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难事事平顺,所以有远见的父母不会一味的呵护儿女,替儿女挡风遮雨,而是培养儿女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澳洲的小孩,在周岁还不会讲话的时候,父母会将小孩子丢到水中,让孩子自己从水里爬起来,难道父母不爱孩子吗?中国的小孩跌跤,父母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所以跌得多,长得大。

及至孩子长大,送进学校读书,尽管老师责备、同学欺负,小孩子承受不起,母亲却说「打得好」、「谢谢老师责备」、「请老师多加给予鞭策」,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呵责中早日成长,真是天下父母心。

炒饭、浓汤经过煎熬,特别味美;风霜雨雪后的松竹梅,更加青翠;碗盘磁器经过千度高温的烧熬,才更加坚固。现代的青少年禁不起挫折,考试的分数少一点,老师指名说几句,学生受不了,逃学逃课,甚至反对学校,终致一生无成。

现在的航空事业,飞机在空中飞行几十小时,当初莱特兄弟在试验的时候,如果禁不起一次次的挫折,那有今日的成功?富兰克林发现电力,也是经过一次次的试验而得成功,后来才有电灯、电视、电冰箱、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改变世界。

国父孙中山先生十次革命,多少挫折;苏秦游说六国,配六国相印,谁能了解当初所受的奚落、挫折?匡衡凿壁偷光,从艰苦挫折中终于成长。在台湾过去送报纸的人称为「报童」,数十年前的报童大多数是十多岁的青少年,他们不畏风雨,不怕狗咬,冒着晨曦的风寒;今日台湾成功的企业家,不都是当时受过挫折教育而成功的吗?

说到挫折,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的学道过程,受到师父百般的磨练,各种呵斥、打骂,真是罄竹难书,但是到了开悟之后,师徒抱头痛哭,由于师父感觉到这块材料难找也。

禅门有云:多一分要求,多一分慈悲;多一分委屈,多一分爱护。日本著名的女子排球队魔鬼式的训练,中国奥运体操、跳水选手,经过挫折,才能在全世界人面前展现美妙风姿,为国争光。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世间上,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有污泥才能长出净莲,有阻流才能激起浪花。有大慈悲的菩萨,也要有大勇猛的力士,光是单方面是不行的,受得起挫折教育,才是人才。

扩展阅读

儿童早教:这6大坏习惯会毁了孩子一生,家长千万不能纵容!


老大家都说:三岁看老。孩子自小培养的习惯性会危害孩子的将来。非常是平常的不良习惯,如果不留意,早晚有一天这种小问题会酿出无法弥补的祸事。不愿害了孩子,这种不良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改正。

1、爱闹脾气

许多 孩子有贪看电视剧、嘴馋零食、到点不睡的个人行为,一旦爸妈阻拦,他就如何都不听,各种各样闹脾气。有的孩子乃至躺在木地板上翻滚又哭又闹。

假如爸妈对孩子的暴脾气让步,孩子便会贪得无厌,不断“威胁”父母。长期过去,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更加的自私自利,喜爱投机取巧,疲劳的确是爱着他的父母。

解决方案:

爸妈在孩子闹脾气时一定要确立对他说:“闹脾气没有用,不闹脾气了再说讲道理。”随后父母就应当立即离去他的视野,让孩子自找没趣。

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去跟他讲理,例如谈一谈规定,什么原因能够 考虑她们,这才可以协助孩子更改性子。切勿在孩子又哭又闹时哄他,通常沒有一切实际意义。

2、太过依靠父母

有的孩子自觉性差,穿衣吃饭,穿鞋子整理背包这种自控能力必须依靠爸妈,由此可见平常爸妈喜爱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

那样的孩子碰到难题不明白思索,心理状态很敏感,假如父母没有身旁,他就非常容易有挫折心理状态,更不利成才。

以前就会有一篇新闻报导,一孩子外出上大学后第一次取得父母给的生活费用,居然连钱都不容易花,也不知道消费水平,被舍友取笑后居然高声辩驳道“由小到大,我想全都就是我爸妈去买,我哪了解!”

