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与男孩的区别

女孩情绪化和善于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丰富;而男孩则擅长抽象思维。看来,我们老公的理性不仅仅是由于大脑思考的方式不同,还因为他们在摇篮中就得到了这种鼓励。

对待男女婴应区别语言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对女孩,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逗她笑,同她说话,这种做法会鼓励她与人交流。而对男孩,父母则更多地对他们做身体的示范,同他玩更剧烈的游戏。对男孩的调皮,父母也表现出更多的宽容。父母对孩子传递的信息的内容就是这样非常具有性别色彩。

研究者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父母给女孩换尿布时,说的都是眼前的事。他们会用表情和语言解释,比如“宝宝,尿布好臭哟,咱们把它换掉吧”之类的话;而在给男孩换尿布的时候,父母却很少说他们正在干的事情,而是提到没在场的人。如“爸爸哪儿去了”,说过去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如“一会儿咱们出去玩吧”。总之,说的都是当时情景以外的事情。这样的话相对比较抽象和具有信息性。

所以,应该区别对待来教育孩子,男孩与女孩的教育不同,不能照搬。

延伸阅读

内向、外向,请区别对待


文/IreneDaria译/翘翘

五、六岁的孩子,性格特征越来越明显了。他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你更了解你的宝贝,才能帮助他塑造更加健康的性格。

我的儿子开始上学前班时,我希望他能像在幼儿园时那样,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然而,当我去学校接他放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们都聚在一起玩,只有他在一旁孤零零地呆着。放学之后,大多数孩子都会雀跃玩耍,而他却爱粘在我的身边。我鼓励他去跟其他孩子们一起玩,可是他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妈妈,我就是不想去!”

我的宝贝儿到底怎么了?他曾经那么开朗,那么爱玩!我以为那就是他的性格。然而我发现,原来我的儿子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像其他内向型的人一样,在跟比较熟悉的朋友玩耍时,或者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他才会表现得非常活跃。

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外向型性格的人会兴致勃勃地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内向型性格的人却更愿意与他们熟悉的人在一起,而不愿意和太多人交往。虽然所有孩子都可能会表现出两种性格特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更多的表现出其中之一。

孩子五、六岁时,进入了学前班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的性格特征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上学后的表现。教育专家认为,外向型的孩子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最好。但是他们往往比内向型的孩子更顽皮。那些在课堂上总爱捅捅别人、交头接耳,或者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通常都是外向型的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喜欢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来学习。老师往往会表扬他们安静而且从不插话,但可能就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感受。

对于家长来说,搞清楚孩子的性格特征,不仅会使你更加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且会让你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畏缩不前,其实你不必担心,因为他只是本能地先观察一下情况,然后会在做好心理准备之后参与进去。既然你不可能彻底改变孩子的性格,所以帮助他建立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好方法,这样能让他自我肯定、自我接受。

这里将会给你几个小小的建议,去帮助孩子塑造更加健康的性格。

如果你有一个内向型的孩子,请参考以下的建议:

先跟孩子的老师谈谈:

每年开学的时候,跟孩子的老师谈谈,告诉他你的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环境,在做好心理准备后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在那些口若悬河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了。

给孩子讲话的时间:

内向型性格的人总是出言谨慎。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开口表达。因此,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语言习惯,不能心急地去打断他的话。

不要追问过多的问题:

对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提出很多问题,会使他更加紧张而语无伦次。因为他得对每一个问题考虑过后,才会口头回答。试着跟孩子聊聊你一天的生活,如果你也常常卡壳,那么他就会比较自信,并且乐意与你交流了。

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

如果你要孩子自己决定他的生日聚会都邀请谁,他也许只想请两个朋友来参加。如果这样,你就不要为他办一个比较大的聚会,而是充分尊重他的想法,带着他和他的小客人们去参加他们热衷的活动,比如儿童保龄球、滑冰等等。同样,在他去参加别人的聚会时,尽可能早点到,让他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熟悉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

