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敌意的环境学会打架;嘲笑的环境学会难为情;羞辱的环境学会内疚;反之在宽容的环境学会大度;鼓励的环境学会自信;赞扬的环境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公平的环境学会正义;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敌意的环境学会打架;嘲笑的环境学会难为情;羞辱的环境学会内疚;反之在宽容的环境学会大度;鼓励的环境学会自信;赞扬的环境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公平的环境学会正义;安全的环境学会信任他人;赞许的环境学会自爱。

做一个智慧的母亲,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1、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如洗澡洗头梳头、洗碗、整理床铺、收拾文具、上学过马路、购买生活用品、根据天气加减衣服等等,家长要沉住气让他自己去做,咱们在一旁指导,及时表扬,错了不要指责。

大点了让孩子过一段寄宿生活,让孩子摆脱依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理。

2、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苏联高尔基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意志品质、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基础教育。劳动还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促进脑细胞发育,使孩子更聪明!

当然家长一定要做好示范和榜样。

3、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培养孩子具有能在世界的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所以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期望过高;以兴趣为出发点适当让孩子学点语言、音乐、舞蹈、绘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多赞美孩子,让他们永远都看到自己的希望,赞美又分为口头赞美和拥抱、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赞美。

4、把快乐还给孩子

为人父母者,保持一颗平常心,放弃那些虚荣心、攀比心,摘掉孩子头上的“紧箍咒”,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责;敌意的环境学会打架;嘲笑的环境学会难为情;羞辱的环境学会内疚;反之在宽容的环境学会大度;鼓励的环境学会自信;赞扬的环境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公平的环境学会正义;安全的环境学会信任他人;赞许的环境学会自爱。

只要我们作家长的多用点心思,多点智慧,相信不管孩子生长在怎样恶劣的社会、家长环境中,他们也一样能健康成长!

5、最好的课堂在家里,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孩子的社交恐惧是父母之过,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

易趣网的CEO邵亦波小时候不爱与同学交流,性格内向,在同学关系上常常无所适从,对此他父亲作了大量的工作,还找了班主任和同学。后来身为CEO的邵亦波说:“如果不是父亲给了我自信,让我学会了如何交朋友,我可能会一事无成。”

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家中来客时,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和恐惧心理。

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插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事,不做孩子的代言人,不要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对待,让孩子独立去办一些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6、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

孩子不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建议: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

孩子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建议:游泳、溜冰、滑雪、单双杠、平衡木等挑战性强的项目。

孩子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建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跨栏、跳远等果断性项目。

孩子自信心不够——建议:跳绳、俯卧撑、广播操等容易出成绩的项目。

孩子心理素质差、易紧张——建议:多参加一些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孩子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孩子好逞强、爱自负——建议:选择跳水、体操等难度大、动作复杂的项目进行锻炼。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7、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迟延满足”,要通过孩子的努力才能获得;坚持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苏联马卡连科说,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当孩子一意孤行时,家长不可强行制止,尊重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平等、和谐、有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切不可乱发脾气,否则孩子会逆反。在面临许多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上,要平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并关怀孩子的精神需要,和孩子一起上网,避免形成网瘾。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做快乐的父母亲


身为父母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无法走进孩子成长的世界。有人说“现代父母难为”,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一定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外在的影响他生活五光十色的“变数”太多,甚至有时连你也感到几许怀疑,看着自己孩子还要仔细端详他是不是你的孩子。有许多父母在挫折、疲累及厌倦之余,放弃了教养子女的责任,甚至索性宣布脱离亲子关系。这种有版权的亲子情怀,绝不是登个报说作废就可作废了的。与其自艾自怨结局的不美满,还不如把握并践履如何做个快乐父母的法宝:

1、任何人处在被接纳,而且处处有温情与成就感的境况下,他是充满快乐与自信的,因此,尽可能接纳子女的情感,随时给他温暖与鼓励,这样他就会是恋家的孩子。

2、一个孩子的成长,他的挫折与困扰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别采取堵塞他嘴巴而不让他说话的方法,随时看他的表情、微笑地倾听,用话语进行沟通,点点滴滴的亲情往往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建立。