解决方案 :

何不做下懒爸妈,懒于帮孩子办事,才可以真实让孩子学习培训单独。以前有父母习惯性送孩子去幼稚园后就立在学校门口凝望,結果孩子每一次必须又哭又闹着回家了,那声嘶力竭的神色简直令人心痛。

但是假如父母绝情地送完孩子就离去,孩子反倒会非常容易融入学校生活。平常爸妈应当激励孩子多动脑子勤动手能力,别忘了适度给点启迪就可以。只能把主导权交给孩子,孩子才可以更健康地成才。

3、孩子爱打人,有暴力行为

有的孩子,非常是男孩儿,跟同年龄人玩乐时喜爱打人,或有推倒、掐咬等暴力倾向。假如爸妈放着不管得话,未来长大以后,这类各种不良行为便会危害到他的人际交往了。尊崇暴力行为的孩子,通常心里非常容易孤单,没办法致力于课业。

解决方案:

爸妈要反省自己是否平常也喜爱责骂孩子,切勿危害孩子。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爸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劝阻,并告知孩子:“打人不是对的,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

只能正确对待孩子发泄情绪,才可以更改打人的不良习惯,假如孩子依然犯错误,能够 多方面小小处罚,可是做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危害孩子。

4、孩子怕处罚而爱撒谎

有的孩子认为撒谎能讨好成年人,能够 获得自身要想的物品;也是有的孩子由于犯错误担心被惩罚而讲话躲避。假如孩子撒谎吃到好处后,非常容易就一发一发不可收拾。孩子长大以后还带上这类不良习惯来到社会发展,是没办法被别人接受的。

解决方案:

爸妈一定要给孩子整理优良的楷模,在孩子眼前言行一致,不诱骗她们。那样孩子才想要信赖父母,效仿父母的好个人行为。

在孩子撒谎时,爸妈一定要认真地对他说错误的地区在哪儿,一定要诚信表述,再一起找寻解决方案。一时的撒谎是始终没法解决困难的。当孩子讲出实情时,能够 夸奖他说道了说实话,再让孩子负责任。

5、孩子办事磨磨蹭蹭,沒有规则意识

有的孩子办事一直磨磨蹭蹭,一点规则意识也没有。結果上学迟到,做作业写到深夜,早上懒床……这种小问题都会耳濡目染拖把孩子的后脚,使他在学习培训和生活起居都没法注意力不集中。

长期过去,当孩子消遣掉学习培训激情后,自身的未来也就因而失去大量好的概率。

解决方案:

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用言谈举止去感柒孩子,该办事时立刻站起办事。自小也该给孩子潜移默化時间观,让她们掌握時间的珍贵。

何不给孩子讲一讲古人惜时办事的小故事或是自编一些相关時间的寓言故事讲给孩子听,塑造孩子办事有方案的良好的习惯。

6、孩子沒有文明礼貌

爸妈沒有在生活起居中教會孩子文明礼貌,那麼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做一切事全是理所应当的,更沒有心怀感恩。

设想一下,那样的孩子如何获得他人的欢喜?在他长大了以后,他的言谈举止都是显现出亲子教育的缺点,那时候父母再担忧也于事无补了。

解决方案 :

不管何时,爸妈一定要教會孩子文明礼貌。孩子自小就该学好说“您好”、“感谢”、“抱歉”、“不便你帮我……”那样简约的文明用语。爸妈一定要言传身教,常和孩子做相近的互动交流,加强孩子的习惯性。

孩子在群众场所沒有文明礼貌时,爸妈能够 给他们情面,可是一定要找准机会或给孩子一个劝阻的目光,使他了解不礼貌的个人行为不被喜爱。

处在成长阶段中的孩子,都会主要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个人行为。假如父母心存侥幸,一旦这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他们终将变成孩子成才的牵绊,正所谓“溃于蚁穴溃于蚁穴”。

爸爸妈妈,不必忽略孩子这种小小不良习惯,赶紧防范于未然吧!

孩子的这些习惯可不能惯着,小心毁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坏习惯可不能惯着,作为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试着以一种引导孩子共同参与解决的方式向孩子提问,下面我们看看如何正面管教你的孩子。

大人都习惯站在家长的制高点来管束孩子,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概念--平等,指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们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需求。所以大人不应该巴拉巴拉地告诉孩子“不要......,不可以......不行......快点......赶紧......你应该......你要......”诸如此类的词来操控孩子的行为。

有关“抢玩具”,家里有两个女孩,一个三岁四个月、一个二岁四个月。经常会抢玩具,抢到哭或者打架。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阻止她们抢,并且哄我女儿把玩具给妹妹,有时她们打起来,我会打女儿手掌来惩罚。

这时就会出现不少于五次的:不要抢、不要打、不要闹……很多的否定和不准!

