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做胎教

2020-05-21 没有做胎教 童话故事团结就是力量 儿童故事

儿童就是玩 没有别的事。

先请欣赏网上的一段博文:

“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出自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儒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之语。此句以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承继先贤、泽被后世的立业精神,济世安邦、造福天下的博大胸怀,不仅为广大学者所传诵,更为历代王者所推崇。

本人今天在自己的博客里,拿来这四句作为开博的前言,是想借此言志,表达自己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理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总之,我会把《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不朽的伟大精神作为我的座右铭,奋发图强,立国立民,坚信中国雄居东方、称霸世界,必将在我们这代实现。

因此,我将会在‘恰同学少年’开始,以风华正茂、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凌云之志,来抒发胸纳五湖四海的乾坤心胸,来造就笔扫九洲万国的巨椽恬笔,放眼评说天下大事!”

这一段文章粗看起来,似乎是引经据典、气吞山河,充满了雄心壮志;然而细细读来,却又觉得里面充斥了大话、套话,再外加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霸气。在官场里面不乏这样的话语,所以通常这种文章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过上面这段话,可不同寻常。它之所以能够在网上疯传,是因为它出自于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的手笔。这篇博文的作者叫黄艺博,1998年生的,是个典型的90后,今年不到13岁。让这个孩子出名的不仅仅是这篇被他用来做自己博客前言的、文笔略为有点不顺的文章,而且还有关于他的许多传奇。

比如说他两、三岁就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小小年纪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身上笼罩着2007年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湖北省十佳少先队员、第二届武汉市现代少年形象大使等等光环,他还担任着武汉市少年先锋队副总大队长。

据黄艺博的父母说,这个孩子上网只关心国内外新闻大事,从来不玩游戏;他对民生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成年人;他的许多政治见解,也已经超出了他父母所能够理解的范畴。黄艺博的父亲总结说,与其他孩子相比,黄艺博早熟,而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看着黄艺博那胳膊上戴着五道杠少年先锋队大队长标志、昂首挺胸、志得意满的照片,我心里面感到的却是悲哀。一个十几岁、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在他的脸上和身上却看不出一点点孩子气,俨然就是官场中比比皆是的官僚的小人版。

我的问题是这个孩子是否曾经有过一个正常的童年?从人类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和兴趣,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理解能力。早熟的孩子有,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自发地早熟到把关注民生作为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所以我觉得黄艺博的父母恐怕有些过于谦虚了。如果不是他们在孩子两岁的时候,自己就喜欢看《新闻联播》;如果不是他们在孩子七岁的时候,看的就是《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黄艺博恐怕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新闻联播》、什么是《人民日报》。在这些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做出无米之炊来。

其实孩子早熟并不是灾难,孩子学会以天下为己任,也不是坏事。重要的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成年人要给孩子们做孩子的机会,这是孩子们的天赋人权。北京大学有个教授,名叫钱理群。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儿童就是玩,没有别的事。如果让儿童去救国,那有点荒唐。”但现在中国经常发生这种人生季节颠倒的事。

还有人点评说,希望黄艺博不要小的时候人五人六地学大人,长大了不三不四地做小人。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可也不乏道理。因为揠苗助长的结果,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

相关推荐

幼儿早教:关注宝宝早玩的游戏就是玩手


心理学专家觉得手指头是“聪慧的前哨”。婴儿最开始的游戏便是玩手。出世后一开始大部分的婴儿都是有吮吸小手的兴趣爱好。她们将全部小手放入口中吮吸,津津乐道,觉得巨大的考虑,有时候拉都拉不出来。幼儿

当他的小手能够 握物时,也一直将手上的东西送進口中。幼儿

满3个月的婴儿便会看自身的小手,并且看得很用心,并用到小手扶摸他所触碰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和单人床的边沿。

