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听话的孩子,要孩子听话,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观念。听话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长大后执行力强。但“听话”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孩子的苹果

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相关阅读

教育孩子老爸难,还是老妈难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总是会出现教育不统一是很明显的,一般都是家长之间的相互不满意,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们最合适的处理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场景

“乐乐爸,你的报纸等会儿再看,来,先帮我把奶瓶洗一洗。”女人说。

“哦。”男人应,眼睛却不离开。

“你看完了没有,快来洗洗奶瓶。”女人催促。

“好了好了,来了。”男人终于来到厨房,开始洗奶瓶。

“光用水冲不行,要用瓶刷这样仔细刷,来回刷几遍。”女人手把手地教男人。

“唉!”男人有点儿无奈。

妈妈说

“白天在单位工作已经有很多烦心的事了,回家还有一堆事要做。给宝宝洗澡、喂奶,哄他睡觉;然后要洗奶瓶、洗衣服,一边做事一边还要注意宝宝睡觉的情况……我是忙得团团转,老公却还是悠然自得,或者说,比过去更悠然自得。一份报纸总也看不完一样。叫他帮忙洗下奶瓶,他又洗不干净,叫人不放心。唉!当妈难啊,当上班族妈妈更难!”说起带宝宝的事,乐乐妈满肚子的苦水。

爸爸说

“说实话,面对这个娇嫩无比的小家伙,我总是有点儿犯怵,怕伤到他。每当我努力练习的时候,又往往被乐乐妈批评,太打击我的积极性了。许多事情,不是我不愿意承担,不是我要靠边站,实在是插不上手。与其做了不能达到标准,徒增烦恼,不如把这些养育的工作留给更精于此道的乐乐妈,我就负责自己更擅长的,但她对这种想法不能理解。”乐乐爸也是一脸无奈。

妈妈难当:事业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之下,心理容易失衡

很多妈妈抱怨,爸爸们说自己也照顾了宝宝,可他们中的大多数,最拿手的事就是“抢夺胜利果实”。当我们照顾宝宝吃喝拉撒,忙得团团转的时候,他们总是笨手笨脚插不上手;等到我们把宝宝尿布换好,洗得白白、喂得饱饱之后,他们却比谁都更快地凑上去亲宝宝,跟宝宝逗乐。而且,他们还以事业的理由去做各种工作和非工作事情,以此“逃避”家庭责任,我们却没有任何借口说因为工作忙而不管孩子。幼儿教育

累,不算什么,妈妈原本是累并幸福着,无论多么辛劳,只需宝宝的一个笑容一个抱抱就可以抵消,只是,令人气恼的是,一些老公还有诸多牢骚,抱怨老婆大人眼中只有宝宝,没有男人;或是抱怨老婆大人自从升级当妈,就变成了不修边幅的黄脸婆,再也不“女为悦己者容”了。

更大的压力来自职场,当妈了,不能经常加班,随时出差了,失去了很多为公司立功的机会;老板渐渐不再委以重任,升职加薪的机会立刻减少了许多,一些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女性,甚至会因此失去工作。早期教育

有人说,那就不要工作了嘛,如今的全职妈妈也不少。的确如此,可是有不少妈妈是被迫成为全职妈妈的,比如生完宝宝,产假满了,工作也没了;比如过去的工作需要经常性出差应酬,这与当妈妈的角色相冲突。而且,即便是因为老公“很有米”而主动成为全职妈妈的,仍然会感到妈妈难当,因为她的世界从此少了一半的精彩。

爸爸难当:养一个既富且福的家不容易

当妈妈声称“当爸爸比当妈妈容易多了”的同时,爸爸却也在苦闷地大喊:“男人哭吧哭吧不是泪”。

不结婚的男人长不大,结了婚没当爸的男人仍然长不大,因为尚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责任感。只有亲眼见证了老婆肚子上的奇迹,见证了宝宝的一朝分娩、呱呱坠地,男人才真正开始有了当男人的自豪感,有了养家糊口的压力。

当妈妈全部精力放在宝宝的吃喝拉撒、一颦一笑时,爸爸也许正在为要不要换工作天人交战:“我真的很讨厌这份没有创意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工作,但是,宝宝要吃喝玩乐,要上一流早教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这将是一张长长的账单……工作是不能随便丢的呀!”早教网

有经济学家说,房价是由丈母娘决定的,因为丈母娘都希望女婿有房子。我们也可以说,车价是由新生宝宝决定的,许多的私家车都是为了迎接宝宝的诞生而购买。看着老婆日渐隆起的肚子,准爸爸盘算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让老婆挺着大肚子去挤公交车!将来宝宝出生了,要亲自驾车带他去郊外玩!可是,要挣回房子、车子、票子,容易吗?