这种处理方式导致她们无休止地抢、大声叫骂、撕扯。有时觉得女儿挺委屈,只是因为自己大一年要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妹妹还要挨打。

之后觉得这种做法不对。大不一定要让小,我作为妈妈也不能“欺负”孩子,凶着她镇压着她。

(其实内心一直反对标榜大的要做好做榜样,因为不希望孩子是为了别人而做好,而是明白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只是做的时候往往为了尽快解决问题而用了不合适的方式处理)

之后发生抢玩具,哭闹,我会抱着女儿让争吵停下来,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想玩这个玩具,没得玩很伤心对不对?可是妹妹正在玩,如果你想玩,你可以问她可不可以给你玩?(玩具在妹妹手上)

回答“我要玩”是哭着说的。

或“妹妹,你给我玩,你要学会分享”(强迫别人分享)

“妈妈知道你很想玩,可妹妹也想玩,那怎么办?”(玩具在女儿手上)

回答:“不给她玩,我妈妈买给我的。”

“不给她玩,她打我”

或“我玩了再给她玩”

在这种场景中,我和弟媳都会灌输有关分享有关轮着玩玩具的方法给她们,现在表现得越来越好了。

昨天午饭后,两个人又抢木质拼图,小妹妹拿了两个,我女儿一定要期中一个,妹妹不给。又抢到哭了,我拉着我女儿问:怎么回事呀?

“妹妹,不给我玩具”

我:“哦,你想玩啊,妈妈之前怎么说的啊?”

沉默,不哭了,也没有怒气冲冲。

女:“问妹妹可不可以玩,可以的话就可以,不可以就不可以。”

我:“那你现在应该怎么做啊?”

女:“妹妹,可不可以给我玩”

妹:“不可以”

女:“那好吧,你不玩的时候我再玩”(我很意外)

妹立马说:“我不玩了,给姐姐玩吧”(简直震惊)

这真的是我们在运用正面管教以来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宝宝们都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类似问题的处理,我尝试了运用正面管教里面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处理,效果还是蛮好的。

首先做到“共情”,我理解你的感受,然后是“同情”,知道你很伤心,妈妈看着你哭也很难受,但是妈妈更难受的是你们没有学会相亲相爱,分享美好的东西,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大家都想玩这个玩具的问题好不好?

正面管教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我们也是才接触,在运用正面管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怒也会失控,但依然坚持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寻求正确的方法来养育宝宝,相信会做的更好。

孩子的人格决定一生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备受关注。据调查,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1%。在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中国大城市儿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本该拥有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何以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人格危机?心理卫生专家的分析和建议,或许能唤起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足够重视,纠正大家对于孩子教育理念的一些偏差。——编者

小杨是一名13岁的初二学生,因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管他,从小由奶奶养大。奶奶视小杨为心肝宝贝,给他很多零花钱。整日零食不断的小杨因此养成了爱花钱的恶习。小学时,他经常因为钱不够花而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小杨开始经常说谎,好发脾气,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而且,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好支配和指责同学,缺乏同情心。有一次班级大扫除,他故意将水泼到清扫过的地面,还哈哈大笑。为此,同学们都远离他,他几乎没有朋友了。

许多心理障碍根源就在儿童时期

小杨到底怎么了?他的父母焦急地找到医生,询问中充满着困惑和无奈。医生告诉父母,孩子目前的情况属于“品行障碍”,很容易导致成年后人格变态和犯罪。

的确,心理异常、人格变态与恶性事件及犯罪关系密切。近几年来,从刘海洋事件到马加爵事件,以及屡屡见诸报端的各种学生自杀、杀父弑母、残害同学等案件,几乎都能从当事人身上看到病态人格的特征。据广州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统计,3828个咨询病例中,10~29岁的青少年学生占66.35%,病态人格的咨询病例则占了87.5%。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儿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普遍对心理健康开始关注,“抑郁症”,“焦虑症”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儿童心理问题尚未引起重视。殊不知,许多的心理障碍根源就在儿童时期。