4个月的婴儿会门把伸到玻璃奶瓶,扶在玻璃奶瓶上。

5个月的婴儿能够 把握住玩具连自身的手一起摇。

6个月的婴儿会坐了,因为手眼协调,他能够 有到达站抓抓玩下,还能够有目的地用一个玩具敲击另一个玩具,或敲击餐桌、桌椅。他的手已真实变成了解事情的人体器官。幼儿

因此,要多给婴儿主题活动手的机遇。新生婴儿时就把他的小手从袖管里外伸来,成年人多抚摩它,把手指头放在他的手心中,让小宝宝训练抓物。

2个月之后能够 把玩具放在他的手里训练抓物。也可使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各样不一样特性的物件,发展趋势触感。

4个月之后把东西放在他的手旁,或碰他的手,诱惑他抓。

幼儿6个月能坐时,要正确引导他去抓放在眼前的玩具,玩具应摆得比他手高一点,能够 吸引住他门把举起或外伸,身体前倾。把玩具放在身旁能够 吸引住宝宝翻身,把玩具放在前边吸引住小宝宝去爬。手握着的玩具不但要色彩艳丽有响声,并且门把要细、光洁、能够洗晒消毒杀菌。

孩子没有安全感就粘人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就粘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

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从来没有吓唬过孩子——在一个不用“如果不听话,大老狼会把你叼走”、“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吓唬孩子早成为基本常识的年代,相信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但孩子们为什么仍然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

“爱”怎么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的我们,会将自己的“爱”及“珍重”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为是给别人照看宝贝,心理非常有压力,为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宝贝的父母,就会将这种一惊一乍的行为表现得更为夸张。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环境中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小心亦亦,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时在带这个孩子,而保姆最具这种特征的话,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险时,就会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没有任何内在建构的人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看看布丁妈妈是如何诠释的吧,作为妈妈的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呢?

这篇文章“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讲的是像布丁这么大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照从看他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凡事小心翼翼,遇到磕磕绊绊就会大惊失色,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以后什么事情都会依赖那个人,遇到危险和不舒服时就会去找这个人。

我们这样对待过布丁吗?有过。一岁三个月的布丁随地小便,完事后,刚想拍拍屁股走人,熟料一脚踩上,一打滑,哐当,了个腿朝天,头朝下,布丁爷爷快速跑过来,义愤填膺状,狠狠踹了两脚地板,抱着布丁颠了又颠,哄了又哄。某日,布丁在床上跳舞,旋转着到了床沿处,正自我陶醉状,我见状惊恐万分“啊...声扑过去抱住布丁,颤颤悠悠地说“妈呀,幸亏没掉下去”,布丁莫名其妙,其实人家完全能把握好度,知道啥时候该用华丽的转身,完全不用担心坠下舞台。还有,布丁曾被KFC的门卡过一次手,我当时一个人带着布丁在银广KFC门口,看到布丁的手硬生生的被挤进去,我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在布丁的手拿出来后,我惊慌失措的一边安抚布丁,一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用颤抖的声音一遍遍喊老公的名字。布丁无大碍,但我六神无主、高度紧张的样子,吓坏了她,布丁紧紧搂着我不敢松开。

都是源于爱,源于对布丁无微不至的呵护,才希望布丁生活的空间里全是安全的东西,即使发生了不安全,也要从感情上淋漓尽致的把担心把心疼表现出来。

但更多时候,我们对布丁有些不在乎。刚会爬的布丁,喜欢向茶几底下冲刺,茶几的高度正好是她爬行时抬头达到的高度,我曾用手护住茶几边缘,防止她磕到碰到。她姥爷禁止我这样做,说“她碰到一回后,就知道低头出入了。”果不其然,布丁在被撞过几次后,能准确得把握好低头抬头的频率,顺利通过茶几底部。布丁现在知道开水,发光的灯泡,冒热气的粥都是热的,她不会轻易的去动,我们没有强制性制止她不许动,这些都是她自己靠触摸和观察摸索出的经验。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她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她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的放手,她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

