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我很注意在小事上让儿子有意识地学习这一点。比如,儿子生气时把图画书扔在地上,我绝对不给他捡,也不允许家人捡。如果他当时不肯捡也没关系,就让书在地上好了。等他缠着我讲故事时,我就对他说:“你不是把书扔了吗?妈妈不能给你讲了。”儿子这时才开始着急,赶紧自己把书捡起来。

男子汉既有天生的气质因素,更有后天打造的成分。从儿子两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一些行为习惯上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

1、创造机会让他充当“保护神”的角色

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直想往床上躺,可还得对付儿子的“纠缠”,但我明白,这个阶段让他明白你的辛苦是不太现实的。于是,我轻轻对他说:“妈妈累了,能把你的肩膀借靠吗?”儿子不明所以,但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头歪到一边,小小的肩膀向我凑过来,还认真地说:“妈妈,是不是靠在我的肩膀上就不累了?”我蹲下来把头轻轻地靠在他的肩上,赞赏地说:“是啊!我儿子是男子汉,长大了要保护妈妈。

”儿子咧开嘴巴笑了。那以后,儿子动不动就要充当我的“保护神”,神气着呢!

2、可以不高兴但不能随便发脾气

有些孩子一不高兴就又撕又咬,乱发脾气,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遇事就会不懂得控制。我告诉儿子:“不高兴时,你可以说出来,但绝对不可以乱发脾气。”但这事不光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因此,我很小心地让自己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有我这个榜样,儿子也很少胡来了。

3、后果好坏自己担

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我很注意在小事上让儿子有意识地学习这一点。比如,儿子生气时把图画书扔在地上,我绝对不给他捡,也不允许家人捡。如果他当时不肯捡也没关系,就让书在地上好了。等他缠着我讲故事时,我就对他说:“你不是把书扔了吗?妈妈不能给你讲了。”儿子这时才开始着急,赶紧自己把书捡起来。

小贴士:

男子汉打造计划的几种表情:

无助

经常假装寻求儿子的帮助。

事不关己

让他知道你不可能帮他做所有的事。

无奈

我也和你一样想做某件事,但我能等待。

沉默

不高兴时可以不说话,但不乱发脾气。

哈哈大笑

高兴时像孩子一样放声大笑,随时保持一颗童心。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把男孩教育成小小“男子汉”


国外婴幼儿心理学专家指出:对于男女宝宝而言,除了各自气质等因素与遗传基因相关以外,绝大部分性格特征都会在后天形成,而其基础心理特质都会在婴幼儿时期奠定。

尽管0~3岁宝宝年龄尚小,但男女宝宝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色却是如此不同,不少父母往往认为男宝宝总是很调皮,总是给大人捣乱、惹麻烦,有时男宝宝还会很倔强,固执地不愿听父母的劝告。其实,这些行为恰恰证明他是男宝宝。对此,父母养育男宝宝自然需要运用特有的规律与技巧。

1、慷慨拥抱从小开始

一般情况下,在出生1个多月以内的男宝宝相当喜欢东张西望地观察周围事物,忙不迭的他甚至很少有机会去专注妈妈,这时父母千万别以为忙碌的男宝宝大概不需要被拥抱。事实上,男宝宝需要更多的温暖拥抱。

经研究调查显示,有时0~3月的男宝宝关注父母眼睛的时间比较少,看起来似乎很少需要依赖,而且此时他更容易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比起妈妈亲切的笑脸,男宝宝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事实上,一般男宝宝的大脑成长发育速度会比同龄女宝宝较慢一些,所以有时男宝宝的情感依恋需求会比女宝宝更为强烈,这就是为何我们常会听到有些父母戏说自家男宝宝“有时比女孩还嗲”的科学原因了。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男宝宝的确需要更多关怀,他的肌肤同样需要得到更多的触摸满足,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就让我们抱着“小小探险家”四处走走吧!

