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妈童话故事

2020-06-05 后妈童话故事 亲子活动 爱情童话故事

“糖衣”后妈PK“严管”亲妈。

近日,网上的一则帖子,惹来妈妈们的热烈讨论:“小三”为了介入家庭,用无数甜蜜手段笼络孩子。和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故事不一样,继母也在与时俱进,打骂、挨饿已经成为过去式,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成为继母新的笼络方法,让亲妈面临严峻考验。

故事:后妈爱走糖衣路线

儿子出生后,我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开始严格要求儿子,钢琴、围棋、书法每一样都亲力亲为地督促孩子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也分毫不愿意落下,经常陪孩子写作业到半夜。我还每月省吃俭用,给儿子找好的老师补课,只为让孩子更加的完美、优秀。孩子委屈、哭闹,我也狠心的依旧。

可我把孩子看牢了,老公却出轨了。这位聪明的“小三”满足了孩子喜爱玩耍的心态,甚至半夜会带着儿子去游戏城玩电玩。事发后,儿子一边劝我不要离婚,又一边暗地帮那个“小三”说好话。听到这些,我心里只有心酸和委屈。小三虽然没有给孩子严格的教育,却让儿子拥有了从来没有的自由。———小美

老公有外遇了,心情不佳的我去了三亚散心。回家后,听说孩子被老公从娘家带回去了,我心里一阵感动,难道他回心转意了?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出去吃大餐,途中孩子一直对他爸爸嚷嚷着:静静阿姨怎么不来?静静就是“小三”的名字。我强忍怒火。在临睡前,和孩子聊天,孩子告诉我,这些天他经常和静静阿姨待在一起,很喜欢这个阿姨。她甚至还给儿子买了我一直没答应给他买的电动车。其实就是老公拿钱,只是“小三”转个手送给孩子罢了,可是孩子哪里懂。不仅如此,今天和孩子去超市,他指着刚买的两盒巧克力对着我说:“妈妈,送给静静阿姨。”我一子就火了,抢过来说“不行!”———愤怒的小熊

调查:孩子容易被“诱惑”

日前,一项针对再婚家庭的孩子做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孩子都表示,不接受“继母的出现”,也不会接受“继母送的礼物”。但是,当问及“你有一样很心仪的东西,继母买来放在你的房间,你会怎么办”时,孩子们开始变得意见不一,孩童的狡黠也浮出水面。“先装作没发现,看她的反应,如果没反应,东西就归我了”;“拿就拿了,她介入我们的家庭,这也算是惩罚”。“考试成绩不好,如果继母答应帮你家长签字,并不让别人知道,你愿意吗?”持赞成意见的孩子更多,孩子们认为暂时地回避成绩糟糕的事实没什么不妥,而继母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甚至有孩子认为“她想被这个家认同,就得先讨好我。”所以,孩子们的“被诱惑”并非偶然,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什么是真的为自己好,可面临一个个小小的诱惑,实在无法狠心拒绝。

支招:“虎妈”要学会说爱

亲子专家表示,“糖衣”后妈之所以能偷袭成功,和“严管”亲妈的家庭教育过分功利,疏于打理亲子关系有关。“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虽然轰动了美国,但她所造就的是优秀却并不快乐的孩子。如果把一个分秒必争、咄咄逼人的母亲,和一个和蔼可亲、满足要求的阿姨,同时放到孩子的面前,孩子即使有心亲近前者,也很难下定决心与后者断绝联系。所以,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你是否考虑过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将严厉变化为严格,奠定良好稳固的亲子关系。只有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是真的“爱”,并明确地选择爱的表达方式,虎妈才能高枕无忧。

此外,很多妈妈都有“爱在心底口难开”的传统思维,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爱这个词不用表达,也懒得用行动表达。因而,当孩子遇到一个愿意表达自己善意和爱心的阿姨,自然会开心地去回应这份爱。亲子专家表示,作为妈妈,不仅要付出爱,更要让孩子看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这样才能和孩子在感情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拉近亲子关系,维护家庭的稳定。

相关阅读

传统PK现代 好妈妈的4大标准你够格吗?


