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不要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宝剑认为,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相关阅读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赢在起跑线上 让宝宝爱上书


阅读是引领孩子终身学习、增加竞争力的重要能力,0-3岁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宝宝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爸妈都希望宝宝能够早早开启爱上阅读的那扇窗。然而,也有些家长在宝宝已经能够咿呀学语的时候,仍没有为他买过一本图书。此时,宝宝错过的,也许是终其一生都不能弥补的!

为0岁宝宝读书的价值

1、阅读能开启宝宝的心智。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书的“内容”,不过,千万别以为此时读书给他听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宝宝有着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他接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今后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教材;而且,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好的图书内容再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对宝宝品德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2、阅读能发展宝宝的认知、语言和细动作。由于宝宝喜欢亲手操作、偏好鲜明图案、热爱音乐,不少儿童书在设计时便会吸引宝宝动手操作,这样容易让宝宝对书籍产生兴趣;除了翻页的小小乐趣之外,有些页面一感光就会发出声音,有些只要小手轻按就会发出音乐,比如日本成美堂出版的《音与光》绘本系列,有亮闪闪的小灯跟着节奏闪烁,有的是设计简单的按钮让宝宝翻转、拉动,甚至图案会像立体卡片般站起来。这样,宝宝的操作就让细动作进步了。再加上爸妈读着书的内容、解释图片的意义,宝宝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逐步精进。

陪0岁宝宝读书的技巧

0岁宝宝的专注力比较差。理解的字较少,阅读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有些刚学会坐、甚至还趴着的宝宝愿意“看书”,但也只是把书当成玩具把玩。要让宝宝对书产生兴趣,需要爸妈引导,比如:

抱着宝宝一同阅读,这时营造的亲密感,会让宝宝更容易对这项“玩具”产生好感

带领宝宝观察图片、插画里的生活物品(譬如狗狗或苹果),并用夸张的声音和表情念故事,自然能勾起宝宝的兴趣,并延长专注时间。

刚开始一两次,宝宝可能翻两三页就溜掉,爸妈不要勉强。只要在宝宝经常“出没”的地方,摆上玩具和几本书,让宝宝随兴所至翻阅。一旦发现宝宝产生好奇,爸妈便主动邀请:“我们来看书好不好?”一次看几页,久了宝宝就能熟悉大部分的内容,爸妈甚至会发现宝宝边翻着书,还边咿咿呀呀地,仿佛在说故事给自己听呢!向0岁宝宝推荐3类书

1岁前的宝宝破坏力比较强,基于书的“安危”,借来的书最好不要让宝宝任意拿去玩。建议买几本书放着,让宝宝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设计越精美的书通常越贵,为了同时顾及钱包和宝宝的发展,以下三类书籍可择几本购买:

1、感官类:书的内页嵌有不同材质或立体设计,宝宝可以边读书边增强感官刺激。布书或者洗澡用的塑胶书也是兼顾发展触觉和耐用的优选。

2、操作类:像捉迷藏一样,宝宝动手翻看就会出现不同图案。有些书挖了洞,前后页共用图案,读起来也很有意思,爸妈还可以将脸凑过去,拟声扮演动物。

3、亲子情感类:宝宝最能理解的就是和爸妈之间的爱,简单传达亲子感情交流的书籍,超能引起宝宝的共鸣,譬如台湾上谊基金会的《抱抱》:爸妈轮流和宝宝来个爱的抱抱,宝宝不仅觉得温馨,还感到相当有趣。

Tips:让宝宝爱看书

1、生活中体验书的内容:当生活里出现书中情节,譬如吃东西时顺手拿起画有围兜的书,指着书上的图画和宝宝围的围兜,说:“这就是围兜。”

2、多逛书店少逛街:多带宝宝逛逛书店或图书馆,不但可以节省荷包,孩子也会习惯阅读的气氛。平时做好爱看书的身教示范,宝宝1岁左右就会开始模仿爸妈看书哦,日后只要爸妈一拿起书,还会跟爸妈抢着看呢!

