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验的积累一方面源于家庭,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经验的积累源于各种的体验。体验对孩子的独立性及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这些优秀的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由于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同时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精彩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家长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体验成长的空间。那么,爸爸妈妈究竟如何帮助孩子体验式成长呢?什么是“体验式成长”?

曾经一个真实的残酷故事让小编第一次了解了“经验”的重要性。几位少年到大森林里去探险,不幸迷路,当大人们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被冻饿而死。老师、父母涕泪横流,后悔不该让他们冒这个险。然而,当成年人仔细观察现场时,一种更深刻的痛直冲心房:在孩子们周围就有野果子,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够充饥……

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真正学习到的课程,例如,学走路就要学会跌倒,学习游泳就要经历呛水一样,只有真正的去体验、去经历失败,才能够得到最宝贵的经验财富,甚至是成功的喜悦。爸爸妈妈应该在生活中,学会放手,给孩子体验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家长如何给予孩子体验机会?

1.生活经验的积累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提供适合他年龄的体验活动,比如:一岁的孩子可以尝试自己吃饭;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可以尝试和家长一起收拾玩具;两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协助家长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拿、取物品;在安全的情况下,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独立看书、独立玩玩具、独立睡觉、帮助家长整理餐桌、摆放碗筷等。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给孩子足够的体验机会和时间,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来完成,而不是代替。

2.体会失败的经历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参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度干预和评价,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即便做错了也没有关系,让孩子自己通过体验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前提必须是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样来看,过程大于结果,其实孩子在整个的体验过程中也是在整理自己经验的过程,所以这种过程对于孩子内在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孩子开始使用勺子吃饭的时候会一片狼藉,经过多次反复以后才能变得干净利落;再比如孩子学习走路要经过反复几个月的锻炼才能走稳当......这些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体验对于孩子的内在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孩子会自己总结每种体验活动的经验,最终形成一种能力来帮助他树立他的自信。

3.感受体验场馆的魅力

现在有很多的体验馆,每种体验馆的形式都不完全一样,比如职业体验馆就是协助孩子体验不同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家庭体验馆贴近于家庭生活;那玩具体验馆侧重于以玩具操作为主的教育式体验。孩子在体验馆中,不仅可以体验到各种新奇的事物、生活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可以多多和同龄的小伙伴接触,让孩子充分得到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生活中的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帮助?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验都来自于生活当中的体验,比如自己吃饭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照顾能力,同时体验到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对于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有帮助的;比如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秩序感,同时也建构孩子的空间智慧;帮助家长整理物品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独立看书、独立睡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关推荐

美国理想城,让孩子提前体验理想


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想当好莱坞大腕,还是CNN的主持人,或者是名厨什么的,只要他们来到美国的理想城(WannadoCity),都可以梦想成“真”。这里有250多种职业任他们尝试,当腻了医生,他可以去开飞机,在这里谁也不用怕“入错行”。

让孩子提前体验理想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如今美国的一家游乐场抓住了孩子的这种心理,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家儿童虚拟城市——理想城。

理想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福特劳德代尔城,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城市的建设完全模仿现实:警察局、医院、银行、报社、电视台等应有尽有。在理想城里,孩子们可以扮演消防队员、记者、法官、医生等角色,体会成年人的乐趣和辛苦。

培养孩子独立性

理想城还有各种“天灾人祸”,如风暴、火灾、车祸等,不过这些事故都是模拟的,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安全。每当有“不测”发生时,理想城电视台和报纸的小记者们会迅速赶赴现场,报道灾情。电台和电视台的小主持人也不免对做一番环保和安全教育的宣传。

理想城还有自己的货币“沃格斯”。进城前每个孩子可以得到一张“支票”。他们可把支票存到银行里,也可以兑成沃格斯来购物或用于其它消费。当然工作也会给他们带来收入。但理财不当的小大人很快会入不敷出,只能眼睁睁地看其他孩子享受理想城里的娱乐项目。这也是理想城的初衷之一: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力更生,培养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教育儿童的最佳方式