妈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许多家庭中,最重视孩子教育的往往是妈妈,对儿女在教育方面最具体实施的也是妈妈,很多伟人的成就都少不了好妈妈的教育。因此,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妈妈的处理方法不妥,就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不仅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耽误你的宝宝成为“天才宝宝”哦。

传统好妈妈标准:

1、善于理家,如清扫、做饭、做针线活等;

2、照顾孩子,安排好子女的吃饭、穿衣、洗漱、安全等;

3、训练孩子懂规矩,养成良好习惯,安排孩子的生活;

4、教育孩子守秩序,听话,奖励他们的好行为,纠正他们的错误;

5、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和性格,建立宗教信仰等。

现代好妈妈标准: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独立性,教他们适应生活;

2、注意孩子的情绪发展,使孩子保持愉快、满足的情绪状态;

3、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

4、爱孩子,与孩子分享快乐,引导其在儿童水平上安排生活;

5、对孩子说的话感兴趣,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6、镇定、愉快,有幽默感,经常面带笑容。

孩子长到2岁以后,逐渐发展“自我意识”,要求独立、不愿被父母干涉,并且开始逆反甚至全然不顾父母的命令。作为妈妈,情绪激化进而打骂孩子,或放任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些都是“不聪明”的做法。想找到好办法,看看现代好妈妈应该怎么做吧。

现代好妈妈育儿准则1:言而有信

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儿童的原则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越重要,那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来表示了!很多妈妈都知道,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让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如果妈妈都言行不一,即使你再理直气壮的要求孩子,也只能让孩子口服,不能让他心服,未来成为“两面派”就是可预见的了。

操作指南:

1、对孩子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但是对没有把握的事,绝不轻易许诺,哪怕孩子再哭再闹,只要认为不合理,绝对不能答应,千万不能有“先答应他不就是了,省得孩子掉眼泪”的想法。而对孩子的褒奖,只要答应了他,无论事情有什么变故,我们都一定会做到。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适应这样的教育方式,知道哭闹行不通,也知道自己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所谓“一诺千金”,做人,就要“言而有信”。

2、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我们大人也是一个无形的督促,有时为了打发孩子,也曾经有过想随便找一个借口的时候,希望能蒙混过关,但这种情况下,孩子反而会成为一个监督者,让妈妈能从自身做起,注意言传身教,不让孩子挑出毛病。这样教育起孩子来,不仅省去了不少口舌,而且还培养了孩子“诚信”的美德。

现代好妈妈育儿准则2:尊重孩子,惩罚有道理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两个最无效的方法,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尽量吝啬你对孩子行为一刀切的批评。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操作指南:

1、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妈妈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比如孩子打人,有时候妈妈需要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妈妈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打人的惩罚?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妈妈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现代好妈妈育儿准则3: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妈妈变成“母老虎”?恐怕很多母亲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说法,反而觉得孩子太不理解父母的心意:“我如此严格地要求他,都是为了他好啊!要知道‘爱之深,责之切’,我要是不为了他好,我何必要如此辛苦照顾他呢?”吃亏不讨好,估计很多妈妈都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喊大叫、摔门、态度粗暴,不是只有孩子才会犯错误。很少有父母可以夸口说自己在管教孩子时从没失控过,我们多数都会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现在,不少母亲好像都明白了“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道理。

所以,不少妈妈对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十分关注。而这种关注往往就是时刻要抓他的“小辫子”,只接受孩子的优点,不接受孩子的缺点,不能容忍孩子犯下错误。失控的怒火会影响你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如果总是大喊大叫,孩子学不到什么。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方式之后,会将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

操作指南:

1、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且,他也愿意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到你对他的要求。

2、想好今后在你将要发怒的时候怎样使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从1数到10,或是深呼吸几次,亦或是走开一会儿。但如果这些方法仍无济于事,最终你还是失控地对孩子发了脾气,记住事后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你也是人,也会犯错,但你能承认并改正错误。