3、爸妈搭配感官效果:声光操作的书籍可以丰富感官体验,如果图书没有特殊设计,爸妈也可以发出音效。譬如,看到猫咪图片就加声音“喵喵”。

4、没有中文就看图说故事:很多有趣的书没有翻译成中文,但因为绘本的图说能力很强,爸妈不用担心自己外语能力不好,只要把自己也当成宝宝,用图片理解故事、讲故事给宝宝听,共同享受阅读乐趣即可。

5、处处书香随手看:在客厅或书房等宝宝常逗留的地方摆几本书和玩具。让宝宝随时可看,并随时回忆爸妈所讲的故事。

独二代:把孤独消灭在起跑线上


“娃娃亲”,不为结亲为交友

曾经是包办婚姻代名词的“娃娃亲”,现如今却被思想活跃的80后年轻父母们重新搬上台面。不过,同传统的“娃娃亲”不同,这些年轻父母们喊出了“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旨在为独生子女找个伙伴。

一日,在一场家庭聚会上,赵小姐和父母讲起4岁女儿可可的趣事。她说,可可在自己所在的小区认识了许多新的小朋友,有个脸蛋圆圆,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叫乐乐,可可自己特别喜欢跟他一起玩,时间长了,大人们起哄来、起哄去的,说是两家不如做亲家吧。

其实这种为小孩子扮家家订“娃娃亲”的现象,已经在一些80后父母中成为趣谈。一位准妈妈告诉记者,她已经怀了7个月的身孕,单位里最近孕妇扎堆,有三四个人都要生兔宝宝,于是私底下,几个要好的同事就聚在一起开玩笑,“如果我生女儿,你们家儿子可得给我当女婿呀。”或者还会杀出个第三方在中间“拉郎配”,生怕自己的儿女在成人以后步了父母的后尘,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这位准妈妈说,其实,这样的叫法多半是出于玩笑,没几个人会真的信以为真。“大家也就这么一说。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大人们的掌中宝,但是他们身边却不再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特别孤独的一代。”于是,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突发奇想,想到通过订立另类“娃娃亲”的方式,来加强大人之间彼此的联系,给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玩伴,倒不失为一种破解独二代孤独症候群的对策。

除了这种亲朋好友之中的“娃娃亲”,还有些80后父母开始热衷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找玩伴。记者登录了几个著名的母婴网站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网络招亲帖”并不在少数。这些由父母代劳在网络上贴着照片的宝贝们岁数不等,多以0至2岁为主。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将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网页,并填写好宝宝的自身情况,甚至有一些好玩的“交友标准”等等,煞有其事。一位叫“露露”的网友告诉记者,“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住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她刚刚为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在网上发帖找朋友。“我们就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一位“80后”奶爸告诉记者,“其实就是帮儿子找个小伙伴,最好是个小姑娘,让孩子从小学会怎么照顾人。”

记者发现,在一家网站关于“娃娃亲”的社会调查中,参加调查的1020位网友中,有33%的人认为“娃娃亲”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过,对于“娃娃亲”的利弊,42%的网友认为“说不准”。然而,还有一些父母亲,因为小朋友的社交圈也建立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大人们之间相约去团购,去上早教课,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一个小区内的妈妈们从素不相识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小姐妹。

拼养,为孩子寻找大锅饭

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至于像当年的自己,一些80后的父母可谓用心良苦,也让另外一种看起来有点类似“拼车”“拼房”的新型养育方式有了鲜活的土壤,它的名字叫做“拼养”。

“为了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我想找人‘拼养’孩子,周末有事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对方家里,孩子还能有玩伴。”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上班的李小姐通过丫丫网论坛试图为自己4岁的小孩找个类似的家庭“拼养”。她发帖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多的站内短信。许多想法类似的妈妈也在询问“拼养”的具体事宜。她表示,“拼养”主要考虑的还是信任和安全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会签一个保障性的安全文件,把孩子活动的范围限定在家里或小区里。记者在一些小区论坛上发现,不少女白领也发出了此类“拼养”的帖子。有网友表示愿意做这个尝试,可以先从邻居开始试试,还有网友说,孩子被爷爷奶奶溺爱太厉害,应该跟小区里的孩子一起“拼养”,养成从小合群的性格。