2、喜爱冒险无拘无束

在12个月以后的男宝宝身上,他那些调皮捣蛋的狂野性格更是“一览无遗”。当新手爸妈带着他出去游玩时,男宝宝总会时不时做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动作,比如踩石头过河、从高往下跳、攀高爬墙等。不少父母和家人常常会因为担心宝宝自身安全而强令禁止此类“挑战极限”的行为。

其实,这种过于要求男宝宝保持安静、并且想办法约束他的做法并不科学。国外婴幼儿心理学家曾经戏称,“我们的小男孩就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因为从心理需求上而言,男宝宝更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促进大脑发育。因此,父母可以为男宝宝创造安全舒适的探索环境,而无需过于束缚“小猎人”的冒险行为,让我们鼓励男宝宝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因为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将会带给小小男子汉更多的快乐与健康。

3、天性成群乐于交际

现在国内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少父母和家人不愿意让别家宝宝到自家来玩,更不喜欢让自家宝宝到别家去串门找小伙伴玩。事实上,心理学专家指出,男宝宝天生就是“群居动物”,他们天性成群,愿意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关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宝宝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学会处理与人交往的关系,缺乏相应的团体意识,那么他将来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生活中,父母应让男宝宝尽可能地感到与同伴相处的轻松与快乐,并且适当鼓励他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多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男宝宝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父母也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男宝宝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参加野外童子军训练营,让他在具有挑战性的训练中拓展技能、磨练意志以及增强责任感。

4、勇于尝试固执己见

由于男性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从襁褓时期开始,男宝宝就不像女宝宝那样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屈服于种种失败,也不太喜欢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协助。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小的男宝宝往往喜欢去尝试自己年龄还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想要攀上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游戏滑梯,如果妈妈告诉他现在还不能玩这项活动,小家伙仍然会自顾自地跃跃欲试一番。对于这种情况,国外幼儿心理学家指出,有时男宝宝就算知道自己能力无法完成,但从感情上讲他仍不能够立刻接受,他仍会坚持不断地尝试。所以,一般男宝宝对于自己情绪的处理,往往会比女宝宝缓慢一些。

父母应该充分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妨放手让男宝宝去尝试,当他接受事实后,他自然会愿意放弃冒险。而如果妈妈生拉硬拽地逼迫男宝宝去服从于自己的指令,那么小家伙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5、特殊行为学会自律

A小伙子听我说

生活中,经常有些男宝宝不论父母怎么跟他讲话,他总是一副没听见的模样,尤其男宝宝在相当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其实,并不是男宝宝的听力不如女宝宝,这时,父母不应以呵斥的语气去教训他,因为父母越是严加训斥,他越会从心中排斥这种刺耳噪音。妈妈不妨走到男宝宝身边,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小手,温和地对他讲话,有助男宝宝加强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把注意力从其他事情上转到父母身上。

B倔小子别动粗

由于男宝宝体内雄性激素的作用,如果遇到难以言表的不快之事,他往往会比女宝宝更容易对自己表示不满,比如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等举动,其实这都说明男宝宝更容易和更需要情感宣泄。如果此时父母用辱骂甚至暴力来平息他的愤愤不平,那么只会火上浇油地演变成一场嗓门和武力的“暴风雨”。

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反抗性、攻击性、竞争性、冒险性都是男宝宝浑然天成的本性,他往往习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会像女宝宝一样,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我不快乐”、“我很难过”等情绪。有时男宝宝在相当愉悦的情况下也会乱摔东西,这也是受体内雄性激素的影响,所以这些都是小伙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父母大可不必过于多虑。

C明辨是非乖儿郎

一般2岁以后的男宝宝会逐渐地显露自己的“爱发火”的个性,父母不应强行压制他的宣泄行为,而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相信男宝宝有能力去逐渐调整自己,一方面给予他适宜的宣泄方式,比如允许他叫喊、摔打物品甚至独处一段时间等行为;另一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教会男宝宝学会自律,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受到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比如带他一起观看亲子话剧、一起阅读故事书,都可以让男宝宝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总之,理解孩子,并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并不断的鼓励孩子做勇敢的孩子,孩子就一定能成长为勇敢面对生活的男子汉!

