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胎教

2020-06-18 妈妈的胎教 太任胎教 课桌的烦恼童话故事

妈妈的烦恼,孩子太老实。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妈妈的烦恼,孩子太老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我的孩子一岁八个月,是男孩,在家里活泼好动,很调皮,可是在外面特别老实。比如玩滑梯时,本来该他滑了,可是他看到有别的小孩排在后面,就主动让别的小孩先滑;打秋千时,一看见别的小孩在等,就赶紧让我把秋千停下来,让别的小孩玩。而且还老是主动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别的小孩,碰上厉害的小孩,一把把他的东西抢走,他也就算了,也不去抢。我担心这样下去他会挨欺负,可我又不能违背我原来的教育原则而教他跟别人去抢,我不知现在该怎么办。

茅于燕: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两面派”。实际上是孩子在不同情景中有不同行为表现而已。

你的孩子在家活泼好动,在外面不一样,你举的例子是他在许多事情上都谦让而已,并不是在家活泼好动、调皮,在外面受人欺侮。

孩子谦让是好事,你也是这样教育他的。但人家欺侮他,抢走他的东西,他不知道保护,也不恰当。可以教育孩子有礼貌地要回来。等他稍为大一点,可以对他讲每一个人都有拥有自己的东西、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侵犯的权利。但,如果有人侵犯了,不能以牙还牙,应该礼貌地解决。两个错误(抢走和抢回)加起来不能等于一个正确。

至于你怕孩子太老实,以后会被欺侮,我想不一定会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加大,再加以成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小朋友在一起相处,不会有太多的强欺弱的现象存在。老实、谦让仍然是美德。

相关推荐

妈妈太好强 孩子反而没主见


孩子突然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如果你家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那妈妈们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是不是因为你的能干,导致孩子没有主见?

现在有很多做事干练、事业成功的母亲,常常会苛求自己的孩子做到最好。而母亲的这种苛求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有关专家就此表示,孩子突然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抑郁症,需要长期治疗。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心理学专家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专家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商议得出。

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烦恼?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烦恼,但是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为什么而烦恼,及时帮孩子去消除这种烦恼感,重新帮孩子拥有开心快乐的好心情。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远离烦恼?

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烦恼。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烦恼呢?某小学副校长刘昕说,家长帮孩子解决烦恼,可这样做:

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多与孩子接触、沟通,创设家庭民主氛围,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参与家庭讨论,有自己的主见。

当孩子有烦恼时,他(她)就乐于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帮助解决、克服。

多关注孩子的烦恼。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烦恼,以自己工作忙、事务多为由对其置之不理,必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当孩子烦恼时,不妨耐心听听他们倾诉,多了解一下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烦恼,消除烦恼困扰。

教给孩子克服烦恼的方法。

一是学会倾诉。告诉孩子有了烦恼,不要闷在心里,学会倾吐自己的烦恼,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避免长时间积聚烦恼,产生紧张、悔恨、绝望等情绪。每天要留给孩子倾诉的时间,如晚饭后,或临睡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角度,替其分忧解难。

二是自我放松。告诉孩子有了烦恼,可到空旷之地大喊一声或有节奏地深呼吸。也可做感兴趣的事情冲淡烦恼,如看书、找小伙伴聊天、室外运动、听音乐、洗热水澡等。不要过多约束孩子,让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多种爱好选择,他们便会有多种自我放松的方式,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最后,为了能让孩子远离烦恼,父母还要多创造愉快的家庭环境,父母轻松愉悦的心情也会让孩子变得快乐起来。

早教启蒙:帮孩子克服烦恼


发展中的孩子,不论是校园内還是在家庭都是多多少少地碰到苦恼。当孩子碰到苦恼时,父母如果不立即去掌握孩子的苦恼,没去协助孩子克服苦恼,轻则会对孩子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重则会使孩子踏入极端化。如何帮孩子克服烦恼?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当她们的美好心愿与实际发生争执时,便会有苦恼。如何帮孩子克服烦恼?那麼,做为父母该如何协助孩子克服苦恼呢?东大马路中小学副校A细介绍,家长帮孩子处理苦恼,可那样做———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多与孩子触碰、沟通交流,构建家庭民主化气氛,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遇,参加家庭探讨,有自身的想法。当孩子有苦恼时,他就善于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协助处理、克服。

多关心孩子的苦恼。

假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苦恼,以自身工作中忙、事务管理多见由对其无动于衷,必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当孩子苦恼时,何不细心用心听她们倾诉,多了解一下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积极主动路面对苦恼,清除苦恼困惑。如何帮孩子克服烦恼?

