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为什么养孩子那么累,因为你踩了这7个雷”,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你如果去问中国的夫妻为什么不生二胎,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养不起呗”。怪事了,中国几十年来人均GDP增长了100多倍,为什么一对夫妻养一个孩子都那么吃力呢?

以前,孩子多家长少,整体贫困,家长忙着生计,孩子一天天长大;现在,孩子少家长多,条件改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依然抱怨“太难带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背后巨大的“隐性成本”,看完之后,你就知道原因了。

中国爸妈养娃累,主要体现在这7个方面

对孩子期望太高

在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从未生、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上大学、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还有孩子。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关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育儿生活,会轻松很多。

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父母,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娃儿。

而中国家庭的典型景象,却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是一间公司,原本爸爸妈妈自己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等,于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是股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妈妈,连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听凭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劳心劳力,矛盾丛生。

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们不买,会不会被笑话很穷?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别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常常以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准则、指南。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相信爸爸妈妈们能看开这一点,育儿之路上的劳心劳力,又会省去很多。

对孩子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兴趣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爸爸不参与带孩子,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工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作者:未知

zj09.com小编推荐

宝贝为什么模仿你


当你喂小宝宝吃饭时,把小勺递到他面前,宝宝自然地张开了嘴,等着品尝美味。那么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张着?你们俩谁先张开嘴?到底是谁在模仿谁?

宝宝在模仿中渐渐成长,你呢?模仿带给你什么?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获?

当你喂小宝宝吃饭时,把小勺递到他面前,宝宝自然地张开了嘴,等着品尝美味。那么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张着?你们俩谁先张开嘴?到底是谁在模仿谁?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艾普·迪叶特斯特辉解释说:"在4/5的情况下是孩子看到伸过来的勺子后先张嘴,然后父母才模仿孩子的动作;余下1/5的情况是父母先演示,孩子再模仿。"

这个简单的喂饭的例子说明了,模仿不是单向的,模仿其实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间的交流的一种方式。

模仿——我的爱对你说

艾普教授告诉我们:"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人也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和获得认可、接受的愿望,而模仿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愿望。"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项研究结果,就是在很小的婴儿面前做吐舌的动作,宝宝也会模仿。你们也可以和自己刚刚出世的宝宝来做一个特殊的游戏:爸爸或妈妈在宝宝面前做出亲吻的嘴型,看看宝宝是否也会模仿出同样的姿势。有研究者在刚刚出生不过42分钟的婴儿身上就观察到了这种行为。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开始就通过模仿互相交流。你可能会感到,当孩子模仿你时,你的面前似乎有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孩子也做什么。当然,这种模仿也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抽烟,观察手是如何在嘴前往复的,他或许会用一块积木代替香烟来模仿你。

不管他模仿你抽烟的动作让你感觉如何,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愧疚,但孩子在模仿你时毫无恶意。他模仿你,是因为父母是他的偶像,他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你的孩子毫无保留地信任你。当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他同时也抱着你,贴在你身上向你表达他的爱,如同你对待他一样。

模仿——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6个月的婴儿得到一面小摇鼓的话,他会立刻意识到,他不仅可以将他攥紧,也可以松手扔掉。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抓住东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而宝宝突然意识到,他可以"有所作为"影响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非常热情地练习,将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例如当你把礼品纸揉成一团发出声音,孩子会好奇地学着尝试,是否他也可以用手和纸制造出同样的音响效果。

慕尼黑马普研究所研究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小组成员艾儿丝纳博士说:"婴儿在9个月到12个月大时达到模仿的高潮阶段,此时他们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们成年人会知道其他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进了厨房,就会推测他去那儿是有目的的。"那么孩子呢?她和同事一起研究2岁的孩子是否同成人一样思考。最初的结果表明,孩子会对模仿事物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大人若是像孩子一样把玩具塞到嘴里的话,孩子先是很吃惊,但他们并不去模仿。"知道了这一点,下次你逗孩子玩时可别被那聪明的小脑袋瓜取笑哦。

模仿——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如果孩子因为肚子痛而整夜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父母的情绪通常会有些烦闷,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宝宝这时冲着你们笑,所有的父母都会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疲劳被笑容驱赶得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父母在模仿孩子的笑时,大脑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传输了愉悦的信息,立即分泌出营造快感的激素。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原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的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模仿——你说我也说