3、不要以大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允许他尝试错误,让他表现他那个年龄的思想和行为,早熟的孩子往往会有过多的成长压力。给孩子像风筝般翱翔天际的自由,而你只要扮演好拉绳线的角色。

4、太忙而无暇陪孩子并不是好借口,须知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而且稍纵即逝。因此,不要只想用金钱或物质堆砌亲情,亲情是无法复制的。

5、和孩子共同讨论并建立他的行为模式。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偏差或脱序的想法或做法时,应立即纠正。教孩子践履他允诺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

6、亲职教育应由夫妻双方或三代同堂的祖父母共同负起责任,教养孩子时尽量有一致的教养态度,免得孩子无所适从或投机取巧。

根据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学家罗梅斯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怎能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

培养快乐宝宝就这么简单


把握教宝宝说话的时机

当妈妈与宝宝近距离接近时,宝宝能在近距离观察妈妈的动作和行为,此时要满足宝宝的求知欲是很重要的。一般大家都会认为,宝宝在很小的时候不能说,不能走,对宝宝说话可能他也听不懂,但是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宝宝观察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的过程。妈妈可以在日常的喂养过程中这样做:看着宝宝的眼睛,对宝宝说有关你和宝宝两人正在做的事情,一块做藏猫猫的游戏。自从我女儿出生之后,我变得非常爱说话,我会告诉她我正在给她穿什么衣服,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在路上看到什么花,我感觉她并不觉得我唠叨,并很享受这种状态。当她变得有些烦躁时,我所做的就是对她说点什么,她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当然,所有的宝宝都需要休息时间,当你注意到宝宝在和你玩耍一会儿后,把头扭向一边或者扭动身体的时候,可能表明宝宝累了,需要休息了。通过观察宝宝的暗示,能够帮助宝宝学习控制生活中的紧张度并把握快乐。

保持冷静

有研究表明,当父母对他们的宝宝的行为变得失望的时候,婴儿会感受到紧张并做出反应。然后,这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宝宝变得更紧张,父母更加失望,从而使这个循环加剧,宝宝的脾气会越来越坏,父母的耐心也会越来越差。

对于宝宝的哭闹,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哭声弄得失去智商,这样可能更使你不知道宝宝需要什么。记得去年,在乐乐7个月的时候,我早上着急出门上班,她却总是这个时候来捣乱,嘴里发出呜呜声直到我抱着她才停止,直到后来我才找到解决的方法。那就是有一天我把她放入婴儿椅中,并给她一个磨牙棒,咬着磨牙棒使她很快乐,现在这种方法基本上是我早上上班前与她分开的必备程序了。后来,我总结可能是乐乐这个阶段开始长牙了,牙床难受,但又没办法表达,所以通过哭闹来引起大人注意。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对于第一次做母亲的家长来说,喂养宝宝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应付自如,心里上也经历了恐慌到镇定自若,但保持冷静是做出正确判断所必须的。育儿专家说,“我总是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的某种特定情况使你不快乐或特别难受,那么你就改变它。在此之前,父母也应该避免某种特定的情况成为生活的麻烦”。比如,有些宝宝必须家长抱着才能入睡,只要一放到床上就会醒,这非常累人,而且随着孩子体重的增加,这无疑是一个体力活。还有就是,小孩在大人的床上睡,不在自己的小床上睡,为避免以后成为麻烦,还是要从婴儿期就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现母体环境

为什么一些婴儿过度挑剔?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母体环境,来到陌生的世界后没有安全感,毕竟那是他们生活了10个月的家。对于这些想念母体的婴儿,可以通过人为的方法模拟一些母体的环境来使他们安静。育儿专家推荐一些传统的抚慰技术,将宝宝用柔软舒适的毯子裹起来,使他感觉温暖,并把他抱起来贴近母亲身体的左侧,有条件可以放些羊水的声音的碟或磁带,逐渐轻柔的摇晃,同时可以给宝宝一个安抚奶嘴,让他从声音到动作充分感觉母体的环境,这种方式宝宝可以听到出生前妈妈的心跳声和羊水的声音,能感觉到妈妈轻微的动作,环境温暖而安全,宝宝自然而然的就会安静下来。

