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直到如今,电视的普及都令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电视儿童”,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要比这复杂许多倍。手机、电脑、mp3、Ipad……在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环绕下,“电子儿童”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话题从今年夏天罗大佑的演唱会说起。他唱起一首老歌《未来的主人翁》,告诉我们早在20年前,便已预言并担忧“电脑儿童”的出现:“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这20年来,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新科技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乃至生活本身。但是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尤其是对它们的把控,却没有跟上它们的发展速度。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已被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环绕,根本无法避免。如何控制它们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目前许多人都在探讨的问题。

但是,有没有人考虑过,当电子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甚至会成为某种基本生活技能?有没有可能,现在的父母,大部分自己都没能完全理解新科技的意义、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因而给孩子设置了过多的(超过必须的)限制?所以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再来谈论“电子儿童”的问题,首先需要拓展的就是视野。

专家圆儿: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取代孩子与人的交流

作为一名科学松鼠,以及一个妈妈,我对这个话题一直很感兴趣,因此看过不少相关资料。通过我对神经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说,电子产品,包括Ipad一类的,和人类的功能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类大脑进化的程度决定了孩子与人(主要是父母)的交流能更有效率地促进认知和发育。限于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和机器的交流注定是不足的。没有任何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产品的使用会对幼儿发育有促进作用,相反,只有反面的研究结果(比如语言方面的研究)。另外前些日子我看到有美国教授认为,手机辐射对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不好的影响,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玩手机,而玩iPad的话可以选择没有3G功能的。孩子在2岁左右喜欢模仿大人,比较好的办法是给他买一个仿真的玩具手机和玩具电脑。

从大脑的神经发育角度上讲,我的看法是: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1-2岁,少量适当地接触;2-3岁,定时定规矩地玩。2岁以前,如果有全职父母或者非常有精力的保姆能在家教孩子、陪孩子玩的话,效果比电子产品要强得多。

当然,从面对新事物的角度讲,电子产品还是有教育意义的,但其教育意义并不一定比一块砖头或者一片瓦片多多少。任何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孩子需要多接触来熟悉事物。如果宝宝好奇,自己伸手去抓电子产品,那也没有必要说“不”。我家儿子就是总喜欢玩遥控器、抓电话、拍键盘,我就任由他去,他也就玩几分钟,就转移目标了。既然孩子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围绕,那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但是也没有必要把电子产品作为比锅碗瓢盆更重要的东西去对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买电子产品作为教育用具,性价比就不够好了。

专家简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神经学方向博士毕业,圣地亚哥索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松鼠会成员,geek妈一枚,孩子1岁。

小元:即时反馈式的互动,对孩子心理产生最大影响

与单向、被动地接受的电视不同,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与孩子的关系是互动式的,这正迎合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因此产生极大的黏性。

看电视不需要孩子开动脑筋,只要坐着让画面从眼前经过就可以了,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内容,都只是被动地接受。许多人认为,这种非参与性的观看活动阻碍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此外还会造成注意力缺失等其他问题。而互动式的电子产品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们能够提供反馈,而且是即时的反馈:只要按下按钮,就会造成一些变化——画面会发亮,音乐会响起,如果是在游戏中,可能那个炸弹就会爆炸。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个能够不断得到反馈的行为会受到鼓励,继而更加频繁地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越批评孩子越爱犯类似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因为现实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与孩子交流不够,才会导致他变成“电子儿童”,因为即便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很难做到时时刻刻、对于任何行为都能给予最快速度的反馈。电子产品无疑由于即时反馈的特点而大大增加了黏性,即便在家庭环境还不错的情形下,孩子也有可能发展出对它们的特殊爱好(其实成年人也是如此)。

当孩子越来越习惯于每一个行为都会获得即时反馈——无论是正面反馈还是负面反馈,从心理学上来说,它们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与之相反的则是无反馈——而且在目前的家庭中,随着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家长给予孩子的即时反馈也比以往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一个结果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能等待。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做了什么,马上就要别人注意到。但是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持续地努力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看到成果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独自一个人去做,没有陪伴的。电子儿童应对这些情形的能力,很可能会变弱。他的耐性变差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变差了,等等。

但同一个影响有它的反面,也会有它的正面效果。比如在充分的即时反应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的快速反应能力很可能会获得提升,这对于眼下及未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从教育理论上看,教授一个人某种知识、让一个人掌握某种技能的最佳方式,是不断调节知识、技能的难度,从而让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具有挑战性,又不让人产生挫败感,基于即时反馈的电子产品,比如电脑游戏,可以自动地做到这一点。因而如果能善加利用,在需要大量经验、快速积累的学习过程中,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专家简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经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从业者,目前的自由撰稿人,孩子1岁。

