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了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家家户户放鞭炮。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但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可以不必盼着好吃好喝的,孩子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适度满足,那么如何才能给孩子送出一件称心,适宜而受欢迎的礼物呢?很多人或父母会深为头痛。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那些国外名人给孩子送礼都送些什么东西?

给孩子送礼物也要教导宝宝们学会感恩

又快到春节了,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教会孩子感激一年来拥有和接受的东西。面对亲友送的大堆礼物,在孩子表现出贪婪的时候,怎样慢慢灌输给他们感激的心情呢?

首先,我们来想想如何处理礼物。在美国,如果父母们知道孩子将从亲戚那里得到很多礼物,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考虑减少自己在送给孩子的礼物上的开销。有些家庭抽签决定谁能得到奖品,有的家庭的规矩是:大人没有礼物,只有孩子才有。

其次,可以用游戏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礼物馈赠:每个人都带一个包装起来的礼物,可以是很可笑的,也可以是二手的或者便宜的。每人抽取号码,可以在一堆礼物中选择一件,也可以选择别人已经打开的礼物。或者,也可以考虑用自己制造的礼物代替买来的礼物,比如相册、镜框、孩子唱歌表演时的录像带等等。

另外,就是一些处理礼物的小技巧了。美国波士顿的心理学家卡罗尔·考夫曼建议,在拆开礼物的时候,要减缓拆封的步骤。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把礼物全都拆开,而是每次把一件礼物交给一名家庭成员。”步骤慢下来,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接受的东西,真正地欣赏礼物。”另外,让孩子参与到礼物包装的工作中,这样他就能够理解别人在礼物中寄托的爱心。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专家巴巴拉·诺得哈斯认为,礼物不只是物品,也是表达父母的一片爱心,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怎样让礼物发挥作用是对长辈的挑战。让我们看看名人有哪些教子方法,并且如何给自己的孩子送礼的呢?

看看名人都给孩子送什么礼物

小说家乔伊丝·卜洛尔·奥茨的礼物——毛线织物

她最难忘的礼物是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她从小生长在北方,那儿的冬季十分寒冷。她妈妈和亲友常常送给她一些手工缝制的衣裤、毛线编织的内衫、手套、袜子、带有护耳的线帽和用最柔软的安哥拉毛线织的毛线衣,编织这些礼物要花费多少功夫啊!同样使她难忘的一件简单礼物是她得到的第一本书《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那是我祖母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她常这样说。

小提琴演奏家马克·哈金斯的礼物——小提琴

5岁时,他希望父母给他买把小提琴,母亲不把他的要求当回事,还说他是一时兴起才生出怪想,但他还是缠着妈妈非要不可。后来父亲让了步,满足了他的要求。30年后的今天,马克成了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尔韦的礼物——乐器

他给四个孩子每个人一件不同的乐器做礼物。大儿子得到的是一根双簧管,二儿子得到的是一把吉它,孪生姐妹分别得到了喇叭和长笛。高尔韦说:“我给他们的是聆听、欣赏各种音乐的礼物。”

知名的出版商比尔·诺顿的礼物——小时候用过的外场球左手手套

在孙子参加棒球队时,送给了他一件十分珍贵的礼物,诺顿小时候用过的外场球左手手套,它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我想让这件礼物说明一脉相承,一代又一代,并告诉他我们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左撇子。做为左撇子,并不总是很顺利,所以我想给他一点儿鼓励,要让他明白,我们必须团结在一起。

作家格里·诺克斯的礼物——不起眼的照相机

作家格里·诺克斯8岁时,拿到一份礼物——一个不起眼的照相机,于是他开始玩照像。他回忆道:“我经常通过相机的取景器观察客观事物与人,我明白了景色与人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这一点对我十分重要。我收到的不仅仅是个照相机,而是一个使我获得观察事物能力的源泉。”

雕刻家朱莉安娜·罗茨的礼物——小小划桨板礼物

雕刻家朱莉安娜·罗茨的父亲事后才明白给女儿送的礼物多么意味深长。罗茨精力过人,但贪玩,玩什么东西都虎头蛇尾,不一而终。而其父亲赠送的圣诞礼物-——小小划桨板却引起了她极大兴趣,开始用这块板做玩具,专心致志。岁月如流星,朱莉安娜长大成人,家人经常接到她自己用划桨板制作的锅把、座垫和雕刻品,这些东西成了密切家庭关系的纽带。

著名表演艺术家苏姗·沙利文的礼物——父母的爱

著名表演艺术家苏姗·沙利文回想起自己童年收到礼物时的情景如今仍历历在目:“一个清晨,我收到一包圣诞礼物后,冲着我母亲喊,妈咪,这些东西全是圣诞老人送的,怎么没有你送的?其实,几周来母亲一直忙于采购圣诞礼物,头天晚上熬夜包装,疲惫不堪。母亲脱口说出实情:‘苏姗,这些礼物没有一样不是我的。’从此,我也学会关心母亲,关心别人。”

总之,过年给孩子送礼物,要么能体现出新年意味,让孩子明白春节的传统意义所在,要么送一些有意义的礼物,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鼓励,启发和学习作用,这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

相关知识

过年了,教孩子电话送祝福!