为了给老婆、宝宝一个既富且福的家,有个温暖稳定的后院,爸爸必然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职场的冲锋陷阵上。在社会上无论有多么委屈和备受煎熬,爸爸回家也是道不得,一定要扮演坚强老公强老爸的角色,这对他们来说,也颇不容易呢!

换位思考:男女有别决定了爸爸妈妈扮演的角色不同

“妈妈难当”更多来自切实的身体感觉

从怀胎十月的艰辛,到痛不欲生的分娩,再到哺乳和养育,其中的酸甜苦辣,做过妈妈的都深有体会。特别是宝宝1岁之前,晚上睡个好觉都成了奢望,更不用谈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关注自己了。幼儿教育网

传统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时下,肩挑工作和养育宝宝双重担子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既要主内又要主外,不仅要把家经营好,在社会上也要拼搏,同样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

“爸爸难当”更多来自精神上的责任感

在男人眼里,“好爸爸”并不一定是给宝宝喂奶、哄宝宝睡觉、帮宝宝洗澡、给宝宝换尿布,这是妈妈该做的事。他们深信自己能在宝宝成长的道路上,在宝宝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育上,在宝宝的社会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虽说都有职场的压力,但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仍是客观存在的。养家糊口的重担在大多数家庭中仍然主要是在爸爸身上。

其实,爸爸在宝宝的成长中也是肩负重任的,随着宝宝摆脱奶瓶、尿布,爸爸会开始慢慢登场,扮演给宝宝引导和力量的角色。宝宝的将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有没有好的性格和能力?怎样才能让宝宝更好地适应社会?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导宝宝、鼓励宝宝……在这些问题上,多数的爸爸是尽心尽力的。而这些问题的难度偏偏又很高,爸爸只能自己去努力探索。早期教育网

当爸当妈都不容易!妈妈调适不平衡的心态,爸爸也不要抗议。无法否认,爸爸、妈妈都在为养育宝宝而努力,只不过大家承担的工作不同,遇到的难处不同。如果大家不能换位思考,习惯于彼此指责,加上忙碌中沟通太少,就无法真切地体会对方正在做的事和正在经历的“难”。

扬长避短:培养出色的宝宝,营造甜蜜的家

有调查研究表明,宝宝5岁前,妈妈对宝宝的影响力高于爸爸近20%;到了小学三年级后,妈妈的影响力就会下降,而爸爸的影响力则逐渐升高;初中以后,爸爸对宝宝的影响力就超过了妈妈的影响力。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跟宝宝早期更多需要生活照顾,而渐渐长大则十分需要精神引导有关。

身为女性,妈妈往往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显得更沉静、更精细,更能处理日常生活中琐细的事情。加上小肌肉群发展得比男性好,女性做起精细的动作,比如照料宝宝的生活起居等,相对得心应手。

作为男性,爸爸往往更有大局感,更多地从大局看问题,而不十分看重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小事上往往是“差不多先生”的水平,只要大体ok,妈妈不必要太苛责。而男性的运动能力常比女性强,那么,就让爸爸负责宝宝的体育锻炼和外出探险游玩吧。

本网站记者总结 :在宝宝成长的某一阶段,妈妈或是爸爸需要做不同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当爸爸们和妈妈们停止抱怨,换位思考,就能够开始理性地去思考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扬长避短,各显身手,培养出色的宝宝,营造甜蜜的家。

盲目比较:孩子多元成才的杀手


孩子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走出黄土地、进城吃商品粮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人生梦想。改变命运的途径也变得多起来了。在他们面前,成功之路有很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处于多元社会环境中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宽松,反而得到了孙悟空的紧箍咒,父母天天在念咒,让他们头上的箍子越来越紧,让他们的头越来越疼。

四川雅安名山县黑竹镇一对卖豆腐的中年夫妻,在相隔不到40天的时间里,先后皆是全身抽搐而亡。侦查出来的死亡原因更是令人震惊:竟是他们十分宠爱的13岁的独生子下毒(用红小豆熬“毒鼠强”粥)所致!

云南大学生物系马加爵三天内杀死四名同学,令世人惊诧!江西医学院薛荣华用水果刀致同学两死五伤。河南一个13岁的孩子带着一帮同学,为了争一个小女孩,到广场群殴,致使一男同学被打死。

深究背后的真相,这些孩子中有的是很优秀的,他们是别人眼中的骄子。可是这些孩子为何变得如此脆弱?如此不珍惜别人的生命,也忽视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的父母不好吗?并不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克己守礼,可是自己的孩子却如此失败。这是为什么?

