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才的关键,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给孩子机会。平时不能够剥夺孩子独立的权利,应该多辅助孩子独立革命的成功。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再去责怪他们缺乏独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独立性,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

第一式:启发他自解困难

临出门时,孩子突然想起老师要他带红色的东西去幼儿园,而红色的东西虽然家中有,却需要花时间寻找,而时间对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紧迫,你是否会立即帮孩子寻找?

对策: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的红帽子也是红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

提示:当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平时你还可以加大难度,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1分钟内列举出所有整理玩具的方法等等,这些有趣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惊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寻找办法。

第二式:解围不如学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他向你求助,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老师责怪,你是否会帮他编个理由来应付呢?

对策:你不妨对孩子说:我们应立个规矩,不许找借口,你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接下来,你不妨找找孩子无法完成作业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组织、安排能力,还是其他。从根本上停止为他“擦屁股”。

提示:如果有求必应,势必会造成孩子有问题就等着你来为他解决。平时你可以给他一本日历,让他记下活动时间,或者用即时贴记下时间安排,以便随时提醒。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第三式:教孩子权衡利弊

为了周日的家庭出游计划,你们已有较长时间的安排,却不料孩子又接到同学盛情的邀请,让他前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对此,孩子不免有些为难,希望父母为他拿个主意,你是否会当机立断呢?

对策:你应该帮助他思考:“如果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你不去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告诉他,每个决定都会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

提示:千万不要替他拿主意。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去想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将带来的后果,学会自己权衡利弊。如果孩子能经常练习做决定,那么,长大后在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时就能应付自如。

第四式:从失败中站起来

如果孩子很有信心地参加非常感兴趣的球队选拔赛,却被淘汰而没有录取,当他伤心地对你说:我以后发誓再也不会参加这项活动时,你会如何帮助他呢?

对策:不妨告诉他,你非常理解他现在的感受,但是没有必要落选就放弃这项运动,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时总会出错,可以找找哪些地方没有做得更好,才导致这次失败,只要想办法做好,还是有机会的。

提示: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是帮助他们自立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给他讲讲你以前犯的小错误以及如何改正的。最后应鼓励孩子在同伴面前,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学会自己为自己打气。

第五式:与同伴协商问题

当孩子为看电视的某个频道,与同伴争论起来时,你是否会急于参与其中,为不愉快的他们裁决问题呢?

对策:你可以提醒他们,生气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各自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提示他们可以采用扔硬币等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决定结果。

提示:没有什么办法比让孩子自己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更好。而父母的责任,只是在于提示他们协商时注意各自的行为。在他们互不相让时引导他们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延伸阅读

德国幼教革命:家长自办幼儿园


早上10点,西德大学城敏斯特沉浸在淡淡的秋阳下,略显清冷,但位于市区大学旁的“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里却一片嬉闹。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小编不妨带你去看看。

“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是个只有15名小朋友的小幼儿园。这会儿早餐已经结束,刚满一岁的菲德莉克正在厨房里帮忙。虽然她还不及洗碗机一半高,还不太会说话,却能正确、自信的将白瓷碗、刀叉放进洗碗机里,老师一点也不用担心她会砸坏东西或伤到自己。

运动室里,堆满二手床垫和各色大椅垫,让小朋友尽情的冲撞攀爬,发泄他们“几乎可以用来发电”的精力。六岁的乔安娜正在圆形的蹦蹦床上弹高跳低,其它小朋友排成一排,迫不及待地数着“……13、14、15,换人了。”推挤中,两岁的中国孩子于辰被别的小朋友差点推倒,大哭起来。一旁的老师清楚地掌握着情况,却没有指责,而是装作没看见,由着小男孩哭。两分钟后,老师温和地说,“辰,你刚刚被乔安娜推了一下,很委屈,对不对?现在应该哭够了吧?”于辰点点头,立刻收起抗议式的哭声,用袖子擦去鼻涕眼泪。