男宝宝的“男子汉”教育法


尽管0~3岁宝宝年龄尚小,但男女宝宝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色却是如此不同,不少父母往往认为男宝宝总是很调皮,总是给大人捣乱、惹麻烦,有时男宝宝还会很倔强,固执地不愿听父母的劝告。其实,这些行为恰恰证明他是男宝宝。对此,父母养育男宝宝自然需要运用特有的规律与技巧。

1.慷慨拥抱从小开始

一般情况下,在出生1个多月以内的男宝宝相当喜欢东张西望地观察周围事物,忙不迭的他甚至很少有机会去专注妈妈,这时父母千万别以为忙碌的男宝宝大概不需要被拥抱。事实上,男宝宝需要更多的温暖拥抱。

经研究调查显示,有时0~3月的男宝宝关注父母眼睛的时间比较少,看起来似乎很少需要依赖,而且此时他更容易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比起妈妈亲切的笑脸,男宝宝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事实上,一般男宝宝的大脑成长发育速度会比同龄女宝宝较慢一些,所以有时男宝宝的情感依恋需求会比女宝宝更为强烈,这就是为何我们常会听到有些父母戏说自家男宝宝“有时比女孩还嗲”的科学原因了。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男宝宝的确需要更多关怀,他的肌肤同样需要得到更多的触摸满足,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就让我们抱着“小小探险家”四处走走吧!

2.喜爱冒险无拘无束

在12个月以后的男宝宝身上,他那些调皮捣蛋的狂野性格更是“一览无遗”。当新手爸妈带着他出去游玩时,男宝宝总会时不时做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动作,比如踩石头过河、从高往下跳、攀高爬墙等。不少父母和家人常常会因为担心宝宝自身安全而强令禁止此类“挑战极限”的行为。

其实,这种过于要求男宝宝保持安静、并且想办法约束他的做法并不科学。国外婴幼儿心理学家曾经戏称,“我们的小男孩就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因为从心理需求上而言,男宝宝更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促进大脑发育。因此,父母可以为男宝宝创造安全舒适的探索环境,而无需过于束缚“小猎人”的冒险行为,让我们鼓励男宝宝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因为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将会带给小小男子汉更多的快乐与健康。3.天性成群乐于交际

现在国内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少父母和家人不愿意让别家宝宝到自家来玩,更不喜欢让自家宝宝到别家去串门找小伙伴玩。事实上,心理学专家指出,男宝宝天生就是“群居动物”,他们天性成群,愿意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关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宝宝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学会处理与人交往的关系,缺乏相应的团体意识,那么他将来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生活中,父母应让男宝宝尽可能地感到与同伴相处的轻松与快乐,并且适当鼓励他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多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男宝宝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父母也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男宝宝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参加野外童子军训练营,让他在具有挑战性的训练中拓展技能、磨练意志以及增强责任感。

3.勇于尝试固执己见

由于男性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从襁褓时期开始,男宝宝就不像女宝宝那样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屈服于种种失败,也不太喜欢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协助。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小的男宝宝往往喜欢去尝试自己年龄还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想要攀上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游戏滑梯,如果妈妈告诉他现在还不能玩这项活动,小家伙仍然会自顾自地跃跃欲试一番。对于这种情况,国外幼儿心理学家指出,有时男宝宝就算知道自己能力无法完成,但从感情上讲他仍不能够立刻接受,他仍会坚持不断地尝试。所以,一般男宝宝对于自己情绪的处理,往往会比女宝宝缓慢一些。

父母应该充分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妨放手让男宝宝去尝试,当他接受事实后,他自然会愿意放弃冒险。而如果妈妈生拉硬拽地逼迫男宝宝去服从于自己的指令,那么小家伙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4.特殊行为学会自律

A。小伙子听我说

生活中,经常有些男宝宝不论父母怎么跟他讲话,他总是一副没听见的模样,尤其男宝宝在相当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其实,并不是男宝宝的听力不如女宝宝,这时,父母不应以呵斥的语气去教训他,因为父母越是严加训斥,他越会从心中排斥这种刺耳噪音。妈妈不妨走到男宝宝身边,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小手,温和地对他讲话,有助男宝宝加强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把注意力从其他事情上转到父母身上。