或者,很多80后父母还在怀念着小时候的时光,父母所在单位里的同事都住在一个家属大院,左右邻里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放暑假或者周末,小朋友们扎堆,不是跑到一个同学家里做作业,就是在另外一同学家里集体吃着大锅饭。在当年的时候,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生活里都是小伙伴,从未觉得孤单。也许,是出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补偿心理,也许,是更想训练独二代们的社交能力,一些80后的父母们便尝试着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寻找最佳答案。家住浦东的黄小姐,她和自己所在小区里三四个同龄孩子的父母关系都不错。于是他们几个就商定好,有时谁家大人周末有事,就把孩子暂时寄养在另外几户人家里,孩子们有了伴,玩得很开心,大人出去办事也放心。黄小姐说,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住在家属大院里的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也更有人情味了。

以群治独,育儿方式莫儿戏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80后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子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子女社交圈。也许,80后父母之间订“娃娃亲”,可能仅仅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半玩笑式的口头约定,而非契约式的约定。值得回味的是,如今80后父母对于婚恋问题的认识变得更为开放,早已破除了早前父母包办婚姻的迷信色彩。最近,在日本热播的剧集《震撼鲜师》反映的正是日本当下高中生的婚恋问题,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同时,顾晓鸣教授指出,80后父母也不能对这样的问题过于儿戏。这毕竟还涉及到了儿童的性教育、社交能力以及今后成年后的婚恋观。如果只是广义的社交,这样的“娃娃亲”听起来无害,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家长真的过早地将婚恋提上了幼年子女的成长日程之中,产生负面影响。“在动画片《蜡笔小新》中,5岁的蜡笔小新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了,这是涉及儿童性心理教育的问题,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过程。如果大人过于起劲,可能也会对孩子产生诱导。并不是吃了劣质奶粉,就会引起孩子们的性早熟,类似娃娃亲这样的成人游戏也会造成孩子们的性早熟。”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如果是单纯的“以群治独”,为子女寻找“玩的伙伴”,父母的心态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将其扭曲化、庸俗化。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进入婚育高峰期,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80后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能力采取区别于上一代的养育方式。而因为8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是孤独的一代,从小就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因此他们也更加渴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远离孤独,也最了解独二代子女的需求。

那些尝试新做法的80后父母大都属于知识型家庭,往往通过网络还有各种媒介去探索新的子女教育的方式。在杨雄的早期研究成果中,他就提出了“以群治独”的概念,他说“拼养”有些类似于早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星星河”现象。独生子女家庭之间彼此之间建立家庭联盟,为了让子女拥有伙伴,几个家庭依次轮值做庄负责共同照顾几个孩子。

先不论这两种新鲜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这已经说明了如今的80后父母具有更加超前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开放的心态,只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恐怕还需要专家深入研究。

赢在起跑线上 七招儿让宝宝爱上书


阅读能开启宝宝的心智。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书的“内容”,不过,千万别以为此时读书给他听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宝宝有着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他接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今后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教材;而且,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好的图书内容再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对宝宝品德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阅读是引领孩子终身学习、增加竞争力的重要能力,0-3岁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宝宝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爸妈都希望宝宝能够早早开启爱上阅读的那扇窗。然而,也有些家长在宝宝已经能够咿呀学语的时候,仍没有为他买过一本图书。此时,宝宝错过的,也许是终其一生都不能弥补的!

为0岁宝宝读书的价值

1、阅读能开启宝宝的心智。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书的“内容”,不过,千万别以为此时读书给他听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宝宝有着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他接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今后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教材;而且,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好的图书内容再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对宝宝品德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2、阅读能发展宝宝的认知、语言和细动作。由于宝宝喜欢亲手操作、偏好鲜明图案、热爱音乐,不少儿童书在设计时便会吸引宝宝动手操作,这样容易让宝宝对书籍产生兴趣;除了翻页的小小乐趣之外,有些页面一感光就会发出声音,有些只要小手轻按就会发出音乐,比如日本成美堂出版的《音与光》绘本系列,有亮闪闪的小灯跟着节奏闪烁,有的是设计简单的按钮让宝宝翻转、拉动,甚至图案会像立体卡片般站起来。这样,宝宝的操作就让细动作进步了。再加上爸妈读着书的内容、解释图片的意义,宝宝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逐步精进。

