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要奢侈的玩具,连收入比较有限的父母都会马上给他(她)买;孩子要不健康的垃圾食品,爷爷奶奶也会不顾一切地喂他(她)吃。被父母宠坏的小孩也变得过分自我、缺少约束。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看到这样的几名乘客:爷爷奶奶和无法安静的小孙子。这孩子在车厢里乱跑,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动别人的东西,甚至踢别人,闹得整节车厢都乱套了……我想,全车厢的人都恨不得打这孩子的屁股,而爷爷奶奶却带着微笑看着孙子的这些游戏。

还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里碰到一件事情。一个抱着一个小宝宝的母亲,旁边坐着一个打扮得很时尚的中年女士。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也在附近坐着。突然我听到一声大叫:“啊,你知道我这衣服多少钱买的,你赔得起吗?”原来小孩从开裆裤里往时髦女士的身上撒了尿。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感觉多尴尬啊!不过他们一点都没尴尬,却反而开始责怪这位女士,他们觉得孩子的尿并没什么,相反应该高兴才对!孩子的行为当然没什么,不过父母的反应让我觉得好奇怪!

“望子成龙”恐怕是世界上每个家长的梦想。不过在中国,好像是每个爸爸妈妈都能肯定,他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一类的人物。为了这一点,他们愿意花所有的金钱与精力,但结果却是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有一次,我去一位同事的家里,他们家墙上到处都挂着一些汉字和英文单词,说是让孩子(不到三个月大)慢慢背的。同事说越早教育越好,这样孩子才会聪明,将来才会上大学,有出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孩子的生活也越来越难。总的来说,中国小学生按着父母的构想,应该会弹钢琴,会说流利的外语,会背唐诗、宋词等。孩子们只知道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在外边跟其他小朋友踢足球,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虽然被灌输了很多知识,但孩子们缺乏创造力,他们很多也缺少自理能力和社交的能力,还有很多小孩由于缺少运动导致体质虚弱或者过于肥胖。

相关推荐

从扫塔事件看中国式家长的脆弱


上周的《爸爸去哪儿》老爸们带着萌娃们来到了贝叶书院学习禅修,结束后孩子们体验了“斋饭”。按照规则,最后一个吃完饭的林大骏被要求和师傅一起扫塔,惹得“爱子心切”的林永健险些泪奔,不仅与儿子难分难舍,扫塔时更是躲在草丛中深情注视。相比之下,反倒是大骏表现得更加淡定。

据说在后来的采访中林永健还表示了对儿子的愧疚:“长这么大头一回受到惩罚,他一直在那憋着不流眼泪,那一下我就受不了”。说实话,有时候这种中国家长式的脆弱也挺让人“受不了”的。本来,孩子去扫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伤不着也累不着,肯定是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但是林爸爸这样的家长就偏偏“受不了”,偏偏要泪眼婆娑地嘱咐儿子要坚强。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分析林爸爸的心理原因就会明白,这是很多家长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竞争意识在作祟,因为觉得儿子在“吃饭比赛”中输了,被安排扫塔就是惩罚,是输了的代价,所以扫塔才会变成那么“悲壮”的事情。如果抛开竞争、抛开惩罚,单纯地安排一个孩子去扫塔,恐怕每个爸爸都会希望孩子多一次这种难得的体验,是“惩罚”这个魔咒使得扫塔变了味儿。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他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构成关系的理解。具体到扫塔这件事上,影响大骏心理发展的,既不是他自己吃饭的快慢,也不是最后一名必须扫塔的规则,而是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将扫塔看成惩罚?还是看成一种特别的体验?这种对事件的认知将会最终影响到孩子对自身、对世界、以及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雷达”,他们对于父母的情绪都是天生敏感的,几个月的婴儿也会对父母的情绪做出反应,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体会到得是竞争和惩罚,那么孩子就会终身感受到这个魔咒的力量;如果父母从扫塔事件中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宝贵体验,那么孩子也会乐观、淡定地面对成长道路上诸如此类的“挫败”历程。

穿越过漫长的成长之路你终会明白,曾经的善意恶意都是生命中的伏笔,你从中挖掘出什么,你的人生走向就是什么。

往期回顾:

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专家点评

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在老一辈人眼里,“80后”的年轻人还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但如今这群大孩子却开始荣升为父母,担起家长之责。记者近日在广州采访了解到,面对下一代,“80后”会更关注孩子的发展,但也往往因过多干预子女的成长而陷入“养育焦虑”之中。