B。倔小子别动粗

由于男宝宝体内雄性激素的作用,如果遇到难以言表的不快之事,他往往会比女宝宝更容易对自己表示不满,比如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等举动,其实这都说明男宝宝更容易和更需要情感宣泄。如果此时父母用辱骂甚至暴力来平息他的愤愤不平,那么只会火上浇油地演变成一场嗓门和武力的“暴风雨”。

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反抗性、攻击性、竞争性、冒险性都是男宝宝浑然天成的本性,他往往习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会像女宝宝一样,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我不快乐”、“我很难过”等情绪。有时男宝宝在相当愉悦的情况下也会乱摔东西,这也是受体内雄性激素的影响,所以这些都是小伙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父母大可不必过于多虑。

C。明辨是非乖儿郎

一般2岁以后的男宝宝会逐渐地显露自己的“爱发火”的个性,父母不应强行压制他的宣泄行为,而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相信男宝宝有能力去逐渐调整自己,一方面给予他适宜的宣泄方式,比如允许他叫喊、摔打物品甚至独处一段时间等行为;另一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教会男宝宝学会自律,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受到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比如带他一起观看亲子话剧、一起阅读故事书,都可以让男宝宝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男子汉的教育方法你懂得多少?(圣诞节亲子教育)


前言:妈妈们反应,自家的小男孩缺少男子汉应有的气概,反而有点像是娘娘腔,这种情况很是让家长们感到担心,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男孩子有男子汉的气概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慷慨拥抱从小开始

一般情况下,在出生1个多月以内的男宝宝相当喜欢东张西望地观察周围事物,忙不迭的他甚至很少有机会去专注妈妈,这时父母千万别以为忙碌的男宝宝大概不需要被拥抱。事实上,男宝宝需要更多的温暖拥抱。

经研究调查显示,有时0~3月的男宝宝关注父母眼睛的时间比较少,看起来似乎很少需要依赖,而且此时他更容易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比起妈妈亲切的笑脸,男宝宝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事实上,一般男宝宝的大脑成长发育速度会比同龄女宝宝较慢一些,所以有时男宝宝的情感依恋需求会比女宝宝更为强烈,这就是为何我们常会听到有些父母戏说自家男宝宝“有时比女孩还嗲”的科学原因了。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男宝宝的确需要更多关怀,他的肌肤同样需要得到更多的触摸满足,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就让我们抱着“小小探险家”四处走走吧!

2.喜爱冒险无拘无束

在12个月以后的男宝宝身上,他那些调皮捣蛋的狂野性格更是“一览无遗”。当新手爸妈带着他出去游玩时,男宝宝总会时不时做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动作,比如踩石头过河、从高往下跳、攀高爬墙等。不少父母和家人常常会因为担心宝宝自身安全而强令禁止此类“挑战极限”的行为。

其实,这种过于要求男宝宝保持安静、并且想办法约束他的做法并不科学。国外婴幼儿心理学家曾经戏称,“我们的小男孩就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因为从心理需求上而言,男宝宝更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促进大脑发育。因此,父母可以为男宝宝创造安全舒适的探索环境,而无需过于束缚“小猎人”的冒险行为,让我们鼓励男宝宝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因为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将会带给小小男子汉更多的快乐与健康。

3.天性成群乐于交际

现在国内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少父母和家人不愿意让别家宝宝到自家来玩,更不喜欢让自家宝宝到别家去串门找小伙伴玩。事实上,心理学专家指出,男宝宝天生就是“群居动物”,他们天性成群,愿意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关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宝宝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学会处理与人交往的关系,缺乏相应的团体意识,那么他将来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生活中,父母应让男宝宝尽可能地感到与同伴相处的轻松与快乐,并且适当鼓励他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多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男宝宝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父母也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男宝宝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参加野外童子军训练营,让他在具有挑战性的训练中拓展技能、磨练意志以及增强责任感。