来教孩子克服苦恼的方式。

一是学好倾诉。告知孩子拥有苦恼,不必闷在心里,学好倾诉自身的苦恼,协助孩子了解自己、悦纳自己,防止长期堆积苦恼,造成焦虑不安、追悔、失落等心态。每日要交给孩子倾诉的時间,如晚饭后,或睡前,竭尽所能立在孩子视角,替其排忧解难排忧解难。二是自身放松。告知孩子拥有苦恼,可到宽阔之地大喊一声或有节奏感地深吸气。

如何帮孩子克服烦恼?也可做很感兴趣的事儿淡化苦恼,如去看书、找小伙伴们闲聊、户外运动、听歌、洗热水澡等。不必过多管束孩子,让她们报名参加各种各样有利的主题活动,有多种多样喜好挑选,她们便会出现多种多样自身放松的方法,这能够 有目的地塑造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特质。

3岁女孩太臭美,妈妈很为难!


你见过3岁女孩这么爱美的吗?今天吵着要戴项链,明天嚷着要戴耳环;早上起来就站在衣柜边,把所有衣服试一遍;放学回家关起房门,用彩色笔把指甲涂成五颜六色……市区黄女士最近发现女儿童童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不合时宜的装扮,令她哭笑不得。一次吃饭,舅舅发现童童的眉毛很浓,正要夸小丫头漂亮,黄女士赶紧说这眉毛是加工过的。家人纷纷围过来,说童童这么小就这么爱美,长大要成“妖精”了。

女儿“浓妆艳抹”,妈妈担心

黄女士说,今年年初她就发现女儿爱美。一次童童从幼儿园回来,用哥哥的黑色笔涂抹指甲。当时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童童也越来越爱美了。妈妈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妈妈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童童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把睡衣脱光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真是的。”童童奶奶每次看到小孙女那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昨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黄女士说,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她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童童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妈妈房间,找妈妈的项链和耳环戴。“我有副耳环的挂钩很长,担心童童戴了会伤到耳朵,就藏起来了。可是,她一定要戴,不给她就哭。”说起童童的臭美事,黄女士无奈地直摇头。

网友支招:小孩要合理扮美

黄女士承认自己是一个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会画画淡妆。而且,她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因此,她认为女儿应该不会是受了自己的影响。对于女儿自己捣鼓的妆容,家里人说她难看的有,说她好看的也有。小丫头听到好话,就会眯着眼笑说“我长大了”,听到坏话就会大哭。

本报6138热线QQ亲子群的家长也讨论了童童的爱美行为。“楚楚妈妈”说,她家女儿平常就爱照镜子,最期待的就是演出,一有演出就说:妈妈,我要化妆,化漂亮一些啊。而且演出完了也不肯卸妆。有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手指甲都用彩笔涂了颜色,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同学教她的。有时,看到我外出化妆,就会说“妈妈,你的化妆品等我长大了要给我用”。

“我告诉她,现在还没到化妆的年纪,长大了才可以化妆。妈妈现在化妆是因为年纪大了,皮肤不太好,所以用化妆品来修饰皮肤。女儿的皮肤很好,不用化妆就很漂亮了。而且化妆品都有一定激素,用多了反而对皮肤不好。她现在不会偷偷用我的化妆品了。”“楚楚妈妈”说。

童童进入了审美敏感期

6138热线志愿者胡莹洁首先想对黄女士说:童童妈,恭喜你,因为你家的小可爱步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时期———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我想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

妈妈的胎教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