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3.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相关推荐

冷面教育有效对付任性宝宝


有一则家庭幽默发人深省,说的是夫妻俩吵嘴,丈夫说:“我怎样才能得到自己的权利?”儿子向爸爸建议:“你只要大声哭就行了”,一语道出了绝招,这就是孩子屡试屡灵的经验。

现在,任性的孩子,坏脾气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他们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这样,例如,幼儿园老师就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向老师诉苦说孩子怎样、怎样坏脾气,而老师却惊讶地说:“他在幼儿园里一点也不这样呀”。

想一想,为甚麽孩子多是在父母面前任性,在家里无理取闹,出了家门,父母不在身边就不这样了?这是因为屡屡得逞的经验告诉他们,在家里,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这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迁就、退让惯出来的吗?

当然,对孩子要动之以情,但对“情”的理解不能片面,不是只有微笑、温情才是情,“情”还有另外的一面,即严肃、冷面之情,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冷面教育适用于对待孩子的任性、执拗、过错行为,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可施以冷面教育,给孩子冷面孔,冷态度,用冷峻、漠然对待他。

有一篇母亲日记写了这样一件事:“……吃饭了,儿子一看没有好吃的菜,就哭闹起来,而后在地上打滚,我去劝说他,但是没有用,我狠狠心不理睬儿子,只顾自己吃饭,这时,父亲回来了,儿子更来劲了,以为父亲会为他打抱不平,不料父亲却说:‘不吃也行,饿了再吃吧’,于是,我们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儿子闹了一会儿,不哭了,慢慢爬起来,坐在一旁观望,我们还是不理他,又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走到桌边吃起来”。

瞧,冷面法见效了,为甚麽呢?冷面法是对行为的负面反馈,以冷对热,给火上泼冷水,火势自然会弱下来,直至扑灭。负面反馈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从而抑制自己的行为。

这次的冷处理是见效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不可理喻的行为,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须知“病去如抽丝”,怎能指望打一针就见效呢?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一直坚持这样处理。问题行为是会反复出现的,无论哪一次出现,都要一如既往地施以冷面法,不妥协,不让步,这样才会让孩子获得深刻地感受,起到抑制问题行为的作用。切忌一时冷,一时热,心一软就败下阵来,那就会前功尽弃,再施冷面法也无用了。

要一致对待。你看,日记中的冷面法是父母配合默契,才见效的,若一个是黑脸,另一个却是红脸,孩子有了避风港,自然是有持无恐,不但不会就范,还会强化问题行为。

要综合治理。不要孤立地用冷面法,冷面法只是起抑制作用,不能抑制了就完了,应该配合其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后,例如,事后和孩子谈心,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爱他的,但不爱他的这种行为。还可以有针对地讲点道理,表示对他的进步充满信心等,软、硬兼施,才有长远效果。

要寻根究源。冷面法只能治表,对“急性发作”有效,解决实质问题,还需治本,一般来说,问题行为是环境、教育的失误,要由此进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找到了失误,撤消失误,才能除根,力争不需要施用冷面法了,这才是最好的。

只要三招,有效教育任性宝宝


1周岁的宝宝已经有很强的任性行为,一有不满意之处就会发脾气,哭闹不停,有的宝宝发起火来,还会动小手打人。

遇到宝宝任性情况,大人首先要耐心劝阻。如果宝宝不肯罢休,爸爸妈妈可以采取冷处理,让宝宝自己去哭一阵,待发泄完毕后,再和他讲清道理。爸爸妈妈可以用以下几个小办法:

一、暂时回避

有时让宝宝先哭闹一会也好,就当做呼吸操和运动体操,它既可以增加肺活量,又可增加血液循环,还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宝宝的生长和发育。其实,大哭大闹往往是1岁左右宝宝逼迫大人“就范”的主要手段。如果宝宝一哭,就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就会使宝宝认为只要自己一发脾气,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因此,爸爸妈妈切不能因为宝宝一哭闹就轻易迁就,要耐心等待宝宝冷静下来,然后再予以教育,但也要切忌用“武力”来解决。

二、转移注意力

在宝宝任性发脾气时,爸爸妈妈也可以说:“你听,那边是什么声音,快去看看。”把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摆脱眼前的困境。

三、正确引导

在宝宝任性时,爸爸妈妈要引导宝宝的个性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宝宝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要明确表示禁止。对于宝宝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要加以鼓励,加强与宝宝的交流,保持愉快的家庭气氛,使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加拿大的儿童教育:玩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回国之后,朋友们问我:“你女儿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吗?”“上学前班”,再问:“都学什么科目?”......我却不知如何回答。

了解了国内的学前教育,我才知原来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上课了。

在北美,儿童的教育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为成长目标。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并不在意他们的成绩,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际交往的正确引导,.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的发展将影响长大之后的性格取向,也就是说,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根本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童年是快乐的呢?

