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学的早教才能让孩子出类拔萃。调查表明,相比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父母更偏重于将早教当成孩子良好学业的开端,而非人格发展的开端。美国的早教理念认为,早教更重要的是对幼儿早期心智的启蒙。这里,特别向中国的家长提出“五不要”,以避免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教中走入误区。

一、不要揠苗助长

很多家长对早教有着不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有些家长觉得,应该及早为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部分知识内容。而美国的早教理念认为,学会思考才是学好其他知识的前提。要适应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孩子多观察,用语言进行比较和分类。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不要因攀比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看,那个谁家的孩子怎么学得那么好啊,你怎么什么都不会?”这样的攀比会让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受挫感,从而开始消极地面对学习。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很容易培养,越长大反而越容易提不起劲头学了。这个时候,应该采取鼓励的策略,关注幼儿个人的进步,而不是老拿别人的长处和孩子的短处作比较。

三、不要死记硬背

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或者监督时,目标不应该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在幼儿阶段,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时才具有价值。美国的早教理念是,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等。

四、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往往会有标准答案,孩子只有答出标准答案,才能得满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并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对生活的选择也是多样的,孩子的未来是要靠他们自己创造的。所以家长要在早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五、不要总是单独活动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老是自己玩或者总粘着家长的孩子,人格上会得不到平衡的发展。让幼儿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中与他人交流和玩耍,会促进他们的心理与人格发展。在美国,家长会给予幼儿更多个人活动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模拟社交环境。家长只有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健康的基础,孩子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

相关推荐

早教文章:爸妈不要给孩子“负面提醒”


有一个盆友的孩子十分精明能干,可这一男孩上中小学后,问题愈来愈多——逃课、说谎、请人替做作业、骗家中的钱、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变成一个当之无愧的“难题孩子”。

就在少年儿童权威专家与父母聊天的情况下,这一孩子向父母需要钱买练习本。孩子的妈妈一边出钱一边说:“买本子h能够 ,可是不可以把一元的本子h称作2元从这当中受贿啊!”孩子满不在乎地点了点头。

从妈妈随意说的这话里,少年儿童权威专家发觉了难题的问题。他问孩子的父母,是否常常给孩子那样的“提示”。父母想想想说成的,怕他教坏,因此 见到一些有关小孩子错误做法的信息内容,例如:逃课去玩电子游戏,掏钱请人做作业哪些的,常常给孩子提示。少年儿童权威专家立刻告知她们,孩子就这样被父母亲“教坏”了,他的一些错误做法也是父母亲口教授给他的。

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便是一张白纸。一些父母常常不经意提示孩子,不经意间中把可操作性较强的不良记录潜移默化给了孩子。当父母提示孩子不必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另外也知道,一些事儿也有那麼一种作法。好奇心、探险心理状态是人们的本性,在孩子的身上主要表现得更充足。因此,在自觉得标准批准的情况下,孩子便会去试一下;假如没被发觉,并且百试不爽,坏习惯就培养了。例如,暑假里父母工作以前对留到家中的孩子提示:走后不能玩电子游戏,不能不停地看电视剧。孩子原本对这种事儿就很比较敏感,经父母一说,被提示了,等父母走后,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儿将会便是父母注重不许做的。

小袁是个男孩子,爸爸是企业领导干部,妈妈是票务中心员,家中的经济发展标准非常好,对这一独子也是宠爱有加,基本上是广结善缘。但是,近期小袁的爸爸看过些亲子教育层面的杂志期刊,觉得家中尽管富有,但還是应当对小袁开展挫折教育。因此 ,他刚开始有目的地对孩子的规定开展回绝。

那一天,小袁从院校返回家中,向爸爸规定买一个新款的玩具。爸爸拒绝了他:“你的玩具许多 了,不可以一直买新玩具。”小袁马上转来到母亲那里,由于母亲一直会比爸爸更强讲话一些,它是小袁数次实验后得到的结果。但是,他想不到,母亲也和爸爸结为了同一前线,一样拒绝了他的规定。

心寒的小袁躺在地面上痛哭大吵大闹。爸爸母亲尽管心痛,但還是强忍,沒有同意他的规定。小袁又哭又闹了一阵子,看没有什么反映,也就自身站站起来。小袁爸爸和母亲觉得这类教育方式還是合理的,内心暗自开心。

因为工作中的关联,小袁爸爸和母亲常常把企业的公款带回去,就放到家中的抽屉柜里。由于怕小袁会拿抽屉柜里的公款买玩具,爸爸就一再嘱咐他:“这种都是公款,不可以动。”

一天,当小袁爸爸取公款的情况下,发觉少了一千多元钱,问起小袁,小袁坚绝否定。没法,小袁爸爸只能自身掏钱补到了公款。

直至十天以后,小袁爸爸收到教师的电話,才知道少了的公款居然是小袁拿来了。

原先,小袁因没在爸爸母亲那边做到自身的目地,在爸爸的“提示”下,就想探险试一次。因此小袁运用下午午睡的情况下,把公款取走,用一百多元钱买来玩具。但这一行为被好多个同学们发觉,以便让同学们不揭发自身,他又请学生们去吃完肯德基,还买来一些玩具赠给她们。

小袁的爸爸母亲觉得很可悲:都说钟头偷针,大时偷金。自身的孩子,如何就变成那样一个“家贼”呢?