父母在和小宝宝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儿语",他们改变了通常讲话的节奏,几乎是像唱歌一样和孩子们说话。而且语速相对缓慢,句子之间停歇较长,经常重复所说的和所做的。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方式进行交流,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就会发现宝宝在"密切注视"并"回答"你,尽管他可能还不会说话。宝宝大一点后模仿的能力更强了:比如他还不会说话,可已经能学着你们拿起电话听筒煞有介事地"打电话"了。孩子每一次模仿的尝试都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同时加强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联系。

模仿——时间停止,生活继续

对于新生的婴儿来说,不存在昨天或明天,只有现在算数。当你给孩子穿衣、洗澡、哺乳时,对他重要的只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在宝宝观察你的时候,望着他,用二三分钟来营造一个小小的永恒,一段美妙的时间。而且你要将动作的节奏调节到宝宝的频率上来,"慢动作"有时候恰好是合适的速度。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的时间感和记忆的形成。

当然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的时间观念也至关重要:有的父母全天候24小时为这个小小的大人物服务,忙得焦头烂额,担心自己支撑不了多久。宝宝却有能力让你坚持下去,就像他自己一样保持旺盛的精力:不停地挥舞手臂,趴着时不断向前爬,可能只为够到一只红色的球或毫无目的。孩子的这种耐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恰好是父母也应当效仿的。孩子可以引导你,尽全力去生活,日复一日。

“穷养与富养” 父母必学这四招


【导读】:21世纪,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屡见不鲜,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就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对他们十分溺爱,导致现在的孩子毛病多多。各位家长尝试穷养孩子,自己适当偷懒,既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会给家长带来麻烦。

现如今,被冠以“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星二代、文二代”等某某二代头衔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的父母不是资产雄厚,就是高官、明星、著名文人出身,所以他们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并被父母给予了厚望,理所应当地上贵族学校、穿名牌服饰、吃山珍海味、开豪华轿车......今年震惊全国的“李某某”案值得许多富裕家庭的家长深思:对孩子“重物质条件、轻素质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对吗?答案只能是因人而异。

与之相对,有这样一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说,穷苦人家的孩子懂事的早。这句话,如果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讲,就是讲,要让孩子适当吃吃苦头,才会懂得珍惜和节约。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穷养儿子富养女“。意思是说:如果养的是儿子,就要刻意让他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从小磨练他的意志,以备将来他能承担应尽的责任,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养的是女儿,就要尽可能地为她营造一个富足舒适的成长环境,从小让她对高质量的生活耳濡目染,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品味,不易被蝇头小利所诱惑。

这里所说的“穷养”,和上文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差不多。并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不是像南京“鹰爸”那样,对孩子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是不一味满足孩子,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生活中,让他吃下苦头,从而懂得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需要好好去珍惜。

具体说来,“穷养”孩子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穷养孩子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孩子出生,父母就不给孩子搞特殊待遇,把他/她置于和同龄小朋友一样的普通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更早的学会独立生活,从而更早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二、穷养孩子能够让孩子更加真切的体验挫败感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父母不借用自己的物质条件与人际关系去帮助他,而仅仅让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难,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经过失败的洗礼,他们能够真切的体验各种挫败感,从而拥有坚强的意志,未来也将走的更远。

三、穷养孩子能够让孩子具有更强的交际能力

在艰苦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在富裕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能体会人间疾苦,他们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更加富有爱心、同情心和友善心,婴儿能更快的融入别人的圈子,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穷养孩子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被富养者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认为家里的条件很好,不需要为家庭、为社会做什么了;而穷养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本身拥有的物质财富并不多,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他们的责任感也逐渐增强。

既然“穷养孩子”好处多多,家长们为何不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呢?或许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接下来,我就给各位家长支几招“穷养孩子”的方法:

一、教孩子学会控制,懂得节俭和适度消费

再富有的家庭也经不起肆意挥霍。父母所拥有的财富都是他们辛苦所得,孩子如果还不能为家庭做贡献,也不要浪费父母的心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需要父母好好引导,教会孩子,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不要铺张浪费,在购物消费的时候,也要依据自身家庭情况,来适度消费。