如果你有一个外向型的孩子,请参考以下的建议:

让孩子大声地“想”出来

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儿童心理学家说“因为你的孩子想到哪说到哪,所以你可能觉得他就是信口开河罢了。但是如果你打断他,他立刻就找不到思路了。”所以你最好适当地用“噢!”或者“我明白了!”来鼓励他说完自己的想法。

教孩子不要抢话

让孩子跟你一起做饭来培养他的耐性;或者利用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让他观察和学习别人是如何沟通、倾听、非常礼貌地相互交流的。每天放学后,可能你那活泼开朗的宝贝都要迫不及待地想跟你聊聊他一天的学校生活。这时如果你还没下班,不妨留出15分钟跟孩子在电话上聊会儿。因为跟你的谈话可以帮他对自己一天的经历加深印象。

正确理解“大话精”

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向大家炫耀: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他家养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鸟;他对很多食物过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编造的谎言。这样的孩子并不是有意要欺骗大家,他们只是下意识地想让别人觉得一见如故,才会把脑子中想到的东西立刻脱口而出,从而很快能跟大伙熟络起来。如果你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有时还撒了个小谎,你最好给他留点面子,不要当面戳穿他。但是作为家长,你得用类似“宝贝,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的话来提醒大家你的孩子有点夸大其辞了。当然,在你们独处的时候,你就一定要直接告诫他做人必须诚实。

接受他不愿独自做事的事实

如果你派孩子独自清理房间,或者一个人去劳动,他会立即变得无精打采,兴趣顿失。他总希望你能跟他一起打扫,或者仅仅呆在一边不要走开就好。他需要有人陪的感觉。

不管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都各有千秋。因为外向型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往往不乏朋友。内向型的孩子也许相对朋友较少,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往往更深刻,关系也更紧密。请记住一点:你孩子的性格也许与你的完全不同,但是他也会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并且成功,他的生命同样绚丽多彩!

认识“羞涩”小孩

羞涩往往会使内向型性格与外向型性格的介定混淆。许多内向型性格的人其实并不羞涩。

“外向与内向都是健康的性格特征,然而害羞却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教育学家说“羞涩的孩子不适应与他人相处,通常是因为他们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被别人否定。”其实内向型性格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仅仅在与人交流时不像外向型人那样直接而已。

虽然内向不等于羞涩,但是认为自己性格羞涩的内向型人远远多于外向型人。如果这个羞涩的标签被一遍遍地贴在你孩子的身上,那么他可能就会自我感觉不太好,从而真的变得羞涩起来了。如果下一次有人说你的孩子羞涩,不妨友好的告诉他们“他不是羞涩。只是现在不想谈话。”

孩子说谎 家长要区别对待


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话67%是由于畏惧和怕被嘲笑引起的,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说谎冷静分析、区别对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时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而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如何对待孩子的“语言暴力”


冷处理的方法我经常使用,雨儿的好多坏毛病都是这样处理掉的。这么小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好坏,他们表现出的一些言行,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做父母的并不在意他的表现方式,他就会觉得无趣,时间长了也就不会在表现出来了。

wangxb的回复:(写于1/16/014:01:22PM)

贝儿没有出现过语言暴力,但她的一些毛病是用冷处理方式改正的。比如抠鼻孔、皱眉头等等。要向孩子讲清楚,你的这个习惯是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希望你能改正。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改掉。如果孩子有进步,还要给她鼓励。

xkd的回复:(写于1/17/018:58:34AM)

谢谢各位妈妈的意见,贝儿妈说起抠鼻子的习惯,我倒想说说在潼潼身上一个失败的CASE。

潼潼从一开始抠鼻子我就开始纠正他,还跟他读了一篇医学杂志上关于抠鼻子的坏处的文章。从此,“抠鼻子不是好习惯”的观念在潼潼心目当中倒是扎下了根,但抠鼻子的习惯却依然顽固地保留在潼潼身上,只是每次潼潼抠鼻子的时候,他会有意识地避开我们的眼光(其实是掩耳盗铃),或者以“我不是抠鼻子,我只是摸一摸鼻子”之类的话来应付我们,我们后来一直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想想我自己咬指甲的习惯,小时候我妈不知用了多少种办法来纠正都未见效,直到现在还是根深蒡固,我也懒得去费那个心了。