手工劳作角落的书架上,放置着小朋友用纸浆做成的骑士头盔。墙上贴满15名小小科学家“研究”学习的成果。夏天是水,秋天是树叶。上学期的主题是大自然,通过观察水、植物和生物,传递适合幼儿的生物常识以及环保概念。一位学生物的家长带队到附近的小池塘,教小朋友用放大镜观察水蚤,回来以后翻小小百科找水蚤的特征习性,再把印象中的水蚤画出来。从五颜六色的画作中,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水是透明的,颜色会随着背景而改变。

15个小朋友再分成三个“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比较植物成长所需的养分。一组比较太阳下和冰箱里的植物,看温度的影响;一组比较太阳下和铁罐里的植物,看光线的影响;另一组则比较水分的影响。最后向大家报告研究结果。

“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里还有几个包着尿布的小小孩,难道他们也懂得研究和报告?“混龄的好处就是大的会教小的,解释给小的听,而小的会模仿大的,”幼儿园负责人芙尔特老师笑着表示,重点不在研究的成果,而在动手做、合作的过程。这学期则强调“我们属于一个团体”的社会性主题,以配对游戏、团体合照拼图、分工合作办派对等各种方式,协助小朋友了解团体认同。

当然,三岁以下的小小孩在注意力、理解力、体力各方面有很大的个别差异,三位专业老师不但替他们订出专门的时间表(例如11点先吃中饭,然后睡午觉,其它较大小孩则照一般作息时间),也观察周遭活动是否超过他们的负荷而随时调整,例如玩游戏、做劳作时不一定要有头有尾,累了随时可以进房间休息;但是吃完饭后的碗盘、玩完的玩具得自己收拾。这里的小朋友的确比较独立、有同理心。一岁的迪亚戈是新生,还处于分离焦虑,一直哭着要找妈妈。自己还包着尿布的琳,也才两岁,就已经懂得拿会说话的小娃娃去逗他了。

15个从1~6岁的小孩,把“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当成第二个家。不论来自德国、中国、秘鲁、智利还是刚比亚,他们都像兄弟姊妹一般扶携成长,潜移默化中学习独立,同时也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像“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这样具有都会性格、个别特色的迷你幼儿园,全德国已有9000所,尤其集中在双薪、单亲家庭众多的大小城市。从这些“彩虹儿”、“地窖精灵”、“土拨鼠”、“彩色啄木鸟”等各种好玩的名称,就知道它们是不同于传统和多样化的一族。

传统上,保守的德国人认为小孩不能离开母亲,因此公立或教会幼儿园只收三岁到六岁的学前儿童,一个班20~25名儿童只配置两位老师,而且只开放半天。1970年代,标榜反权威意识形态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全面批判社会,认为要改革社会必须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必须从重视个别发展做起;加上妇女解放思潮推波助澜,强调母亲也有工作、求学的权利,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在法兰克福成立了第一所所谓的“家长自办幼儿园”(Elterninitiativen)。

30年来,反权威的意识形态早已被实际需要所取代。当初被视为“搞革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早已成为双薪、或无暇全职照顾幼儿的父母的最好选择。全德16个邦的邦政府都给予认可及财务支持。各邦社会部除了出版家长自办幼儿园手册,教导成立步骤、准备事项,更有全国联盟协助家长克服法律、官方障碍,申请成立幼儿园。每所幼儿园每年所需经费,也有不等比例来自邦或市政府(鲁尔工业区所在北莱因西伐利亚邦的补助比例数全德最高,约96%)。

家长自办幼儿园强调的是迷你和个人化。通常招收15个从四个月到六岁以下的小孩,从早上7点半开放到下午4点,因此聘用的老师也较多,从3~5位不等。老师们不仅要“看管照顾”,还须在知性、情绪、生活习惯上引导孩子。但家长并不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就把教养孩子的责任完全丢给老师,反而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和工作。

一个幼儿园是怎样诞生的?首先是选择最理想的教育理念,张贴征人启事或通过私人关系,寻找认同此理念的老师和其它家长,租借适合的场所,接洽市政府、邦政府青少年局等官方单位,到幼儿园开学,从无到有全靠家长奔走联系。