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今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社会,不管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分内之事,孩子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就把他们划出这个圈子之外。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穿衣吃饭、独立完成作业、做简单的家务活等等,家长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做不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对他的成长更有利。相反,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让他们做,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养成惰性,一味地依赖父母。

三、留有余地,不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

现在对自己孩子百依百顺的父母比比皆是,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小到孩子犯错不纠正、骂人打人不教导,大到杀人放火包庇,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绝对是社会的“毒瘤”。所以,父母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不做社会道德不容、法律法规不许的事。

四、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十根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何况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有时候难免会犯错,这时候,你不能用成年人的要求来约束孩子。你要忍受他们的不完美,你要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每个孩子总有他的过人之处,只不过你没有发现而已,只要你擦亮眼睛,多多观察,好好引导,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让你骄傲的好品质。

21世纪,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屡见不鲜,或许是因为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就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对他们十分溺爱,导致现在的孩子毛病多多,父母又反过来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不是那不是,这样的恶性循环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怎样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呢?就需要各位家长尝试“穷养孩子”了,自己适当偷下懒,改变一下方法,既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会给家长带来麻烦!

这八类妈妈养出的孩子能成大器,有你吗?


教育孩子对每个当妈妈的人来说都是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功课,虽然每个孩子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个妈妈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虽然过程也许有所不同,却不难发现真正优秀的妈妈一般都具有以下某几种或全部的特点:

1.有趣又有点孩子气的妈妈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才知道他们的世界和你的不一样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一点孩子气的妈妈总是会格外受孩子们的喜欢。

小区里就有个90后的妈妈,每次看到她和她三岁的孩子在一起时,总会觉得特别欢乐,虽然年龄差距这么大,可那位妈妈完全没有大人的架子,反而会跟着孩子蹦蹦跳跳,小区里的孩子都喜欢跟那位妈妈聊天玩耍,更别提她自己的孩子了,俨然是相当自豪有这样一位有趣的妈妈!

你看,孩子的自信有时候就这么简单的建立起来了!

另外悄悄告诉你:当孩子哭闹你又束手无策的时候,你也可以蹲在地上和孩子一起哭哦,然后你会惊喜的发现:你这样做时,孩子不仅会停止哭泣,还会反过来安慰你呢!渐渐的也就变得更加懂事啦!

2.尊重孩子

孩子是依你而来,却不是你的财产

关于这一点,只想说一句:请让孩子独立,不要做包办妈妈,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3.不攀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不要总在他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

绝大多数的父母其实心里是非常清楚攀比对孩子是很不好的,小编也明白要做到不攀比真的很难,谁叫人性中天生就有“嫉妒虚荣”呢?

可是很难并不代表做不到,不管别人如何炫耀自己的孩子,你只要微笑听着就好,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相信他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那就够了!

4.经常微笑

爱笑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太差

你知道吗?有一项研究表明:当妈妈经常对孩子微笑时,孩子会变得更勇敢哦!所以每天起来记得对着镜子拍拍脸,不管心情如何一定要让自己露出微笑哦。

5.说话算话

诚信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这一点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家长在孩子吵着要买某一样东西时,家长往往会为了安抚孩子承诺下次再买,亦或者为了让孩子多吃口饭,答应孩子吃完就去买冰淇淋吃,家长没当回事,孩子却认真了!所以为了不要打碎孩子对你的信任,如果你答应给孩子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也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诚信的人!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做不到的事情又如何强求孩子?

6.善于沟通和倾听

你知道吗?99%的好妈妈都具备这一特点哦

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不管你在干什么请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孩子哭闹得时候请耐心安抚孩子。

7.经常鼓励孩子的妈妈

人的一生总会犯错,何况孩子

有一句话不是叫:孩子只是你的过客,而你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吗?所以啊,孩子一生的自信和勇气绝大部分都是从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中慢慢建立的。

孩子沮丧时,及时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平时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也要具体的表扬孩子!然后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棒!

8.有爱

在爱里成长的孩子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爱人

请保持心地善良,比如遇到乞讨的人给点小钱又何妨,也许人家真的需要呢?