生活的艰苦,感情的折磨使一些人走入歧途,行为失控;而大部分人可以调节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掌控复杂的事件;更有不少人激励和升华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重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了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佼佼者……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遭遇,人生境况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强弱”和“人格的健全与否”。而决定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健全的决定因素在于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时期心理是否健康。

重躯体轻心理,重智力轻能力,导致青少年心身发展不和谐

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而事与愿违的是,“中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自私、任性、好吃懒做、不讲礼貌、没有规矩、缺乏理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常合并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任性娇气、脾气暴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在独生子女中较为突出。当今独生子女教育,重躯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开发,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极为严重。

素质教育在我国呼吁了已经二十几年,但仍有些人认为“跑跑跳跳、写写画画或弹弹唱唱”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肤浅之见,甚至是曲解。它实际上只注重了素质教育的一些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最本质的东西——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较好的智力水平,胸襟开阔,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经常愉快,善于客观地分析所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具有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毅力和能力。从儿童心理卫生的角度看,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实属必要,能使他们长大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对各界名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取决于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不凡的人格心理素质。因而有人说:“人格即命运”。也就是说,除了才华和机遇外,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

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孩子出生抓起

在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婴幼儿健全人格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孩子出生抓起。

现代心理和教育专家也总结和归纳出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9大敏感期(蒙特梭利)。关键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教育可以对儿童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如果一个孩子在语言的关键期没有语言的环境,十几岁再训练语言几乎是无用的,“狼孩”的例子即是如此。在儿童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家长往往对于孩子的生理营养补充很及时,但是对于心理营养的补充不但不重视,甚至还“好心办坏事”。例如,有的家长以学习为由,剥夺孩子游戏和交友的基本心理需要,还附加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和理解不了的大量“成人化的抽象知识”,更缺乏秩序、社会规范、规矩、礼貌等基本教育和引导。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学习拿不了第一,就往第一名的饮水中投“铊”;同学关系处不好,就置人于死地;甚至吸毒、自杀、杀人……

科学育儿,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对青少年的培养,应该强调:不求人人成天才,要做到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

1986年世界儿童代表在美国纽约签署的《儿童和平条约》里写道:“我们要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提高大家的生活。”这就向我们昭示了,21世纪儿童人格发展的趋向:儿童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不仅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

创造力使孩子一生受益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这道理仍适用于创造力。因此,在父母努力启发孩子创造力时,不要忘了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使父母成为能欣赏创造力,并能与孩子创造力互动的主力。

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父母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保持积极用心的态度,以及宽厚仁爱的心就够了。

为什么呢?因为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创造力所以能培养,往往是因为父母心胸开放,观念通达,他们真正喜爱小孩,能接纳孩子的奇想,以及孩子的失败。这种民主、慈爱又开明的父母,他的一举一动都将是启发孩子创造力的最佳原动力。

因此,不必在孩子与孩子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育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当然,培养孩子创造力更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孩子会觉得你把他当作试验品。

专家也指出,真正成功的创造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潜能,这潜能是人类得以延续生命,享受良好生活的基源,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有必要大家一起来培育孩子的创造力,并且要从家里做起!

一个人的记忆力很有限,有些资料要靠索引、目录引导,才能快速找到。训练孩子利用目录、索引来找寻资料,可培养孩子善用资料,以及学习归纳、分析。父母与孩子相处时,不要事事代劳,应逐渐训练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也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创造力。除此之外,有一种名为“形态分析法”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形态分析法”有以下4个步骤:

1、尽量从多方面想问题。

2、把有关问题的要点一一列举出来。

3、找出每一个要点可能产生的变化。

4、将这些可能产生的变化相互结合,形成许多新观念。

形态分析法,最适合用在作文、说话的教学上,可将同一种主题用不同的组合,把人、事、物做一种新奇变化,重新安排,使故事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儿童看了一篇“咪咪流浪记”的故事以后,把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等重要项目抽出来,然后变换这些项目,例如,将“时间”由冬天改为秋天。“人物”将咪咪变为小甜甜。“地点”改在中国……然后将改变的事项依想像,重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属于孩子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总之,改变的故事,将充满孩子的智慧,因为这可是孩子做一回完整“脑力激荡”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