3、如果你特别生气,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经常发脾气的话,当你再生气的时候,孩子也就见惯不怪了。

现代好妈妈育儿准则4:表扬有分寸

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事情果真有这么简单吗?孩子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会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为了表扬“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心理学家吉诺特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反而会引发反感和不安。”对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的鼓励带有“哄骗”性质,他有可能抵触心理越严重。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

操作指南:

1、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具体而低调的鼓励,听上去才不会很“假”。

2、宝宝尝试着用小肥皂洗袜子,原本可能是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很有趣”,你如果大惊小怪地为此奖励他一辆遥控汽车,也许宝宝下次会为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辆玩具汽车,而自由自在地与肥皂、清水玩耍的乐趣,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减少了。不要将物质奖励与宝宝的做事欲望挂起钩来,下一次,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欲望,对他说一声,“你真能干,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本身也很有趣。”这就够了。

60秒后,请妈妈息怒(下)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0秒后,请妈妈息怒(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发现这个事实当然并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却能完全改变你看问题的角度。

可是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头脑保持足够清醒,来对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呢?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面:你无意中发现孩子在撒谎。那一刻你的第一反应是:这已经是他第4次撒谎了,随后你想到他今后会成为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他会习惯于欺骗和编造,他长大了会因此遭人唾弃……你越想越生气,越生气想得越多,终于你抬手给了孩子一巴掌。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虑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过去做过些什么或者将来会有什么影响,这样做只能让怒火越烧越高。

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而6岁的孩子拒绝吃早餐可能是因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问问自己该做些什么来防止同样情况再次发生——比如尝试调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时间,而不是对孩子严厉地训斥——“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有的事情你说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复,再重复。

30-40秒:对孩子说什么?

“我数到三,你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不许在墙上画画。”类似这样的话,不管你说得再声色俱厉,其作用也只是让孩子觉得他被迫做了什么,而无法让他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不允许他那样做以及他那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比如彩笔在墙上画的道子就再也擦不掉了。

解释缘由的时候,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越小,你就要说得越简单。你要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为你今天已经吃得太多了。不过你可以吃个苹果。”

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让这件事这样过去吧。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说得太多反而让你想传达的信息变得模糊和容易忘记。

“如果孩子拒绝听话或者坚决反对怎么办?”——那就另找时间再跟他谈,那时大家的心情可能都会比较好。

40-50秒:需要给孩子留个教训吗?

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了。而所谓要给孩子留个教训或者让他长点记性的处罚方式都没有必要。如果孩子在客厅里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处罚他。如果孩子触犯的是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原则,那么你可以换个大家都比较心平气和的时间再跟孩子谈。

只有某些特殊的情况你需要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处罚,比如孩子故意犯错,并且对你明确的制止毫不理会。而最有效的处罚就是让孩子尝到他的不听话的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他打了小伙伴,那么他就不能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50-60秒:强化效果

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

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一些你根本不会做到的威胁的话,什么“你从今以后再也不能吃巧克力了!”“你这一年都不能看动画片了”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只可能是伤了孩子的心又降低了你自己的威信。

好了,60秒的滴答声已经响过,你有收获吗?

60秒后,请妈妈息怒(上)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0秒后,请妈妈息怒(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60秒之前,孩子第N次犯错;

60秒之内,听不到哭闹,闻不到硝烟

60秒之后,妈妈不再生气,孩子乖乖听话,

这是个魔法吗?不,这只是我们送给妈妈们的一个管孩子的好办法。

两岁的儿子用你的口红在墙上画了比武的小人儿;在你第五次重申“今天不许吃巧克力”之后,4岁的女儿依旧掀开了她的糖盒子;你在孩子5岁生日那天发现他学会了撒谎……“那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肺都快炸了!”我的朋友这样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和她一样,很多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雷霆大怒,而发作之后的结果往往是妈妈筋疲力尽,孩子无比委屈,最后两个人抱在一起,都哭得挺伤心。然后呢?然后就是你懊悔、道歉,第101次下决心——要镇定,对孩子要有耐心。