新年快到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送声祝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新习俗。年轻的父母们,你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也参与进来,锻炼他的社交能力呢!

珍重亲情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姑姑曾经资助他上大学,并给予他无数的帮助,后来姑姑移居到别的城市,因为相隔太远,他经常打电话问候姑姑。但是每次,他都会叫4岁的儿子说上几句。小家伙接过电话,一本正经地向姑婆问好,那样子真的很可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又生活在城市的“石屎森林”里,很少懂得与父辈祖辈们浓厚的亲情沟通。久而久之,他在与人交往中,会逐渐变得冷漠、自私。让孩子学着给亲人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体会到,亲人之间的关怀和呵护是如此的温暖和难能可贵。

温馨提示:

孩子打电话时,首先要使用恰当的称呼问候,这时,父母要教会孩子,面对长辈怎么称呼,可以事先用自家的电话“彩排”,反复几次,慢慢地,孩子就会熟悉这些称呼,等真正打电话称呼长辈时,自然就流畅了。

自信、开朗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打电话会语无伦次,趁机“捣乱”,或者胆小、说话吞吞吐吐,因而拒绝让孩子碰电话。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通过让孩子打电话送祝福,可以让他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这些身边人外,还有很多人和自己熟悉亲近,教他积极与人交往接触。

同时,亲朋好友们在接到孩子打来的祝福,会感到无比惊喜,惊喜之余,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而孩子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渐渐变得大胆、开朗、自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温馨提示: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父母在听电话时,孩子因为好奇喜欢抢着听电话,这时,父母最好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果不是有紧急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尝试接听电话。

锻炼口才

锻炼孩子的口才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要多说、多练。由于年龄尚小,孩子常常会“怯生”,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不吭一声,或者焦急、羞怯、说话结巴。这时,父母有意识让孩子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次数多了,孩子的口才自然得到锻炼。

温馨提示:

训练孩子主动打电话,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求不同。3岁以下孩子,只作简单要求:“我是XXX,祝XXX新年快乐!”“我和爸爸妈妈祝福XXX新年好!”。3岁以上8岁以下的孩子,则让他转述:“XXX,我代表爸爸妈妈问候您新年快乐!祝福您新年健康、幸福!”祝辞可以因人而异,打电话之前训练好孩子,这样,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新年到了,孩子也大了一岁,懂得的社交礼仪知识也应该多一些。快快训练你家宝宝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专题“宝宝拜年礼仪速成班”

怎样给孩子指示


那么,我们不妨问一问那些认为“无论孩子正被什么有趣的游戏所吸引,只要听到召唤就得立刻过来”的家长: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或者独立性,这样他们才不会被其他人所支配?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究竟是否应该独立,不听从家长的指示?

有研究显示,现在的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父母小时候那样——家长一叫,就立刻过去。几十年前,没有汽车、电视、漫画等数不清的好玩的东西吸引着孩子。那时候孩子的生活比现在要简单很多,甚至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家长召唤孩子的次数远不像现在的家长召唤自己孩子的次数那么多。此外,那时的父母也不像现在的父母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关注孩子、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大惊小怪。也许还有个原因,就是那时的孩子的确也需要听从家长的指示,真正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人料理一些家务。

心理层面的分析

当你聚精会神读一本很有趣的书时,会注意周围人在说什么吗?当你在厨房里忙着做饭时,孩子要你去帮他修马车,你会立刻跑过去吗?当你正兴致勃勃地打牌时,孩子要你去讲故事哄他睡觉,你会立即放下手里的一副好牌立刻跑过去吗?

假设一个孩子总是可以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去听从别人的要求和建议,那么他自己的思想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会集中注意力,而老师发现小学生最常见的一个不良习惯恰恰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总是容易被周围的事情分心,或是当别人邀请他们出去玩、去郊游时,就会放下手中该做的事。意志薄弱的人总是不能集中精力,随时会被周围的任何事情所吸引。而造成意志薄弱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当前该做的事情上。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局面:孩子应该对家长的指示立刻作出回应,但却不应该对其他人的要求作出回应。很显然,大自然并没有赋予孩子这种能力,让他们可以自然区分身为他的管理者、建议者、指引者和保护者的妈妈以及其余那些无关的人。妈妈想要孩子对自己的指示作出回应,同时又对那些玩伴或者街头的陌生人置之不理,她该怎样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

