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知识

警惕伤害孩子身心10种溺爱形式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家长面对孩子的无赖行为怎么办?

三、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

四、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看外国人怎么爱孩子。

五、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六、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饭!

七、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放开束缚孩子成长的手。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家长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十、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科学、专业的情商课程,塑造孩子的自我形象、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人际关系及领导的圆融技巧。通过活动、游戏、经历、讨论、价值观澄清、多媒体、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学习并掌握情商的96个关键观念和关键技巧。

早教文章:溺爱是摧残孩子身心的爱


现如今做父母的大多数了解溺爱孩子危害,但却分不清楚什么叫溺爱,更不认识自己家中有木有溺爱。

“溺”,字典上表述为“淹没”的含意。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假如父母的爱流横益泛滥成灾起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立即残害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爱。

独特工资待遇

孩子在家中中的影响力高人一等,随处特殊政策,如吃“独食”,好的食品类放到他眼前供他一人享受;做“独生”,长辈能够 但是生辰,孩子做生日得买蛋糕,送礼……那样的孩子自感独特,习惯高人一等,必定越来越自私自利,沒有责任心,不容易关注别人。

太过留意

一家人時刻照顾他,守候他。新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来啦通常嘻笑引逗不停,有时成年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热烈欢迎孩子才艺表演,欢呼声持续。那样的孩子自觉得自身是中心,的确变为“电热扇”了。家人必须围住他转,而且一天到晚不安宁,专注力极为分散化,“人来疯”也非常比较严重,乃至客人来了闹得无法交谈。

随便考虑

孩子要什么就给哪些。有的父母归还儿童和中小学生许多零花钱,孩子的考虑就更随便了。这类孩子必定培养不爱惜物件、注重物质生活、消耗钱财和不贴心别人的坏性情,而且没什么忍受和吃苦耐劳精神实质。

日常生活散漫

容许孩子生活起居、玩乐学习培训沒有规律性,要如何就如何,赖床,不想吃饭,大白天游流荡荡,夜里看电视剧到深更半夜等。那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欠缺进取心、求知欲,为人处事无所作为,办事心有余悸,执念太深。

祈祷央告

比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同意给孩子讲三个小故事才把饭吃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是,你越要求你了越扭捏作态,不仅不可以辨别是非,塑造出不来责任感和温柔体贴的性情,并且文化教育的威信和权威也丧失殆尽。

大包大揽

我曾经问一些母亲,要不规定孩子劳动者,有的竟说:“我疼都赶不及,还狠心让孩子劳动者?”也是有的说:“叫‘小玩意’办事更不便,还比不上我帮他干了。”因此 三四岁的孩子也要喂食,还不容易穿衣服,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一切家务活,不明白劳动者的开心和协助父母节约开支的义务,那样包办代替下来,必定丧失一个勤快、善解人意、颇具责任心的会干、勤奋的孩子。这决不会是骇人听闻。

心惊胆战

原本“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害怕水,不怕黑,不害怕摔倒,不害怕病苦。摔倒之后通常自身一声不响站起来继续玩。之后为什么有的孩子胆怯爱闹了呢?那通常是父母和祖父母导致的,孩子有病苦时主要表现手足无措,娇生惯养的最后結果是孩子不许父母离去一步。这种孩子就奠定软弱的印记了。

夺走单独

以便肯定安全性,父母不许孩子摆脱家门口,也不能和我其他小孩子玩。甚至有,有的孩子变成“尾巴”,時刻不可以离去父母或老年人一步,强抱着睡,依偎着坐,驮在身上走;含在嘴里怕溶化,吐出怕飞走。那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胆怯软弱无能,缺失信心,培养依靠心理状态,还通常变成“把手虎”,在家里横行无忌,到外边胆小如鼠,导致比较严重人格缺陷。

担心又哭又闹

因为自小惯着孩子,孩子在不如意时以又哭又闹、睡地、不想吃饭来威胁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能诱骗,认输,依存性,惯着。担心孩子又哭又闹的父母是软弱无能的父母;责骂父母的孩子会变为绝情的逆子,在性情中撒下了自私自利、绝情、骄纵和欠缺自控能力的種子。