成人和儿童身体语言的区别


成年人的身体语言与儿童的身体语言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因为成年人把身体当作工具用是经过了充分的训练,而儿童还根本没有。成年人会使用这种身体的语言,因为他们学会了用身体来表达一些东西。

社会化进程方面的知识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使得人们能够把交往中的困难降到微乎其微的水平。而新生儿则相反,他们还不能随意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对身体达到控制的过程可以区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这一过程在出生前就开始了。产前的第一个阶段告诉我们:孩子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还没有出世。

随着出生,儿童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时各种感觉与过去完全不同。儿童与他们的母亲分离了。第三个阶段是婴儿期,这时儿童似乎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但其实还不能。很多事他还无法去做,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工具来使用,他还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因为他还不认识周围的人,还不知道人们在等待着他发出信号,他必须要与他们交流,而要交流就需要信号和信号的交换。周围的人给出了信号,但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一早期发展的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区分这些信号,并开始通过这些信号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各种需要。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控制身体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地了解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身体的信号来影响周围的人。发展到这一步就为他自由运用新的信号提供了空间,借此使儿童的社会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坐、爬、走等每一个阶段都能产生新的活动经验,于是带来了新的交往可能性,亦即能发出信号和交换信号。

二至三岁的儿童已经学会了站立和走路,这样他们与周围的人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产生了新的需要,这一切都可以从身体语言的变化中看出来。

四至五岁的儿童再一次拓展了他的身体语言,因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改变使得他需要一些新的信号。

下一个阶段在六七岁至十岁年龄段,这是第二次长牙的时期(乳牙被永久牙替换),咀嚼力增强了。他们能够咬、撕、吃一些很硬的东西。有趣的是,在进行这种咬碎、嚼烂、吃下的时候,人类的分析性思维开始运行。同时站立也获得了新的意义,脚掌站在地上更稳当。我们能稳稳地站在地上也意味着:真实的存在。由于能细致咀嚼和稳固站立,这不仅发展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现实感。

由此也产生了新的身体语言表达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七至十岁儿童的社会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少被关注的顺序意识越来越被重视,他们进行常规思维,并因此深入到一个角色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细致、更精确。在大约十岁左右,除了个别特殊的案例,儿童的身体语言与成年人的已经很相似了。从那时起,人们可以用成年人的身体语言来向儿童表情达意了。

在所有的描述和例子中,我都只描述那些生理和心理发展没有持续受到阻碍的儿童。所以多动和病态性安静的儿童都不包括在内,因为这些症状只有求助于医生了,这只是个案。本书不能代替医学解释以及治疗建议。

有关聋哑儿童具有丰富身体语言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聋哑儿童可能以为别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以他们的手势语常常是非常的仓促,因为他们害怕别人会转过身去而无法看到。聋哑人完全依赖视线的接触。正常儿童可以用声音与母亲交流,这样即使母亲转过身去也能进行,而这正是聋哑儿童所欠缺的,所以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产生恐慌。而恐慌的加剧又会使他们的手势语彻底让人无法理解。聋哑人的这种信号语言与我们这儿所说的身体语言完全是两码事,它对于那些不通晓的人来说完全是一门外语。

本文所论述的是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情况,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是如何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的。

这里再一次重申,本书的论述只涉及健康儿童的情况,他们是那些在家庭中生活、人们称为正常的儿童。我也知道,许多儿童以并不怎么幸福的境况开始了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必须接受这种不怎么好的起始状态。但他们的信号并无两样。我在这里对父母亲所说的一切,对其他照料儿童的人也同样适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