4.勇于尝试固执己见

由于男性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从襁褓时期开始,男宝宝就不像女宝宝那样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屈服于种种失败,也不太喜欢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协助。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小的男宝宝往往喜欢去尝试自己年龄还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想要攀上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游戏滑梯,如果妈妈告诉他现在还不能玩这项活动,小家伙仍然会自顾自地跃跃欲试一番。对于这种情况,国外幼儿心理学家指出,有时男宝宝就算知道自己能力无法完成,但从感情上讲他仍不能够立刻接受,他仍会坚持不断地尝试。所以,一般男宝宝对于自己情绪的处理,往往会比女宝宝缓慢一些。

父母应该充分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妨放手让男宝宝去尝试,当他接受事实后,他自然会愿意放弃冒险。而如果妈妈生拉硬拽地逼迫男宝宝去服从于自己的指令,那么小家伙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5.特殊行为学会自律

A。小伙子听我说

生活中,经常有些男宝宝不论父母怎么跟他讲话,他总是一副没听见的模样,尤其男宝宝在相当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其实,并不是男宝宝的听力不如女宝宝,这时,父母不应以呵斥的语气去教训他,因为父母越是严加训斥,他越会从心中排斥这种刺耳噪音。妈妈不妨走到男宝宝身边,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小手,温和地对他讲话,有助男宝宝加强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把注意力从其他事情上转到父母身上。

B。倔小子别动粗

由于男宝宝体内雄性激素的作用,如果遇到难以言表的不快之事,他往往会比女宝宝更容易对自己表示不满,比如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等举动,其实这都说明男宝宝更容易和更需要情感宣泄。如果此时父母用辱骂甚至暴力来平息他的愤愤不平,那么只会火上浇油地演变成一场嗓门和武力的“暴风雨”。

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反抗性、攻击性、竞争性、冒险性都是男宝宝浑然天成的本性,他往往习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会像女宝宝一样,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我不快乐”、“我很难过”等情绪。有时男宝宝在相当愉悦的情况下也会乱摔东西,这也是受体内雄性激素的影响,所以这些都是小伙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父母大可不必过于多虑。

C。明辨是非乖儿郎

一般2岁以后的男宝宝会逐渐地显露自己的“爱发火”的个性,父母不应强行压制他的宣泄行为,而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相信男宝宝有能力去逐渐调整自己,一方面给予他适宜的宣泄方式,比如允许他叫喊、摔打物品甚至独处一段时间等行为;另一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教会男宝宝学会自律,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受到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比如带他一起观看亲子话剧、一起阅读故事书,都可以让男宝宝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心理专家指出,对于小宝宝们而言,除了各自气质等因素与遗传基因相关外,绝大部分性格特征都会在后天里形成,因此后天的教育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以上的文章可帮助家长们明白教育的方法!

父母该如何教育家里的男孩子变成男子汉


引言:妈妈凭本能就能知道女孩子的心思,而男孩子,他们好像是由另一种材料制成的,呵呵。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妈妈总是理解不了自己儿子的行为,总是感到困惑。那么我们来说说男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吧。

男孩是粗暴和坚强的

妈妈很吃惊儿子的精力——他不断地奔跑、跳跃、叫喊,他也会变的有侵略性。大多数男孩子都爱在一起粗暴的玩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变成粗鲁的人。实际上,有竞争性的玩耍的好处是很明显的。男孩们因此了解攻击行为的极限:怎样安全地玩耍而不受伤,怎样意识到别人的感情。了解这些极限的男孩子以后更不容易发脾气或大怒。

男孩子有暴力想象

男孩子对身体上的攻击性有相应的精神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妈妈担心的地方。妈妈本能地想让孩子远离玩具枪和充满暴力的游戏,以免他们受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妈妈们发现,自己的儿子经常有充满暴力的想象。经研究发现男孩子围绕枪击、打斗、撞车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编故事,但一旦故事结束,暴力行为并没有继续。他们很清楚地分清了真实和虚构,很少有人从想象的暴力走向真实的暴力。

父母在了解了男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后,我们该怎么教育呢?