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热情地伸出双手,努力成为一个受欢迎正能量的妈妈,那么孩子在你爱心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拥有优秀品格的人哦!

秩序感养个乖孩子


秩序感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它也是人生命中的基本情感需求,表现形态为安全感、归属感、格局感、时空感等。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表明:胎儿对秩序感就有了生物感应;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与脸部体现对称、比例均衡的人交流,从而获得秩序感,满足心理需求;3岁前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安全需求,当被置于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哭闹;5~6岁的幼儿时空秩序感已形成……幼儿期是个体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

值得爸妈注意的是,宝宝一出生就有追求秩序、创造秩序的基本情感需求,那么父母就可以充分利用幼儿与生俱来的秩序感,培养幼儿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学习习惯。

1、定时定点的饮食、睡眠秩序,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从婴儿时起,父母就要做到定时定量的哺喂,让婴儿满足生理需要,形成生物钟的同时,感受到饮食也具有时间和数量上的秩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渐渐地,幼儿便能自觉遵循自然的饮食秩序,获得良好的饮食习惯。

2、规律、有序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业有成的保障。刚刚牙牙学语的婴儿,没有学习任务,也不懂什么是学习。但这时却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好时机,父母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行为是有价值的。

如每天晚上,父母有定时看书学习的习惯,让孩子置身于学习的环境,感受学习气氛,或者每天定时和幼儿一起“看书”,教幼儿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幼儿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幼儿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都将有助于培养幼儿读书、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3、整洁的家居环境,培养幼儿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

整洁的,充满对称、均衡、节奏的家居环境是秩序在时空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在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中长大的幼儿,在情绪上都会拒绝杂乱和肮脏,会有强烈的秩序感、清洁感和格局感。

教育家们提出,人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20%取决于智商。习惯是情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们切莫忽视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应利用幼儿固有的秩序感,创造充满秩序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懂得节俭了?(元旦亲子专题)


前言:“节俭”一词似乎已渐渐的淡出了孩子们的头脑,现在伴随他们的多是阔绰,不差钱似乎也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孩子们不懂得节俭的呢?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花钱“大手大脚”

12月23日,是中学生聂彤15岁生日。在今年的中考中,她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被心仪的高中录取。生日临近圣诞节,为此她早就向妈妈提出申请:要请新老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好好聚一聚。妈妈很支持,但对她的500元预算提出质疑:“你们是中学生,过生日没必要花这么多。”母亲的劝导尚未落音,女儿却振振有词:“我请了10多个同学,准备去吃肯德基,一人三十块,不就得500块?我这还算省的呢,要是去吃好伦哥,还不止这个数呢!”想到女儿也经常去同学的“生日宴”,聂彤的妈妈不得不忍痛“随俗”,拿出了500元。

本周末,在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五层的乐酷游戏厅,记者看到五、六个小学高年级学生,问他们来这里玩儿一次大约要花多少钱,一个男孩满不在乎地说:“也就百八十块钱吧。”钱从哪来呢?“我有银联卡,爸妈经常会往里面存钱”一位11岁的孩子如是说。另外几个孩子也表示自己有银行卡。一位五年级的女孩还表示:“一百块钱两三天就花没了。”

孩子说,自己平时花钱很少有计划。所以生活上也常常是书包虽然没坏,新学期必定要买个新的;几十块钱的文具盒,一学期换两个;精致的笔记本只用了几页就提前“退休”;写错一个字撕掉一张纸,一个20多页的作业本没几天就只剩下两张皮;新买来的圆珠笔,有一点不好用,甩手扔到纸篓里;钢笔丢了不会去找,再买新的就是了;花一块钱买包干脆面,取出里面的卡片,面随手就丢掉了……亲子教育

北京一所中学高一的班主任唐老师对这一现象非常担忧:“孩子们花起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心疼。学校规定穿校服,学生们的鞋就成了‘名品展示会’。价格一般在400元~700元之间,上千的也不少见。除了被家长开车接送的,其余的学生大多会骑高档山地车上下学,价格在800元~1000元不等,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近,但为了摆‘阔’,也会骑山地车上下。”