成立之后,日常运作家长们也事必躬亲。三位家长组成的董事会担任亲师之间的桥梁,下有各类分工,定期召集所有家长开会,讨论大小事项。每月举行一到两次的家长会,当然并非交代一下学期大事、家长联谊或互吐苦水就散会,而是真正公开讨论,并且共同做出决定。

例如,讨论老师根据家长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作息表、学期活动、节庆计划,组织细节。或者,每学年开始前根据缺额选择家长。名声好的幼儿园每学期申请的家庭几乎是缺额的十倍,因此符合招收资格(通常的标准是年龄、性别、家庭状况,以及各幼儿园特别的要求)的小孩,其父母必须向所有家长介绍自己和小孩,以及前来申请的理由,然后由全体家长投票共同决定,“好像求职面试一样,”一位两个孩子都在这类幼儿园的妈妈回忆。这样共同决定的过程固然费时,但选出来的家长都有一定水准,特别是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奠定了日后良好合作的基础。

除了密集沟通,家长平常还必须参与很多工作,包括轮流买菜、整理花园,扫地、协助各种活动等。

财务透明化更是幼儿园得以运作的重要因素。负责财务的董事会掌控很多钱,除了每年各邦政府平均补助的17万欧元,每月每位家长还须按收入多寡缴交不同数额的学费(约为传统幼儿园的一倍半)。这大笔钱用来支付日常和特别活动的开销,还要每月按照很复杂的德国联邦员工薪资规定给付办法(根据工时、资格、婚姻状况等),准时发薪水给老师。每笔钱都要作帐,制成会计报表,供全体家长、政

府有关机构审查。“家长就像经营一个企业,就像是老板,得自负盈亏,”敏斯特专门咨询幼儿教育的“父母帮助父母”协会的舒瑞柏这样形容。

正是因为家长的事事与共,这类幼儿园的多样性令人羡慕。“森林”幼儿园重视探索大自然,没有教室,不论晴雨寒暑都待在户外;“瓦道夫”幼儿园强调儿童身心灵的整体发展;“蒙特梭利”幼儿园则完全依据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和教材,提供和残障儿童的共处。更多的幼儿园不依循单一教育哲学,纯粹以幼儿需要为中心。

家长自办幼儿园普遍重视儿童美育、体能、社会性的发展。玩,在每天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固定的活动有运动、游泳、音乐、森林散步,再辅以陶土、木作、儿童戏剧、社会生物常识等,家长或老师可以随时提出修正建议,因此活动安排的弹性很大。“我们不要把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小学,况且小孩从游戏中学到的更多、更真实,孩子在爬树过程中学到的身体部位的整合、自信,这比知识更重要。”“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负责人芙尔特老师说。

德国人普遍对幼儿教育的看法正是如此。巴伐利亚邦邦立幼儿教育研究所所长弗苏纳凯斯认为,幼儿园阶段不管学习外语、计算机、运动、舞蹈都可以,但是重点不应在学习效果,而在于让孩子产生自信,“这个我会。”或是学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他也应该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我特别会做这件事,我的朋友则擅长别的事,”苏纳凯斯表示。

家长自办幼儿园受到家长、小孩喜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个人化。各邦政府明文规定,一班15个小朋友(其中有4名三岁以下)配置3位全职、1位实习老师,有时还有1位半职老师,平均4.5个大人。由于师资充足,加上亲师密切合作,因此整个幼儿园的关系非常个人化,而且也得以真正注重、启发孩子的个别性。和传统大型幼儿园家长每天只在接送小孩时和老师寒暄几句的情况完全不同。

在研究所里攻读教育学的施若德,今年32岁,是幼儿园里少见的男老师。他喜欢以最直接、最单纯的感觉去面对孩子,喜欢那种亲密的家人般的感觉,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也让他越来越发现自己。今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的全体家长都知道,他得以用真正的心情来和大家相处,见面时不用客套寒暄,不用强颜欢笑,“这种感觉非常自由,这样几乎比家人还亲密的关系,在大型幼儿园找不到。”施若德说。