老外说:“玩是孩子们的权力,会玩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对于老外的创造力,我的那些加拿大同学们真的让我这个中国人觉得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听上去很简单:自我介绍。但是副标题注明要有创意,并且创意分数占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说,没创意就会不及格。

我回家绞尽脑汁,总算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没想到到了交作业的那天,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因为跟那些加拿大的同学相比,我那根本谈不上创意。。。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同学,该她讲的时候,她突然开开门出去了,我正纳闷呢,听到有人敲门,只见她拎了个大皮箱,兴冲冲的进来,说了一番让所有的人都竖起耳朵听的话:“哇,我终于来到了天堂,真是太美了!”这时我才知道她正在完成她的作业。只见她假装敲敲黑板,黑板上有她用棉花和纸做好的蓝天白云。。。可笑的是我刚才还在琢磨那棉花是干什么用的。

然后只听她说:“咦,怎么没人?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天使休息日”。“哎,就我一个人,干点什么呢?对了,我的箱子里不是有很多东西吗,不妨打开来看看,打发一下时间。”于是,她就把箱子里的东西一件一件往外拿,一边拿,一边叙说着它们的历史。等她拿完了箱子里的东西,我们也清清楚楚的了解了她,而我也更加明白了老师所说的创意到底是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她最后又加了一句:“我的上帝,原来人间更美好!多亏天使今天休息。。。”又把东西一件一件装回箱里,开开门回地球了。

老外的创造力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记得我做老师的第一天,曾经试着教孩子画房子,我的同事对我说:“孩子的画应该是他感情的表达,不要在意画的像不像,画里的创意更珍贵”。如果你给外国的孩子笔和纸,十个孩子能画出十个不同的画面。我也曾在我现在的学校做过同样的试验,结果所有的孩子都以困惑的眼神看着你:“老师,画什么?”即便你告诉他们随便画,他们还是等待着你的具体指示。

请不要抱怨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创造与想象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玩伴之间的互动会启发彼此的创意思维,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到底有多少自己支配的时间,又有多少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

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总是担心孩子太贪玩。

前几天,在我的学校托管教室窗外,一个妈妈隔着大玻璃窗,站了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我知道她在观察她的儿子,我站在旁边,带着几分欣慰,看着那个可爱的孩子聚精会神的和几个孩子一起用lego搭建一个空间站,我正为他们的创意感到高兴,突然听到妈妈说:“你看他,就知道玩,用这个时间学习学习多好。”我真想告诉他:“您的儿子其实很优秀”,因为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孩子。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现在流行一句话: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各样的课后班占据了孩子们玩的时间,而爸爸妈妈却试着寻找心理平衡:“我们给孩子报的班都是快乐教学的,什么美术啊,音乐啊,跆拳道啊,英语班也是那种寓教于乐的”。可是大家忽略的一点:只要有课堂,有老师,就要有纪律,有规矩,并且有竞争;只要你花了钱,老师就要给你成果看,只要进了课堂,孩子们就感到了压力。

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所有的课外课程,只是希望能给我们的孩子挤出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在草地上打滚,在水里嘻嘻,在沙堆里搭房子,或者小朋友们过家家。在城市里,也许,这些都快被遗忘了。在我们美丽的大连,春天的公园里,草是翠绿的,风是清透的,海水是湛蓝的,甚至没有了门票的阻挡,我们却看不到玩耍的孩子们。。。

玩并不是浪费时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让步,学会了分享,也学会了为自己争取,去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去尊重别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互动是自由的,放松的,不加掩饰的,于是他们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当然也会争吵,会生气,甚至会不欢而散,而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面对,如何释放情感,如何解决困难。

在加拿大的学校里,老师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在孩子们遇到困惑的时候,指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在孩子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对错。教室的设计也是按照玩的主题分化的,而学前班的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户外活动和室内的“Freeplay”,没有人怀疑孩子们是否玩的太多,因为人人都知道:

玩是孩子们的权力。

早教知识大全:了解孩子记忆的奥秘进行有效的教育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持有较强的记忆力,这是由于,记忆能力对宝宝以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宝宝什么时候具有记忆能力呢?据研究表明: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能有效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当然,了解宝宝记忆的奥秘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3岁前宝宝记忆的奥秘

奥秘一:3岁前宝宝的记忆富有情绪识别能力,特别擅长记住那些使他们高兴或令他们难过、生气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在听故事、儿歌时,宝宝往往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小鸭子游泳》这首诗,宝宝听后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宝宝情绪上的反应。

宝宝的这种情绪记忆大约开始于出生六个月或更早些

奥秘二:3岁前宝宝的记忆内容在自己大脑中保留时相对间较短,通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据研究表明:宝宝见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2岁左右的宝宝只能认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认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宝宝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回忆起来;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

奥秘三:3岁以前的宝宝记忆是有很大范围的无规则性,他没有目的也没有意图,凡是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奥秘四:宝宝记忆内容在脑中保存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看得听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完整,在脑中保持时间越长;

二是宝宝的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较深的事物记的时间就越长;

三是宝宝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宝宝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宝宝记的时间越长;

四是记忆对象的特点。引起宝宝兴趣的、形象生动鲜明的,在脑中保存的时间长。

总结: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能有效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宝宝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宝宝记的时间越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