主持人:

自从前对“电视儿童”的探讨,到现在对“电子儿童”的探讨,总是担忧、否定占据着主要部分。的确,这些新兴事物甚至超出我们自身的把握,并由此带给孩子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不管科技怎样进步,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不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基本属性及其需求,在婴孩占据着最大比分。只是面对电子时代,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所谓“顺其自然”,什么样的才是“自然”?或许不刻意让孩子接触、但也不刻意回避电子产品,就是一个自然的态度吧。

事实上,这个话题的外延早已跃出儿童教育,而涉及到人类如何应对科技、应对电子化的层面。还是回到罗大佑那首写在20年前的歌来做个提醒:“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相关推荐

萝卜探长:图画书玩法十字诀


现在有很多好书,除了专家之外还有读者一起选出了一批大家喜欢的书,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书没有放到这个地方来,因为书太多了,那么这么多书怎么读?根据我们几年跟孩子一块儿读书,包括爸爸妈妈的经验,我们总结出来有十种玩法,并归结为十个字,“唱、念、说、做、画、演、吃、破、聊、想”,十字诀中每个字代表一类玩法,它们只是常见的一些,并不涵盖全部。而且每一字诀还有不同类的招数。它们更像是一种启发性的范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使用适合的书采用适合的玩法。

“念”和“说”我先提出来这两个字诀,念就是拿起书读,说就是在念的基础上看什么可以增加你的读法。几乎所有图画书都可以念(无字书除外)。让听众看着画,说故事人照着书上的字念(大声读),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玩法。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会念书,但也是图画书的诸多玩法中最高级的玩法。所谓最高级的玩法,拿起来如果事先没有预习没有看,拿起来就能念,而且能把书里面的精华、书里面特别关键的地方表现出来,这个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玩得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这个书这种最简单的玩法也可以玩到最高的境界。

童书是最适合大声念的书,以后到学校,给你45分钟的时间,在这45分钟的时间地完成一本书,让孩子体验整个从头到尾的过程,只有童书的篇幅最合适,而且童书的语言比较精炼到位,不用很炫的,只要很接近孩子的语言跟孩子进行沟通,它的形式多样化。

无字图画书我们不得不用来说,但很多图画书,除了念一念之外,还不妨说一说。《拔萝卜》具有叙事性,《好饿的毛毛虫》像散文诗似的,《小恩的秘密花园》是抒情体式的,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我不知道我是谁》、《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多人对话式的,在念和说上,这些书都是拿起来就可以拿来用。

演字诀,只要书里面有假设,只要能说话,就可以“演”,这个不是舞台的演。童书的“演”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有角色的图画书一般都是可以演的,最简单的演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典型的有《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京剧猫》等等

破字诀是看起来技术性最强的玩法。所谓“破”,就是破解、破谜、发现之意。有些图画书的确需要破了才好玩。比如《小房子》《大猩猩》。像《小房子》这种书读起来会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很优美的散文体的,而且带有小房子变迁的故事。如果仔细琢磨这里面有很多破的东西,打开封面再仔细去发现这个蝴蝶页这一块,三道不一样。

第一道是讲田园风光,第二道是小城景色,第三道变成都市风景。

这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月圆月缺讲一个月,《小房子》整个讲的是春夏秋冬一天从早上到晚上,讲的是时间的故事,读这个书是很庞大的时代体系,从某一代到每一连到一年四季到每月每天,可以无穷无尽反复读。

做字诀是个包罗万象的大项,包括做手工、做游戏等等,有点像读图画书助兴的节目,但玩到深处,也是对理解图画书大有裨益的。比如,《拔萝卜》可以玩拔河,《小黑鱼》可以玩音乐游戏。谁是小黑鱼,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就围着转圈,有大孩子、小孩子,事实上小小孩到第三轮才被淘汰。这种玩法大家很开心,意犹未尽。

画字诀,一本本优秀的图画书就是一座座纸上的美术馆,读完以后自然产生一定的刺激,诱使小读者也拿起画笔来表现。我们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好饿的毛毛虫》,孩子从第一页画到最后一页。《奥莉薇》书里面有一段,奥莉薇带他到画廊他看不懂一张画,他跟他的妈妈说我只要五分钟画的一模一样,奥莉薇回到家里在墙上画了一幅画。