婴儿需要安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研究表明,宝宝在子宫的时候,听到的是一个持续的声音,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比吸尘器声音还要大,这就是为什么婴儿用规律的持续的声音催眠比非交互的静止和杂乱的声音效果要好的原因。婴儿更习惯类似心跳的有规律持续的声音,但是现实世界却有太多杂乱的声音干扰,离开母体环境的婴儿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保持身体接触

身体上的接触会使妈妈与宝宝建立很强的联系。早产儿通常对触觉更敏感,而且无论是早产儿还是足月出生的宝宝在妈妈的臂弯中都会感到满足,从而减少哭闹的次数。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宝宝除了吃和拉基本没什么其他的需求。但是在我女儿出生后,当我抱着她的时候,能明显感到她对我的依赖和满足,当我离开回来的时候,能感到她在看到我的时候的激动。所以要加强与宝宝的身体接触,以满足她的需要。

虽然说要加强与宝宝的接触,并不是说妈妈需要整天都抱着他。事实上,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如果宝宝喜欢,可以花一些时间按摩宝宝的手、脚和身体,或者可以与宝宝一起洗澡。

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近几年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了,但是如此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工作,总是在不断计划、跟进、检查,但所有这些工作中的计划进度都是依赖于公司的制度和利益。对于成为父母的工薪一族来说,“进度计划”同样也可以用在孩子的抚养上。通常,宝宝是依赖他们的父母来了解外在世界的,当他们知道什么将要到来,对于宝宝来说可能会感到更有安全感。对于家长来说,为宝宝建立一个路标也意味着自己抚养工作量的减少。对于乐乐来说,自从我建立了宝宝的计划表,就能在她哭之前知道她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哭闹。现在基本上我只能听到她累了或饿了时候的呜咽声,除此之外,基本上已经避免了比较频繁的哭闹,但这也是经过了一定时间才得出了这个喂养计划的。当然,对于喂养孩子不能像工作那样丁是丁卯是卯,也有一些例外,但总体上要比没有做计划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基本上,父母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些常规事务,比如:宝宝在最后一次吃完以后,多长时间会醒;醒的时候能活动多久。很多宝宝在白天不能连续玩3个小时,当你感觉比较烦累的时候,可能也正是他想告诉你他想打个盹的时候,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孩子生长规律的掌握和日常有意识的训练。

在喂养婴儿的日常生活中,应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做某些事,这样有助于婴儿的条件反射和生活的规律性。比如:白天小睡后喂食,要将孩子放在婴儿椅中,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喂食就放在婴儿床上,这样就会给他一个信息:吃完该睡觉了。对于我10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我会在她睡觉的时候放一些有节奏的古典音乐,当她听到这些曲子的时候就知道要睡觉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依据一些日程来安排,几点吃饭,几点玩耍,几点睡觉等等。宝宝生活规律了,大人的负担也就轻了,否则,半夜宝宝要玩,大人正犯困,白天宝宝要睡觉,大人要工作,长此以往对孩子和家长的健康都会有影响。

总之,父母应该在孩子变得烦乱之前,能够认识到宝宝的真实需要,就会使孩子不至于哭个没完没了或无故发脾气。对于即使是脾气比较不好的孩子,也应该慢慢培养你与孩子的关系,以使孩子慢慢感觉有安全感。

教育孩子从改造母亲开始


中外历史和当代的教育科学都证实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早期教育问题上,母亲比父亲更重要。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曾说:“人类的命运操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们的共识是只有高素质的妇女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今,我国年轻母亲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还较低,这无疑要影响下一代。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的建设者,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其他任何人,包括孩子的父亲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母亲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肩负起培养一代高素质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母亲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有以下一些关系,但不一定完全确切,可供参考。

母亲是支配型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

母亲对孩子过分照顾,孩子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和胆怯。

母亲对孩子保护,孩子缺乏社会性,但深思、亲切、非神经质,情绪是安定的。母亲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任性、反抗、幼稚和神经质。

母亲对孩子顺从,孩子就会无责任心、不服从,并有攻击的特点。

母亲常忽视孩子,孩子的性格就变得冷酷、攻击、情绪不稳定,但创造力强、是社会性的。

母亲常拒绝孩子,孩子的性格有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企图引起人们注意及冷淡的特点。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

