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么?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看似细微的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

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

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

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

爸爸是高山,妈妈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相关推荐

高手妈妈教你 一个人带孩子不慌乱


今年春天,我家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我也准备回归职场了。由于我妈和我婆婆身体都不好,所以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我只能一个人带孩子。回想起过去3年的全职带孩子生活,真是感慨良多。

因为我是独生女,在没结婚以前,是一点家务也不会做,刚开始踏上全职妈妈行列的时候的确很不习惯。经过一年的磨练,照顾宝宝成为了拿手好戏之外,我甚至现在什么都会做。所以也想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自己做不到的,而是自己认真去做了没有。以下是我一个人带孩子的几点经验。

1、吃饭可以简单点

一个人带宝宝第一件事就要解决“吃”的问题。做饭、买菜都是比较困身的。我的一般做法是:

家中可以买个电磁炉,我在家一般都是做的煮菜,将各种各样的菜加上调料一起煮,不怎么吃炒菜,这样你每天可以吃到很多菜,营养又好又方便.用电磁炉的话,你可以定上时间,这样你就不会忙时忘记关煤气什么的,而且一般都是电比天然气便宜很多的,又安全又环保。

做饭的时间,我会选择下午等宝宝睡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等老公晚餐时候做多一点,这样就够第二天吃了,到时候自己用微波炉热一下就行了。

等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年纪,我会把他学步车里,用绳子栓在暖气片上,周围收拾干净,孩子可以在那个安全的小范围里玩一会,这个空间我给宝宝做辅食,一会就能做好。做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看孩子下。

至于买菜,建议调个固定时间买好一周的菜。我会选择每周二和四的超市打折日,把一个星期的菜都买好,这样就可以买到又新鲜又便宜的菜了,其它时间就不用再去买了。

2、让宝宝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我每天给宝宝喂奶喂饭都非常有规律,尤其是睡前有一套非常固定的模式,每天晚上7点给宝宝冲个澡换睡衣睡袋,7点半喂奶,喂完奶大家跟宝宝说晚安,妈妈抱宝宝去他的房间,在他床边轻声哼几句歌谣,宝宝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小床上自行入睡(当时才5个月)一觉到天亮!

如果大人晚上到了睡觉的点,宝宝还不肯睡,依然会把宝宝放到他们自己的小床和房间里关灯,即使宝宝哭闹也不行,这么一两次下来,宝宝就乖乖到点就睡觉了。

有良好生活规律的娃特别好带,仅仅是不需要哄睡而且一觉到天亮这一条就减轻太多妈妈的负担。

其实我挺反对每次孩子一哭就喂母乳的。有时是要睡有时是热了不舒服有时只是害怕,结果我们统统喂母乳,一方面没有形成喂食规律,另一方面没有好好理解孩子需求而且养成奶睡习惯,导致后来宝宝会夜醒频繁,几个月下来会累到妈妈崩溃的。

3、别让宝宝离开你的视线

一个人带孩子,特别是离开他干家务,宝宝的不在你视线之内时,一定多个心眼,不要让孩子出危险。

在四个月以前,我家的宝宝是一秒钟都不能让我离开他,我就是上个厕所,他只要看不到我就会闹。我家就买了个多功能的车,在家用的,我去哪儿就把车推到哪儿,让宝宝看到我就行了。

有空的时候,还可以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妈妈,带上宝宝,出来晒晒太阳,喝个下午茶什么的,让宝宝与别人多点交流,自己也可以有圈子。

4、自己一定要坚强

最后就是,自己一定要坚强。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一个人带孩子,辛苦是一定的,狼狈的场面也很多。有些妈妈无法安抚宝宝的情绪,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会崩溃,严重点可能会抑郁或者出手打宝宝……

所以,对自己一定要自信,老公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带了一天的宝宝,到了晚上你可以让老公带下。到周末或者特别节日,也可以请个阿姨带下宝宝,两人出去哈皮下。

早教科普:这些早期教育原则你知道么?


