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延伸阅读

幼儿语言发育中的6大问题


幼儿常见的语言问题有以下几种:

1.语言发展迟缓

某些幼儿因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听觉障碍、脑部功能不足,或后天生长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泪使得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比不上同年龄层正常的小孩,就称之为语言发展迟缓。针对这种小孩语言治疗的时机是早开始愈好。

2.构音异常

即幼儿说话时语音不清的情形。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幼儿语音问题。原因可能是幼儿口腔动作协调性、口腔灵敏度较差及语言听辨力不良造成。当孩子过了四岁,还有语言不清晰的情形时应尽早带孩子作语言矫正。

3.表达障碍

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言表达能力差;重复语言、口吃等。

4.听力问题引起的语言障碍

听的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占有极大的分量,听力差,自然地语言学习就会比别人慢。当父母怀疑孩子有听力问题时,都要尽早请耳鼻喉科大夫检查听力,确定听力丧失的程度。但毋论听力损失程度之轻重,在听力问题确认后,都应早期接受听能复健,促进语言能力之发展与维护。

5.智能不足者的语言问题

“智能不足”的定义就是指:儿童身心发展期间的智力功能低落,而且社会适应行为有不佳的现象。造成智能不足的原因有以几项因素:智能不足者属多重性的残障,不论在动作发展、日常生活处理、语言发展各方面会出现发展落后或方面都会出现发展落后或迟顿的现象,应尽早提供智能不足儿结合专业人员、医疗、特殊教育老师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早期疗育与训练。

6.自闭症引起的语言障碍

自闭症儿主要的困难在他们的语言沟通及社交能力上。明显的特征有避免眼神的接触、不理人、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大部分的自闭儿都缺乏语言沟通的能力,轻度自闭儿虽可以经语言学习的刺激而发展出口语能力,但是语言使用的能力还是不好,无法在适当时机说合宜的话,缺乏与人交往的动机,沟通障碍的问题也依旧存在。

不论幼儿面对的语言问题是什么都应该把握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接受专业人员的评估与处理是二大重要原则,才不至于延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

语言沟通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要件,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一切学习的成果,相信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都不会忽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影响深远的语言问题吧!

当下育儿理念中的三大问题


育儿观念难以逃脱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批判传统育儿中的误区,而我们时下的育儿理念就是完全正确的吗?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时下我们育儿理念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穷养?富养?你理解的对吗?

古语道: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因此,当代便有了一种叫做“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其实,“穷养”也好“富养”也罢,我们一定要明白其背后的真正含义。“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要养出孩子独立自主、克制物欲、奋发图强等特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自理,锻炼他的生活能力,还要从小培养他自立和受挫的能力。其次,要让他意识到,任何东西都要付出劳动才能得来,没有理所当然的索取。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不能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财富。最后,也要注重挫折教育,让他在不断碰壁中变得更成熟和坚强。

“富养”当然不是指锦衣玉食,山珍海味。真正意义上“富养”是要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得体的举止等文明的生活习惯。我们要在精神上“富养孩子”,条件允许的话,可带孩子去度假旅游和观看艺术展览,让孩子学会欣赏、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陶冶她们的情操。另外,可以带孩子参加适宜的社交,体会“修养”和“高雅”是人类文明追求和向往的,让孩子们希望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文明的先驱者。

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许多家长奉若神明的信条。然而,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什么是“起跑线”?进一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是起跑线吗?如果以此为基准,以学习数学、认字等技能培养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适的。但是却很少有家长反思,这种技能教育虽然或许能够帮助孩子进入好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但放在整个人生阶段来说,学校阶段的教育只是孩子人生的一小部分,学到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待人处事的人格养成,却远非学校教育能全部包含的。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诉求是不同的,因此,早教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在不同的时期给孩子不同能力的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家提醒家长,早期教育不是提前学习知识,而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适当开发智力是必要的,但学习知识并不是它的目标。0至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另外,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和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加深远,这是再好的早教方法都代替不了的。

营养元素的补充必不可少?