母亲是民主型的人,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性的及有创造力的。

母亲是专制型的,孩子的性格就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的、以我为中心的、大胆的。

父母要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关心他人

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看看惩罚孩子也要讲究艺术,只有掌握了惩罚的智慧,父母才能轻松教育好孩子。

惩罚孩子的智慧(本网站编辑)


前言:孩子因为自身的价值体系还不够完整,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惩罚也是一种在孩子犯错时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惩罚的正确方法。

1.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应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就要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2.惩罚的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家长们也要在教育中摸索孩子对惩罚的承担性,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切忌罚了又赏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5.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6.不事后翻久账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孩子会感觉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中的许多小细节都不容易忽视,要记住惩罚中的要点,与实际的教育方法想结合才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单亲母亲如何教育孩子


单亲母亲是指未婚生育、离异或丧偶,独自抚养孩子的女性。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母亲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她们除了面对来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外,还需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单亲母亲抚养孩子,需要比双亲家庭的母亲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这并不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在一个充满爱意和关切的单亲家庭里,孩子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快乐。比起一个整天吵吵闹闹,家人关系极不协调的家庭,单亲家庭可能还比较好,但是,单亲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确实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因为她必须补足她本身不具备,但孩子却非常需要的东西。单亲母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孩子基本懂事后,不要回避自己的婚姻问题,尽量客观地向孩子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关键要告诉孩子的是,人结了婚也常会发生矛盾,有的矛盾能解决,有的可能就解决不了,解决不了若还继续生活在一起,大家就会很痛苦,所以就只好分手了。

2、不论离婚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能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诋毁孩子父亲的形象,更不能让孩子心中充满仇恨,如果让孩子去恨他曾经挚爱的父亲,这是非常残酷的。任何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好父亲,通常情况下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即使不在一起生活也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孩子的父亲真的很差,如举止不文明,抛弃家庭寻欢作乐,或好吃懒做等,也最好给孩子一个更容易接受的解释,不能因为一个糟糕的父亲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3、还有一点更重要,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父母彼此不再相爱,但他们都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要想办法向孩子证明,他的父亲是非常爱他的,帮助孩子一起回忆父亲曾经是多么喜欢他,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种爱是不会改变的。

4、不要断绝孩子与其父亲的交往。孩子需要父爱,孩子应该接受来自父亲的男性性别教育。聪明、机智、果敢精神多来自父亲的教育,多让孩子同他的父亲交往,也可以避免孩子因长期与母亲居住、相处造成的恋母情节。单亲妈妈,香港影星钟丽缇说“我对离婚夫妇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因为感情破裂,就完全断绝孩子与另一半的往来。我女儿每星期都与她爸爸见面。”单亲母亲如果能这样做,可以说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就能降低到最低点。

5、孩子的父亲因种种原因不能同孩子见面,母亲要为孩子寻找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母亲可以请孩子的叔叔、舅舅做父亲的替代者;在为孩子选择教师教练时,尽量选择男教师。最好有一位男性的亲戚或朋友,帮助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两性的家长,他不一定天天来,但有时来,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看电视聊天,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使他有另外一种性别的成人榜样来学习。

6、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有的单亲母亲觉得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父亲可怜,便过多给予孩子爱护,甚至有的单亲母亲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反而忽视了自己生活的安排。这不仅不容易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进取的形象,以激励孩子进步,而且会因为自己的过分关注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母亲给予孩子最好的生命贺礼


家长们在一起常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对别人说:“看你这孩子多好,看我这孩子窝窝囊囊的,学习也不行,不爱说话,这辈子算完了。”家长说起来很随意,但对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杀伤力是致命的。因为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就是一个笨蛋,他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会认定自己糟透了,他将来怎么可能有信心,去勇敢地接受挑战,取得成功呢?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过我一件事。她有一个女儿,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举手回答问题,结果老师让她站起来以后,她又忘了。这时候老师就说:“你有毛病吗?不会怎么还举手?”结果这个小姑娘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她妈妈告诉我,在她以后的学生生涯中,她再也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而且在其他的场合,她也不会主动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其实这个孩子是各个方面都不错的孩子,但就这一次刺激,对她产生的负面影响,很久都难以消除,甚至会记忆一生。

我想起《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作者终生记得校长小林先生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你真是个好孩子。”

