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绝不能获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恳切希望天下的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从多方面了解孩子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与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其实,此时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因而也会避免打骂孩子了。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而且,打骂孩子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侵犯。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

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再者,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比如,因为物理没考好而挨打,他便会憎恨物理知识、物理老师,甚至憎恨学校。一旦有机会,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报复性的事情来。

导致孩子说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促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造成孩子人格畸形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骂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等等,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许多为人父母者仍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二是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继承了上一辈的“光荣”传统。尽管他们也深知被父母打骂的滋味,心里也会产生怨恨、反抗,但毕竟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把打骂当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三是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有了问题,就直接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更会容易这样做。

四是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往往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

也许有的父母打孩子,是出于一时冲动,但是,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吃过晚饭后,齐齐和爸爸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刚开始他们在看双方都喜欢的晚会节目,但当晚会结束时,爸爸想看球赛转播,齐齐想看动画片,于是父子间的冲突开始了。齐齐跳下沙发把遥控器抢在手里,立即把频道调到他熟悉的少儿节目上。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儿子的挑战,一伸手就把遥控器从儿子手里夺了过来,随即把频道换到了他想看的体育频道。

齐齐看到爸爸调换了频道,不让他看动画片,大哭了起来。爸爸被吵得不耐烦,同时觉得儿子用哭声抗议老子的行为,应该受到教训,所以,爸爸站起来一边打齐齐,一边把他拉进洗手间关起来,嘴里还骂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齐齐的妈妈也附和着说:“就是,不听话就该打,不打不成才。”结果,从那以后,齐齐变得胆小、懦弱,再也不敢和爸爸抢着看电视了。

既然打骂孩子是错误的,那么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远离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吧。

相关阅读

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2004年11月的一天,武汉一家医院儿科门诊部,一伙人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

“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

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强刺激的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陈军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

原来前天中午放学时,陈军的父亲陈明汉到儿子就读的小学接他回家吃饭。在校门口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陈军的影子。一打听,陈军早上根本没有去学校。

陈明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

“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

“到……到17中……”陈军怯怯地回答。

陈明汉怒喝:“到17中去干什么?”

“……”陈军语塞。

“你的书包呢?”

陈明汉见陈军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

“被扣在17中了。”

陈明汉大怒,命令陈军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陈军的书包。半小时后,陈明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陈军脑袋歪在一边,瞳孔放大……

“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回苗在整个门诊大厅。

“我有罪,我该死啊……”但是无论陈明汉怎么自责,都没有用了。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因为打骂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另外,在很多家庭内,打骂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再打骂孩子了。要学着用心去改变孩子的错误。

家庭教育要禁止打骂教育


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的建立需要热情的鼓励,需要宽容的耐心,需要精心的指导。

“过去我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个游戏让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树立她的自信心。”大成实验学校首次为家长们开办了体验式心理培训,一个“盲人走路”的游戏让许多家长看到了“打骂”之外的教育之道。

201班顾欣恬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自信心不够,为此他阅读了许多家庭教育的书籍,想了很多办法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但是培训中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游戏却给了他强烈的震撼:“这个游戏使我明白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是一种忐忑不安的状态,因为他不知道前方的路会发生什么,他最需要是家长给以鼓励支持和指导帮助,才能满怀信心地往前走,但我以前却做的却恰恰相反。”

这个“神奇”的游戏操作简单:家长学员按单双号分成AB两组,A组带眼罩,B组指引A组走路。第一阶段:一个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手牵手,可以语言提示;第二阶段: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可以用动作提示,但不能使用语言提示;第三阶段:一人带眼罩行走,另一人与你保持一定距离,只能使用语言提示。然后A组B组交换角色。

培训师靳家骊老师说:游戏的潜台词就是,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的建立需要热情的鼓励,需要宽容的耐心,需要精心的指导。

教育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认可和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表扬,不要再打骂孩子了。

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儿童肥胖症


拒绝儿童成人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其实,肥胖的孩子很无辜,因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是大人在管,你给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他就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可能你会觉得很委屈:谁也不是故意让孩子这么胖的。是的,有时候是我们以往的习惯、固有的想法,让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胖!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个改变吧,只是一些小小的调整,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健康生活。