自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天起,他的健康问题便成了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人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一是婴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如何从婴儿时期慢慢健康长大让每一位父母殚精竭虑,是母乳喂养还是选择奶粉?是用纸尿裤还是传统尿布?什么时候为孩子添加辅食?……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爸妈们绞尽脑汁,反复斟酌。食物的选择、营养的搭配、疾病的预防……无一不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

由于孩子在出生后发育较快,单单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素并不能完全保证身体成长所需,所以父母都会额外为孩子补充营养制剂。姑且不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花销,从营养药品的选择上,就已让各位爸妈眼花缭乱,容易“听风就是雨”。

在此,专家提醒父母,为孩子补充营养素并不是多多益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问题已很少见,但有些特殊营养素缺乏问题依然影响着宝宝们的健康,这些统称为“隐性饥饿”,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它们对宝宝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又很容易缺乏的营养素。维生素A对促进视觉发育、提高免疫力、促进骨骼牙齿生长、增强机体造血功能等方面意义重大,如果缺乏会造成夜盲症、干眼症、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易发贫血等问题。维生素D可以使钙质更容易、更快速地被吸收,促进骨骼钙化以增加强度,并且还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也就是儿保医生建议宝宝从出生15天起每天一粒伊可新并坚持到3岁的原因。伊可新AD同补,营养均衡,配比科学,宝宝身体健康,父母们也更加安心。

而对于其他营养素如钙、铁、锌也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较易缺乏的,需要科学合理补充。

小细节成就教育孩子的大问题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个人感觉这样话有错误的一方面,不注重细节的人怎么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从小事到大事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家长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点。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工作太忙了,真没时间教育孩子。可是,正是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多教孩子,所以我们才更应该想办法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变成优质时间。幼儿教育

和孩子在一起时,应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他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比如,一起等公交车,就让他拿一本他喜欢的书,父母可以讲其中的故事给他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出门,他就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时间积少成多,知识量也就会慢慢积累起来。早期教育网

带孩子参加朋友的聚会,一般在那样的场合孩子是不会为大人关注的。可是,这样必然使得一边的孩子感觉如坐针毡。这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他适时参与进来,或者让他去照顾比他小的小朋友。当然这种安排是有意识的,是有指导的教育……

其他的还有很多,例如:在洗澡时,我给他讲生命与水的故事,给他讲关于卫生的常识,和他玩纸船;在临睡前,给他讲童话故事,让他闭上眼睛,给我讲述白天他的见闻,还有他脑子里的故事;在火车上,把车厢变成大课堂;在他安静的时刻,在他走路的时刻,在他等待的时刻,在他吃饭的时刻,在他购物的时刻……幼儿早教

本网站小编总结 :暂且不说别的事,就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就可以完全的体现出这样一个观点,相比家长从上面多介绍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家长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好好了解一下怎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完美的。

发掘孩子才艺潜能留意3大问题


关心宝宝的潜能发展,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适当地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就有可能把它扼杀在摇篮中。以下是培养宝宝艺术潜能时需要父母注意的:

不要将宝宝的艺术潜能简单定位

即使宝宝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宝宝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过早地、简单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往往会造成宝宝片面发展。

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

许多父母往往追求宝宝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使宝宝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艺术潜能,要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可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

培养宝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位3岁的孩子能背许多唐诗,还会背乘法口诀,但老师拿着一样东西问他:“这是什么颜色?”他却摇头说:“不知道。”大多数家长总希望通过早期教育使孩子更出色。于是,不少家长早早地就让孩子识字、算术。还有家长让孩子背诵唐诗、圆周率,认为孩子背得越多,就越聪明。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听不懂,以后早晚会懂啊!早一点引导他,可以学得更快”。

但有关专家认为,孩子应该学符合自己年龄的知识,不能“拔苗助长”。相信很多家长会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一些高难度的知识,但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儿童会在不同年龄很自然地吸收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必刻意灌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