吃字诀,这是最需要创意的一种玩法了,因为说到吃的图画书可多了,但真正能拿来吃的好像还没有,需要自己想办法。比如《石头汤》《古里和古拉》《云朵面包》《生气汤》等等。小海豚在做活动的时候扛着面包机去开始做面包,生气汤就是可以在生气的时候做,我们也用这本书做了一次汤。

想字诀,拓展想象空间,爆破性展开联想、开拓思维空间……这个玩法最具个性和个体差异,比如《小恩的秘密花园》。这是这次入围的很特殊的一本书,书信体,讲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孩子眼里怎么看生活。从家里到他舅舅来到大都市刚开始的样子,离别的时候,舅舅跟他难舍难分,舅舅的房顶最初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变成这样。这些都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展开联想。有很多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甚至种一些花草,这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还有一本我们曾经用的一本书《不是我的错》,在去年入围的书,《不是我的错》后面那一部分是讲战争自然灾害,甚至我们后面再把911的图片放上去,都不是你的错。跟孩子们一块儿展开想象,讨论各种各样你设计到你看到的书,你读到的书一直延伸的各种想法。

聊字诀,孩子们聊书是一门大学问。聊的成功的就是跟孩子聊他最喜欢说的事情,最后聊你想说的事情。我们在TOP10里面就有两本书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不知道我是谁》这本书藏着一个很大的命题,这个命题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来认识你自己,这种聊法跟六年级的孩子聊过,幼儿园的孩子、三年级的孩子都聊过,你是谁,我是谁。不停的交融当中,孩子很愿意跟你探讨各种各样很奇怪的问题。还有一本《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里面含有另外一层意思,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哪位爸爸能够专门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孩子呆上整整的一天,其实这个事情可以跟孩子们聊的。你跟你爸爸曾经呆过一天,让孩子们聊聊,这是孩子非常愿意参加非常愿意投入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说这本书也可以拿来用一用,让孩子聊聊跟爸爸呆在一块儿的时候。

唱字诀,有些图画书本身就是歌词如《苏武牧羊》;书上的故事来源于一首可以吟唱的诗,比如《黎明》;或者本来这个民间故事就有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拔萝卜》。我给大家清唱一下《黎明》这本书,这本书的曲艺是用《渔翁》这首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十字诀,最大程度发挥图画书的妙用!

早教知识:儿童时代不必贪读古诗


女儿五岁,妻要我教她背古诗,说它是早期教育的必需课程。我大方找到古诗词选集,唤女儿至膝前,“日照香炉生紫烟”从零基础就地起來。儿童

童真空白页,记忆力更优,没多久女儿背下来多首。家里每有顾客来,女儿便向前嚷一通“少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类。妻喜,吾乐,家中增加一份乐趣。儿童

殊不知,伴随着这“早期教育”的深层次,当教师的我,心里有点儿惶恐不安和躁动不安。总感觉这字字珠玑诗篇后,隐约显出飒飒冷气。冒昧直言不讳:老前辈文人墨客留传这些令人齿颊生香的章节,有过多咏颂愁怨伤感、疲惫消沉,通常纵酒为人处事,失去上进心,不可以给人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

诗里有太苍凉的离情别绪,“长江悲已滞,千万里念将归”。有太寂寥的生活艰辛,“大路直如发,我独不可出”。有太沉重的人生无奈,“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乃至,有太低落的心绪,“断送一生只有酒,思忖百计比不上闲”。掩卷长想:到底要教给小孩些什么?是看到雨暗残阳、寒月花落、孤雁南飞,就无尽感叹的神经大条吗?還是在她未涉世事,就先了解人生道路有彻心入肺的消沉和忧伤?或是一如古代人,对性命全过程必有的遗憾和遗失,不可以从容以诚相待,无缘无故就唏嘘不已地消沉沦落?赞扬痛苦,咏颂不成功,它是如何的心理状态变病和精神弱不禁风啊!儿童

推敲掂量,感觉那样的精神潜移默化和内心熏陶,假如处理不当,很可能大于利。由于归根结底,我想教给女儿的,不单单是语辞应用和文学类熏陶,更关键的是期待小孩能身体健康地发展。

学龄儿童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像、感情和信念,正随年纪提高持续发展趋势。点点滴滴生活和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的累积,对个人素质产生尤为重要。在填满挑戰的社会发展,信心自立的质量,坚强不屈的精神,理性分辨的工作能力,全是取得成功的必需质量。“诗情画意”提前介入,“情调”太过训炼,是否会变成她今后内心敏感的发源呢?