因此 ,孩子在五岁之前,父母要有目的地加强良好信息内容的潜移默化,孩子只必须了解事儿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父母不必“多此一句”。有对父母在孩子可以“跑龙套”的情况下,她们夫妻俩只留意加强一点:购物找回家的钱,务必交到父母。长此以往,产生了习惯性,如今家中的钱在桌子上无论放多长时间,孩子都不容易特别关心的。这一例证表明,良好信息内容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提醒:除夕,不要让宝宝守岁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走亲访友,互贺新春。宝宝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烟花爆竹响彻天空,宝宝更是兴奋得不愿上床睡觉;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有的宝宝还跟大人一起守岁,听到12时钟声响后才肯睡觉,第二天迟迟不能起床。节日期间,天天如此。

守岁不科学

其实,不只是春节,每逢节假日宝宝都会兴奋异常,迟迟不肯入睡,这样往往会给宝宝健康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由于迟睡,第二天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宝宝一天的日程被打乱了。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宝宝虽然不会说“神魂颠倒”,但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不如以前听话,脾气急躁,记忆力减退、形体明显消瘦。

因熬夜而睡眠时间少。虽然次日可以弥补不足,但由于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夜间22~24点,如果晚睡,宝宝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势必减低,身高便会受到影响,这一点应引起大家的深思与重视。

生活规律遭破坏。生活规律的养成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逐渐形成的自觉行为,对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有帮助,一旦破坏了原先的规律之后(如除夕守岁)要重新建立并非易事。

安然入睡的好办法

如何让宝宝在节日期间与往常一样安然入睡呢?

1.不论长假、短假,都应该让宝宝遵守平时的生活规律,按时入睡,按时起床。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你要以身作则,不能因为节日、假期而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生活制度,应该为宝宝营造良好的睡眠气氛。可以在宝宝床边开一盏小灯,陪在他身边,帮助消除宝宝的恐惧心理,待入睡后再关灯离开。

2.对于玩兴正浓的宝宝,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辅助措施让宝宝尽早进入梦乡:

·睡眠前不宜过度兴奋,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在宝宝上床前,带他外出散步10分钟,回家后再洗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

·让宝宝躺在小床上,给他讲一小段故事(但情节不能过分刺激而引起宝宝兴奋),或者让他看一本他平时常看的小人书,使其精神放松,容易入睡。

·在宝宝的手上撒上几滴香水,叫他闭着双眼用鼻子去闻,闻时要深呼吸,吸气、吐气时也要慢慢地,一直闻到香味消失,这也是使宝宝放松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办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专题“宝宝拜年礼仪速成班”

亲子早教:家长不要轻易拒绝宝宝


前不久前,阅读者黄女士拨通信息时报“亲子早教窗口”频道,体现自身三岁的孩子小毛毛自尊很强。假如父母的心态让小毛毛感觉自身“丢面子”,他就以不开心、又哭又闹等方法表述自身的抵抗。亲子

亲子例如,刚吃过晚餐,黄女士在餐厅厨房洗碗,小毛毛就搬着小凳子回来,还要一起洗碗。假如黄女士坚持不懈不许他洗,他便会很不开心,乃至会迁来姥姥当“背靠”,一定要洗碗。

对于此事,广州心早教机构的老师强调,2~三岁的孩子刚开始拥有自我认同,自觉性也一天强似一天。不管做啥事,宝宝总应说上一句“自己”,弦外之音是无需帮助,自身单独进行,其胆量得以令大大家惊讶。

而这时候的孩子,也刚开始留意他人对自身的点评,期待被别人说“好”。以便获得亲人和亲戚朋友的赞美,有很大的不做到目地绝不罢休的气势。如同小毛毛有求于姥姥,这时候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母亲一直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太好,可她越那么说我也越想试一下。姥姥不一样,她基本上每一次都能考虑我的规定,有时候还教我做,我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办事,让我认为很引以为豪。”

亲子老师强调,孩子自尊的萌芽期,是她们往上的本质驱动力,父母一定要仔细关爱才对。由于,“不许做”、“不安心”事实上是对孩子的不重视,它会损害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使之造成自卑心理,并对父母造成不良情绪,乃至使彼此的关联对立面起來。

提议1 适度考虑宝宝心愿

针对这些宝宝有意义的事、沒有风险的事儿,如洗碗、刷碗、摆餐具、拿东西、倒垃圾……则尽可能让孩子去试着,父母还应造就机遇让她们多做。

自然,宝宝做这种事儿时,有挺大的手机游戏成份,但要是孩子玩得开心,获得了“锻练”,又考虑了她们的自尊,父母不妨一试?就算是过后自身再不便一点“返修”,也是非常值得的。

提议2 柔和语调表述缘故

自然,还要让2~三岁的宝宝搞清楚,的确有很多事儿她们现阶段还不可以做,例如独自一人搬较为重的物品、自身倒开水、自身安电源插座、自身横穿马路等。

但父母在向宝宝说“不”时,最好是另外向宝宝表述缘故,并依靠一些看得清或莫的见的客观事实,让孩子真实了解并紧紧记牢。亲子此外,父母的心态一定要柔和、细心,让孩子有被重视的觉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