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每个家长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有所不同,除了真爱以外还有错爱、误爱和溺爱。

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需要尊重,当然也包括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的愿望,看到他的努力,赞赏他的“成就”,并鼓励他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鼓励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父母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在孩子的教育中,尊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自信心。下面十一条,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孩子对你讲话时,不要表现得那么不耐烦。

2.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乐、聊天;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孩子的存在,你该不会比美国总统还要忙吧!

3.每个孩子都会有他的闪光之处,学会赏识孩子的才能;不要吝啬那些表扬的话语。

4.放手让孩子们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包括处理小朋友们之间的矛盾;家长尽量不要插手孩子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5.爱孩子之所爱,甚至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最爱看的动画片,参与他们之间的游戏;不要认为这都是孩子们游戏,更不要担心别人说你不成熟。

6.表现出对孩子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并积极参与进来,不要对孩子们非常热情做的事情视而不见。

7.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即使不成熟,让时间去给他辨别真伪,那样可以让孩子们从中增长才干,吸取经验教训;家长不要一语道破结果,那样会使他们没有成就感。

8.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不要以种种理由翻阅孩子的日记本、抽屉、QQ聊天记录和Email信件。

9.尽量称呼孩子的名字全称,给他一种独立的感觉;不要称“小儿”、“妮儿”,尤其当着他们同伴的面,把他们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10.让孩子们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或阐明的观点说出来;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没说完的话,对与错,都要让他说下去。

11.答应孩子的事情,务必要实现,不要言而无信,否则不仅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并且会言传身教地误导孩子。

相关阅读

孩子怕黑 如何帮他们克服恐惧


怕黑是儿童心理最为常见的一种,不少孩子只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就感觉十分的害怕。导致孩子怕黑的原因也是很多的,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不怕黑呢?

1、弄清楚孩子害怕什么

孩子到底害怕什么呢?遇到孩子怕黑,家长一味单纯安慰不要怕是不管用的,必须认真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很多孩子白天了神怪小说或者是看了吓人的电视剧,晚上就忍不住乱想会有妖怪来抓他们。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跟孩子解释电视剧里面的妖魔鬼怪是骗人的,另外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很安全,从而减轻孩子的焦虑。

2、孩子害怕时以鼓励取代安抚

有些孩子会被打雷或者黑漆漆的房间吓哭,家长见到自己孩子哭了通常第一反应就是上前安慰。部分家长出于爱护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害怕的东西特别谨慎和在意。家长的紧张和在意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认为黑暗是很严重的大事,因此变得更加大惊小怪。家长应该适当忽略孩子的怕黑情绪,摆出黑暗不可怕的态度,并且可以多些一起和孩子待在黑暗的房间,或者通过鼓励孩子进黑房间拿东西,身体力行告诉孩子黑暗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3、临睡前多让孩子阅读温馨的故事

营造一个好的睡前气氛对于克服孩子怕黑的心理也是非常有效的。孩子睡前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转移他们害怕黑暗的注意力。家长不妨在孩子睡前给孩子读几个好玩的小故事,让孩子从正面、快乐的东西上吸取积极的能量。

4、黑暗中也有快乐

家长晚上可以多带孩子出外散步,抬头仰望星空,跟孩子一块数星星看月亮,令孩子明白原来晚上也有好玩的事情。经常在黑暗里玩玩闹闹,孩子自然忘记黑暗的可怕,转而将黑暗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孩子渐渐对黑暗熟悉了,哪里还怕黑呢。

孩子怕黑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心理,父母应该辨证的看待,不要打骂孩子,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反而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对待孩子怕黑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心理。

早教启蒙:放手孩子,让他们学会独立


昨天和前天,专升本报名对爱粘人的“零零后”孩子和爱焦虑情绪的“80后”父母开展关心并持续报导后,很多“80后”的家长都刚开始思考所担负的角色扮演游戏。成都第十六幼稚园业务流程幼儿园园长A在与2020年新生家长沟通交流后强调——尽管在“80后”的成才记忆中,父母常常全是一个唱“脸红”,一个唱“白脸”,但2020年“80后”初次变成幼稚园新生家长的流行时,她们饰演的家长人物角色早就不象以往这么简单,只是要客观、理性相配搭,协助孩子顺利开展心理状态断奶后。

专车接送孩子要职责分工客观家长送理性家长接

如今家长的人物角色到底是怎样饰演?A园长告知新闻记者,过去父母常常全是一个唱“脸红”、一个唱“白脸”,“这类管孩子的老方式有一定实际效果,可是并不合理。大家倡导父母彼此必须充分运用对孩子的危害,不管严肃认真還是溫柔,实际上都应当对孩子开展‘管’和‘教’。”

A园长举了个事例表明家长人物角色配搭的必要性,例如孩子第一次才来幼稚园时,许多 孩子都是一直哭,不许家长走。“早晨送孩子,尽可能挑家庭主要成员中较为客观的家长来担负,那样可以立即断开舍不得心态,既能让孩子迅速地舍弃纠缠不清,也更有利于教师将孩子的心态带到到幼稚园的场景中;而来到中午,能够 由理性、或是是跟孩子更亲密接触的家长来接,回家的路上多与孩子闲聊、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态疏通也更有益。”

助孩子心理状态断奶后别害怕为孩子成才“付钱”

“80后”家长吕邱红说起自己小孩子粘人时一脸无可奈何。他说,三岁的孩子在家里享有的“工资待遇”十分高,即便孩子有时无需讲话,只需一个颜色,长辈都知道他要想哪些,也会迅速考虑他。“家中的老年人都很惯着孩子,造成 孩子都三岁了还很粘人!”

“孩子入校,是她们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家长要‘放开手’学好信赖教师、信赖孩子,才可以让孩子真实从心理状态上断奶后。”针对家长的忧虑,A园长觉得,家长充分准备别害怕为孩子成才“付钱”,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院校里的事儿,在实际做的全过程中,孩子会成才得迅速。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里也不可以“放肆”孩子,应当从作息时间表、饮食搭配规律性、生活方式上相互配合幼稚园,协助孩子尽早心理状态断奶后。

于丹:训孩子不如尊重孩子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那你是放弃了被孩子影响的权利。”前日,于丹来到崇文书城,与数百读者分享育儿经。

于丹笑着说起自己和女儿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坐飞机,看着窗外的白云,女儿说:“妈妈,我们去外边用白云堆雪人吧!平常只有等天上的云落到地上才能堆雪人呢!”于丹说,自己实在不忍心告诉孩子白云其实是由水汽凝结而成……“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去认同科学,往往忽略了童话也值得被认同。”

于丹平时要读很多幼儿读物,她觉得孩子的思维值得尊重,孩子们在小时候得到尊重,长大也会尊重别人,去珍惜那些本真的快乐,“文化的意义,不也是要我们去体会那些生活中的快乐吗?”

她用“震惊”来形容对现在“80后”、“90后”孩子的看法,汶川地震发生后,这些孩子或用“连轴转”式的家教挣钱捐款,或一大早就去献血,“我们习惯了训诫孩子们该怎么做,其实他们自发的行为更让我们感动,训诫他们不如尊重他们。”

教孩子,尊重7大底线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