刚从理想城回来的约翰逊一家表示不虚此行。做医生的父亲说:“我周末经常要去医院加班,以前女儿埃莉斯总为这个闹别扭,觉得我不爱她。这个寒假她在理想城里当了一天医生,上个周末我因为有紧急病人要去医院,埃莉斯不但没生气还催促我快点儿。她说理想城的指导医生告诉他们,浪费一分钟,都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理想城的设计师说:“我想让孩子通过这座城市看到自己的将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时锻炼他们在突发事件中的判断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因为这是教育儿童的最佳方式。”

让幼儿体验文学欣赏


书茵很喜欢《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常常让妈妈读给她听,但妈妈认为书茵只有3岁,还不能了解这个故事的真正意义。

静梅最爱看《人鱼公主》,但每次她看完,都要痛哭一次。妈妈把那本书藏起来,静梅又不断地缠着妈妈,要求听人鱼公主的故事。妈妈非常担心:孩子4岁的小心灵怎么经受得起这样多次的刺激?

其实,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伤害的。静梅为人鱼公主流泪,表示她能与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共鸣;书茵之所以想听卖火柴女孩的故事,一定是故事的某部分情节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她要求反复接触。这一切都表明,孩子已经具备文学欣赏的基本条件了。父母可以趁机引导孩子进入更高层次的文学欣赏。

一般读者对文学作品有三种层次的反应:

一、个人情绪上的直接反应。

二、理解后推理的反应。

三、批判性的反应。

前者为后两者的基础。当我们看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往往会因内容的感动而或喜或悲,也可能在日后不由自主地深思它的内在含义。我们对作品的反应越强烈。故事中的人和事就显得越生动和难忘。

幼儿为文学作品所感动或是对故事的情节有强烈的反应,父母应该为此感到高兴。与此同时,父母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对自身反应的理解。

·把故事戏剧化可由大人读故事的叙述部分,由孩子编故事的对白,让孩子从对话中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如人鱼公主说话时是哭还是笑,心中是喜悦还是悲伤。

·探讨改变故事情节的效果如果王子知道事情经过的真相,故事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人鱼公主没办法变成人形又会怎么样?如果听到这样的故事,你还会不会哭呢?

·分析人物行为的动机假如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为什么要烧火柴呢?

·描述故事的背景可以让孩子画出和说出她脑海中冬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海底是什么样的。这项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注意故事中描述性的句子。

·激发表演兴趣当孩子对故事有一定理解后,就可以让孩子加上动作进行表演。父母要引导孩子布置简单的场景,提供象征性的服装和道具。同一个故事表演一两遍后,父母和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模仿另一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增加新鲜感。

通过以上的活动,孩子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小感受文学的魅力。

美国放养式育儿让孩子不怕“大灰狼”


中西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培养目标来讲,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就存在差异。当然,世界上任何一国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前途辉煌,出人头地。但具体到这个“望”上,美国家长好像“望”得不是那么具体,不是那么急切。他们似乎更重视孩子是否快活,是否在干他乐意干的事,更尊重孩子的个性。

中美育儿方式大不同

在这种差异下就出现了中美小学生的两种不同境遇。中国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坐六七节课,放学后要完成一大堆课外作业外,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还要给孩子们加码儿。有的请了钢琴教师让孩子学琴,有的让孩子上绘画、书法等培训班。这样,即使是节假日,孩子玩的时间都少得可怜,一般是极不情愿地让父母牵着鼻子走。

相比之下,美国的小学生就很享福了,他们一般是早上八九点钟由校车接到学校,下午三四点钟就由校车送回了家。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四五个小时,这四五个钟头中还有一半时间在做课堂游戏。通过折纸让孩子们认识些几何图形,或是某同学过生日,让孩子们在电脑上制作生日贺卡,或者是唱歌做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一些知识,增加些技能。教师给孩子的自由多些,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艺的机会也多些。家长们对孩子的分数也不太在意,能得个B,就大加赞赏。孩子们的课外作业少,一般是放了学一扔书包就玩。玩什么呢,附近游乐场有篮球、旱冰、网球等场地,有泳池、滑梯、吊梯等,孩子们随心所欲。当然,也有不爱动的,就在家中玩电脑、游戏机。

