律能力,有些宝宝可通过一些说“不”来形成,有些宝宝可能少说“不”会更好一些,只要目的达到了,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妈妈不断去控制哪一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宝宝,而不是用对别人有效却对自己无效的方法,否则就会有误区,有困惑,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不对的。在寻找对自己宝宝有效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一名优秀的母亲就诞生了,这靠培训母亲是达不到目的的。

我不否认书是无用的,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育儿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最大的好处是给了一些正确的观念,为什么我们这些读了书的妈妈与老人的育儿观点不同,因为书上确实是正确的,比如老人喜欢孩子画得要像,而我们就只要宝宝去画就好,重点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宝宝的创造能力与想象力,再比如对孩子要多赏识,我相信很多妈妈的这些观点都是从书上来的,但是具体在生活中对宝宝怎么做了,就很难有标准,需要妈妈自己去动脑去想,我应如何去做才能对自己的宝宝有效了,起作用呢,能达到目的呢?

很多妈妈如我一样,在育儿的细节中同样有很多的困惑,其实我也相信这是必然会经历的,这过程是正常的,正如人类的发展就是在思索与困惑中不断发展的,我会正视这些问题,然后看一些书,再多到这个坛子看看别的妈妈的经验,再结合自己宝宝的特点,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困惑,摆脱误区,就像悄悄老师说的,最重要的是,做一名自信的妈妈,这是前题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一名母亲。

我首先会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会教育出一个我所希望的快乐的宝宝,但我也知道,在些过程中,我还会有很多痛苦的思索,我还会有很多的困惑,我也会不断去解决问题,让我的宝宝正常成长。(转下文)

这是早教的误区?(四)

相关知识

这是早教的误区(二)


小涵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围绕着电扇、电插头、会动的机械类物品,各种车、各种机器等来转,电扇一定想在他转的时候摸摸,插头是一定要学会自己插拔。所以我开始是对他说“不”,不能摸电插头、不能靠近转着的电扇等,可我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有问题,因为他抓住一切机会要去探索禁止的物品,所以我在家里干脆不管他了,电扇和电插头都是安全的那种,他要学会插拔就让他学,电扇他的手指伸不进去,但孩子的快乐就是靠近的观察电扇如何转的。这种快乐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剥夺。

家有调皮男孩是需要很多精力和技巧的。小涵这段时间喜欢爬上电视机顶,坐在上面玩,我能做的就是远远的保护他,而且告诉他没有大人陪伴是不允许的,如果摔下来,会流血会很疼,不知他是否听懂。但我发现对孩子来说,他的一些危险动作不是一味地禁止能解决的,他的好奇心同样需要保护。而且你满足他以后,他反倒很快就不再做了。也许这就是蒙台梭利讲的“自身成长的需要”,孩子在反复的动作中锻炼自己,构造自己。

这是早教的误区?(三)

宝宝早教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以知识学习为重,忽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开发。

有关权威调查显示:有70%的家庭把早教与知识灌输相提并论。科学研究早已证实,3岁以前的孩子虽然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将内容死记硬背下来,但记住的内容并不能帮助他们提升心智水平,也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甚至反倒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早教贻害不小。

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他们的早期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要依赖于孩子的体验,换言之,硬性灌输的知识难以转化成孩子的能力,这是家长尤其要了解的。针对“重知识灌输轻智力开发”的早教误区,有关专家建议家长能够科学认识孩子的发育阶段和特点,选择一些趣味、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体验,“寓教于乐”是0-5岁宝宝最佳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以金宝贝为代表的智力和学习兴趣开发为重的早教正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宝宝给与针对性的早教课程,从促进手脑并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语言能力到社交能力的开发,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已经成为时下受到家长和早教界一致推崇的早教理念。

误区二:把早教的责任完全推给早教学校,忽略家长在早教中的角色。

许多家长虽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尊崇早教的理念。比如一些家长,只管每次带孩子去上课,一周一两次,陪着上课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务,就期待孩子能真的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忽略了早教学校和家庭早教的衔接关系:一方面,孩子在早教学校学习的内容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必要的重复和强化,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早教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与贯彻,以统一的标准让孩子接受持续的教育,而非学校一套,回家就变成另一套,这样的双轨早教成效可想而知。

正如国内顶尖早教专家夏弘禹博士所说的那样,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上早教课,也是把早教推给学校,自己却缺乏与孩子进行互动。其实对于0-6岁的幼儿,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这需要家长和早教学校同步去做。比如学钢琴的问题,金宝贝这样的早教学校会通过音乐课程让孩子先享受弹钢琴的乐趣,一旦他们发现的自己对钢琴有兴趣,家长就无须强制他们,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但回到家,家长仍然需要让孩子去享受,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用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学琴,这种贯彻对于早教的成效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早教理念还不太成熟,家长们需要更多引导,了解更多的早教理念,所以除了课后贯彻早教课上的内容,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在早教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不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用单一指标来评价孩子的成就。

许多家长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会相互比较,即使有时候表面应承,内心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一旦听到人家同龄的孩子会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比不过,家长就立刻心急如焚的希望早教班能帮助孩子“拔苗助长”。正如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一胎多胞胎的个性脾气都有差异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并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笨”“比不过人家孩子”的标签,这样对孩子的自信心也将产生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正确的早教方式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早教机构开始“因材施教”的探索,比如金宝贝,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都以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与个别差异性为前提,让孩子在鼓励和引导中做“最好的自己”。正如夏弘禹博士倡导的那样,正确的早教不是拔苗助长,不是掩盖差异,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一个充满欢乐、鼓励和专业的环境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早教学校应当贯彻的做法,更是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要树立的意识。

当早教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对照这些常见的误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念是不是真的与早教的正确理念相符,其实早教不仅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更是培养一个合格家长的必修课。

早教相关知识:早教的三大误区要规避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教。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早教教材版本众多,早教的观念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不断追求更好的早教。但,只了解早教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家长谨防进入早教的误区。我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多存在三大误区,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三大误区。

第一、让给老人和学校来担任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产假一般为六个月,大多数母亲在休完产假后就回到工作岗位,照顾孩子的任务不得不落在老人或保姆身上。老人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过分溺爱,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这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范围局限性很大,导致在入园后表现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替代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必须积极参与孩子的早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第二、认为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就是早期教育。

目前,我国的早教中心常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宣传口号,家长在潜意识中受其影响,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望值过高。家长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将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孩子能力的表现,以此做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专家提醒,对幼儿来说,健康成长不只是识字和计算,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性格、与人相处的能力是健康成长更重要的表现,而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内容。

第三、认为最好的老师和幼儿园就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早教的关键在于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很多家长四处奔波为孩子寻找一位好老师和好的幼儿园。专家提示,培养优秀的孩子,不能只靠好的愿望,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每位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父母要做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适合的才是好的。

总结: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家长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早教,早教的最应该注重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受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只一味地听信早教中心的口号,因此,很多家长容易走人早教的误区。事实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游戏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内容,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早教方法。

谨记:早教三大误区不能犯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等状况,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难过不已。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孩子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