当众包庇

有时候父亲管孩子,母亲护着:“不必很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姥姥会站出去讲话:“大家不可以规定太急,他变大当然会更好;大家小的时候,还远远地沒有他好呢!”那样的孩子自然是“教不上”啦!由于他毫无是是非非意识,并且时刻有“黑恶势力”和“庇护所”,其不良影响不但孩子性情歪曲,有时候还会继续导致家中不和睦。

之上10种溺爱的方式是较为典型性的案例,并不是每一个家中所有都是有的,可是一般家中在各种各样溺爱中会占据几类,或各种各样都是有轻微主要表现也是非常值得警醒的,我们要以科学研究的爱,来维护孩子的快乐成长。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六)


我们的教育观,莫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体现,还带着明显的社会烙印,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就看看我们这一辈的名字吧,建国?红卫?……那时的父母更期望子女成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

看看我们给下一辈取得名字吧,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女孩名字里特别多的字是欣、悦、慧、怡。乐(我也不能免俗,呵呵),还有各种诗意的温柔的……男孩则是用博、哲、宇、涵等等比较多。这个时代更强调孩子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女孩开心幸福,男孩成功聪明。

我们的父辈也争论过他们的教育观吗?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多少和父母们期望的有所差异。现在,我们又带给下一代新的希望,但他们会选择自己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呵呵。如果能活到那一天,我们会看到的。每棵树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在我心中,所谓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尽量达到他能达到的高度,或适合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空间。

有时,我更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教育。——根据报道说,科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遗传自母亲、父亲的遗传基因带给孩子性格和气质。摇篮的母亲们都是对孩子的头脑自信的吧,呵呵。——我焦虑的是未来社会,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生活的社会。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再优秀也是折磨;和平安静的社会中,再平庸也是幸福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成为优秀?就是受难?……

zzhly的回复:

我也是强调身心健康的,但是一点没有龙龙只要身心健康,其他都可放任的观点。只是认为,宝宝的童年,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父母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与开发,让孩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好奇心,有自尊心的性格。相信有了这些基础,他自然会有个美好的将来。也就是说不能舍本求末的去追求暂时的表现:会背什么什么,小学全双百之类的。希望他能快乐地享受工作生活带来的乐趣。而这些引导与启发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思,并不是说就此不负责任起来。

卡尔威特的教育看过后,一是佩服老卡尔的博学多才,自己肯定差远了,另外觉得他的寓学于乐的方法非常好。一直认为人只有自己感兴趣,才能学的快、精、专。我们中国人总是活的很累,从小就为目的活着。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不能轻松些,为兴趣而生活呢。希望龙龙长大后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而兴趣是一切最强大的动力。但是对于老卡尔的禁止交友等的观点并不赞同,而且当今社会也作不到。我们作为父母,在多看书的同时,分析的接受,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觉得身心健康的人,没有过多的外在压力,是不会差到哪去的。八旗子弟,英国贵族只能算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甘于天天游手好闲的。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七)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二)


当时发帖子时也没考虑所谓的优秀分子到底是什么,属于头脑一热随便拣来的词,反正就是希望女儿好的意思吧。但看了妈妈们的讨论,我觉得在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上我确实是欠斟酌。

其实说到让女儿成为优秀,我也是有感而发的。虽然我上摇篮不久,但在女人心情看到了太多妈妈的悲欢离合,我在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的同时,作为一个妈妈,尤其是作为一个女孩的妈妈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人?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被伤害……

甚至有的妈妈之所以还在忍受是因为她们不能保证自己和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妈妈我不知道怎样去安慰他们,基于此才有了让女儿能够轻松获取财富的想法,如果不能自立她又怎能将幸福握在手中?

同时有的妈妈尽管身处困境但仍然非常坚强,像宝宝妈妈、洋洋淘淘妈妈还有那个发寻人启事的妈妈,我对他们非常敬佩,现在社会竞争这样激烈,谁又能担保自己的生活不出纰漏?困境并不可怕,只要生活态度是积极的就一切都能过去。在我的眼中这些妈妈就是优秀的,他们就是生活的强者。所以,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象那些妈妈一样的优秀,如果有一天我和先生不在了,她也遭遇了那样的困境,我希望她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另一份幸福。对于女人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我不求女儿大富大贵,只要她能不迷失自己,尽心尽力去做事,就够了。我觉得只要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尤其是注意培养她的意志品质是会做到的,到现在我对这点也深信不疑。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