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因此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男孩最不怕什么?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男孩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三、父母把“爱”藏起来一半。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四、男子汉的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男孩家长常常会有许多的无奈:教他勇敢,他做事却总是唯唯诺诺;教他坚强,他屡次轻易放弃;教他果断,他还是拖拖拉拉;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经验。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多带男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室外活动,更多的让男孩子发挥自己的“野”性。带他玩一些有挑战的户外游戏,可以培养他坚强的个性和冒险精神。男子汉的成长是需要磨练的,所以我们家长要给男孩子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亲手“打造”聪明好宝宝


你希望宝宝聪明吗?请善用期待的眼光!你希望宝宝可爱吗?别吝啬赞美的语言!你希望宝宝自信吗?得学会加油和鼓劲!

知道吗?你的鼓励和预言,将促使宝宝成为你所希望的人!!

女儿很早就会拍手的动作,但我们说“鼓掌”,她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也就是说,她还没有把动作和相应的语言符号联系在一起。在她7个月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只要她无意中一做拍手这个动作,我就说“鼓掌”。连续几天后,女儿知道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一说“鼓掌”,她就会拍手。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许时,我们会对她鼓掌。十多天后,她就知道“鼓掌”可以用在什么时候了。

那天,她爸爸听着电视里熟悉的旋律,忍不住手舞足蹈,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表演完,她马上热烈鼓掌。我很惊讶,不知这是不是巧合。于是,也闻歌起舞,舞罢,女儿一样兴奋地大力鼓掌。这下,我知道女儿真的把词、动作和含义都掌握了。这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运用女儿自己的主动性,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她。像“再见”等词,后来都是这样学会的——在她挥手时,我们就说这个词。

我很为自己的实验结果高兴。因为我越来越多地发现: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孩子自发出现自己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把行为与父母的认可、赞扬或奖励联系在一起,其行为得到正强化,孩子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表示否认、反对甚至对其惩罚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因为孩子得到的是负强化。其实,家长在鼓励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时常会用到这两种方法,只是有些父母负强化用得多,对小宝宝也是制止、禁止的方面更多,对正强化的效用则没有充分重视。正强化的关键是发挥宝宝自己的主体性,其威力不可低估,它既是一种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的捷径,也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女儿学爬的过程中,我们大量应用鼓励的方法。每一次爬到终点时,她都会听到我们的喝彩。有时,女儿显然是为了享受喝彩才爬的。

在女儿学走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经常传出鼓掌声——那是对她走得好的鼓励。女儿很在乎这些掌声,有时我们的掌声不及时,她就会自己拍拍巴掌,以示鼓励。

鼓励的次数多了,女儿好像也不太在乎了。我后来发现,如果在女儿做得好的关键点上鼓励,其效果要比泛泛地鼓励好。比如学走时,说“宝宝走得好!”就不如点出“好”在哪里:“对,宝宝学会不用扶东西走了,真能干!”或“宝宝学会转弯了,真了不起!”基本听懂的女儿对这些夸奖很得意,同时,也增强了她的信心。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我曾向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教——他把女儿培养成18岁的博士。他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就会如你所愿。”这位教授在女儿很小时就开始和女儿比赛数学题,小小的女儿常常赢了有名望的父亲,父亲对待女儿的态度,让女儿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慧的,女儿开始对数学充满信心。稍大一点,父亲装作愁眉苦脸地从学校回来,说自己有一道题不会做,女儿就自告奋勇地帮爸爸解题。虽然,这道题女儿没解出,但她却下定决心要学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父亲鼓励期待的眼光中,女儿成为一位年轻的数学博士。

需要注意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正面、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消极的效应。有的孩子在学爬、学走路时比较慢,如果性急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如别的孩子灵活,对孩子嚷嚷:“你怎么这么笨呢?!”并用对待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有可能,这个孩子真的变成一个笨而胆小的孩子。有时,这种毁灭孩子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很多广告中宣传某种微量元素或产品会让宝宝更聪明,有些家长常会毫不吝啬地购买,但其作用却很值得怀疑。然而,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精神鼓励,它可以激发出孩子聪明的潜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施行,其效果还可以累加。所以,只要父母处处做有心人,你就可以“打造”出聪明的孩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他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出的美女雕像,每天虔诚地凝望,最终雕像具有了生命力,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预期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现代心理学中常用“自验预言”或“预言自验”来指同样的意义。

