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2020-05-21 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大班入学准备育儿知识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杨澜谈育儿: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既是一名资深传媒人,也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她的智慧和练达,不仅体现在成功的事业上,更反映在对子女的养育上。
近日,在“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从孩子爱上网怎么办到健康和奥数哪个更重要,杨澜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诸多感悟,她的体会是:人格培养、身心发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个都不能少。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杨澜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我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杨澜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澜觉得不能在负疚中过一辈子。
“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地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在杨澜的教子经中,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这不仅仅是指道德层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杨澜询问了很多在职业上很有成就的妈妈,发现她们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这给了她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跟他最亲近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杨澜认为,当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产生时,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们身边,却不能给他们思想的养料,孩子们会感到不满意。
杨澜是在与儿子的相处中逐渐悟出这个道理的。杨澜的儿子已经16岁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这时候,他非常渴望一个同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亲跟他对话,“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围着他问‘你到底要吃红烧肉还是烧带鱼呢’肯定不行。”
所以,杨澜的观点是,无论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时间陪孩子的母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非常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们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相关推荐:父母常吵架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面对网络和电视,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电子化也造成了诸如网瘾少年等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把控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使用?
在杨澜家,这个问题是分两步解决的。
杨澜很鼓励孩子读书、旅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喜羊羊”,杨澜知道拦着孩子们不是办法,于是她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有一天,孩子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们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杨澜说。
但是面对网络没有那么简单了。
杨澜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杨澜也开始慌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们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杨澜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
<<相关推荐:解救“电视宝宝”全攻略
健康的体魄比奥数班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压力山大”,课业要搞好,奥数、英语不能少,课余还要学才艺。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作出选择和取舍?
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杨澜不认为那些课外的辅导班有那么大的作用,相反,她认为,上了课外辅导班很可能让孩子上课就不认真听,所以她的孩子没有去上奥数班,她也没有给他们做任何跟知识相关的课外补习。
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是去锻炼。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发育吗?”杨澜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曾和几个委员一起提交过一个关于提高民族体质的提案,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非常让人担忧,无论是爆发力、耐力还是力量,都全面低于日本。而一个人的体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活跃程度以及创造力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的背景下,在奥数和运动之间,杨澜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选择了运动。“如果因此没有得100分,只能得85分,我认了,因为不需要知道那么难的题目。”但是,“我需要你锻炼,需要你正常的、健康的发育,在长大成人的时候,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着非常有活力的生命的状态。”杨澜说。
一到周末,杨澜就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出汗、去锻炼,并且亲自陪着。而杨澜发现,这还让她有个意外的收获:跟孩子建立起了“哥们儿”般的友谊,大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父母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
杨澜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
儿子5岁的时候,杨澜曾逼他练钢琴。钢琴老师问杨澜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
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痛苦,杨澜也不愉悦,“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杨澜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杨澜的女儿却喜欢弹钢琴。杨澜由此感叹,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相关推荐:抵抗力差拖后腿?无强健体魄何谈智力开发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在不少爸妈中盛行,这种说法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一生幸福。
杨澜对此并不以为然,她认为对男孩太严苛了会让他习惯顺从权威,男孩从小过分穷养也可能让他变得惟利是图。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过于贫穷,以至于有钱高于一切从小在他思想里扎了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同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把女儿娇宠到傲慢、无知的程度,殊不知,溺爱只能让女孩长大后娇纵无礼,“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杨澜认为,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杨澜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18岁以后,妈妈把大学的学费都交齐了,你们就自己过日子了。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暑假的时候,杨澜的儿子去博物馆实习,跟工人们一起拆木箱、钉钉子、做记录,因为是高中生,博物馆并不给他付工钱。中午在外面吃饭,班上有一些同学吃比萨,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吃更贵的寿司等,但儿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挣钱,就买一个5元的三明治吃了。回来以后,杨澜对儿子的行为大加表扬。杨澜跟儿子说,你要算算,假设你刚刚大学毕业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如果一顿午饭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养不活自己。
