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这么写

2020-04-01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这么写 童话故事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的童话故事

就是这么任性!——秩序敏感期。

乐乐快两岁了,脾气忽然变得大了起来,比如上楼梯的时候妈妈走在了前边就开始哭闹,一定要他走在前边,重新再走一次,不答应就会大哭。乐乐妈犯了难,顺着孩子担心把他宠坏;不顺着,一点小事让他一直哭似乎也不值得。其实这是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到来了。

小七说早教第9期总第9期作者/小七嘉宾/陈红艳

现象描述

乐乐妈说,最近乐乐忽然之间变得“蛮不讲理”,而且“任性执拗”,比如家里来了客人,门铃响了,如果是家人先按了门铃,乐乐就会哭闹不止,一定要门铃再次响起,他按了门铃为止。WwW.Zj09.cOM

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平时都是乐乐自己摆碗筷,如果大人帮忙做了这个事情,他就会哭闹不止,要求重新再来,自己摆好碗筷才可以;如果爸爸偶尔帮妈妈拎了包,也会不同意,妈妈的包必须妈妈背着才行;鞋子的摆放也一定不能错,妈妈的放在第一层就一定要在第一层,乐乐的放在第二层就一定要在第二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小七解读

1-3岁的孩子对空间位置、动作发生顺序、人物的出现以及物品的所有权有着近乎执拗的苛求,这恰恰标志着宝宝秩序敏感期得到来。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秩序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纸箱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秩序感,具体来说表现为: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等。

小七支招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正确认识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给与理解和接纳。原则性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通过拥抱、转移注意力、讲道理等方法平息孩子的情绪,切忌蛮横“镇压”。

空间秩序如果合理利用的话,会给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奠定基础。家长们可以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比如在家中家居布置、物品摆放要整洁有序;每日的活动安排要行程规律;而和谐的家庭关系、幼儿园中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也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小七在宝宝在2岁左右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整理玩具,告诉他书柜上的书要放在固定的位置,碗要放在碗柜里,香皂要放在香皂盒里;每天早上醒来要洗脸、刷牙,睡前要洗澡,进门前要换拖鞋等等。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给宝宝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宝宝的秩序感就会从小建立。

嘉宾支招

陈红艳:宝宝对秩序感的要求,其实源于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物品摆放在该放的位置上、家庭中保持着比较固定的作息时间都能给宝宝一种安稳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认识事物及熟悉环境,让他感觉他对这个环境是可以掌握的,因而产生归属感,更加安心地探索世界。而一旦熟悉的环境消失,宝宝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便会执拗地要求恢复原来的样子。

妈妈正好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时期,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借助宝宝对先后步骤的关注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良好的饮食、睡眠、如厕、清洁等生活习惯。

因此,妈妈不要认为这个时期的宝宝是一个麻烦和不知道变通的“小顽固”,而应该遵从宝宝意愿,保护宝宝的“秩序感”,当宝宝能够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他的智能也会因此得到全面和正常的发展。

(成长阶梯:宝宝发育指标评测)

小七早教方案

给玩具找个家

妈妈准备一个整理箱或者整理架,将宝宝的玩具分类放好。

宝宝玩完玩具之后,鼓励宝宝给玩具找到自己的家,让TA们将玩具放回原来的位置。

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慢慢地宝宝会自己主动送玩具回家了。

小七早教关键词:秩序敏感期(1-3岁)

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对幼儿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

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往期回顾:小七说早教:宝宝吃手?——手的敏感期小七说早教:辅食添加——味觉敏感期小七说早教:宝宝爱撕纸——手的敏感期小七说早教:宝宝尽情爬——运动敏感期小七说早教:告别学步车——行走敏感期小七说早教:贵人语话迟?——语言敏感期小七说早教:家有“小抠门”?——自我意识敏感期

小七说早教:一起来转圈圈——空间敏感期

相关推荐

这是“秩序敏感期”,别再骂孩子无理取闹了!(漫画)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是“秩序敏感期”,别再骂孩子无理取闹了!(漫画),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岁半开始,伴随着可怕2岁的到来