所以你需要一种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你需要知道当孩子再次挑战你的家规或者将自己的健康安全视作儿戏,你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

所以,请仔细阅读下面这个60秒纪律法则。

能够做到下面的6个步骤并不简单,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要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自制力。其实,规范孩子行为的目的不是让他不往地上扔蛋糕,不在墙上乱涂乱画那么简单,而是在向他传递你的价值观,并且让孩子学会像你那样自律。总则:状况发生时,你首先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错误而是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回应。期待值:你不再大动肝火,孩子会清楚知道自己犯错的后果,你可以准确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希望是什么。

做法:只需要做到以下6步:

0-10秒:快速反应

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赶快把口红拿走,把两个扭打在一起的小孩分开,把儿子从窗台上抱下来……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干涉,而不是站在那里大声喊“停!”然后等待孩子服从你的命令。

“安全第一”是与孩子相处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都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应就至关重要。你要马上将他带离危险地带,或者拿走他手中的危险物品。

快速反应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或者是你想要和他谈论的问题上来。而他正打算一口吞掉的巧克力或者是在一旁纠缠不休的小朋友可能会分散他很多的注意力。

如果必要,你还可以先将孩子带离“事件现场”,这样做对你自己也有好处,在远离了洒满饼干的卧室或

者被涂得一塌糊涂的墙壁之后,你就会比较容易做到不发脾气,不说那些以后会让自己后悔的话。

10-20秒:保持冷静

乘过飞机吗?还记得飞机上的安全手册是怎么说的吗?“当需要使用氧气面罩时,首先戴好自己的面具,然后再帮助你的孩子。”同样的法则在处理情绪问题上也适用——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

心里默念“我不生气”往往只是给自己安排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而会让心情更糟糕。孩子们也会比你想象的更敏感,甚至能够察觉你努力隐藏的怒火。所以我们希望你做到的只是学会处理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怒气。发作没有关系,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你这个讨厌鬼!”你可以喊:“啊————”,或者是“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冷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更容易让孩子听你的话。面对一个大喊大叫的妈妈,孩子更多注意的是妈妈怒气冲天的状态,而根本听不到她到底喊了些什么!

20-30秒:情势评估

用几秒钟时间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对你非常重要。

我听过一个朋友的故事:她2岁的儿子有一次用紫色的水彩笔在客厅中间画了一条粗粗的线。这条线穿过朋友心爱的地毯,爬过她刚刚洗干净的沙发罩。“我当时气极了,盛怒之下甚至撅断了儿子的笔。”朋友回忆说,“而孩子当时看我的眼神却充满了惊讶和无辜,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生气。”事情过后很久这位母亲才发现,儿子当时之所以那样做是在模仿他刚看完的图画书——《我有一支紫蜡笔》。在小男孩看来,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我当时要能冷静地想想就能早发现这个事实了。”朋友后悔无比。(接下文)

下一篇:60秒后,请妈妈息怒(下)

早教知识:孩子摸妈妈胸一定要阻止!它带来的严重后果你承担不起


孩子三岁多了,到了三个月幼稚园。幼儿园教师和我讲,我儿子总爱摸女教师的胸,实际上因为我发觉他爱那样干了,以前带他报名参加朋友聚餐,他也会隔三差五就要摸大姐的胸,有一次将我一个20几岁的单身朋友弄得非常难堪,因为我只有和别人致歉说孩子小不听话,别放在心里。孩子这类个人行为应当如何劝阻呢?儿童性教育应该怎么教?早教应该怎么做?

孩子为什么喜欢摸他人的胸?