“穷养、富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财富的价值观的问题。”杨澜认为,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而过分纠结于穷养、富养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过于看重金钱的结果”。
<<相关推荐:穷养富养,都不如好好教养
相关阅读
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下)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做错事懂得道歉
良好的举止仪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许多妈妈羡慕别人家的宝宝懂礼貌、有教养,那么有礼貌的宝宝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妈妈玛歇尔在家里并不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只对宝宝们提要求,她在教宝宝正确的行为举止时,总是自己先做到。拿向人道歉来说,当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应该向人说“对不起”。而这一点许多成人往往是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有一天,玛歇尔在家照看小女儿嘉比,她蹲下来帮助嘉比取画笔时,不小心碰了嘉比的头,玛歇尔马上就说“对不起”,并轻柔地摸了摸嘉比的头。嘉比从妈妈的举止言谈中,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才1岁半的她还不会区分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于是在她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时,她以为墙壁被碰疼了,也连忙向墙壁说“对不起”。妈妈玛歇尔听到后,却很欣喜地笑了,因为玛歇尔知道女儿懂得了在什么情形下要向别人道歉。
享受阅读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汤姆·赫靳斯先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工作便利就是不用经常出差。虽然担任一校之长工作忙碌一些,但他还是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晚上的阅读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亲子时光。大家围坐一圈,扎克、乔或者萨姆会轮流去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交给爸妈,爸妈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爱好,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自娱活动。现在,老大扎克虽然才6岁,但在入学前已经能够认识不少英文词,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汤姆笑了笑,“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的家庭中,往往都有几个宝宝,每个宝宝的个性、爱好、潜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家长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受每个宝宝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阅读这一点上,老大扎克是兴趣最大,识字也最多的。老二乔对阅读也有浓厚兴趣,但却更善于与人交往,非常会照料他人,富有爱心。在运动能力上,超过了大哥扎克,早早地就开始了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等体育活动。老三萨姆则有些害羞,好奇心强,在语言方面和大哥扎克一样,较有天赋。现在才3岁,就能较快记住故事的内容,并给别人讲一些自己读过的笑话。嘉比虽是个小女孩,但胆量却最大。在哥哥们的影响下,1岁半的嘉比什么都要尝试,跳水、骑车、攀登,对陌生人很容易就熟悉了,并能迅速和人拉近距离。阅读方面,是喜欢和哥哥们凑到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故事。
由此可见,作为爸妈,汤姆和玛歇尔在阅读这件事上,并没有刻意要求每个宝宝都达到同样的标准,而是普遍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不是为了让宝宝能识多少个字,才去读书。事实正好相反,当宝宝们尝到了阅读的快乐,自己就会愿意去学习识字了。
言传不如身教 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那么,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家开始慈善活动,从食物篮开始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2岁,为了教孩子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我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她们,我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每次我和孩子们去购物,我们都会额外买些东西好放进篮子里,等篮子装满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把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为篮子里添食物。
一本好书当作礼物
每个月,我7岁的儿子都会从学校拿回老师要求买的书的单子。单子上的很多书都不是很贵,所以我们不仅仅照单子给儿子买书,还按单子买上几本书捐给慈善团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儿子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其他的孩子也会喜欢这些书——为此我也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我们这样幸运的家庭。
帮助老人
我们的邻居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四处活动的时候很困难。几年以前,我就开始让我的两个儿子帮助老人。在下雪的早晨,小家伙会早起帮老人把路面的积雪铲掉。我向孩子们解释这样做是帮助我们的邻居,如果老人给他们钱不要拿。孩子们为他们能照顾邻居很自豪,而且他们懂得了,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帮助本身是件愉快的事。现在孩子们长大些了,他们还主动在夏天帮邻居老人割草坪的草。
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语言能力发展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语言能力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多对孩子说话,不停地说”,一些育儿专家如此建议新妈妈。这一建议确有科学依据:此前研究发现,多对婴幼儿说话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发展。
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与孩子多“对话”比多“说话”更加有效。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出版的美国《儿科学杂志》上。
对话更有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弗雷德里克·齐默尔曼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名为“成人独角戏”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275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在2个月至48个月之间。父母随机选择一天,录下孩子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前听到和所说的话。每个家庭在6个月内提供5天录音,其中71个家庭参与研究时间延长至2年,提供20天录音。
统计显示,孩子平均一天听到成人说1.3万个单词左右,与成人一起对话约400个单词。研究人员另外分别测试了两种情况,让孩子一天多参与100个单词的对话,或者一天多听成人说1000个单词。
结果发现,与孩子多对话对他们语言能力发展最有效,孩子与成人交流越多,成人越清楚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多说