小魔王好像一夜之间突然被开启了某个奇怪的按钮

不但有了自己的主见,爱说“不、不、不”

小脑袋中的万事万物一夜之间也有了顺序

讲故事必须先说A,再说B

出门必须先关电扇再关门……

过来人都劝我们,孩子大了就慢慢好了

可是这都两岁大了,半点没见好,反而家里天天吵

→这是爸爸杯子,谁都不准碰,任何人在内

→这是奶奶穿过的拖鞋,任何人来家里都不可以穿

→这是爸爸的座位!这是爸爸的座位!

→毛绒兔必须在左边,毛绒狗必须在右边!

→穿了裙子A,必须配上鞋子B和皮筋C!

但是请问,您到底说的个啥??

→不只在超市,其实出了家门就必须走在“规定路线”,只要你走了“非常规路线”,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去了熟悉的商场,必须去自己喜欢的某个店“鉴赏”一番,每次必去,否则,今天这你是不可能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回家的。

→公交车必须自己刷卡,而且刷卡还不止一次,你考虑过卡里钱的感受么?

→门禁卡必须自己刷,一次刷个50次,简直就是门口的迎宾,考虑过门卫大叔的感受吗?

→进门要先开电扇后开灯,出门要先关电扇后关灯,孕傻的妈咪记性真的不如你啊

这些事情,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进入可怕2岁以后(甚至很多还没到两岁的),孩子的想法层出不穷,因为语音表达能力有限,于是孩子会采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哭来表示。一点小事就哭得地动山摇,不可收场。

其实家长也是一脸懵逼:

“你到底在哭哪样?能给个提示吗?你的火星语我真的听不懂啊”

“你在叨叨妈妈睡,可妈妈就睡在你旁边啊。谁知道你是要妈妈睡左边,不能睡右边啊?给个具体的提示可好啊!”

“你说你来刷门禁,明明都刷过了,为什么还要再刷50次?”

为娘在猜你想法的过程中,真的不只是一脸的茫然啊……

如果,你家孩子也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只能“恭猴雷”啦!

这些无理要求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了,这个段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所有物、生活习惯等必须要有顺序性,做不到就大哭。

其实秩序敏感、执拗期、自我意识萌芽等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不断地向前,在一次次的哭闹中幼儿向抚养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需求(虽然有事这需求真的听不懂),而成人在一次次的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又一次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于是被强化的行为被保留。

在这强化的过程中,哭闹是无可避免的,一次次的“我不要,我不要”,一次次的“不是,不是”中孩子会逐步清楚自己的需求,家长也会逐步搞清楚孩子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该怎么办?

1.接纳偏执

孩子偏执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负面的情绪,伴随这哭闹,这种哭闹是孩子想要成长的表现。家长需要能够接纳这些负面的情绪,帮助孩子说出他的需求,理清想法,按照他们想法做,孩子自然就能够平稳过度了。

2.借助敏感期培养生活习惯

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比如吃饭、进门换鞋、玩具归位等都是需要培养的,如果在孩子还比较小的适合就培养起这些习惯,并且通过秩序敏感期的强化,这些固有必须要培养的习惯很快就能形成。

而,如果过了这个敏感期,比如5岁以后想要让孩子培养起收拾玩具的习惯,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为那时候在孩子内心秩序就是“到处乱丢,玩具到处都是”,此时纠正就很费力气。

3.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曾经跟一位妈妈闲聊时,她曾经抱怨过自己家乖乖女打人的事件。事情很简单,朋友家小孩来他们家玩,想要女儿的玩具,于是就直接从她手上拿走了,而她女儿不肯:“你要拿玩具,需要先说:请你借给我玩好不好?”,对方又不肯,于是她的女儿忍无可忍打了朋友家孩子。

这反应出来的是孩子的灵活性不够,“认死理”。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可以在事后或者事先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孩子熟悉可能遇到的问题,认识清楚"自我"秩序,与"他人"秩序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需求。

俏俏妈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课题,叛逆、敏感期、哭闹、情绪接纳等等;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因为这份爱,我们纠结,我们抓狂,我们到处寻找答案;

当孩子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你不能容忍的行为时,只要记得对他的那份爱,就可以说话时声音小一点,温柔一点;行动时再周全一些;

因为,很多事情,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内心那个无法释放的自己。

儿童早教:这是“秩序敏感期”,别再骂孩子无理取闹了!