现在提起早期教育原则,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专家们各有观点,每个家长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虽说,教育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宝宝的情况确定好的早期教育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的原则和规律需要诸位家长遵守。相关方面的专家曾经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早期教育成功的家长在教育他们的孩子所应用的教育原则和方式与不成功的家长有巨大的不同,他们往往遵循的是以下的早期教育原则。

1、拒绝批评原则

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孩子做出令他们不满意或者错误的行为时,就会忍不住脾气责骂孩子,大声呵斥孩子。这样做是犯大忌了,这样会令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自己有什么能做好的,自信心大大降低,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没有信心,长期下去孩子很容易丧失自我行为的主动性,畏畏缩缩、被塑造成自卑等性格问题。早教专家指出, 0-3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完整理解家长批评他们的用意,所以,家长只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即可,不要大声批评。

2、拒绝压力原则

很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觉得早期教育原则应该是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果孩子不在逆境中成长,以后遇到了问题就不会自己解决了。但是,这些家长误解了“压力”的含义。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一个孩子只有在平等,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合理的、创新的思维。

3、拒绝错误原则

小孩子玩耍、打架或者弄坏了一些物品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家长会因此责骂孩子,认为孩子犯错误了,就得好好教育说服。但孩子毕竟还在成长,这只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在他们眼里,这些并不是“错误”的行为。因此,家长不应该因为孩子这些所谓的错误的行为而责骂、教育孩子,更要抛弃这种不科学的早起教育原则。

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问题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对于孩子早期教育恐怕也都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是,家长一定以正确、科学的早起教育原则为核心,这样才不至于范根本性的错误,才能让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发展。

早教知识:四种亲子沟通方式父母知道么?


亲子沟通方式有哪些?下列四种沟通方式,父母拼命了,但是反倒不取悦小宝宝哦。长期性这般,对小宝宝的身体健康会出现欠佳的危害。

斥责抱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搞脏!一天到晚跟在你后边洗床单,就是我的保姆啦!”

“你玩不足啊!工作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可以成年人噢!”

“你看你餐桌乱的,就不可以收拾收拾!”……

这种句子反映出一个相互特点——斥责和抱怨。

斥责抱怨型沟通通常使家中中产生“家中争吵不休黑三角”:

在那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一个人都是有将会有一个比较固定不动的斥责目标,家庭矛盾通常在争吵不休和抱怨中没有下文、不告而别,难题最后仍未真实处理,变成一个未了断恶性事件留存下来。亲子沟通方式有哪些?

下雨天背麦草,越背越重。家中未了断恶性事件越多,日常生活越发低沉或焦虑不安,危机四伏。它是一种很具毁坏作用的家中沟通方式,被指责者要不忍气吞声,要不一味叛逆、攻击能力强,对儿女人格的成才极其不好。

迁就取悦型沟通

“啊呀!母亲不清楚这一菜你没喜欢吃,凑合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日就要买。”

“如何,我给你买的这一圆规是中小学生用的?抱歉,我明日再去重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做为一个能担负自身义务的单独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取悦孩子。

迁就取悦型沟通的家中,表层一团和气,但欠缺一种家庭主要成员中间诚挚的爱,并且会培养一个人依靠而又执着、柔弱而又骄纵等欠佳人格特性。此外,这类沟通一样也不是真实解决困难的沟通,是根据逃避难题来“处理”难题,也是一种欠缺基本建设男性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类迁就取悦型沟通方式中,更非常容易产生的是骄纵,要是父母迁就自身,自身却非常少迁就父母。可是,这类沟通所导致的孩子的骄纵却具体表现为眼下的、家中內部的,孩子在家中之外通常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年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建立起一个迁就取悦型的家庭,在一种欠缺诚挚感情的家中感情气氛中日常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母亲,今日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班级第一名,真开心!”