其一,在工作压力之下,家长们披星戴月把更多的时间和心血都花在了工作上。

其二,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今天指责孩子不如张三,明天说孩子弱于李四,后天……总之,孩子的长处没有被发现,使孩子失去了信心。

其三,很多家长抱有强势心理,认为孩子做得差,总是对孩子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于是乎,成绩与品行都日益下滑。

其四,不少的家长思想偏激、过激;嫉妒心理较强,习惯于盲目与别人攀比。强于别人时,往往看不起别人,自傲自大;不如别人时,妄自菲薄,仇恨别人,想方设法设置障碍(讽刺、诬告、恐吓、打压等);教育子女常常是力不从心,却把一些所谓“为人处世”的东西展现在孩子面前,当然孩子也不会信服。

其五,教育子女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已经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可他们还不以为然,自以为是。

一位校长问我:“你说家庭教育作用大,我的父母没有文化,当年就没怎么教育我,我照样考入大学!校长当了几十年,带过多少优秀老师和同学,可是,我自己的孩子不听我的,没有走进大学校门,我多么尴尬!”

在回答校长的问题之前,我先是笑着问:“也许你的父母讲不好教育的理论,然而你记得他对你有哪些难以忘怀的影响吗?”

听了校长的回答我接着说:“你看,你的父母从小就告诉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黄土地,进城吃商品粮,只有读书,没有他途。那时候,你有别的选择吗?”

“没有!”

“是的!别无他途!此情之下,你是如何做的呢?三更灯火五更鸡,借着月光去读书。不是吗?”

校长,流泪了……

在多元的环境下,还用单一的成才要求给孩子戴上“紧箍咒”,孩子剩下的也只有疼痛,只是这疼痛不仅疼了孩子,更让整个社会为之心痛!

不少家庭说:与孩子沟通难,孩子不听话。家长无可奈何,有的干脆放弃。我经常讲,功到自然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锲而不舍,金石为开。不放弃,要有希望才能够成功;放弃了,就永远不能成功!

其实,家庭教育不是说家长必须要通晓多少教育理论,而是看家长如何做。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安徽皖南山区一家走出五个高材生,可父母都是文盲,核心是父母用出色的行动、坚毅的性格影响了孩子,感动了孩子。孩子一个个都十分用功,用最好的成绩报答了父母。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哑巴妈妈从野地里捡回一个遗弃的娃娃(其家中还有五个孩子),精心关爱,用行动教育,最终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出国留学,在日本定居……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感恩不尽,说啥也要把哑巴妈妈接到身边去享享福,可是,哑巴妈妈不同意。伟大的母亲,仍在以行动感化着世界。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3岁的强强是个很个性的小男孩儿,在众人面前爱表现,对大人的批评,高兴时会接受,不高兴时会大声抗议。一位开办幼儿园的朋友认真地对强强爸爸说:“你这孩子可得好好教育了,要不,你会害了他。”理由是,太个性的孩子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也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话。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与坏,可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

那么,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记者采访了我省的两位儿童教育专家。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听话的孩子方便管理。这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更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吧。

这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自身经验不足,需要成人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来,孩子如果“听话”也许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

另一方面,孩子不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处处听话,自己就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更没有自身经验积累的机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相对降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如果还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成人的,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反抗成人的管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家长合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把“听话”与叛逆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太听话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强强爸爸的朋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孩子的培养,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实际上,我们这里的“听话”,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那么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独特的个体,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对象,允许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与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为的独立是孩子长大、成熟的标志,并不意味着孩子与你作对,非要不听你的话。

第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长大后实现大人未完成的心愿,这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说:“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但在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孩子会很重视你的建议,合作关系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许孩子与成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论。让孩子参与家庭或学校里的重大事情决策,这是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会重视父母的建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凡事与父母沟通、充分与父母合作。

第五,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脑子里逐渐建立一个行为判断标准,孩子按照这个标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如何教育太听话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与生性活泼、叛逆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静、听话、乖巧。这类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他们太内向、太顺从、太娇气,缺乏独立意识和探索能力。

那么,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

对于生来听话、乖巧内向型的孩子,首先要允许他的个性存在,不要强求改变他。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生活本领时,确实需要大人的照顾和帮助,父母一定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为了锻炼孩子,而不顾及他们现有能力而让他们自己去做,长此以往又会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人格。

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环境影响孩子,使之成为一个既听话又讲道理、既文静又活泼、既乖巧又有独立性的孩子。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急不得,也急不来。

专家建议:

(1)鼓励孩子大胆触摸家里的物品。将危险品、不能动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让孩子去触摸,如电话、电视机、电脑、音响、手机等等,只要孩子有兴趣,不要限制他,让他去学习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2)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扬和支持孩子的主见,并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3)不轻易批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一般不指责他,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

(4)不溺爱孩子。乖巧、听话的孩子,如果太溺爱,就会有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毛病”。

做事有条理的孩子长大易成才


【父亲篇】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

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要比那些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首先要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①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