他也亲自为小朋友量身订做生日礼物,“因为我知道西蒙的爸妈预备送他一辆自行车,堤奥维会得到一只真的天竺鼠当宠物,乔安娜会得到蛙鞋和潜水镜,所以可以配合。”他用果酱玻璃瓶为三个孩子做雪花水晶球,分别在瓶里黏进一辆自行车、一只天竺鼠、一个戴潜水镜和穿蛙鞋的芝麻街玩偶。玻璃瓶一摇,亮晶晶的雪片就像老师细致的爱心。完全不同于大型幼儿园,那里的生日礼物只能动员妈妈们缝制大家都一样的填充布老鼠。

家长的热心支持使得幼儿园得以持续,但也有幼儿园缺乏连续性,原来的家长因小孩长大而离开,新来的家长全盘改变理念或做法,让老师们无以是从。“但每次改变也是一个机会,”敏斯特“父母帮助父母”协会的舒瑞柏表示,危机也是转机。

家长自办幼儿园不但对小孩有长远影响,对德国的幼教制度也多有刺激。传统幼儿园也逐渐开放全天名额,并且举办类似的活动,例如有的幼儿园就开展全体小朋友和老师在教室里进行的露营过夜的活动等,成为家长自办幼儿园的竞争者。

对比中国的幼儿园,不难发现中国的幼儿园多以写字、英文、计算机等智育静态的训练取胜,以灌输知识为重点,却忽视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还记得“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负责人芙尔特老师说的那句发人深醒的话吗:“我们不要把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小学,况且小孩从游戏中学到的更多、更真实,孩子在爬树过程中学到的身体部位的整合、自信,这比知识更重要。”为了给孩子理想的幼儿教育,许多德国父母自己动手打造理想的幼儿园,这一革命性创举实在值得中国的父母和幼教工作者深思。

减少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办法(本网站编辑)


前言: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越是长大和自己的分歧就越大,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的处理好亲子之间的矛盾,否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其实家长们更应该从根本上减少与孩子产生矛盾的因素。

了解孩子的个性并牢记在心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用心去了解你家宝贝的个性,用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对待他,那样将会把困难和矛盾减到最小。1、如果你的女儿看上去像个假小子或者你的儿子喜欢玩儿洋娃娃的话,你不必小题大做;2、了解孩子用以炫耀的事情和原因,由此可以发现哪些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3、不用过度考虑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应该是怎样的。

告诉孩子你是多么地爱他你可以为孩子做的最容易但是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知道你是多么地爱、在乎他,他快乐的时候你是多么幸福、他危险的时候你有多么担忧。研究表 明,经常获得父母的爱的表示,可以使孩子在经历失望、沮丧和其他不愉快的时候仍然积极地面对生活,并且寻找办法来处理和脱离暂时的困境。

1、每天早上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且把这当件重要的事来做; 2、让孩子看到你和爱人关系和睦3、有孩子参与活动时千万不要偷懒,这会让他觉得他在你心里并不重要。本网站小编总结:爱孩子就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来教育,不要做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也许每个家长表达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爱也要让孩子感受的到。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宝宝刚出生时,眼睛都没有睁开,但耳朵已经能接收各种信息。“你要听话”、“听妈妈说”,家长的叮咛、嘱咐、唠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见说话在亲子关系里的重要性。聪明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最温情、最高效的说话方式。

3岁前的孩子,要听懂或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有时候比较难,爸爸妈妈说话要温柔、表达清晰。不过这个时期也是规则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跟孩子讲话也要坚持原则,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1.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温柔的肢体动作。这时的宝宝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动物,如果家长说话时高高在上,就会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听他说话,可以鼓励他们在无压力的前提下,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及时给予回馈。当大人忙着做饭、洗碗、工作的时候,宝宝咿咿呀呀的问话似乎显得毫无意义,但这对宝宝却很重要,可以转头对宝宝笑笑或回应几句。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学说话,家长的及时反馈是最好的鼓励。平时跟孩子聊天时,不妨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着他的小手,这些小动作都会起到正面效果。