少给孩子命令指示

妈妈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专心致志看书或玩游戏的时候打扰他们。如果不得不打断孩子的活动,那么她应该亲自走到孩子面前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头的事中吸引过来,这样她的指示才能被孩子接受。如果孩子不能高兴地放下手头的事,那么最好不要给他分配任务。

但是一旦叫了孩子,就尽力说服孩子过来,不能有例外,不然孩子拒绝了第一次就会拒绝第二次。如果妈妈一天喊孩子不超过两三次,而每次孩子又都很听话地立刻过来,那么就可以了,今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出现。

下面是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当孩子专心致志地玩耍或做事时,能不叫就不要叫他。记住,精力集中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如果在他专心致志时总是叫他,那么孩子今后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干扰。现今社会鼓励人们有独立性、有个性、有主动性,不鼓励顺从和奴性。但是,如果某些事情确实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或是出于维持家庭秩序的考虑,那就应该让孩子们做。

爱心提示:家长们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信或者测试孩子对你尊重与否而随意指使他们。应该考虑孩子的感受的。

早教:给孩子礼物,莫要讲条件


回忆自身小的时候,父母沒有积极帮我送过送什么礼物,由于那时确实是很穷了。

我要的情况下,那老规矩那标准,让二十多年后的我觉得起來都还沉重的。父母说:并不是不让你买,是由于你没有考到双百,等下次吧。有一回我确实考了双百,但她们却沒有遵守诺言。父母将会觉得,不便是一个铅笔盒吗?她们不清楚,这一铅笔盒是一个孩子的心愿和勤奋,是父母的诚实守信。

买玩具讲标准,我认为父母应当尽量减少或降低这类个人行为,终究玩具的关键功效還是让孩子高高兴兴地生活,它不应该被作为买卖。送孩子礼品,相互都图个开心,一直讲标准,礼品的特性就发生变化味,孩子们还小,常常生活在引诱的刺激性下,非常容易越来越急于求成。

假如你担心不讲条件会放肆孩子,那也应当尽量一些职业发展目标正确引导孩子,尽量趣味性。之前曾经的我为孩子买了一辆遥控车,玩了不上一周就摔碎了。大半年后,孩子在店铺里看到一辆遥控车,又吵着要买,我讲可以呀,但是花费的一半要用你的春节红包付。之后,该辆车他玩得非常当心,有时我还在玩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撞了墙,他会很心痛地把控制器夺回去。孩子此后培养了爱护物品的良好的习惯。

孩子“说谎”了,该怎么办?


孩子到了四五岁,经常会编造一些小“谎言”,比如说为了不上幼儿园说“肚子疼”;打碎了东西说“不是我干的”;“我把饭都吃得干干净净,把好东西送给了明明”,其实没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家长这时候往往开始紧张,担心孩子会养成说谎的习惯,急于教育孩子,指出他的错误,甚至严加斥责。

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社会交往技能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各种事物和内心体验的表达还很简单,不完善。同时头脑中充满想象,他们还不能完全区分事实和心里所希望的有什么不同,家长不能把这些现象定义为撒谎。孩子之所以说出这样一些小谎言,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的反应,是非常天真的,好理解的。此时此刻,父母不必反应过度,立即戳穿孩子的“谎言”,指出“错误”,甚至加以说教。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关注什么事情,帮他解决,而不是他怎么说,就会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例如,孩子说肚子疼,妈妈需要关注一下是不是真疼,如果不是,就告诉他去了幼儿园会有小朋友和一些快乐的事情等着他,坚持说疼,那就在家,但是病了就不能出去玩,不能看动画片、玩玩具、吃好吃的东西,只能躺着休息,甚至去医院,给予冷处理,下次再想赖在家里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至于孩子否认打碎了花瓶,碰掉了挂钟,需要从家长的处理方式上找原因。这么小的孩子有这种过失再平常不过,如果妈妈首先关心孩子是不是受伤了,“妈妈下次把这个东西放在更稳妥的地方”,“宝宝下次这样就不会摔坏它”,断定孩子下次不会不愿意承认的。打碎了东西都不是故意的,不该受到斥责。大人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过失吗?谁来呵斥我们呢?如果家长能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欣赏,孩子就不必编造“我做得如何好”来讨好父母。

通常养成说谎毛病的孩子父母可能都比较严厉。孩子的过失不能得到理解、宽容,为了逃避责备才会说谎。不论多大错误,只要说了实话,就不应再受到惩罚。如果承认了错误反而引来父母更大的怒气,孩子下次会本能地说谎。日常生活中,父母快乐、随和,关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发生什么,回到家里总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孩子就会向父母倾诉内心的感受,永远不会说谎。多大年龄的孩子都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