妈妈:“啊哟喂,你看你这套汗,脸部脏的,快点洗一洗,穿上衣服,别受凉!”……

说得很繁华,但各说各的,沒有互动交流,2个自说自话的人。

“母亲。明日大家郊游,老师说每个人要交五元钱。”

“又要交费了?从你念书到现在,我们在你的身上花了要多少钱了。大家那个时候郊游,就随身携带一瓶温开水、二块大饼,自身来到野外,压根不必购票。你看一下如今,一个月色水电气便是好几十,郊游要交费,你毫无疑问也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太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来那么多得话和事。啰唆的人较大 的特性是,听见他人的一句话,马上进到自身的本人全球,看是在解决他人的事,事实上是在解决自身繁杂的心态。

打岔啰唆型沟通具体表现在妈妈及其一些过度零碎的爸爸的身上,一般状况下,那样的父母不太关注他人真实的感情,自身被很多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琐碎盘绕,给孩子较大 的觉得是絮叨、讨厌。这类沟而堵塞的主要表现是表层上彼此都会讲话,并且将会不断长时间,但信息内容压根沒有沟通交流,像多架另外对外开放的录音机,分别在锲而不舍地播发着分别的响声,压根沒有观众和意见反馈。亲子沟通方式有哪些?

另一种状况便是,一方(通常是父母)在絮絮叨叨,另一方(通常是孩子)则深陷心烦,焦虑情绪,盼望这类絮叨尽早完毕,父母讲过哪些压根沒有听进来。这类没什么效率的沟通,不仅难以解决难题,并且会导致孩子出現青春发育期难题,出現叛逆和排斥,特别注意的是,这时候孩子排斥的是父母的絮叨,而不是父母常说的內容。

这时候父母干万要搞清楚,是您的絮叨使孩子在回绝您说的可能是十分有些道理也十分关键得话。

超理智型沟通

“母亲,我想买活动铅笔。”“为何要买?”“原先哪个坏掉。”“不久买的如何就坏掉?你怎么那么不爱护物品?”……“好啦,下一次可禁止再弄坏了,小孩子要了解爱护物件。”……

超理智型沟通有几大特性:一是夫妇对孩子,夫妻间通常并并不是“超理性”:一是父母“文化教育”观念、“标准”观念过强、戴着过虑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造就、优势都被过虑掉,剩余的仅有缺陷和风险,父母在任何时刻也不忘记了敲击、警告、标准孩子。

亲子沟通方式有哪些?它是一种比较严重缺乏孩子情感的沟通,非常非常容易造成亲子游情感阻碍。对孩子的危害有时候会见到许多眼下的“优良”实际效果,但从长久而言,对孩子人格的成才是十分不好的,亲子游分歧通常在孩子进到青春发育期后暴发出去。一些孩子在全部中小学校期内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老规矩的“优秀生”,但在进到社会发展的大关或之后,将会出現诸多适应障碍。而呆板、缺乏激情、执着、固执、社交媒体欠佳这些,也通常会变成在超理智型家中沟通下长大了的孩子的人格特性。

几岁和孩子分开睡?爸爸妈妈要知道!


要不要跟孩子分房睡?孩子多大时分房睡?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做法,到底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比较好?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岁以后可开始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最适合,但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就有些晚。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这是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公仔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上学后分房睡:成年后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同样,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5岁左右较适合分房睡

建议孩子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分房最适合,“如果上小学以后还没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

“为什么5岁左右分房睡最适合呢?”因为4~6岁是性蕾期,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不过,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在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从此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

小贴士:跟孩子分房睡有技巧

1.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的房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于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

2.刚开始分房睡时,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拥抱孩子;

3.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准备;

4.孩子入睡前尽量不要太兴奋,不要看电视,不在睡前批评、斥责孩子;

5.临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尽量不起夜;

6.告诉孩子,你的房门不会锁门,只要他需要帮助,一定可以得到帮助;

7.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待孩子康复后再让其独自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