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果子”。我们的中小学生一般是循规蹈矩的乖乖宝,基础知识扎实,笔头考试的功夫过硬。中国的学生转学到美国的,只要过了语言关,大都是成绩优秀。笔者认识的随父母到美国的两个学生,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杭州,都得了最高奖项,美国总统奖。因为我们的孩子经过了升学竞争的考验,博闻强记、基础牢固。美国学生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

但是,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要弱些,不及美国孩子耐冷耐热耐磕碰。相对来说,跟踪最新科技和捕捉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也差些,创造性也不及美国学生强。

另外,美国家长对孩子能否升入哪所大学,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工作,也没有中国家长那么忧心忡忡。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煤气公司的工人乔治,女儿在银行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到了个清洁公司帮人洗地毯,谈论起儿女来,他同样津津乐道。好像孩子们能自食其力就挺好,对儿子的工作他一点儿也没有自卑感,也没有帮儿子调动个单位什么的想法。至于儿子的工种不太好,是否会影响到他的恋爱婚配,好像那只是儿子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似的。

不单单乔治是这样,美国人的观念就是这样。父母养育到子女成人后,就尽到了责任。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与谁结婚,以至于上不上大学,先打工赚钱后上大学,这一切子女都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当然,父母亲可以谈自己的看法,提合理化建议,但子女听与不听那是人家的权力,父母决不强行干涉。与此同时,子女与父母经济上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子女赚钱租房、买车,不依靠父母;父母亦不指望养儿防老。同时他们也不帮子女带孩子。基本上是各工作各的,各享受各的(美国人养老一般靠养老保险金)。只是到“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子女们才送些礼物给爸妈。节假日时,祖父母、外祖父母也会与孙子、外孙们聚一聚,送孩子们些礼物。

这与我们中国家长的“一保到底”的终身制大不相同。与我同龄的好多朋友,都是老六六届、六七届高中生,因为自己赶上“文化大革命”没能上成大学,生了孩子就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不管孩子有没有能力,非让其圆自己的大学梦不可。从小学操心到中学,每一次孩子会考,他们都翘首等待在考场外,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孩子大学毕业后又愁他能否有份儿好工作。有了工作又操心能否找到好对象。子女一生孩子,自己尚有工作精力便提前退休,替子女带孩子。父母好像欠了子女终身的债,就为还债而活着。他们认为,人类生存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美国人不这样,好多家庭主妇在摆脱子女的拖累后又找到了工作,享受职业女性的优越感的同时,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自己攒一笔养老金。她们追求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

美国放养式育儿让孩子不怕“大灰狼”

我常常想:美国家长这种近乎任其自然发展的管教子女的方式,不就等于放了羊么,难道不怕“狼”把小羊叼走么?

事实上也常有“大灰狼”叼走迷失羔羊的情形。比如吸毒的少年、未婚先孕的少女、校园枪杀案的发生等。这些都是家教不严,孩子们小时候受约束太少,给予的自由太多所致。

美国人难道就不考证他们这样做的利弊得失么?

后来,在美国看外孙时接触了美国的儿童故事,似乎理清了些美国人的教育思路。故事说的是一位猪妈妈和三个猪宝宝的生活。一天,猪妈妈对三个猪宝宝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该自己维持生计了。你们选择些生活用具,自己过日子去吧。”于是猪大哥背了锅碗,猪小弟背了录音机,猪小妹带了几本书就离开了妈妈。

