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06-18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大人童话故事

大人如何对待孩子间的争执。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人如何对待孩子间的争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友:我的孩子快四岁了,与其堂兄相差半岁,经常在奶奶家一起玩,也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打架。堂兄爱哭,所以几乎每次争执,无论因为什么,结果都是以堂兄大哭,小弟受到所有人(包括奶奶、叔叔、婶婶,还有我和他爸爸)的训斥结束。我很苦恼,因为每次看见他奶奶,尤其是叔叔、婶婶教训他,甚至是惩罚他时,孩子越发不服气,和大人们对着干,我就不知所措。我不愿意看见其他大人这样对待他(尤其是他叔叔婶婶当着我们和他小哥哥的面惩罚他),可是平常还算讲道理的孩子,这时却什么也听不进去,我要是不说他,又显得纵容他欺负小哥哥似的,但是有时候又确实没有什么对错之分,甚至是小哥哥欺负了他,只不过他没有哭罢了。您有什么好主意吗?

专家:孩子之间的争执,往往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对与错,只是由于各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意见。其实,如果没有大人的介入、没大人明显地一贯地、不分对错地支持一方,他们的争执很可能很快平息下去了。国外的幼儿园,小朋友发生争执,很少向老师告状,老师也很少明显地介入(当然暗中还是关注的),让他们自己解决。有时有好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会讨论出一个“对错”来的。从自身发生的事、自己判断出是非,对儿童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没有哪一方受谁支持,很公平。

从介绍来看,你说的这个问题,完全是成人介入而且不分对错地支持一方造成的。

解决的办法是:

1、事先和孩子讲要和小哥哥一块儿玩,有什么事告诉妈妈,不要和小哥哥争吵。这里讲的是“事先”,等到孩子处在激情之中,再讲,他就听不进去了。

2、有可能的话,在两个孩子都不在场的时候和奶奶、叔叔、婶婶、爸爸一起谈一谈,孩子发生争执,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把他们分开,各玩各的,很可能他们会重新又在一起玩。大人不要介入,更不要明显地、一贯地、无条件地支持一方。必要是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有时是哥哥对,有时是弟弟对。

3、不要当着众人的面,一味地惩罚孩子,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4、如果和亲人们不好谈,可以写一封信,婉转地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文字表述往往比口头表达要好,因为用词可以斟酌、意思可以表达得更清楚,而看信的人可以反复阅读,联系自己,又不伤面子,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5、和两个孩子一起谈一谈,要友好相处,有不同想法告诉大人,不要争吵、打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反复地教导,会有效果。

相关阅读

如何对待孩子要别人的东西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对待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孩子常常要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吃的东西,弄得父母很难堪,常常骂孩子没出息。

其实,孩子要别人的东西和有没有出息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孩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主要是孩子缺乏知识经验而好奇心又特别强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孩子的自然过度和消失,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放任自流和管得过严都会使孩子形成对别人所有物的占有欲,看见别人有什么东西部想据为己有,那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犯罪。

孩子向别人讨要东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2、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3、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要克服孩子的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1、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3、转移注意力。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4、试用交换法。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

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总之,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查找原因,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骂人的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骂人的行为

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骂过人。孩子骂人的情形大约有以下几种:随口而出,不假思索;怒不可遏,发泄不满;觉得好玩,有口无心。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偶尔骂几句,并不要紧,因此并不在意;而另外一些父母却把孩子骂人视为洪水猛兽,严厉惩罚孩子。教育孩子应该讲求艺术。这两种做法都有过犹不及之嫌。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过于严厉也行不通。

几天前,3岁的男孩小磊和他的邻居家儿子小辉在一起玩耍时,小磊搬着小椅子不小心碰到了小辉。小磊并没有在意,继续在玩耍。这时,小辉冲上来对小磊破口大骂,正在不远处和别人聊天的小辉的妈妈徐女士看到后,马上过来制止小辉,小辉气呼呼地说:“谁让他碰我了,他碰我我就得骂他!”徐女士很生气,不由分说就打了儿子一巴掌,这下好了,小辉闹个不停了。对儿子这样的骂人行为,徐女士不知如何纠正,感到很苦恼。

类似徐女士这样的苦恼,想必还有不少的父母在体会着。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骂人的行为呢?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是没有是非观念,是儿童的特点。别人骂,我也跟着骂,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

2、是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脏话。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脏话也是如此。

3、是被迫骂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我们都知道,骂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轻者有伤和气、重者引发他人怨恨和报复。生活中许多人际冲突往往就是从互骂开始的。所以,当发现孩子出现骂人行为时,做父母的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养成骂人的坏习惯。那么,父母怎样才能纠正孩子骂人的行为呢?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骂人的行为发生,首先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父母也要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好品格,不骄傲自满,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绝不拿他人的过失或不幸做笑料。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督促孩子尊重他人。如: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要先用礼貌称呼、再说明事由、事后要道谢,家中来客人要热情迎送等。

把孩子骂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些父母听到孩子说几句脏话,特别是幼儿,觉得挺好玩,不但不制止,反而进行鼓励。这是极不可取的。所以,父母切忌觉得孩子说脏话、骂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而是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

在多数情况下,孩子骂人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宣泄反应,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走路不小心被他人撞倒等等,往往就会骂人。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与他人的摩擦,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不要为这些小事而生气骂人。如果孩子与他的小伙伴发生了矛盾,这时父母也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或袒护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孩子一般都有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害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这样就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早教科普: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与同龄人之间的争执


小朋友之间玩耍,难免因为一些小事产生摩擦,很多父母或祖父母都会选择上前为孩子解决问题,这其实是让孩子失去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机会。虽然,孩子的争执可能会让本来欢乐的场面瞬间降温,但是如果孩子自己懂得调节气氛,处理好争执,那么对孩子性格的成熟发展是绝对有好处的。但是这些处理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掌握的,平时父母在教育时要多让孩子思考,比如以下一些方法:

一、教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很多宝宝在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争执问题,通过最后是打架,要知道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给孩子埋下暴力倾向的种子。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小朋友抢东西,可以通过“你拿了我的东西,我用的时候找不到,我很生气,所以希望以后你不要随便拿走我的东西!”这样的表达让别人很容易理解到自己的行为让别人很不舒服。

二、帮助宝宝换位思考

对于产生争执的情况,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让拿东西的孩子想象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不声不响地拿走了,自己要的时候找不到时着急的感受;或让打人的孩子思考下自己被别人打的时候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至少让孩子们自己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三、帮助宝宝想想行为的结果

对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们想想事情的结果会怎样,或者是对方不理解,根本不还东西了;或者是东西在争执中被打坏了;或者是东西还回来了,但两个小朋友再也不愿意在一起玩了。

四、帮助宝宝寻找其他解决的办法

对于哭闹和打人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持继续和小朋友快乐地玩而又能解决问题呢?比如:两人商量物品互换的玩法;或是找寻类似功用的物品一起玩耍;或是利用两个人手上的玩具一起搭建一个情景环境的玩法等等。让孩子逐渐开拓思维,不要拘泥在某一个玩具的某一个功用上,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还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通过平时的锻炼,宝宝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将本来引起争执的吵闹场景转变成一个学习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情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