采访中,大多数家长也表示,现在孩子在吃穿用玩上花费不菲。在近日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之后,记者感到“节俭”的观念,在中小学生的头脑中似乎还没占有一席之地。

家庭教育缺位

今年小升初,张韵凭借自己的实力,被北京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转天,爸爸兑现了当初对她的诺言——将iPhone2升级为iPhone4,那部完好的iPhone2便被丢到了家中的某个角落。价格在几千元的手机都能随手弃之,不值钱的小东西就更不在话下了。采访中,一位五年级孩子说:“爸爸给我买了很厚的一摞稿纸,有的我刚写了几个字,他就扔掉了。”另一位家长也毫不避讳地说:“就这么一个孩子,自己也能负担得起,只要他开心,我都会满足。”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学生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这一不良习气的形成,北京大学教师认为,这和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不该苛求孩子,家长们尚且铺张浪费,怎能要求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成人的行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学校教育缺失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希望学校能开展节俭教育,使孩子有意识地降低消费、爱惜财物。“教师对一个班学生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长对一个孩子讲效果要好得多。”家长谭女士这样认为。也有不少家长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费,也要教育他们不要攀比。亲子早教

但目前学校的节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则偶尔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活动,至于少花钱,学校老师讲得很少。北师大二附中的一位老师说,“现在孩子的个人意识很强,多数会说花多少钱、怎样花是私人问题,老师不应干涉。”地坛小学的一位老师也认为,尽管看到学生们勤俭节约意识非常欠缺,“但我们也不好直接去管,只能侧面提醒学生注意。”

记者翻阅了在北师大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一年级课本中有一点关于节约的内容“节约资源”,教孩子“节约水,节约电”;在六年级课本中有一节“不可丢的传家宝,节俭日里话节俭”的内容。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仅在一年级上册里发现了《悯农》,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没有涉及“节约”的内容,连《悯农》也没见到。有着26年小学语文教龄的高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文,和现代社会结合较密切。

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多是在“发扬传统美德”、“爱护地球”等大的主题中将节俭作为一个小点提出。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北京不少被认为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大都侧重在节能教育上。

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纵观现行的节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诉旧社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呼唤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停留在寻根之旅、忆苦思甜等上世纪节约教育的水平。这一模式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无法让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讲述国家资源有限,现在浪费了以后就没的用了,关注面过于宏观,对孩子的触动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见一斑,因此二者都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谈到节俭教育,北京海淀区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认为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笸箩,什么是针线包。如果现在的课文里再有这些内容,也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她建议,应该在课本里加进一些有时代感、有新意、与孩子生活很贴近、又容易被他们理解的涉及节俭内容的文章,而不是让孩子读完以后只是感慨一下而已。说到底,节俭教育必须入“心”。

一位资深的高中老师也认为,孩子浪费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费攀比不完全是虚荣心作怪,通过攀比亦可以获得自我独特的感受。她注意到,成绩不好又没有各种特长的孩子更喜欢攀比,他们的心里“潜台词”是,如若不这样很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仅靠高消费和浪费达去到引起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

也有老师认为,新时期的节约教育不能仅限于节能教育,应该将制止高消费纳入体系。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转变观念,化为行动。同时,还要将节约贯穿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朴实健康的校园风貌和师长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少诚市独生子女表现出花钱大手大脚,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也看出了现在孩子们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及其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但愿看了此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懂得让孩子学会节俭!

疑惑!你的宝宝为什么不愿上学


受教育是每个人人生的头等大事,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就能融入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这让他们在未来漫长的教育路上,能够走得更好。而有些孩子却连幼儿园都不愿意去,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的重要性

虽然孩子还小,可能并不明白那些大道理,但是父母还是可以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理解那样做的目的。比方说,如果父母想劝说孩子学习游泳,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不会游泳的话,将来如果遇到突然状况,就有可能会被淹死,有生命危险。通过讲解这一点,让孩子明白,会游泳是一项生存本领,学习游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孩子更爱玩

可能是因为上了学校,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觉得不自在,不能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因而不愿意去学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不能因为是天性,父母就丝毫不加以管束,玩可以,但是也要教导孩子适当地学习,可以选择看书、学习某项技能等;或者说,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话,孩子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也就不会对学校那样排斥了。