兄妹三个走哇走哇,猪小妹看到一堆草,就说:“我就在这儿安家了,盖个草房房吧。”猪大哥说:“草房房不结实,大灰狼会吹上天空的。”猪小妹不听,就盖了个草房子住进去了。晚上大灰狼来了,叫猪小妹开门,说它是猪大哥的朋友。猪小妹警惕性很高,不给大灰狼开门。大灰狼噗噗一吹,把草房房吹上天,一口就把猪小妹吞到肚子里了。

再说猪大哥和猪小弟,它俩走啊走啊,突然看到一堆木头。猪小弟说:“我就盖个木头房子吧。”猪大哥说:“木头房子也不结实。”猪小弟说:“我脚疼,不能坚持走了,就盖个木头房子吧。”于是他就盖了个木头房子住进去了。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大灰狼说:“猪小弟,猪小弟,开门哪,我是你大哥的朋友。”猪小弟警惕性也很高,不给它开。大灰狼摇啊摇,使劲儿地摇,就把房子摇倒了,最后一口把猪小弟也吞下肚去了。

猪大哥走啊走啊,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终于找到一大堆石头,就盖了个结结实实的石头房子。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叫猪大哥开门。猪大哥不给它开。大灰狼一生气就吹,吹不动;摇,摇不倒。看到屋顶冒烟,它想:从烟筒钻进去吧。不料猪大哥正烧着一大锅开水,大灰狼不小心掉进了开水锅里,烫死了。于是,猪大哥剖开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猪小弟和猪小妹。它们接受了教训,各自都盖了个结实的房子。

这虽然是给孩子讲的幼儿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它与我们的“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排排坐吃果果”、“狼来了……”等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长大了就要有独立意识、自食其力。其次是父母不定条条框框,各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第三是不怕子女栽跟头,跌倒后爬起来自会接受教训。事实上,经过几次与“大灰狼”的较量后,自然会想出制伏它的高招。被“大灰狼”吞过一次,生命就会得到升华。

事实上,美国家长的放手既使一部分青少年走了弯路,也造就了美国青年人的竞争活力、开创精神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离婚:让孩子真实面对勇敢成长


最近,一名单亲孩子的作文《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网上流传,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广州市青少年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少年心理研究室主任戚元丽告诉记者,如今到医院心理科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单亲家庭孩子数量呈上升趋势,他们的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力和单亲家庭的不恰当教育,其中最常见的是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比如隐瞒离婚、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等。

单亲孩子作文令人心酸

在某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命题作文《快乐是……》中,11岁的小明以《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题,记述了自己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文中写道:“快乐其实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饭。我经常在梦里梦到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欢声笑语地玩耍,可是,这对我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做的事。”“如果,老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选择出生在一个没有母爱或者缺少父爱的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如今单亲家庭的数目愈来愈多。“像小明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一些偏见和歧视,因此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背负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忧郁、焦虑、自私、胆小、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戚元丽说。

专家建议

让孩子真实面对父母离婚

戚元丽说:“不少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想孩子受到伤害而向孩子隐瞒了离婚的事实,或者当孩子询问时也是遮遮掩掩、敷衍推搪过去,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孩子将来知道真实情况后,可能受到的伤害会更大。”戚元丽建议,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教会孩子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询问,并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西方国家离婚夫妻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离婚夫妻认为离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无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确地把夫妇两人之间的事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双亲感情不和或离合与子女的存在无关。这种做法也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减少依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们会经常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认为保护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多倾听孩子心声

经历婚姻失败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坚强,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软弱,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哭,孩子会觉得天都要塌下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在父母离婚的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孩子肯定都非常不适应,这时候,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发动身边性别资源进行角色教育

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例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与此同时离婚父母也应当保持正常的接触关系,不应在孩子面前丑化另一方,破坏他们的亲情,使子女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

教育误区:

把孩子当成报复的工具:很多夫妻离异后,带着孩子的一方,错误地认为子女归谁抚养,就是归谁所有,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甚至拒绝对方探望子女,以此方式来发泄私愤;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自责而过分溺爱孩子:单亲家长往往觉得婚姻失败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是不正常的。

期望值太高:有的单亲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

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应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