“正是这么一句宝贵的话,可能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令人感动的是,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日子里,小林先生不断地对她说着这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孩子最爱听的一句话。

父母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把这句孩子最喜欢听的话说给了他呢?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心灵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我认为以下几条对我们较有借鉴意义。

⊙不动辄在外人面前提及孩子性格中负面的东西。淡化他的缺点,强化他的优点。

⊙从孩子的优点入手,加以表扬。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但批评的度要把握好。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教育艺术,运用好了,孩子更容易改正缺点,心情愉快,自信和自尊心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对孩子的一些可笑的行为、错误的举动,不去讽刺挖苦,而是在很友善的玩笑中,提醒他。

⊙当孩子不开心时,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少孩子的一些焦虑、紧张和挫折感,释放本身也是建设性的,这对他的自信和自尊的增强都有好处。当孩子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时,来自父母的倾听和支持,在孩子心中永远都是最有分量的。

一些父母经常看到的,往往不是孩子的优点,而是孩子的缺点。

“你怎么光盯着我的毛病啊?”孩子经常对父母说的是这句话。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力组合,有的孩子左半脑发达,有的是右半脑发达,为什么奥林匹克弄了那么多的奖项?就是因为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跳得远,有的人体态灵活,有的人力量无比……人和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父母要求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样样特长都具备;跳高的时候,跳得最高;跑步的时候,也跑得最快……那还是人吗?那不成了神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优点,培养并发挥这一点,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很关键。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曾经在一个学校做过一个实验。他对班里的老师说:“我经过测试了,这六个孩子是班里最出色的孩子。一个学期后,你会发现他们的成绩非常出色。”于是,老师平时就非常注意这六个学生,等到学期末,这六个孩子果然成为全班最好的。老师奇怪地问这个心理学家:“你是怎样测试出这六个学生是非常出色的学生的?”皮格马利翁一笑说:“我哪里做过什么测试,我是从你学生的名单里随机抽出了六个学生的名字,我就想做个实验,看看你们的关切程度和对学生的认知态度,会不会对他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不同期望值带来的不同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婴儿时期就应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在十到十八个月期间,大脑的发育正在进行着种种联系活动,表扬孩子时,会使他高兴起来,然后他大脑中大量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加强特定神经回路中脑细胞的连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经常被赏识,他就会经常保持一种愉悦和自信。这是一种最好的生命状态。

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注入人内心无穷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忆他们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时候,经常被家长称赞“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有出息”。

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师,偶尔唱唱歌,但他的父亲不断鼓励他,说他唱歌很有潜力,成名之后,他说:“如果没有父亲的激励,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话,让我用勇气和信心走向成功。”

我认识一位军人朋友,他习惯了在部队对战士的严肃和批评,而且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家里。因此,他的儿子从小到大,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做得怎样好,他都永远板着脸。即使他已经因为儿子的成绩在心里乐开了花,可就是不对孩子说一句赞扬的话,而且还经常“鸡蛋里挑一点骨头”,弄得父子关系很紧张。儿子中学毕业后,说什么也不考大学了,就因为他爸爸总是对他不满意,儿子说要早独立。其实,那个孩子是一个在学业上很具潜力的孩子,我为此很为他惋惜。

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艺术,下面的这几点与大家分享——

及时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就像批评教育孩子一样,一定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这样就能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

表扬要具体,不要说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来,家长就不能只说:“今天你真乖啊!”指向性不强。你可以说:“今天你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就要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表扬。

不要习惯性地在激励的时候,再加上消极的评语。比如,“这次考得不错,但得改掉粗心的毛病。”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敏感的,态度真诚的激励,才会让孩子接受。“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做这件事,所以做得这么好!”“这孩子还真行,这么难的问题他竟然解决了,真不简单。”“看来你很有潜力啊,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些真诚的赏识,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满足感。

激励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激励,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奖励可以有精神的,也可以有物质的。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我经常用买航模、买书来奖励夏杨。

赏识是和教育引导连在一起的,不能仅仅是赏识而没有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或令对方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全面地觉醒。一个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是启动这些的原动力。

从孩子最优秀的地方入手,让孩子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会感到卑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坚定对自己的信心。

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孩子最好的生命贺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