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童话故事
2020-05-25 男女童话故事 语言胎教 胎教语言对待男女婴应区别语言。
女孩与男孩的区别
女孩情绪化和善于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丰富;而男孩则擅长抽象思维。看来,我们老公的理性不仅仅是由于大脑思考的方式不同,还因为他们在摇篮中就得到了这种鼓励。
对待男女婴应区别语言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对女孩,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逗她笑,同她说话,这种做法会鼓励她与人交流。而对男孩,父母则更多地对他们做身体的示范,同他玩更剧烈的游戏。对男孩的调皮,父母也表现出更多的宽容。父母对孩子传递的信息的内容就是这样非常具有性别色彩。
研究者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父母给女孩换尿布时,说的都是眼前的事。他们会用表情和语言解释,比如“宝宝,尿布好臭哟,咱们把它换掉吧”之类的话;而在给男孩换尿布的时候,父母却很少说他们正在干的事情,而是提到没在场的人。如“爸爸哪儿去了”,说过去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如“一会儿咱们出去玩吧”。总之,说的都是当时情景以外的事情。这样的话相对比较抽象和具有信息性。
所以,应该区别对待来教育孩子,男孩与女孩的教育不同,不能照搬。
扩展阅读
怎样区别对待孩子撒谎?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怎样区别对待孩子撒谎?,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独自在家的小男孩吃了冰箱里所有的甜点,他的妈妈发现惊叫:是谁吃了奶油巧克力?小男孩把勺子扔进鱼缸,对着红金鱼高声说:“金鱼不乖,偷吃!”
如果你家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立即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一定要先明确宝宝说谎的真实原因再做出该有的反应。
原因一:想象与现实混淆
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他们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应该满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使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象意识;也不应该听之任之,这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为成长埋下隐患。总之,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目的性,有时是即兴、随意的,应注意启发与引导。
原因二:想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奖励。成功难度较大时,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只好说谎:“这次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等。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而说谎。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责罚时,他就开始学会装假说谎。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聪明的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地责备和体罚孩子,该懂得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切忌父母之间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袒护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孩子继续撒谎。总之,对于惧罚型撒谎的孩子,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原因三:行为性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孩子有时会悄悄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或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这种类型的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若孩子说谎后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但父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后,父母因顾及颜面而袒护孩子等,都会助长孩子的说谎意识。聪明的父母应该不能让孩子的“阴谋”得逞,让他知道如果撒谎后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撒谎是因为没有长大,不知好歹,而放任孩子任意所为,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看来面对孩子撒谎时一定要认真区别,如果是孩子无意的想象那么则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
孩子说谎 家长要区别对待
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话67%是由于畏惧和怕被嘲笑引起的,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说谎冷静分析、区别对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时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而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婴儿语言训练5误区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婴儿语言训练5误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误区一: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误区二: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误区三:用“奶话”(儿语)和宝宝说话
“奶话”(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误区四: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宝宝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又担心老人说的是家乡方言,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人和宝宝说话。有的家长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可以。
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停止。宝宝认真接收家长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另外用方言和宝宝说话也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父母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宝宝说话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来源刺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误区五: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林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聪明智慧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就重视早期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对待孩子的“语言暴力”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对待孩子的“语言暴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冷处理的方法我经常使用,雨儿的好多坏毛病都是这样处理掉的。这么小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好坏,他们表现出的一些言行,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做父母的并不在意他的表现方式,他就会觉得无趣,时间长了也就不会在表现出来了。
wangxb的回复:(写于1/16/014:01:22PM)
贝儿没有出现过语言暴力,但她的一些毛病是用冷处理方式改正的。比如抠鼻孔、皱眉头等等。要向孩子讲清楚,你的这个习惯是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希望你能改正。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改掉。如果孩子有进步,还要给她鼓励。
xkd的回复:(写于1/17/018:58:34AM)
谢谢各位妈妈的意见,贝儿妈说起抠鼻子的习惯,我倒想说说在潼潼身上一个失败的CASE。
潼潼从一开始抠鼻子我就开始纠正他,还跟他读了一篇医学杂志上关于抠鼻子的坏处的文章。从此,“抠鼻子不是好习惯”的观念在潼潼心目当中倒是扎下了根,但抠鼻子的习惯却依然顽固地保留在潼潼身上,只是每次潼潼抠鼻子的时候,他会有意识地避开我们的眼光(其实是掩耳盗铃),或者以“我不是抠鼻子,我只是摸一摸鼻子”之类的话来应付我们,我们后来一直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想想我自己咬指甲的习惯,小时候我妈不知用了多少种办法来纠正都未见效,直到现在还是根深蒡固,我也懒得去费那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