还有种说法是,有安全感的孩子能正视分离。这点我赞同。分离时孩子的哭闹和平时的粘人是孩子表达感情的相似方式。布丁一直能正视分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离开,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她都能欣然接受。布丁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在奶奶出门或回家的时候,只要给布丁说明,布丁就会摆摆手说再见,因为她知道我们是爱她的,是说话算话的,会准时回来,所以她放心让我们出去。

布丁是个不粘人的小孩,我很欣赏这个小孩通情达理的做派。

奶爸心声:BB的天赋就是玩


每次抱着BB,我最喜欢玩BB的小手小脚,也喜欢轻拍轻捏BB脊背、耳朵(当然老婆不知道的)。女儿也非常喜欢和我玩,小手小脚和我做太极推手,回应也越来越有力。看来,女儿是很会玩的。

探索未知世界的BB

BB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食物外,我想还有探索未知世界。女儿未满月时,哭闹的时候总是我最会哄孩子,女儿一到我怀里,不用半分钟准会安静下来。老婆总以为我身体壮热量大,BB觉得更舒服。呵呵!其实我有绝招。

女儿哭闹时,我总是抱着她在光线变化大的房门和窗口处走动,光影一会暗一会亮。她总是很好奇,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我觉察到她的兴奋,兴奋到忘记哭了。如果女儿会说话,一定会问“为什么”吧?我想,食物是BB身体的需要,而探索,是灵魂的需要。BB的每一次探索,也许就是在开启灵魂的又一道门;又或者,是灵魂在“进餐”。对后一个比喻,我更喜欢。

可爱的女儿,你出生的第一口食物是爸爸喂你的,现在这个任务交给了妈妈。现在爸爸陪你探索,爸爸保证不会让你初涉尘世的灵魂“饿”着。我决定,我要做个会陪BB玩的爸爸!

爸爸是什么东西呀?

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我告诉女儿“我是爸爸”,正如她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每次都这样和她打招呼。有次老婆开玩笑:“你总这么说,BB在肚子里肯定在想,爸爸是什么东西呀?”是呀,爸爸是什么东西呀?我如何告诉我的女儿呢?我的回答如下:爸爸是家的成员之一,这个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你。爸爸给BB的是一个家。家,爸爸、妈妈和你的结合体。未来,我们仨一起来回答:家是什么?

孩子怎么会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养孩子前,对这个提法十分反感。因为大贤卢梭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孩子5岁前过早地进行认字、算数等认知性学习,对孩子天性和完整人格不利。可是真的有了孩子,看看周边,3岁识字、4岁学琴、5岁开博,到处都是早慧儿童。再不功利的家长也会一边忍不住发狠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边安慰自已“咱注意寓教于乐,不驳孩子天性也就是了”。成名要趁早,社会本如此,谁也不想起跑时晚跑。

但人生就是赛跑吗?起跑时不能输的到底是什么?这世界变化也太快,也许现在认为对的事,等孩子长大的时代,并不一定是对的。一如20多年前我们年幼时的粮票。大家都去做的事,机会一定不多。一如认字和数学、艺术和学习班,我不认为是孩子输不起的,起跑时孩子所求不多,父母可以给他最好的,可你能给到几时?输不起的是父母!孩子的赛跑变成了家长的比赛而已。我家小女,蕙质兰心,心地应善良,品质求高尚。这样爸爸就很欣慰了。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玩童才是健康儿童”,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许多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忙着认字、数数或学习琴棋书画,父母则感到极大满足,甚至成为向他人炫耀的话题。显然,这些父母在不自觉之中陷入了误区。

儿童长大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他们玩泥玩水玩玩具,玩各种能触及到的东西,体会其中的感受与探索。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根据《儿童权利保护公约》,玩根本就是儿童的一种权利,与学习并无关联的一种权利。它也许并不有利于学习,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我赞同卜卫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彻底更鲜明。我们如以学习等理由不让孩子玩耍,是在剥夺儿童的权利。

其实,小孩子本来都是爱学习的——喜欢探索、喜欢提问,不就是最普遍的证明吗?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始终选择儿童适合的学习方式。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首先需要解放的是儿童。让我们相信儿童,善待儿童。相信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儿童。

没有做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