3.陌生的环境

在家里,孩子不管做什么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依靠,不管想要什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而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老师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孩子,为此就可能让孩子有了被忽视、被冷漠对待的错觉,从而不喜欢学校。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多地结交朋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集体,学会和大家一起相处,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感到陌生、被忽视,从而也就不会讨厌上学了。

当然,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成绩不好、不喜欢学校里面的老师、甚至也有可能是遗传因素的影响。面对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爸爸妈妈们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更正他们错误的想法。

这八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幸福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就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乐园,孩子未来成才有否,幸福与否,都跟他背后的家庭息息相关。

作为父母,我们都殷切希望孩子成长的更顺利,生活的更幸福,这背后就需要家庭这个温暖港湾的鼎力相助,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做孩子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呢?

看看下面八个好坏家庭的对比,看看你们是正能量满满的家庭?还是负能量爆棚的家庭?

好家庭:积极的对话,有效的沟通

坏家庭:消极的对话,沟通不顺畅

语言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最好工具,正能量家庭擅于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沟通使得所有人都心情舒服,亲子关系更加亲密。负能量家庭不懂得说话的艺术,把本该属于家庭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变成伤害人的软暴力,沟通一次次出现死循环。

好家庭:感到安全和舒适

坏家庭:感到紧张和害怕

家是什么?是筋疲力竭的时候,可以休息的驿站,是风雨无助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好的家庭让人感到自在温暖,无论在哪里,只要想到家,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斗志。坏家庭让人畏惧和不安,是那个就算心里再苦,也不愿回去的伤心地。好家庭会疗伤,坏家庭雪上加霜。

好家庭:很多赞美表扬

坏家庭:太多批评和职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每一次成功,都值得赞扬。好家庭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潜力和特质,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嘉奖,每一次回馈都让孩子信心大增。坏家庭喜欢吹毛求疵,对一个地方不满意,就全盘否定孩子,削弱孩子自信心,越发让他感到前途迷茫,孤立无援。

好家庭:经常表达爱

坏家庭:把爱藏起来

用语言表达心底的爱,本来就是最简单原始最增进感情的方式,所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达。好的家庭随时随地向孩子诉说爸爸妈妈有多爱他,让他感到他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被人珍视的。坏的家庭,把爱隐藏起来,拙于表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亲子关系不牢靠。

好家庭:教育孩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坏家庭:用怒吼,大呼小叫的粗暴方式管教孩子

孩子的行为表现,都无一不打上父母的烙印,你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以后为人处世的方式。好家庭会把身教放在突出地位,父母为孩子主动做出积极的榜样示范,供他观察和学习。坏家庭一言不合就怒气弥漫,父母通常霸道强势,说一不二,把孩子逼进死胡同,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好家庭:父母倾注时间,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坏家庭:很少互动

没有真心的陪伴,哪来的亲密无间?父母之于孩子,是有有效期的,过了这个阶段,陪伴的功效大打折扣。好的家庭,非常重视对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把亲子时光过得丰富多彩有意义。坏家庭常常牺牲亲子时间换自己的自由时间,成员之间除了吃饭,几乎处在零交流状态,尤其是爸爸们,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缺席孩子的童年成长。

好家庭:公开谈论自己的感受

坏家庭:感受和想法不能表达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唯唯诺诺,成为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人。好的家庭会充分开放沟通渠道,让孩子自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父母会乐于倾听,给孩子更多的建议和指导。坏家庭气氛阴沉,孩子必须唯父母是从,不准质疑和提问,孩子内心过得压抑,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

好家庭:鼓励为主

坏家庭:惩罚为主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难免磕磕绊绊,孩子犯错也是家常便饭。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失意时,伸出援助之手,鼓励他一步步克服困难,闯过难关。坏家庭崇尚武力,对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惩罚,孩子的内心慢慢被恐惧占据。

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养的孩子,以上八张图片,为我们清晰揭示了好家庭是怎样造就优秀孩子,坏家庭是如何毁掉孩子的问题。

希望我们都倾尽全力做个正能量父母,建造一个正能量家庭,让孩子生活在快乐舒服的乐园里,自由自在的幸福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