妈妈沒有立即干预:

这确实是一件较为最尴尬的事,假如的孩子那样做我或许也会苦恼好一阵。孩子往往有那样的个人行为,是由于父母在孩子作出这类个人行为的前期沒有干预,孩子观念不上它是错误的个人行为,慢慢发展趋势到是不看场合、分不清群体的摸他人的胸。儿童性教育应该怎么教?早教应该怎么做?

喂母乳的方法不善:

孩子出世前,胎儿脐带是联接母女二人的桥梁,孩子出世后,奶水是亲子沟通的桥梁。奶水不仅提供孩子需要的生理学上的营养成分,也是孩子与妈妈心理状态上的维持。假如妈妈喂母乳的情况下应对了事,沒有大量感情上的资金投入,对小宝宝的抚摩不足,吃了以后就把孩子放进一边,孩子心理状态上的要求沒有获得考虑,当他长大了以后就会不自觉的去摸女士的胸。

断奶后方法不善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孩子沒有搞好断奶后的提前准备,但妈妈给乳房涂药液、抹朝天椒,很果断的刚开始断奶后,沒有给孩子生产制造缓存時间。孩子想吃奶但妈妈不给吃,因此孩子就要摸,而妈妈都没有劝阻。长此以往,当他想和妈妈亲密接触的情况下就会去摸妈妈的胸,慢慢发展趋势到当他想与老师、大姐亲密接触的情况下,就把这个方法也采用这些人的身上。

难题已产生,该怎样解决?

1.严肃认真劝阻摸胸的个人行为

假如孩子再摸你的胸,你可以马上停住已经做的事,和孩子维持一个间距,以严肃认真的小表情告诉孩子,“不必随便摸我”!当孩子见到妈妈和自身保持距离,还维持着严肃认真的小表情和浑厚的语调,他就会了解,原先妈妈是讨厌我摸她的胸的。以后妈妈要告诉孩子,全部的女士,不论是小姑娘還是教师、大姐,他们都讨厌也不允许他人随便的摸自身的胸,你做为一个男孩子要讲礼貌,不可以再做那样的事。儿童性教育应该怎么教?早教应该怎么做?

2.依靠儿童绘本的能量

有一本經典的儿童绘本称为《不要随便摸我》,它是一本有关防范意识的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叙述女生应当怎样防范意识。父母能够 根据这一儿童绘本告诉孩子,女孩子是不喜欢你那样做的,你的作法会让他们发火、难受。根据儿童绘本告诉孩子随便摸他人的胸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教會孩子与异性朋友触碰的恰当方法。

3.做手臂手机游戏

来教孩子手臂姿势、专业技能,手臂手机游戏。3周岁以上的孩子能够 应用少年儿童剪子,妈妈能够 将他的著作放进一个画册里,顾客来的情况下展现给他看,小宝宝会觉得满足感和荣誉感。妈妈要告诉小宝宝,双手能够 做许多 事儿,捏彩泥、弹弹琴、和妈妈拉钩、帮助家务劳动……这种全是被妈妈认同的主题活动,激励孩子用自身的双手多做这种事儿,给孩子一个积极主动的正确引导。

4.找一个更换个人行为

一旦孩子要想摸胸的情况下,让它用别的个人行为取代。比如当他想门把放到你的胸上的情况下,告诉他“我不会容许你摸,可是你能给我一个相拥。”渐渐地,孩子就会了解他人不是喜欢被摸胸的,可是能够 接纳自身的相拥,这一难堪的难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5.让孩子造成自控能力

取出孩子儿时的相片,告诉孩子,如果你那么小的时候不容易自身走,妈妈要抱紧你,这个时候你能摸妈妈的胸。但如今你早已是大孩子了,会自身走还能自身说故事了,因此你不能再做小孩子做的事儿了。孩子了解自身是个大孩子了,就会管理自己的个人行为,再加成年人立即的正确引导,摸胸的行为迅速就不容易干了!

TIPS:儿童性教育应该怎么教?孩子在成长阶段中都会有那样或那般的事儿,有的搞笑,有的难堪,有的发火,但是找对方式,一切育儿教育难点都能处理!

后妈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