适中的出生体重

“先天不足后天补”,通常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是,补得太厉害,反而会埋下肥胖的隐患。

在北京,每年出生的孩子当中,有10%左右的孩子是巨大儿(高于4千克),2%左右的孩子是出生低体重儿(足月出生体重低于2.5千克)。

如果孕妈妈怀孕前就比较胖,在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就有可能生下巨大儿。这样的宝宝与同龄孩子相比,今后肥胖的可能性更大,患病的风险更高、年龄更小、症状更重。

对于出生时超重的宝宝,家长都会注意适度喂养,避免宝宝过胖;而对于那些足月出生低体重儿,家长却一心只想着“先天不足后天补”,哪会想到肥胖的问题。其实,低体重的孩子也是成人病的高发人群。因为这样的孩子出生后,本身有个追赶生长的阶段,加上家长急切想“补回”他先天的不足,往往容易追赶得过快,出现肥胖。所以,先天不足的孩子,后天维持缓慢的脂肪增长,其实对他是种保护。

小编讲常识:

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一方面要避免过度追赶生长,以免造成成年肥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证孩子足够、均衡的营养。因为前三年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低出生体重儿如果体重始终很低,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无法保证他的智力正常发展。

合理喂养

现在你为能多喂他一口而高兴,将来可能就要为他多减一斤体重而发愁。

只要进出平衡,即摄入和消耗平衡,人就不会肥胖。大部分的孩子之所以肥胖,主要是因为家长过度喂养,造成进出不平衡。

几个同龄的小宝宝在一起,家长往往爱让他们比个子、比体重,要是自己的孩子身高、体重都领先,家长都会比较得意。“多吃才能多长!”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哪怕多吃下一口。时间长了,孩子的胃容量就会加大。吃得过多,自然就会长胖。等以后他适应了这么大的饮食量,你再去控制他的饭量,会让孩子很痛苦,而且难度也很大。

所以,只要孩子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速率,就说明他的营养是足够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追求孩子“高人一等”。否则,以后你就要为他的减肥问题头疼了。

科学搭配膳食结构

没有一种食物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只是你的饮食搭配。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饮食是很合理的:食物多样化,偏谷物,多蔬菜。但现在看来,其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油脂含量偏高,食盐量偏大。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每餐也就一两个菜,这个问题还不突出。现在每餐四五个菜,所用的油和盐自然也就增加了很多。而被我们称之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也并非就一无是处,孩子绝对不能碰。只要不过于频繁地吃,并且注意配合蔬菜、水果的搭配就行。

所以,从食物本身来说,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不健康的,所谓的不健康食品,其实只是你的搭配不当。只要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就能让你和孩子都享受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特别提醒:不要给孩子吃汤拌饭

你知道吗?菜汤里的盐分和油都是最多的,给孩子用菜汤拌饭吃,会使孩子摄入过多的油和盐,而真正的膳食纤维却吃不到。

增加有氧代谢运动

不必增加很多运动量,只要你减少每天的静态运动时间,就能够减少肥胖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运动的好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坚持每天运动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管是你还是孩子,只要减少每天的静态时间,就能够达到锻炼目的,而不是非要增加很多运动量,因为静态运动方式是造成肥胖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平常看电视、用电脑,也是一种运动,只不过这是静态运动,并不是有氧代谢运动,所以,减少静态运动时间,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有氧代谢运动的时间。只要带孩子多在户外活动,哪怕只是散散步,也能减少静态运动时间。

不能打骂恐吓孩子


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体罚、恐吓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们说,小孩就同小树,总要时常剪剪枝。此话乍听有理,但孩子毕竟不同于小树,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着很易受伤害的小小身躯。所以,打骂恐吓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却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生理上的创伤

有些家长一生气,劈头盖脸地就照孩子打去,打时只顾解气,没轻没重。用手还嫌不足,甚至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这些家长常常是心理自制力较差者,故而往往逮哪打哪。孩子认错或有其他人或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还好,打几下完事,但如果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打骂恐吓孩子不仅能出现上述不良后果,还不一定能收到“教训”的目的,所以,当父母的要切记,不要打骂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