3.相比警告,直接鼓励更好。看到宝宝端着一杯水蹒跚走来,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别打翻了”、“别磕着”。这不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幼儿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反着说“不要打翻”是一种绕远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对孩子说“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4.给孩子“做选择题”。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听话时,讲道理往往没用,此时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比如孩子赖床时,妈妈可以拿出几件衣服,问她“穿这件小草莓的还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会被“引诱”起兴致来。

5.负负得正的小技巧。两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许多孩子喜欢跟家长“作对”。这时,家长的言行越严厉,孩子越“来劲”,倒不如试试“正话反说”。比如孩子叛逆期时,妈妈想带宝宝去超市,但宝宝非要去公园,此时妈妈不妨说“我们先去公园吧”,孩子很可能就“上当”了,非要先去超市。

3~6岁的孩子,大脑发展上了新台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说话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别把“为什么”、“怎么”挂嘴边。“怎么这道题都会错啊”“你干嘛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大都是责备,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他们又把父母的这些教育习惯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建议家长多从正面说话,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多说说“怎么做”,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进。

2.先共情,再引导。当孩子主动找你倾诉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信任你。如果你对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许几年后就轮到你抱怨了,“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说”。家长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跨过难关。

3.探“情报”,从细节和别人的事谈起。3岁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隐私意识,学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诉家长。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笼统地问“今天怎么样”,孩子可能敷衍说“还行”,或为了隐瞒错误而闭口不提。家长一方面可以问细节,比如“今天语文课学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问别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试得了多少分”,进而可以让话题顺利进行下去。

4.偶尔跟孩子一起做白日梦。有时孩子会天真地说,“明天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有的家长会火冒三丈,批评孩子。其实孩子或许就是随口一说,或许隐含着某些内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负。家长不妨顺着说,“是啊,妈妈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还能接着问“宝贝为什么不爱上学呀?在学校里不开心吗?”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该怎样与孩子谈性


因为爸爸长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妈妈与外婆相伴,9岁男孩小海(化名)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近来产生了想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把自己打扮成女孩,被医院诊断为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6岁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专家指出,孩子们眼里的“性”并没有成人所附加的那些色彩,他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种类似于游戏的行为。与饮食功能、排泄功能一样,性的功能也是我们身体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孩子对性器官的认识和对手、脚、眼、嘴等的认识没有什么不同。父母遇到下列情况时,可以这样应对:情景一

问题:“我怎么不能站着小便?”

3岁的美娜很奇怪:为什么小哥哥能站着小便,我就不能呢?我要试试看。

见美娜把裤子尿湿了,妈妈火冒三丈:“你是女孩子,为什么要站着小便,裤子湿了看你怎么穿!”

原因:好奇惹的祸。

三四岁的孩子特别有好奇心,这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妈妈可能意识到美娜在模仿男孩,不过她的反应却是错误的。对正在小便的孩子大声斥责,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生理后遗症,而且妈妈也没有明确指出美娜的错误在哪里。

对策:告诉孩子男女有别。

妈妈可以温和地说:“美娜,很着急也不能站着小便啊!”“可邻居哥哥小辉是站着小便的!”“小辉是男孩,男孩有小鸡鸡,所以站着小便不会尿湿裤子。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

与孩子谈性,家长的语气宜平缓、温和,忌恫吓、威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一些模仿行为,更应在劝解后借此机会传授相关知识,这样孩子接受起来就比较自然。情景二问题:幼儿园里的“爱情”。

“鹏鹏最喜欢琪琪了!今天,他和琪琪在幼儿园里‘结婚’了,鹏鹏当爸爸,琪琪当妈妈,他们还相互拥抱、亲嘴呢!”

