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

2020-05-20 胎教早教 早教知识 胎教早教故事

别陷入这3个早教误区。

时下,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对此专家表示,目前大多数家长对早教缺乏科学的认识,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伤”了孩子。

误区1:“孩子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一项幼儿园调查显示:85%以上的婴幼儿由老人、保姆带。很多年轻父母以为孩子还太小,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

情商专家认为,0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了表达感情的基础,甚至可以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这时,父母对宝宝早期情绪发展是无可替代的,家长应当与宝宝充分互动(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帮助宝宝在安全感、情绪表达、自信心、自我控制等情商方面更好地发展。

误区2:“我们都高学历,可以自己教孩子”

有些白领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早教过,不也一样上大学,读研考博,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情商专家认为,早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养育过程,需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

误区3:精英培养、神童教育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很多家长就开始进行宏伟计划。2岁弹琴、3岁学围棋……可结果是很多孩子出现了“会弹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的怪现象。

情商专家认为,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0-3岁的早期教育应该引导宝宝早期健康情绪情感发展、良好个性培养的全面教育时期。婴幼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早教的核心应该是游戏和快乐。

延伸阅读

早教知识大全:单亲家庭教育莫陷入3个误区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早教知识大全:单亲家庭教育莫陷入3个误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不断更新,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家庭在社会上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这其实与教育方式不当有直接关系,那么作为单亲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若要孩子有良好的心态和性格,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以下3个误区。

误区之一:太过溺爱孩子

单亲家庭的家长总觉得夫妻离异,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就过于溺爱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如果孩子总能得到满足,那他就无法锻炼抗挫折能力,就容易造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缺陷。

误区之二:一味贬低对方

夫妻双方离异后,一般由一方带着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就不愿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搬家,让对方找不到,不让孩子见到父亲或母亲。有的则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有意或无意地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比如:“要是你不好好学习,像你爸那样没文化,将来肯定没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多了就会在心理上排斥另一方,很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就是因为这些而偏离了正常轨道。

误区之三: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和矛盾,都是因为家庭不完整,不断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这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例如,不少家长经常说:“这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很可怜”之类的话,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实际上,在完整的家庭,父母亲经常吵架也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不常在身边并不影响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要让孩子明白,单亲家庭也是社会的正常现象。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往往比较脆弱,家长们应该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鼓励和沟通,告诉孩子,让孩子懂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知道结婚和离婚是社会中正常的事,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沟通会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或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总结:单亲家庭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些,不要走入这样的误区,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灵创伤。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要太谨小慎微,有意无意地提醒孩子自己所处的环境,要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多锻炼孩子,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要让孩子明白,单亲家庭和别的家庭并没有什么不同,自己同样会得到父爱和母爱,自己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一样会健康成长。

警惕:您可能踏入3个早教误区


早教之风日渐盛行,很多孩子都开始进入早教中心,接受这种全新的启蒙是教育。家长把孩子送进早教中心的目的是什么?在一项联合调查中,关于“为什么要给宝宝上早教?”这个问题中,144个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竟然有78人是看到别的宝宝去上,不想让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而上早教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很多家长更是停留在多学点字、让孩子更聪明这些简单的观点。

在早教专家眼里,这些都是家长的误区,而且专家更是提醒,如果抱着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来让孩子去早教中心,或者对早教中心存在误区,也许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

误区一

早教是让孩子更聪明

在早教中心,一位家长的咨询的问题很简单,来这里会让我的孩子更聪明吗?事实上,类似这位家长的问题,在机构接待的过程中遇到的并不少,很多家长更是直截了当的询问,早教中心能让孩子学会多少个单词,教不教唱歌、舞蹈这些内容。

误区纠正:

对于早教的效果,家长往往会存在误区,例如教学的内容,并不是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能力和性格。至于会不会让孩子更聪明这个问题,早期教育绝不是神童教育,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为他将来不管是在哪个层面工作,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和事业,为个人的创造和幸福打下基础,这是家庭早教之目的。

误区二

早教效果价钱说了算

俗话说孩子的钱最好赚,现在岛城的众多早教中心不仅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更是千差万别,一节课收费从几十元到四五百元。不同的收费自然在很多的家长心目中容易出现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越贵的早教中心,效果会越好?