齐默尔曼说:“儿科学家和其他人鼓励父母通过阅读、讲故事或用简单语言描述日常生活等方式(向孩子)多‘输入’语言,尽管这是一项合理建议,但并未重视让孩子多说。”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7月1日援引他的话说:“成人对孩子说话确实有助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但更有效的方式是相互交流。让孩子说是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说得越多,他们的能力加强越多。”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家长自然而然地回应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调整自己对孩子说的话”,这更有助于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此外,齐默尔曼的研究还发现,只要不影响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观看电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
同行的认同
齐默尔曼的研究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同。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儿童医院语言病理学家玛克辛·奥林格说:“这项研究成果与我们给出的建议相同。”
她说:“通过对话,你才能练习交流。孩子会犯错,这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感觉,纠正他们的错误。”
她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譬如“我正在给你穿上睡衣”,但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如果父母创造一些对话时间,可能在就寝前或者吃饭时,那会非常好”。
奥林格提醒说,成人应该记住,“有时候,仅仅告诉孩子做什么更快更容易,要慢下来反而难,但那正是对语言能力发展而言重要的一点”。
身体语言与宝宝智力发育的关系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身体语言与宝宝智力发育的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0-1岁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婴儿学说话的准备期,婴儿反复地自我发音。到接近1岁时还逐步能听懂某些词意,并开始模仿最容易发音的几个词。最先学会的词是“妈妈”,这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婴儿开始说的第一个词。
这时期,父母应尽量逗引孩子练习发音,用说、看、摸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模仿发音。如模仿“糖”的词音时,可以一边教说,一边拿出糖果给他看,还让他用手去拿着糖吃,使他懂得词意,为后阶段学说话打下基础。
婴儿身体语言揭秘
你可曾观察到婴儿在学会说话前有丰富多姿的身体语言吗?它正在向你传递信息。
科学家们曾饶有兴致地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他们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有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意义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研究婴儿心理学的斯克佛教授,分析了1-6个月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咧嘴笑,表示兴奋愉快
婴儿笑的形态是突然发出,短暂而快速的,嘴角牵动,笑容骤现,伴着的表现是满目发光、两手晃动,舒展着魅力,接着笑容旋即消失,等候亲吻鼓励。这时父母应报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于是,婴儿又会以微笑来报告父母的示意,对父母的行动表示满意。
2、瘪嘴,表示要求
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如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人抱起来。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让他集俯卧、爬行,扶他坐起来,改变化长卧久睡的姿势。
3、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
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嘴形的变化,了解孩子要小便的表情信号,就能摸清小便的规律而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婴儿的自近代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
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5、玩弄舌头吐气泡
大多数婴儿在吃饱、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时,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或吮手指、吐气泡。这时,婴儿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
当然,婴儿的身体语言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年青的父母不能机械地照搬,而应日常生活中的细心地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注意总结婴儿的不同身体语言与之相应的内涵。
6个月到1岁的婴儿,由于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增强,除了用面部来表示自己的意愿外,还以各种动作的体态语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6个月时,婴儿会张开双臂,将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拥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7~8个月时,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以摇头表示拒绝;9~10个月时,婴儿会以小手拍拍头,表示戴上帽子后出去;11~12个月时,婴儿除了用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示体态语外,已开始用简单的词语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1岁以内,婴儿有成千上万的信息要通过体态向父母传递,而且每个婴儿传递的方式也各有差异,父母要细心观察,了解婴儿心理需要。
身体语言有益儿童智力发育
婴儿如果学习一种简单的手势语言,在学习说话时会学得更快,在日后的智商测验中也会表现更佳。
学会手势可使大脑功能增强。在11个月时学习了手势语言的婴儿,几个月之后语言能力就超过了同龄人。而且,这种语言优势一直可以保持到3岁。不仅如此,到8岁的时候,小时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人,在智商测验中会出类拨萃。
研究人员考虑了家庭收入、教育和其他因素对智商的影响后发现,32名小时候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与37名没有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相比,其智商要高12分。32名儿童的智商平均分为114,而37名儿童的智商平均分为102。使研究人员感到惊讶的是,那些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的智商会超过比他们大一岁的孩子。
让你的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
身体语言的开发
宝宝开口学说话前,有个过渡阶段——用手指东西,这就是宝宝的手指语言。一家子都在的时候,如果问:“爸爸在哪里?”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他却会脸转向爸爸,用手指出。如果又问:“妈妈呢?”他也会转过脸来,指向妈妈。宝宝看图画时,如果问“猫咪”、问“汪汪”,他也会用手指在图画中指出。
宝宝的手指语言反映贝贝的判断思维。判断要对认知和记忆贮存的众多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比如,图画中除了“猫咪”和“汪汪”,可能还画有树、草、房子什么的,而宝宝的指头只指着“猫咪”、“汪汪”。
判断是复杂思维。研究儿童的学者常常把判断力当作测定智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宝宝运用手指语言这个年龄段,可以通过游戏加强对孩子判断力的训练。不过,在孩子用手指作出判断后,请不要忘记说:“宝宝,好聪明啊!”
亲子语言交流的一个秘密
婴儿究竟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仔细探究起来,似乎有点神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量的亲子语言交流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环境。
刚开始,我们会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对着婴儿。后来,我们用最简单的字、词与宝宝交流。当他能说一些简单句的时候,如:“宝宝吃”、“娃娃摔”,父母常常会跟上一些展开句:“噢”、“宝宝自己动手吃饭”、“天哪!是玩具宝宝摔倒了”。
一种研究表明,偶尔做出的展开可以巩固儿童话语及其所描述的情景之间的联系,但是大量的语言是这样获得的:孩子的句子没有被直接展开,而是由父母关于情景的进一步评论接下去,如孩子说:“熊猫吃”而听到大人的声音是:“是呀!熊猫饿了”。
这种研究告诉我们:在亲子语言交流中,与儿童对话的丰富和多变,可能比直接教他说话的频率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