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越多可能越糟

一名全职妈妈说,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她一点不敢耽搁。孩子还有两个多月要读小学了,她干脆自己买来小学教材辅导书和英语磁带,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播放英语磁带,让孩子适应学习氛围。

但另一名爸爸却倾向“散养”方式,他觉得家长应该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不过也遭到另一些家长质疑,“孩子虽然有天赋,但是需要一把钥匙,才能打开藏着他天赋的那个宝盒”。

上海市特级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校长张人利提醒家长,并不是任何知识都是适合任何年龄学的。就拿强调抽象和推理能力的数学来说,对低年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他见过不少孩子能够熟练背诵两位数加减法,但是,当被问及一些实际生活中和加减法有关的问题时,孩子就傻眼了。事实上,他只是为背而背,并没有真正懂得个中数学规律。

张人利请家长思考,“你现在教了,你今后是否有能力一直教下去?”有时,家长教得过多,反而给老师出难题——一个班上,有的孩子拼音全懂了,认识上千个字,有的孩子只认识几个字,过大的差异着实让人头疼。

专家提醒,在你自豪地告诉亲朋好友,孩子钢琴考出了几级,英语考出了几星,口算少用了几分钟时,问问自己,究竟是孩子真的开心,还是孩子为自己挣了面子,你感到开心?

自理自立才是基础

小学里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准则,都和幼儿园不一样。儿子活泼好动,在幼儿园讨老师喜欢,但是,上学了一节课35分钟坐不住怎么办?孩子做作业的动作可能有点慢,到了小学能否按时完成作业?自理能力不强,幼儿园老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小学老师是否还会管这些琐事?说起这些恼人的小问题,一些家长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忧虑,影响了孩子的情绪。

上海市示范幼儿园、七色花幼儿园园长陆明凤强调,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感到,进入小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已经长大了,是我的成功”,要给他一个期待、一个憧憬。

幼小衔接过渡期,不妨给孩子几样“礼物”:

■阅读习惯

孩子能够自我地去看书,良好的做功课的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的一些小制作、画画练习,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倾听能力和注意力

给他看很多东西,请他把它们记住。学会听懂老师和家长的指令。

■生活自理能力

让他自己上厕所,自己用餐,自己知道加减衣物。别小看生活上的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才能安心学习

相关知识

婴儿外部刺激并非越多越好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观念也在不断现代化,但有些看似“现代化”的育儿观念,其实并不科学。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一定聪明

实际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越多越好

实际情况: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已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信息太纷杂,会让宝宝在采集一个信息的过程被其他信息打断,从而影响对有益信息的采集,影响逻辑思维的发展。

误区三: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做出回应会纵容孩子

实际情况: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孩提时代曾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四:孩子的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候表现出来

实际情况:加利福尼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几十年来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五: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情况: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曾对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日后学习工作中体现出更强的自信心。这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六:父母间的冲突不会影响两岁孩子

实际情况:很多父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只有一两岁的孩子吵架,不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但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

才艺是不是学的越多越好?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孩子们当今才艺学习的现状、父母在孩子学习才艺的道路上的作法、困惑及经验,2008年4月《父母必读》杂志进行了“才艺培养父母最关注的话题”的调查,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2416父母参与了调查(分直接问卷和网络调查),参与面分布非常广泛。相信通过这个调查和专家解读,能有针对性地给父母提供好的经验和方法。

调查问题:孩子在学多少种才艺?

《父母必读》综合分析:

随孩子年龄的增长,选学的项目逐渐递增

在回答“您的孩子在学习哪些才艺?”时,我们看到,孩子的差异很大,即使是0~3岁组,有什么都没学的,也都有选项达十多个的。当然,随年龄增长而选项越来越多的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孩子在3岁以下,父母明确说孩子一项都没学的仅占约10%,大部分孩子至少学1项才艺;3~6岁的孩子,大部分(约60%)集中在1~3项之间;6岁以上的孩子,选学3项以上的孩子居多,选学过6项以上的孩子超过35%,显然,有不少孩子的兴趣相当广泛。

3岁以后,绘画、英语、舞蹈是主角。

特别是6岁以后,学习绘画和英语的孩子比例更为突出。在音乐方面,选择最多的是钢琴;在体育方面,选择最多的是轮滑和游泳。6岁以上组,书法的选择也接近20%了。

专家支招:

