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误区二: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误区三:用“奶话”(儿语)和宝宝说话

“奶话”(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误区四: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宝宝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又担心老人说的是家乡方言,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人和宝宝说话。有的家长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可以。

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停止。宝宝认真接收家长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另外用方言和宝宝说话也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父母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宝宝说话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来源刺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误区五: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林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聪明智慧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就重视早期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扩展阅读

5个婴儿的“通用语言”


8年研究婴儿无休止哭闹

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市、32岁的女子普里希拉·邓斯坦声称,她发现了一种婴儿的“通用语言”。她识别出5个独特的“单词”,婴儿们为了向父母传递特殊信息而哭时,他们便会使用这些词。

原理生理需求发出声音

在异常清晰的记忆帮助下,邓斯坦在儿子和其他小孩开始歇斯底里哭闹之前仔细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她表示,这些声音是由对生理需要的反射引起的。例如,饿了的婴儿开始哭闹时,通过吸吮反射,就会发出“neh”这种声音。这些发现将被制作成DVD在英国发行。

灵感儿子汤姆总是哭闹

邓斯坦女士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8年的研究,而研究灵感来自应付儿子汤姆无休止哭闹。她说:“我的目标是帮助父母们在抚育宝宝中拥有富有成效和愉快的经历,抚育出更多满意的宝宝,让他们睡得多,哭得少。”

试验“宝宝睡得非常香”

来自芝加哥35岁的丽萨参加了在美国进行的试验。学会了宝宝5种发音的含义后,丽萨对号入座,进行照顾,结果发现自己的宝宝一夜没有醒过,睡得非常香。她说:“这种方法既简单、有效,而且很管用。自己以前在抚育其他宝宝时就懂得这些婴儿语言,那该多好。”

怀疑“只是在学说话”

格拉斯哥大学语言心理学专家西蒙·加洛德教授对邓斯坦女士的发现表示怀疑,加洛德教授说:“这些早期的声音模式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婴儿学会说话前发出的咿呀声,这些声音与婴儿声带的关系更大。”(杨凌)

宝宝通用语释义

neh表示饿了(音似“呢”)

owh表示累了(音似“嗷”)

eh表示要打嗝(音似“咿”)

eairh表示着凉了(音似“咿尔”)

heh表示不舒服(音似“嗨”)

对于难以安抚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习一下这些婴儿通用语没准可以有大的用处。

婴儿如厕训练


当孩子接近2周岁时,应该开始考虑训练孩子去卫生间的问题了。也许是孩子的祖父母劝你做,或者你可能考虑到日托或幼儿园计划需要这样做。但是,开始这项活动之前,首先要想到,孩子大点的时候进行卫生间技能培训比较容易且熟练较快。的确,早期训练有可能成功,但是不必要一定这么做。有可能对你正在学步的孩子产生一种没有必要的压力。他可能还没有形成必要的大小便控制感,或者在卫生间中他的运动技能不允许快速而可靠地把衣服脱下。

许多在孩子2岁生日后(男孩通常比女孩稍微晚些)就做好了大小便训练的准备,但是孩子也许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好准备。你可以参考下列指征:

1、相当准确地预先感到自己要解大便;

2、尿布不总是湿的,这种情况说明他的膀胱能够储存尿液了;

3、能够并愿意听从指导;

4、在浴室里乐意模仿家庭成员或者朋友;

5、通过说话、面部表情或者动作的改变,让你明白什么时候他的膀胱充满了,或什么时候他要大便了。

即使孩子没有完全准备好,你也可以通过把他放在小便坐椅上,利用简单的话教给他怎么使用。当你开始训练他时,他越熟悉使用卫生间的过程,就越不会惊慌失措。

婴儿爬行训练的作用


防治疾病:

爬行对婴儿的一些疾病还有治疗作用。国外对脑瘫患儿早就采取了爬行训练的方法,在治疗损伤性耳聋和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儿中,“爬”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防肥胖:

婴儿的爬行是婴儿时期最好的全身运动,爬行势必消耗热量,躯体的活动也随之加强,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功能。经常爬行,可使婴儿皮下脂肪积聚减少,使婴儿的肌肉相对较为坚硬结实。

防弱智:

爬行还有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这是因为婴儿爬行时,经常处于俯卧、抬头的姿势,可促进其颈部肌肉的发育,孩子抬头越高,视野也越开阔,孩子就可自由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

防诵读困难:

婴儿爬得越多,学说话的速度加快,学新知识和看、读能力也增强。统计表明,儿童期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很多是由于婴儿期缺少爬行环境和爬行训练造成的。

总之,爬行训练好处多,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进行爬行。让宝宝爬行更顺利,同时也要注意宝宝爬行的安全问题。

怎样进行新生儿语言训练


孩子出生后,父母要多和新生儿交谈和沟通,千万不要以为初生的宝宝听不懂话而不去和宝宝交谈。 宝宝比大人们要想象的聪明很多。宝宝的语言能力应该从听不懂、说不出话的时候即可开始培养。在宝宝清醒、精神兴奋的时候,应抓住时机尽可毹多的和宝宝说话。 新生儿醒后躺在床上,然后父母面对面用柔和的声音和宝宝说话,内容可以涉及到很多各个方面。 与宝宝交流时,环境要安静,说话的速度要慢,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跟新生儿说话时父母要带有笑容,语调要温柔、亲切。在说话的同时,要逗宝宝发声,第2~3周,把宝宝就能发出“哦哦”的声音来回应。父母讲得越多,孩子应答得越勤。 与宝宝说话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换尿布、喂奶、洗澡时都可以进行。如在吃奶时可以说:“宝宝,吃奶了”,玩耍时说“宝宝,开始做游戏了”,洗澡时说“宝宝,要洗澡了”等。要很好地抓住这些时机,多和宝宝交谈,对新生儿的语言发展、大脑的发育均十分有益。另外,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以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