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流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直到今天,体罚孩子仍是许多父母的“法宝”,甚至还有父母将其奉为至理名言。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的确,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和品德培养时应该严厉,但通过打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却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孩子如果经常挨打,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会后,别人相处时会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就瞒,能骗就骗。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长,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都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

所以说,打骂孩子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显而益见,不仅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更会让他们子的内心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情会变得麻木,并且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另外,遇到挫折,还可能选择离家出走的方式解决,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知道,没有人是天生什么都会做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爱心和理解,打孩子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扩展阅读

体罚孩子带来哪些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重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逃夜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焦虑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焦虑不安。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不是细心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简单地痛打一顿,使孩子总担心自己不能使父母满意而又要挨打,异常紧张,焦虑不安。结果,离父母的要求反而更远。

犯罪有一个孩子,父母自幼就盼望他能成才,可他贪玩,成绩差。有一次旷课看电影,被父亲知道,狠揍了他一顿。他认错了,父亲还不住手。被打之后,他一肚子委屈,憎恨父亲。他暗暗下决心:

父亲越打,我越玩。慢慢地,他走上了流窜、偷窃的犯罪道路。从这个孩子的变化说明,家长粗暴地打骂对孩子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医生,我认为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恳切希望每一位孩子的家长,今后再也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了。

正确看待孩子的成与败


幼儿追求成功的目的,在于取悦家长。所以,家长应及时给予表场和鼓励。否则,会使他们希望获得赞许的心理要求落空,产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他们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及时、正确的奖励,有时也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家长要观察幼儿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等不良心态。

当幼儿“失败”时,应多鼓励多督促,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技能,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提高自信心,使之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其树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任何不恰当的责备、数落、谩骂、鄙视都不可取,因为那样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体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打,是许多家长惯用的一种教育子女的方法。可是,你想过体罚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吗?

体罚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实行体罚,往往是家长非常气愤、惊怒、丧失理智、不顾后果的情绪状态下发生的,很容易打孩子太狠,甚至不择手段,以至于致伤、致残甚至致死。有一孩子因考试成绩不好被罚跪于夏季烈日下,造成皮肤灼伤。

体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完全失去上进心。体罚还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而感到活着没什么意思,从而走上绝路。

体罚会促使孩子学会撒谎。家长体罚孩子,孩子为避免皮肉之苦,就要想妙策进行自我保护。撒谎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而我们都知道,撒谎是许多不良品德的根源和庇护者。这意味着,体罚有可能间接导致孩子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体罚很容易把孩子逼上邪路。常受体罚的孩子,会感到家庭成员间关系冷淡,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到社会上寻求补偿,一旦受坏人引诱,后果不堪设想。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常受体罚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粗暴野蛮。孩子不能对家长报复,就把对象指向比他稍弱的小朋友,对人家施暴以求发泄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可见,体罚孩子会产生许多可怕的后果。家长朋友,当您再次举起手掌,抄起笤帚,或者罚孩子下跪时,多想想这些可怕的后果,您也许就会冷静下来,理智起来了。

孩子也有自尊,教孩子别伤面子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案例:

毛毛今年7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和邻居家小妹妹玩儿的时候,他总像个小大人,小妹妹很喜欢和他玩儿。

这天,小妹妹来家里做客。毛毛热情地招待她,并且骄傲地跟她说:“我很早就自己单独睡啦!一点儿也不害怕!”

“哦,好棒啊!”小妹妹用特崇拜的目光看着毛毛,这让毛毛很得意。

没想到,妈妈却说:“你还好意思跟小妹妹说,人家6岁都不尿床,你还尿床呢。”

毛毛霎时红了脸,他瞪着眼睛直嚷嚷:“谁说我尿床了,没有的事!”说完就跑出了房间。

给孩子留点面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错误不及时指正是不行的。因此,家长常常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希望孩子能改正问题。其实,揭孩子的短,看似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教孩子,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

当众斥责孩子,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倾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尊重他,这有益于孩子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中自信心会比较高,责任感也比较强,并且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家长很少意识到,那些不经意的话不仅伤了孩子的面子,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儿童时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大多数来源于家长和周围人的评价。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将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育孩子和保护他的面子并不矛盾

既然说要保护孩子的面子,那是不是就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醒纠正呢?当然不是。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善意的批评。

家长即使批评孩子,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进行,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损伤到大人的自尊而批评孩子。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通过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不能“随地”批评外,也不能“随时”批评。如在早晨起床、三餐饭前、睡觉前就不能批评孩子,避免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或睡眠。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天时”、“地利”,更要注意“人和”,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爱面子并非不正常,家长要正确对待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面子不是好的习惯。事实上,爱面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爱面子意味着孩子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一个表现。

孩子的自尊心和大人给予的尊重是分不开的。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一般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