不是有意犯错的宝宝(圣诞节亲子专题)


前言:小宝宝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做为家长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理,其是一味的指责孩子,往往只能使其更加的没有自信,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

孩子说:妈妈,我不是有意做错事的,我也想做好的。

妈妈习惯怎么做: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做错,你怎么会这么笨。”

妈妈可以这样做: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好的,只是因为还小,所以有些事暂时还无法做得足够好。

虽然孩子的错误经常让父母抓狂,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的想要和你作对,他只是以他的方式在探索世界。

当成人已经对世界万物熟视无睹的时候,孩子却正在以他特有的视角探索周围的环境,面对着纷繁的世界,孩子的眼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他想要去了解,可是因为孩子自身发展的时限性,在孩子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错误,可以说,孩子探索的过程就是出错的过程。

尝试与闯祸就好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总是习惯于一起出现。有一段时间,在吃饭的时间,豆豆特别喜欢帮我拿碗。记得第一次豆豆帮我拿碗时,就一次性的摔破了三个碗,当时豆豆望着地上的一堆碎片,怔怔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我走过去,她连忙对我说:“妈妈,我不是有意的,我想要帮你拿碗,可碗怎么就不听我的话,从我手上跑到地上去玩了。”“哦,妈妈知道了,豆豆真的很能干,都会帮妈妈做事了。”我赶紧安慰着,我知道豆豆并不是有意的,她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才没把事情办成功。“妈妈,我去把撮箕拿来。”看到我没有批评她,豆豆就跑去拿来了撮箕。在我清扫碎片的时候,我想要了解她是怎样把三个碗给摔碎的,于是我就对豆豆说:“这碗真的是很调皮,怎么不听豆豆的指挥自己跑到地上去玩呢,还把自己给摔碎了,多疼啊。”“是啊,这碗真的很调皮。”豆豆也说。“下次你再拿碗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拿,把它们抓紧,并要告诉碗不能随便溜到地上去玩,要不然又会摔碎摔疼的。好吗?”“好,下次我就一个一个的拿,刚才我就是三个一起拿的,所以才会把碗摔碎了。妈妈,对不起。”跟我猜想的一样,因为我平时拿碗都是三个摞在一起拿。“没关系,因为豆豆的手比较小,所以还没办法一次拿三个碗,妈妈是因为手大,所以才能一次拿三个碗,等豆豆再长大一些,也就可以一次拿三个碗了。”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后来豆豆再帮我拿碗时,就知道要一个一个的拿,而不是三个摞在一起拿。亲子网

可能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会觉得不犯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或者说,当孩子犯了一次错后,就不再让孩子去尝试,不再让孩子去探索,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孩子必须在不断的尝试中学习新知识,孩子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世界。虽然每一次的探索有可能意味着犯错,可对孩子来说,一次犯错的机会,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错中,孩子可以发现正确的方法。因而,面对着孩子所谓的错误时,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做错,而不是单纯的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指责孩子,批评孩子,或者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如果我们经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并作出批评,那么将会使孩子产生羞耻感和犯罪感,使得孩子失去自信心,并认为自己是个多么糟糕的人,进而开始对世界表现得畏畏缩缩。实际上,一个从不犯错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从未犯过错误,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而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探索自然,探索社会,尝试新鲜事物的权利都没有,每次当他想做一件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做才能不犯错,他又怎么可能会健康快乐呢?