项目太多,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资深儿童心理学家徐凡(主编《最热的26种宝贝才艺培养全书》)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接触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多长些见识,也有助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但精和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每种才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如果孩子同时需要学习的规定项目太多,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所以,当孩子表示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的时候,父母的选择就更为重要:可以把以纯技术传承的和有更多创意空间的才艺一起来学,把需要更多精细动作的和需要更多肢体动作的才艺学习相搭配。但无论怎么选,都要以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为依据,不要让这些学习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

下一篇: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

为什么自闭症宝宝越来越多


据《华盛顿邮报》5月5日报道,第一次全美成长失调方面的调查表明,大约有30万美国儿童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表现为语言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失调等方面,其中男孩子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孩的4倍,具有较高收入的白人家庭患有自闭症的小孩比普通家庭多。不过,报告表明,这也许是因为收入高的父母更容易带孩子就医的缘故。

与之相同,中国医院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来看自闭症的孩子。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刘华清先生。

记者:患了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刘华清:不与人交往,孤独,没有社会交往能力,没有目光交流,语言发展缓慢,智力水平下降,有刻板的言语、刻板的动作,比如喜欢固定的玩具、喜欢看广告片。分不清人称代词“你”、“我”、“他”。

记者:造成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刘华清: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污染,还有后天的教育与养育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1岁以内母亲没有给予适当的关照,缺少语言交流,孩子就容易患自闭症,比如高收入的家庭忙着挣钱,母亲疏于与孩子交流,孩子哭了没人抱,饿了没人理。在中国,育儿知识在传统上是口口相传的,社会上没有教如何做妈妈的课程,而现代社会又有许多育儿问题是年轻的妈妈们无法独自解决的。

记者:为什么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呢?

刘华清: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在的家长掌握的育儿知识比以前的家长多,他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后,有治疗的意识。而以前都被当作调皮捣蛋,进行思想教育。

其次,家长的性格与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是粗暴型的,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打击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只好求诸自身,那么,他就会逐渐把心灵的闸门向外界关闭。而孩子一旦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和个人世界中找到了寄托和发泄的渠道,就更不会有跟外界打交道的欲望了。

第三,现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为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聊天、社区活动、打游戏等虚拟世界的活动来满足交友、自尊、发泄等基本的心理需要。久之,加剧了在现实中的孤独感。

记者: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刘华清:学习如何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3岁前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在一起。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1岁以内,母亲每天晚上要陪孩子睡觉,不能交给保姆和爷爷奶奶,也不要频繁换保姆、换居住的地方。

6岁之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想不起3岁以前的事情而疏于照顾孩子的情绪。对于30岁的人来说,可能都还记得父母那一代人普遍都有这样的育儿经验,就是孩子大了不能打了,再打就有记性了,其实,孩子在1岁之内就该受到正确的对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3岁前所受到的待遇,在其成年后会显现出来,自闭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请年轻的父母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吧,而且越早越好。但关心不等于溺爱,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才是最好的示爱方式。

人来疯的孩子,可能更聪明


人来疯的孩子,比一般更喜欢热闹,遇到有客人到家做客,又说又笑,要这要那,主客都得围着他转,很多时候让父母烦不胜烦。于是,父母通常是“训斥”、“驱逐”。但如果父母这样做了,会使孩子的某些方面过于拘谨,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一方面,孩子希望成人注意自己,另一方面,他又缺乏自控能力,兴奋起来很难抑制。

其实,人来疯的孩子,可能更聪明。因为人来疯的孩子本身有许多优点。

人来疯的孩子比较活泼,他们往往爱与人交往,并善于表现自己。

人来疯的孩子比较善于学习,他们能从别人那儿发现自己好奇的地方,了解自己不懂的东西。有时,还要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当然,人来疯的孩子还存在缺点和不足,如喧宾夺主、妨碍大人交谈、有失礼貌,让客人哭笑不得,等等。因此,对人来疯这类孩子的教育要从表扬入手,不仅要纠正他们的过分行为,还要教给他们怎样与别人交往的办法。不能只用“训斥”、“驱逐”来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