为0岁宝宝读书的价值

1、阅读能开启宝宝的心智。刚出生的宝宝,听不懂书的“内容”,不过,千万别以为此时读书给他听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宝宝有着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他接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今后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教材;而且,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好的图书内容再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对宝宝品德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对宝宝的感官发展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2、阅读能发展宝宝的认知、语言和细动作。由于宝宝喜欢亲手操作、偏好鲜明图案、热爱音乐,不少儿童书在设计时便会吸引宝宝动手操作,这样容易让宝宝对书籍产生兴趣;除了翻页的小小乐趣之外,有些页面一感光就会发出声音,有些只要小手轻按就会发出音乐,比如日本成美堂出版的《音与光》绘本系列,有亮闪闪的小灯跟着节奏闪烁,有的是设计简单的按钮让宝宝翻转、拉动,甚至图案会像立体卡片般站起来。这样,宝宝的操作就让细动作进步了。再加上爸妈读着书的内容、解释图片的意义,宝宝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逐步精进。

陪0岁宝宝读书的技巧

0岁宝宝的专注力比较差。理解的字较少,阅读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有些刚学会坐、甚至还趴着的宝宝愿意“看书”,但也只是把书当成玩具把玩。要让宝宝对书产生兴趣,需要爸妈引导,比如:

抱着宝宝一同阅读,这时营造的亲密感,会让宝宝更容易对这项“玩具”产生好感

带领宝宝观察图片、插画里的生活物品(譬如狗狗或苹果),并用夸张的声音和表情念故事,自然能勾起宝宝的兴趣,并延长专注时间。

刚开始一两次,宝宝可能翻两三页就溜掉,爸妈不要勉强。只要在宝宝经常“出没”的地方,摆上玩具和几本书,让宝宝随兴所至翻阅。一旦发现宝宝产生好奇,爸妈便主动邀请:“我们来看书好不好?”一次看几页,久了宝宝就能熟悉大部分的内容,爸妈甚至会发现宝宝边翻着书,还边咿咿呀呀地,仿佛在说故事给自己听呢!向0岁宝宝推荐3类书

1岁前的宝宝破坏力比较强,基于书的“安危”,借来的书最好不要让宝宝任意拿去玩。建议买几本书放着,让宝宝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设计越精美的书通常越贵,为了同时顾及钱包和宝宝的发展,以下三类书籍可择几本购买:

1、感官类:书的内页嵌有不同材质或立体设计,宝宝可以边读书边增强感官刺激。布书或者洗澡用的塑胶书也是兼顾发展触觉和耐用的优选。

2、操作类:像捉迷藏一样,宝宝动手翻看就会出现不同图案。有些书挖了洞,前后页共用图案,读起来也很有意思,爸妈还可以将脸凑过去,拟声扮演动物。

3、亲子情感类:宝宝最能理解的就是和爸妈之间的爱,简单传达亲子感情交流的书籍,超能引起宝宝的共鸣,譬如台湾上谊基金会的《抱抱》:爸妈轮流和宝宝来个爱的抱抱,宝宝不仅觉得温馨,还感到相当有趣。

Tips:让宝宝爱看书

1、生活中体验书的内容:当生活里出现书中情节,譬如吃东西时顺手拿起画有围兜的书,指着书上的图画和宝宝围的围兜,说:“这就是围兜。”

2、多逛书店少逛街:多带宝宝逛逛书店或图书馆,不但可以节省荷包,孩子也会习惯阅读的气氛。平时做好爱看书的身教示范,宝宝1岁左右就会开始模仿爸妈看书哦,日后只要爸妈一拿起书,还会跟爸妈抢着看呢!

3、爸妈搭配感官效果:声光操作的书籍可以丰富感官体验,如果图书没有特殊设计,爸妈也可以发出音效。譬如,看到猫咪图片就加声音“喵喵”。

4、没有中文就看图说故事:很多有趣的书没有翻译成中文,但因为绘本的图说能力很强,爸妈不用担心自己外语能力不好,只要把自己也当成宝宝,用图片理解故事、讲故事给宝宝听,共同享受阅读乐趣即可。

5、处处书香随手看:在客厅或书房等宝宝常逗留的地方摆几本书和玩具。让宝宝随时可看,并随时回忆爸妈所讲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