②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③举止文明,不讲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

④诚实守信,说真话、讲信用;

⑤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⑥穿戴整洁,讲究卫生;

⑦按时作息,上学不迟到、不早退;

⑧遵守交通规则;

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

从幼儿时期,我就经常给宝宝灌输这些行为规范,天长日久,孩子就形成了习惯。

我向来认为“做事先做人”,做好了人就可以善其事。这个“做人”,就是说一个人要有一个好的行为。

依依不到6岁时身高已经超过1.10米,可当时我尚没有对这个“1.10”有什么特别的关注,在我看来,那只是个普通的数字,标志着孩子又长高了些。直到有一天下了火车被拦在了出站口,才猛然惊悟:我的孩子该买票了!

掏钱补票,拿到了一张半价的儿童票,我心里真是说不上什么滋味。可女儿早已喜形于色,蹦起来从我手里夺过了那张属于她的车票:“噢,我长大喽!”我一愣:长大啦?是啊,这张票是她独立走上人生旅程的开始,从此她就要有一张自己的车票了,再也不是父母的“随带品”了!

拉着依依的手走出出站口,我内心竟有了一种失落感。孩子体会不到我此刻的心情,她兴高采烈地扬着那张票,一边走还一边喊着:“我也买票了,我和爸爸妈妈一样了!”那是成长带给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自第一次补票之后,女儿记住了自己坐车需要买票,每每出门,总要问一句:准备为我买票的钱了吗?即便是坐公交车,即便没有人要她买票,她也总是主动向投币箱内扔进一枚硬币。

记得有一次坐的是小公共汽车,售票员是一位一脸慈爱的中年妇女。女儿高高举着两元钱递给她,甩着清脆的声音说:“我跟爸爸的!”她看了看女儿,笑着说:“你不用买票,等长大了再买吧。”说着只接过一元钱,还没忘了夸女儿懂事。可受了表扬的女儿并没有表现出高兴,她执著地举着那一元钱,依旧清脆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我坐火车都买票了!”直到售票员拗不过她收下了她的票钱,她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我买车几年了,大多时候就在楼下停着,无论是上学还是逛街购物(游玩),依依从来都没有要求我送送她,有时我看天气不好或者时间来不及主动提出送她,大多时候她都推却了:“爸爸没事,我自己坐公交去行!”看着邻居的孩子上学放学车接车送,不坐爸爸的车不出门,我就自豪于我那懂事、自立、坚强、能吃苦的好女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最早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品质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习惯。

生活中我和依依经常做些“善小”之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残障人主动让座;见面主动打招呼,微笑问好;碰撞他人,主动说声“对不起”;主动关闭公共场所的水龙头、长明灯。这些举手之劳的“善小”之事,为孩子一点一滴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孩子有时比我做的还要好。

孩子的未来成功与否,其实往往就决定于小时候那些并不起眼的行为习惯上。

【女儿篇】

爸爸光顾说我的好习惯了,可他却忽略了我曾经有过的一个严重的坏习惯———懒惰。

那是2007年我从大连转学到沈阳读初二时,可能是因为换了新环境的缘故,到了新学校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和同学玩,啥也不想做,同学关系倒很不错,可由于那段时间很少看书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更主要的是那段时间,爸爸和我共同制订的阅读计划都没有实施,读书笔记就更无从写起了。

爸爸得知情况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我哭着写下了悔过书,认为是惰性这个懒虫害了我。随后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惰性,但如果任其发展,那将一事无成,要想学到知识练到本领就必须克服惰性。”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很快就克服掉了惰性这个坏毛病,奋起直追,不仅学习成绩上来了,我的生活也更充实了,日子过得也更开心了。现在的我又是那个学习勤勉认真,干家务任劳任怨的好孩子了。

我这“好孩子”还有一个爱打抱不平的习惯呢。

由于自小受爸爸的影响,我充满着正义感,遇到不平的事就想管。在大连读初一时,有一次乘公交车,因为阻止不排队往车上挤的人,险些挨揍。在大连乘公交车,人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自觉排队。这也是美丽大连的一道风景,我和爸爸从未破坏过这道风景。但人总是不一样的,不排队往上挤或插队的现象总是有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爸爸出面制止,大多数自知理亏的插队者都默不作声,但也有些人不服气甚至要动手打爸爸这“多管闲事”的人。

有时遇见此事,还没等爸爸管呢,我就管上了,当时不满10岁的我上去扯那个没排队往车上挤的人,那个大人把我扒拉到一边。后来,爸爸告诉我,有正义感是好事,但是也要量力而行,有些成人的非正义行为,以我当时的力量是管不了的,因此我可以不去那样做。后来我也学“乖”了,再打抱不平的前提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