原因:单纯的模仿。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的言行很好笑,对这种现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家长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让他以为这是父母所赞同、喜欢的。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结婚”行为后会大吃一惊,然后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你这孩子,这么小就不学好,大了还了得?”“这孩子这么小就耍流氓,长大肯定不是好孩子!”……这些话很容易在孩子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会由于逆反心理而频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困难。

对策:告诉孩子“拉手就行了”。

孩子间的拥抱亲吻属于纯模仿性的行为,他们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天真的喜爱之情,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家长可以对宝宝说:“我知道,你拥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情景三问题:“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东东最爱看《动物世界》了,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两只狮子交配的镜头,妈妈很尴尬,她想转移东东的注意力:“宝宝,你想不想听妈妈讲故事啊?”正看在兴头上的东东当然不想听故事,他好奇地问:“妈妈,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对策:告诉孩子它们在为生宝宝做准备。

家长不要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有些家长还为这种错误的行为感到自豪,以为目的达到了。其实不然,孩子回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互相交流的时候知道父母在骗他,对父母的权威就会产生怀疑。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宝宝解释:“宝宝,它们并没有打架,它们在为未来宝宝的出生做准备,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交配’。交配后才能生下狮子宝宝。你想想,爸爸妈妈这么爱宝宝,等到小狮子出来后,它的爸爸妈妈也会很爱它的……”情景四问题:“妈,你也用尿不湿吗?”

文文是个小姑娘,一次,她发现妈妈在用卫生巾,就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随口说:“这是大人用的尿不湿!”过了一会儿,文文开始问爸爸:“爸爸,我想看看你的尿不湿,你的和妈妈的一样吗?”爸爸对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很难堪,他的脸刷地红了起来,支吾着起身离去。文文不依不饶地跟在爸爸后面,“爸爸,让我看看吧!”“爸爸没有,这个东西只有妈妈才有,以后不要问这个问题了。好了,赶快洗手吃饭去吧!”爸爸极力回避女儿提出的问题。

对策:大方面对,告诉孩子“女孩子才用它”。

妈妈可以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卫生巾,只有女孩子才用的,男孩子是不用的。因为女孩子到了十一二岁会来月经,所以就要用它,一来月经就代表她长大了……”当电视节目播放卫生巾广告时,妈妈可以就此展开关于卫生巾的各种话题,或者可以说:“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房子,你没出生时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有时候,这个小房子里要流出一些像你的鼻涕一样的东西,所以要用卫生巾。”要尽量保持讨论的随意性和趣味性,让宝宝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成长的秘密。

分床的关键字:安全感与独立


烦恼来了:女儿出生到现在晚上一直跟我睡,每当我一提到“5岁了,要学会自己睡了”,她就说“我到10岁才一个人睡”。孩子到底多少岁独自睡好?怎样培养孩子独自睡?怎样克服孩子晚上独自睡怕黑的心理?

(盈盈妈妈)

辣妈支招:有一句形容母爱的话是这样说的:“天底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我们做妈妈的,耗尽心血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够独立踏上人生旅程,而分床与分房,就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到底该在什么时候与孩子分床分房?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宝宝们一生下来,就会独自睡一个房间,因为妈妈们都想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后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慢慢发现,这样过早分床不但没有让宝宝变得更加独立,反而让宝宝承担了很多无谓的情绪压力,于是,育儿专家们又主张妈妈要与宝宝共睡一段时间,以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到宝宝两三岁以后再分房。

你家女儿5岁了,按说是到了分房的时候了,再晚恐怕对培养她的独立意识不利,但您也得做好规划,一步步来,并根据宝宝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切不可幻想“一步到位”,要不然,引发了宝宝的恐惧,伤害了她的安全感,那也得不偿失。

因为宝宝一直是跟你一起睡的,我建议你第一步先跟她分床,买一张可爱的儿童用床,暂时放在你的房间里(如果空间不够的话也可以考虑双层床,但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放一些可爱的玩偶在上面,床头还可以摆一本她最喜欢的图画书,很少有宝宝可以抗拒这样一个领地的诱惑力,只要你循循善诱,她很快就会习惯的。