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眼里的错,在孩子眼里并不是错,孩子只是以他的特有方式在理解着周围的万事万物。有一次,豆豆从幼儿园拿回作业,是写1-10的数字,这是她第一次开始学习写字,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教过她。可是在写3、5、6这三个数字的时候,她总是出错,3始终是横着写的,5和6的方向总是反了。每次当她写3、5、6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说“错了,错了。”连续很多遍后,豆豆开始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了怀疑,说:“我不写了,我不会写。”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急躁了,孩子才四岁,对上下左右的空间能力建构的还不是太好,我这样连续性的强求她是否有点太为难她了,而且在她的眼里并不觉得这样写3、5、6有什么错,否则她怎么会连续的犯同样的错误呢。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她为什么觉得3、5、6喜欢以这样的方式站着。她告诉我因为3总是在睡觉,所以它要躺着,这样才能睡得香,5的勾勾在右边更方便挂东西,6的大肚子应该在前面,因为人的肚子都是在前面。原来如此,孩子正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在看待这些数字,在她的眼里,数字不仅仅是数字,还是有生命的物质,所以她应该为它们寻求最合适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从数字的最初形成来说,谁又能说3、5、6就一定要按现在的方式来写呢?虽然豆豆这样来理解她自己所书写出来的数字有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之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我们非要按照既有的规定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呢?为什么我们非要用我们成人世界里的对错标准去约束孩子的思维发展呢?因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很在意她是怎样来写数字的,随着她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差不多四岁半的时候,豆豆基本上能够正确的书写这三个数字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写错。亲子教育

孩子的眼里总是有其独特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把成人世界里对错误的判断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担他所不知道的错误责任。虽然孩子可能因为我们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终于不再犯错了,可孩子却失去了对世界的应有想象,世界在他的眼里也不再是多彩多姿,可到时我们却又感叹为什么孩子的想象能力如此缺乏,而究其原因,过错竟然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是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是我们想当然的用对错标准剥夺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本网站小编总结:学会原谅孩子不经意所犯的过错,多支持孩子,给予其成长的机会,才会使小孩子鹤立鸡群,将来能够有一番作用,若是家长们一味的打击孩子,只能使得其反,但愿家长们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入园前打造“独立宝宝”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弊端

弊端之一: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让宝宝完全生活在“全自动”的生活环境中,宝宝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会挫伤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缺乏进取心的人。

弊端之二:害怕面对问题和新情况,会形成不良的个性。

宝宝长期在爸爸妈妈呵护的“温室”中成长,一旦脱离成人的怀抱,会显得手足无措,郁郁寡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缺乏应变能力。长此以往,会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变成一个懦弱、消极的人。

三步打造独立宝宝

生活自理能力对宝宝而言是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过程,也是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顺应宝宝的发展顺序,为宝宝创设独立学习的机会。

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了解宝宝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的顺序,并给于宝宝适当的训练,这样宝宝不会因为难度太高而失去兴致。例如:一岁的宝宝会自己站了,可以让宝宝试着洗手。一岁半的宝宝可以试着自己吃饭。两岁的宝宝可以尝试如厕、脱袜子、刷牙等等,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宝宝的小肌肉的发展,又增强了宝宝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多赏识宝宝,让宝宝的做事态度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由于宝宝的小肌肉还处在发育期,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较差,所以每当宝宝独立完成任何小事,爸爸妈妈不要吝啬您们的表扬和鼓励,因为您的支持和鼓励是宝宝继续独立做事的动力。爸爸妈妈也应重视宝宝此时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例如:宝宝看到您在剥毛豆,兴冲冲地跑过来。这时您可以提供一个塑料小碗和小凳子,事先将毛豆的壳拨开一小半,让宝宝在自已动手剥豆中充分体验成功地快乐。千万别害怕孩子要打碎碗或担心孩子不会剥,或害怕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剥,这样宝宝因为你的拒绝和责骂而扼杀宝宝独立意识的萌芽。恰当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自信,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爸爸妈妈的引导贵在持之以恒。

爸爸妈妈再让宝宝独立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示范要求要清楚且形象生动,这样可以方便宝宝模仿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坚持天天这样做,把它当作一种习惯,这样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得很快。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作“成长记录”,完成什么事情,让宝宝自己在记录上打勾或贴五角星,以此激励宝宝的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

上幼儿园之前帮宝宝锻炼自理,过起集体生活来会很容易适应,不仅有利于宝宝的成长,也为父母减了不少烦恼。那么快行动起来,入园前打造好一个“独立宝宝”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