陈卓怡的儿子今年5岁多,据她介绍,为了养好孩子,她读了大量育儿方面的书籍,也让儿子按照她设计的轨迹上早教班、幼儿园、学琴、背诗。“孩子很听话,表现也很好,但他好像没什么自己的想法,也没表现出什么兴趣爱好。”陈卓怡说,她也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但儿子都摆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

“孩子个性被抹杀、独立性差、有交往障碍等问题,多是因家长过度干预引起。”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工作者杨文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0后’多是独生子女,条件好,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杨文翰说,家长们的这些行为反而会让孩子慢慢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记者了解到,过多干预孩子自我成长的现象,在家长中普遍存在,许多家长也因此陷入“养育焦虑”之中。陈卓怡告诉记者,自己在和其他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家长们都不确定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确。“我现在也是很敏感,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压力反而越来越大。”

“养育焦虑在‘80后’父母中尤其明显。”杨文翰说,这些家长知识水平高,会主动获取大量育儿知识,却在实际运用中不知如何取舍。“我接触的人当中,有些比我懂得更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父母常常把子女的一点小问题无限放大,平添自己的焦虑情绪。”

杨文翰表示,通常父母越多干预孩子的自我成长,自身的养育焦虑便会越重。“其实有时候还是别把孩子太当回事,孩子并不是生活唯一的核心。”杨文翰说,父母应尊重孩子发展的轨迹,顺其自然。

老外眼中不合理的中国式早教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类型

很多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在西方人眼里未必是合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参考一下。

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一些失败父母的作为。>>反思:可怕的“中国式母爱”

育儿问答:

友悦宝贝love问: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孩子心理承受不了压力做了令父母伤心的事情,我想请问专家,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教育要从多大的小孩抓起?具体有哪些做法?谢谢!

特聘专家龚雪梅解答:孩子从一个稳定,有规律的生活中,从父母的爱中感受到支持和安全感,并建立自信心,这些是孩子勇敢面对挫折的基础。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注重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自主活动给与支持,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提升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耐性。

早教知识:养育男孩父母要多注意这些事情


男孩一直很顽皮、不懂事,如果我们可以了解并协助孩子的这种个人行为,坚信会更好一些。养育男孩父母要多注意哪些事情?

1、多给男孩子相拥

在孩子一岁半之前,母亲能够 宠溺自身的孩子,由于男孩的脑部发育比女生慢,她们的感情会更为敏感一些,必须大量的关爱,因此请多给他相拥吧。养育男孩父母要多注意哪些事情?

2、了解男孩的个人行为

许多 父母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一直规定她们聪明、乖,那样会拘束了孩子的个人行为和观念。恰当的作法是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下让男孩畅快地活动吧,多飞奔健身运动,会锻练并丰富多彩她们的感观工作经验。

3、让男孩走入团体

男孩子天性喜爱团体,在人群主题活动中得到的专业知识会更全方位,假如男孩缺乏团队活动和观念得话,未来也不懂得发展趋势优良的人际交往。

4、了解孩子的执着

男孩的天性中就会有探险的要素,即便是没法做到的事儿,还要去试着一下,她们讨厌接纳他人的协助。父母这时候不应该对孩子的个人行为开展强势的劝阻,只是应当坚信她们的判断能力,给其充足的時间调节良好的心态。养育男孩父母要多注意哪些事情?

5、宽容男孩的表述

男孩一般更非常容易恼怒,并且善于用身体来表述感情。在孩子2-五岁时,会越来越充分发挥多地显出自身的个性化,这时候父母要搞好正确引导,告知男孩什么叫尽快表达形式,让其去调节自身。

6、教會男孩自我约束

男孩有较强的主动进攻,父母应当文化教育她们懂得自身的使用价值,掌握一种标准来管束自身的个人行为。比如能够 根据教男孩懂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完成他的自我约束,根据好的电视栏目、好的故事都能够对他说哪些个人行为是恰当的。

7、充分发挥男孩的怜悯

养育男孩父母要多注意哪些事情?男孩也跟女生一样,具备较强的同情心,仅仅一些“一成不变”限定了她们主要表现同情心的机遇。男孩更重视自身可以为别人做些实际的事儿,给与别人切切实实的协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