等她习惯了分床睡,你就可以把“分房”提上日程了,有意识地给她讲一些小朋友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一个人睡的故事(你可以在网上淘到很多这样的图画书),跟她一起布置她的房间,在床头安一盏小夜灯,给她准备一个小小的铃铛,告诉她,如果害怕的话,一摁铃铛,妈妈就会过来……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告诉她,你大了,所以一定要个人睡了,但只要你有需要,妈妈就一定在身边。当你细心地兼顾培养她的安全感和独立意识时,分床和分房其实并不难。

与孩子交流家长必知禁言妙语


如何与孩子相处,是每一位合格父母都必须认真学习的一门知识。既不能一味的顺从,也不能粗暴拒绝。不过有些时候当孩子的所做所为与你的想法完全相反,或者面对孩子天真直爽的问题,你又该如何做答呢?

1、“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妈妈刚预备了午饭,但珊珊却没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提起筷子进餐。

妈妈以为珊珊不舒服,谁知她却嘟着小嘴儿说我不吃饭,我要吃汉堡包、薯条!

禁言

“现在是你烦人还是我烦人?我叫你吃什么便吃什么,不吃饭就什么都不准吃,饿死你。”“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没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饭,我就给街边的小朋友吃。”

妙语

“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吃茶点时,妈妈再带你去吃汉堡包。”

专家指路: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妈妈在下厨时便要多花一点心思,设计多些色香味美、配搭新鲜的食物款式,例如孩子喜欢吃薯条,可煮些西餐如汉堡牛扒加薯条,又或做个番茄生菜牛肉三文治,慢慢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

2、“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丁杰的父母皆是劳工阶层,每月赚取的薪水只够该月开支,所以也没有余钱给儿子作零用。丁杰眼见同学们有新波鞋、新书包上学,而自己的波鞋与书包已非常残旧,课间休息时想喝瓶汽水也没有钱买,越发感到自卑。他开始讨厌父母,讨厌这个家庭。有天晚饭,他看着桌上仅有的青菜和炒蛋,突然向父母大发雷霆:“最终错的是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出来受苦?”父母听后很伤心。

禁言

“你真没良心,生你出来养大你,还说这些话。”

“有饭吃、有屋住,你算受什么苦?”

妙语

“现在我们是穷,但只要乐观面对,总会渡过这个困境。”

专家指路: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这是个自卑感颇重的孩子,他认为自己生存在这个世上是在受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在父母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份鼓励,告诉他困境是暂时性的,只要父母努力工作,“总会渡过这个困境”。

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是丰衣足食,但相比一些农村的小朋友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3、“赚钱比我还重要吗?”

天佑的父母为了让家庭生活质量好些,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还要兼职。所以天佑每晚只能和奶奶一起吃晚饭,只有星期天才能与父母一起。虽然父母每天都会打几次电话给儿子询问情况,但实际上还是冷落了儿子。这个星期天,天佑父母睡至日上三竿才起床,只见儿子独个儿坐在沙发上吃饼干,才想起他奶奶今天去大姑家了,于是连忙哄儿子上街去吃汉堡包。天佑满眶泪水说:“你们只顾赚钱,理过我吗?”

禁言

“我们忙于工作都是为了你。”

“如果不理你,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

妙语

“对不起!是我们没有顾及你的感受,让我们谈谈……”

专家指路: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亲子之情却不容忽略。因为要多赚钱而剥削了孩子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机会,损失的肯定比金钱为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碌而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当工作停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并不了解子女的想法与喜好,而子女亦因此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们,亲情越发疏远。所以,不少所谓代沟问题都只是人为的,如果父母、子女能够有好的沟通,互相关心,又何来代沟呢?孩子渴望与父母共聚天伦,好不容易才等到星期天,爸妈却贪睡迟起床,使孩子更加失望。在此情况下,父母应该检讨是否需要两人同时做兼职?是否可以改为单方兼职或双方都放弃兼职,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即使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兼职,亦要多些与孩子沟通,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扩展亲子之情。

教育孩子:隔代人之间的争辩


什么是隔辈教育呢,随着时代发展,有一些年轻家长或者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教育称之为隔辈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1、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2、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