一岁半刚开始,随着着恐怖两岁的来临,小魔王仿佛一夜之间忽然被打开了某一怪异的按键,不仅拥有自身的想法,爱说“不、不、不”,小脑袋中的天地万物一夜之间也拥有次序,说故事务必先说A,再聊B外出务必应先电扇再闭店……

有经验人都劝大家,孩子变大就渐渐地好啦,但是这都2岁变大,一点儿不见好,反倒家中每天吵。

→它是父亲水杯,谁都禁止碰,所有人以内

→它是姥姥越过的凉拖,所有人来家中都不能穿

→它是父亲的坐位!它是父亲的坐位!

→绒毛兔务必在左边,毛绒狗务必在右侧!

→穿了长裙A,务必加上靴子B和橡皮筋C!

可是我想问一下,您究竟说的个啥??

→不只在商场,实际上出了家门口就务必走在“要求线路”,要是你走了“非传统线路”,那麼不良影响无法预料。

→一旦来到了解的大型商场,务必去自身喜爱的某一店“赏析”一番,每一次必去,不然,今日这你是不太可能在“清静祥合”的氛围中回家了的。

→公共汽车务必自身刷信用卡,并且刷信用卡还不止一次,你考虑到过卡上钱的体会么?

→门卡务必自身刷,一次刷个50次,真是便是大门口的迎宾礼仪,考虑到过门卫大叔的体会吗?

→进门处要先开电扇后打灯,外出要先关电扇后熄灯,孕傻的妈妈记忆力确实比不上你呢

这种事儿,每一个父母都多多少少地遇到过,进到恐怖两岁之后(乃至许多还没有到2岁的),孩子的念头五花八门,由于视频语音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孩子会选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哭来表明。一点琐事就哭得地动山摇,不能收尾。

实际上父母也是一脸懵逼:

“你到底在哭哪种?能给个提醒吗?你的火星语我确实听不进去啊”

“你一直在絮絮叨叨妈妈睡,可妈妈就睡在你周围啊。有谁知道你是要妈妈睡左侧,不可以睡右侧啊?给个实际的提醒好吗啊!”

“你说你来刷门禁系统,本来都刷已过,为何也要再刷50次?”

为娘在猜你念头的全过程中,确实不只是一脸的迷惘啊……

假如,家里孩子也碰到这类状况,那麼只有“恭猴雷”啦!

这种无理取闹的孩子早已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了,这一段的孩子具体表现为儿童对事情的纪律有明显的需求,并逐渐得到对物块放置的室内空间或饮食起居习惯的先后顺序的适应能力。简单点来说便是规定所有物、日常生活习惯等务必要有次序性,没法做到就痛哭。

实际上纪律比较敏感、固执期、自我认同萌芽期等是交错在一起的,相互影响推动儿童不断往前,在一次次的又哭又闹中儿童向抚养人说明了自身的心态和需求(尽管急事这需求确实听不进去),而成人在一次次的考虑孩子需求的全过程中又一次次加强了孩子的个人行为,因此被加强的个人行为被保存。

在这里加强的全过程中,又哭又闹是在所难免的,一次次的“我别,我别”,一次次的“并不是,并不是”中孩子会逐渐清晰自身的需求,父母也会逐渐弄清楚孩子的需求。

如果你的孩子进到秩序敏感期应该怎么办?