我觉得,这早期教育应当就此打住,不可以沉浸于这“漂亮消沉”当中。权作自己言:本性开朗童年时代,女儿无须贪读古诗。

英国保护儿童的"儿童十大宣言"


英国有一个《儿童十大宣言》,保障每个儿童都有获得安全的权利。这些细致入微的体察,对中国父母育儿,大有裨益。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儿童人人有若干权利,如呼吸权、生命权、隐私权。这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告诉儿童,任何人也无权剥夺儿童的安全权。安全重于一切。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儿童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自己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儿童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利。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告诉儿童,遇到暴徒时,有权获得朋友的帮助或坚决拒绝暴徒的要求。许多暴徒表面凶狠,内心却很胆怯,许多儿童齐心协力,一齐高喊“滚蛋”,通常能把坏人吓跑;万一遇到身体威胁,儿童身小力薄,一般只能向坏人屈服。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自己回家挨打受骂。例如,有的孩子会想:“如果坏人抢了我的自行车,父母准会打死我。”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重要得多。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儿童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信任儿童并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如果儿童向大人诉说,而未得到信任,这种骚扰会长年累月持续下去。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有权对毒品、烟酒说不。

“不与陌生人说话”

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陌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为了保护自己,儿童有权打破所有规章与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时,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司马光砸缸就是典型事例。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示。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告诉儿童,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

“坏人可以骗”

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早教: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


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必须父母的关爱、适用和毫无疑问。父母在孩子身旁不一样的部位,会向孩子传送不一样的信息内容。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在孩子发展的每个环节中,父母应当站在孩子的什么位置上呢?

站在孩子背后,让孩子明智坚定不移

礼拜天,我和儿子一起去爬山,有心让儿子走在前面。碰到新路的岔口时,儿子便回过头跟我说:“父亲,要往哪一个方位走?”我要不不语言,要不提成简易的参照建议,但最终我一直要说:“往哪儿走,你自己挑选。”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

在向前的道上,我站在儿子的背后,是想使他学好“做真实的自己”。爬山向前如走人生道路,假如孩子对自身的人生方向不当掌握,就走出不来一条归属于自己的道路。如今,很多父母擅作主张为孩子整体规划人生的道路,但父母不太可能为孩子整体规划一生,因此在孩子向前的全过程中,父母应当站在孩子的背后,提些参照建议。孩子自身挑选的路面,将会会多一些坎坷磨炼,但这种会让孩子更为明智,更为坚定不移。

站在孩子前边,让孩子学习培训交际

与儿子一起逛街购物时碰到老友,我能忽略儿子,跑到老友旁边,互诉友谊;与老友临别时,我送他过一个街口,随后目送到远……

这是我与盆友交际的一个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儿子仅仅我背后的一个观测者。我站在儿子的前边,是想让儿子先学后用。交际工作能力并不是难能可贵,必须靠后天性学习培训,让孩子先坐着“观众台”上“看交际”。在交际情景中,一些父母通常会错排孩子的部位——带孩子与盆友碰面,第一要务好像一直急着将孩子推倒许多人眼前,跟这名叫“大伯”,跟这位叫“大姐”,问学习培训,问考试成绩……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

那样做不仅没法激发孩子参加交际的主动性,反倒会将孩子搞得很焦虑不安,使他畏惧“交际”。在交际情景中,父母何不先将孩子“放置台前幕后”,父母站在前边,给孩子展现成年人的交际全过程,那样孩子便会在成年人的背后逐渐学习培训“交际专业技能”——这类专业技能他能够在自身的小孩子交际圈中实践活动。

与孩子携手并肩而站,共享孩子的取得成功

儿子从幼稚园里产生一个喜讯:他得到了“小孩子迎奥运会美术绘画”赛事的二等奖,明日要开颁奖典礼交流会,幼稚园倡导父母陪孩子一起登台兑奖。儿子跟我说:“父亲,你去不去呀?”我不加思索地说:“去,自然来到。”第二天,我请了假陪儿子去幼稚园兑奖,到那里才发觉全幼稚园只来啦我一位父母。也许别的父母感觉孩子这一点“芝麻小事”不值前去报名参加,但我认为,陪儿子共享取得成功是一切事也比不上的大事儿。

当我们陪儿子一起踏入领奖台时,他变成主会场上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儿子尽管得到的是二等奖,但获得了比一等奖也要掌声雷动——有父亲携手并肩站在身旁,让儿子讲出了最触动人得话:“我爱画画,我爱爸爸……”与儿子携手并肩站在一起,要我把握了享有真情和幸福快乐的机会。

家长应站在什么位置?我愿站在儿子的后边,站在他的前边,与他携手并肩而站。尽管不一样的部位拥有 不一样的文化教育希望,但却拥有 同样的缘故——父亲的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