误区纠正:

对于这种观点,就有部分早教中心管理者说,早教的收费的确有差别,而且收费也是参考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如果选早教中心最好别从价格上来做决定,现在很多早教中心装潢的富丽堂皇,以此来收取高昂的费用,这样的并不鲜见。选早教在关心其硬件配置的同时,还要留心他们的师资力量,以及品牌历史、知名度等。

误区三

早教就是早期的幼儿园

现在的家长大都忙于工作,而年纪太小幼儿园不收,现在出现了早教中心,很多人就觉得可以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撒手不管,或者是觉得孩子在早教中心就没有自己什么事,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来早教中心。

误区纠正:

虽然都是玩,但早教中心并不是幼儿园。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教育孩子,这也能称得上是早教,之所以要来早教中心,最主要的是这里的老师有经验,可以弥补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但很多家长采取让邻居或者是爷爷奶奶带着来早教中心的做法,自己受教育的这个过程也就丧失了,同时孩子只有在早教中心锻炼这一两个小时,平时跟不上效果同样不明显。

幼儿启蒙早教:教宝宝说话莫陷入五个误区


幼儿启蒙刚刚出生的小孩,对成人得话听不进去,但宝宝的自学能力很强,父母在教宝宝讲话时,是不是犯过下边的不正确?教宝宝说话莫陷入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觉得宝宝听不进去

教宝宝说话莫陷入的误区有哪些?刚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得话的确听不进去,但当母亲一直冲他笑容,告诉他:“宝宝,我是妈妈”。“宝宝,它是奶,你饿了吧?”時间一长,这类语言信息内容就存储在小孩的脑中。伴随着他的大脑发育,再历经语言反复,他就搞清楚“母亲”的含意了。幼儿启蒙

误区二:太过考虑宝宝的规定

宝宝指向水瓶,成人立刻把水瓶拿给他,这类考虑宝宝规定的方式 ,使宝宝的语言比较落后。由于他无需讲话,就考虑了要求,因而宝宝失去讲话的机遇。当宝宝想饮水时,你能给他们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要想获得水时,会勤奋去说“水”,明白用语言表述自身的要求了。

误区三:用儿语和宝宝讲话

一岁上下的宝宝,语言处在英语单词句环节,常传出一些重合的音,如“抱一抱”、“饭饭”、“一打”,融合人体姿势、小表情来表述他的心愿。来到一岁6个月上下,小孩可用二三个短语合在一起,如“吃饭饭”、“母亲抱”来表述含意,这就进入了多句子阶段。快到两岁时,小孩会讲出“母亲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简单句,精确地表述自身的含意。

应对不一样语言发展趋势环节的小孩,一些父母也用一样的语言与宝宝发言,那样做就很可能推迟小孩衔接到说详细话的环节。

误区四:反复宝宝的不正确视频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尽管大部分可用语言表述自身的心愿和规定,可是有很多宝宝还存有着咬字不清的状况,如把“吃”称作“七”,把“狮子座”称作“希几”,“iPhone”称作“苹朵”这些。教宝宝说话莫陷入的误区有哪些?这是由于小孩发声器官生长发育不足健全,还不可以恰当把握一些音的发音技巧等导致的。针对这类状况,父母不必学小孩的音标发音,而理应用恰当的语言来与宝宝讲话,時间一长,在恰当视频语音的具体指导下,小孩音标发音便会慢慢恰当。幼儿启蒙

误区五:语言自然环境繁杂

教宝宝说话莫陷入的误区有哪些?一些家中中父母、长辈、家庭保姆都有各的土话,语言自然环境繁杂,多种多样土话共存,这会使正处在效仿成人学习培训语言的小宝宝造成疑惑,其結果是造成说话晚。因而在0.5-两岁这一学习培训语言的关键时期,亲人应统一语言教她们正确发音。

注意:切勿陷入六种早期教育误区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错误看法: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

正确看法: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错误看法: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正确看法: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错误看法: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正确看法:早期教育越早进行越好,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才能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应该主动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四、错误看法: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

正确看法: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错误看法: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

正确做法: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错误看法: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正确做法:其实,抽多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亲自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的爱护,知道自己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教会孩子自己懂得的一切,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胎教早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