1.接受固执

孩子固执的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负面信息的心态,随着这又哭又闹,这类又哭又闹是孩子要想成才的主要表现。父母必须可以接受这种负面信息的心态,协助孩子讲出他的需求,梳理念头,依照她们念头做,孩子当然就可以稳定过多了。

2.依靠关键期塑造日常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有很多习惯,例如用餐、进门处脱鞋、玩具回位等全是必须塑造的,假如在孩子还较为小的合适就塑造起这种习惯,而且根据秩序敏感期的加强,这种原有务必要塑造的习惯迅速就能产生。

而,假如已过这一关键期,例如五岁之后要想让孩子塑造起整理玩具的习惯,则必须消耗很多的活力,由于那时在孩子心里纪律便是“四处乱丢,玩具到处都是”,这时改正就很费力。

3.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

以前跟一位妈妈闲谈时,她以前埋怨过自己家文静女生打架的恶性事件。事儿非常简单,亲戚家小孩子来她们家玩,要想闺女的玩具,因此就立即从她手里取走了,而她闺女不愿:“你可以拿玩具,必须先说:你要出借我玩怎么样?”,另一方又不愿,因此她的闺女恨之入骨打过亲戚家孩子。

这反映出去的是孩子的协调能力不足,“死脑筋”。假如碰到相近的难题,父母能够 在过后或是事前根据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协助孩子了解将会碰到的难题,了解清晰自身纪律,与别人纪律的差别,进而可以尽快融入日常生活的需求。

在抚养孩子的全过程中,大家会碰到许多的课题研究,判逆、关键期、又哭又闹、心态接受这些;

唯一不变的是大家对孩子的爱,由于这种爱,大家担心,大家伤脑,大家四处寻找答案;

当孩子出現那样或是那般的你无法容忍的个人行为时,要是还记得对他的这份爱,就可以讲话时响声小一点,溫柔一点;行動时再全面一些;

由于,许多事儿,大家应对的将会并不是孩子的难题,只是心里哪个没法释放出来的自身。

这算不算敏感期(上)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这算不算敏感期(上)”,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littlepiggy原帖:

去年九月,邻居给他的孩子买了一套儿童用保龄球,多多看见了非常喜欢,老上人家里玩。十一我就给多多也买了一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天天要玩,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除了外出旅游没带保龄球,只要在家,每天必玩。其他种种玩具只是偶而碰一下。每天早上穿好衣服,鞋子,就:“我要打保龄”,吃饭也打,从幼儿园回来也打,去别的小朋友家,只要人家有保龄球,就只玩保龄球了。别的什么都不感兴趣。带他出去玩,总想带着他的保龄球和球瓶,如果拿不下,也要拿一个保龄球。带他出去度假,只要有保龄球馆,那爬山,钓鱼,游泳等所有娱乐项目都抵不上保龄球的诱惑。他打不动真的保龄球,就喜欢坐在那儿看爸爸妈妈或别的叔叔阿姨打,要是有谁打了全中或补中,他就跳下座位跟人家拍手祝贺。即使我和他爸爸不陪着,他也能坐在那儿看一个多小时不动窝。他对保龄球的迷恋被我们充分利用。如他不喜欢穿新衣,新鞋。但我们就说这是保龄球裤子,保龄球鞋子,他就高高兴兴地穿上。现在倒好,每天早上问他穿哪双鞋子,都要求:“我要穿保龄鞋”。不仅喜欢打保龄球,连看到钥匙链上挂着的小保龄瓶,看到饭店里挂着的保龄瓶形状的石英钟都喜欢得不得了。即使画画,也要求妈妈画保龄球和球瓶,然后用手假装捏起来打,还要求我画倒了的保龄球瓶。而且他还发明了各种保龄球玩法。如用像皮泥捏成保龄球和球瓶来打,或用桔子,核桃等当保龄球,用套娃当球瓶。每天如此。小孩子喜欢某种玩具当然可以理解,但像多多这样喜欢,而且已经持续整整一年多了,我就不知怎么解释。

这几天看了几篇蒙式的文章,特别是关于敏感期的概念,联想到多多的这种情况,有几个疑问特别想得到各位妈妈的指点:

一、这算不算敏感期?

二、如果是敏感期,这种对打保龄球的喜好是对什么的敏感?

三、同龄的孩子里有没有象多多这样对一项运动的喜爱能持续一年多的?

郑好妈的回复:

多多喜欢保龄球和嘟嘟喜欢汽车一样,都是一种兴趣爱好吧,都很专注,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喜欢某种东西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了,比如喜欢孙悟空,喜欢火车等等。我想可以进一步利用孩子的这种爱好的心理进行教育,比如多多喜欢保龄球,可以利用保龄球玩各种游戏等等(你也提到这点了),你记得当当妈说过的当当喜欢小火车的故事,后来当当就成了一个火车方面的小专家了。

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真的保龄球的运动,并不适合孩子来玩,据说不利于孩子肌肉的发育,不要让多多过早的去打真的保龄球。

下一篇:这算不算敏感期(下)

秩序感帮宝宝形成好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秩序感帮宝宝形成好习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心理关键词:秩序感

谁说我只会乱扔乱放东西,没有一点生活秩序?

其实不然。我天生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从我出生以后,注意为我提供整洁、规则、文明的生活环境,就好比在我的心灵铺上一层最佳底色,会帮助我形成良好的

生活习惯。

行为描述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家坐在客厅里正说着话,元元从外面回来了,妈妈带着18个月的儿子跟客人一一打招呼,可刚说几句话,元元就“哇”地大哭起来,手指着一个阿姨边哭边叫,弄得这个阿姨莫名其妙,禁不住一脸尴尬。这时,奶奶突然明白了:“这是我平时抱元元坐的位置。”于是,让这位阿姨换了个座位,奶奶抱着元元在这里坐下。元元马上安静了。后来,奶奶离开了客厅,这个位置即使空着元元也不闹了。

心理分析

如果父母不理解宝贝的心理需求,会觉得现在的孩子真霸道,是他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动。其实不然,这是宝贝空间方位知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

这一时期宝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如果他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较急的宝贝会出现大哭大叫的情绪反应。理解了宝贝的这一心理需求,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

心理疏导策略

1.为宝贝留下整洁、规则、文明的第一印象

秩序既是自然界造化的和谐美,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宝贝的秩序感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结果。如果宝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小区,那么宝贝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所以,从宝贝出生以后,父母就要为他留下整洁、规则、文明的第一印象,为他的心灵铺上一层最佳底色。

2.在宝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秩序感一旦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美感。父母要在宝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例如,进门就换拖鞋,上床上沙发要脱鞋,吃饭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摇不晃,每个玩具放在固定的“家”里,纸屑垃圾放在垃圾箱里……第一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两句话就奏效,否则宝贝很快会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那时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有好的教育效果。

3.改良宝贝的秩序感并培养灵活变通的性情

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在其名著《小脑袋大世界》中有一个观点:“能与持有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也是一种生存能力。”这就说明不管是宝贝还是成人,成熟的秩序感需要一定的灵活与变通性。如果不分场合地用自己的秩序观强加在别人身上,秩序的和谐美就会大打折扣,就好像元元引起客人阿姨的尴尬场面。如果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秩序感的刻板性,就可能事事顺着孩子,使他形成任性、执拗的个性。因此,父母要多带宝贝出起走走,感受不同环境中的人与物,帮助宝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使他学会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观察发现,生活在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宝贝、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宝贝性情比较随和,这与他们常常见识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有很大关系。

4.耐心培养宝贝归置秩序的技能

宝贝天生爱好秩序,并特别渴望自己动手归置秩序。但由于宝贝的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比如,本想帮收拾碗筷,却把水洒了满桌;本想帮忙擦地,却把地面搞得更脏;本想收拾玩具,却让玩具分了家。这时,父母不要觉得宝贝“碍事”或“笨手笨脚”,只要他自己愿做,就让他做,哪怕事后你还得重新收拾整理。

5.为宝贝示范一半并把另一半留给他做

宝贝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恰当,父母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宝贝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宝贝自己动脑筋,他想得慢也不要着急,做得不对也没有关系。留出一定的时间动动脑筋,大胆尝试一下,宝贝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这么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