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乐胎教
2020-02-06 爱之乐胎教 爱童话故事 爱牙童话故事宝宝爱告状小心出现社交危机。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六大动机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zj09.com小编推荐
宝宝爱告状怎么教育呢?(幼儿入学准备)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宝宝爱告状怎么教育呢?(幼儿入学准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生活之中有许多的小孩子都比较喜欢引起别人的重视,因此在幼儿园里才会出现小孩子爱告状的现象,那么对于这一类的小宝宝应该如何来教育与指导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看看吧!
“老师,××讲话”,“老师,××拿我的橡皮擦”……我刚开始在黑板上写板书,打小报告的幼儿就一个接一个,原本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我发现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爱打小报告,很多教师对这种现象感到很头疼,但又没有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幼儿对打小报告会乐此不疲呢?怎样才能减少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平等对待每位幼儿。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比较偏爱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打小报告,一方面是希望对方受到老师的惩罚,破坏其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基于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做到不偏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入园指导
其次,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有幼儿告状说:“老师,××把垃圾扔到地上了。”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他热爱班集体,同时可以给他一些建议:有没有比打小报告更好的办法?比如,鼓励他和对方一起把垃圾捡起来。诸如此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幼儿逐渐会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好于打小报告。
再其次,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各种班级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源泉来自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而不是打小报告。通过班级活动,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幼儿要多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对其他小朋友的缺点也要尽量包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学会处理与小朋友间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发现课堂上打小报告的声音减少了很多。入园须知
爱打小报告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轻者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重者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打小报告的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只要教师教育引导得当,幼儿的告状行为一定会大大减少,同时幼儿的身心也一定会得到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爱打小报告,首先老师要分晰清楚小孩子小报告的心理,然后再结合适当的方法对孩子采取相关的教育,不要因此而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疾病,但愿每个小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吧!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具体表现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具体表现
0-3岁的宝宝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和表现也各不相同。
不同年龄段宝贝分类焦虑有所不同:
0-3个月的宝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技巧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技巧,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镜头1:
妈妈带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妈妈再三对玲玲说:“宝贝儿,等会到了要叫人知道吗?妈妈教过你很多次了,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是吧?乖乖听话的宝宝妈妈喜欢。”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妈妈的“指挥”下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称赞玲玲是个懂事的好宝宝。
提到宝宝的社会交往(交际),我国的父母大多会联想到“礼貌”这个词,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与别人交往时,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于是,镜头1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宝宝开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总能赢得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宝宝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虽然国外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礼仪规则,但国外小绅士们的“修炼”过程却不同于我们。当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时,国外的父母会向他们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绍自己的宝宝:“这是我的儿子**(女儿**)。”,与此同时,他们向自己的宝宝介绍:“这是**叔叔(**阿姨)。”接着,双方会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进行口头上的问好。国外的宝宝从来都不被强迫叫人,而这点仅仅是出于对宝宝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镜头2:
球球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球球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害羞。每次妈妈带球球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时,球球总显得十分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的宝宝打招呼。妈妈觉得球球应该像个男子汉,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宝宝那样扭扭捏捏的。于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球球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在国外,妈妈们常会为宝宝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一周一次甚至几次的亲子聚会来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基于国情因素,国外的全职妈妈数量远远多于我国的全职妈妈。不过,我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亲子机构和早教论坛,也为年轻的中国妈妈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宝宝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同龄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对着父母祖辈。但是机会的增多,并不能与宝宝的“合群”指数成正比。宝宝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决于他的性别,而在于宝宝的先天气质和父母的后天引导。
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对于中国妈妈,外国妈妈往往更倾向于从宝宝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宝宝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为;不会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与人交往,更不会用责备、嘲笑的形式乱给宝宝“扣帽子”。外国妈妈会无时无刻地肯定宝宝,鼓励他大胆尝试。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她们会耐心等待。
试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体的瞬间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紧张,更何况是两三岁的小宝宝呢?
镜头3:
2岁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气包”,走到哪儿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态。他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时推别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儿地拿着自己的小拳头对着别的小宝宝一阵攻击。这让妈妈很是头疼,甚至担心冬冬是个有着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宝宝。不管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还是狠心地惩罚,小家伙依旧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冬冬妈觉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障碍。
冬冬的行为是婴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中国父母的传统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宝宝欺负了别的宝宝,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不可以欺负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坏宝宝的表现!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快说对不起。”当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也一定会要求宝宝做个大方的宝宝:“不可以那么小气的,小朋友之间要友好分享。”而如果自己的宝宝动手抢了别人的玩具,多数妈妈会本能地将玩具夺下来还给别人,然后认真地教育宝宝:“可以这样做吗?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
那么这些说法、做法,对宝宝来说是好的引导方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宝宝的交往欲望在规则的束缚下被压制住。其实,宝宝出现上述的行为,大多是由当时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的。外国妈妈不会对宝宝说“你是个坏宝宝”或“我不喜欢你”。因为这并不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同时妈妈的话会对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击,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委屈,进而表现得更为叛逆。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纳宝宝这种行为的基础上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别的小朋友会很难过的,而不能用家长的权威来强迫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因此,妈妈在引导宝宝进行社交和教授宝宝社交礼仪技巧时,需要多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请记住:宝宝和宝宝之间是平等的,宝宝与成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如何正确对待爱告状的小孩?
球球是一位新生,是聪明、胆大,爱表现的男孩,但是很喜欢告状。“涵涵把我撞倒了。”“老师,乐乐把菜汤倒出来了。”“老师,墨墨弄到了我的手”……在球球的影响下,其他小朋友也学着向老师、家长告状。
经过了解,原来以前的老师对球球很是呵护,导致球球觉得老师都会维护他,他想要什么东西一定会得到。这是很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的表现。而在家中球球的父母则是比较严格的,对老师的奖罚看得比较重,使他认为自己要在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好的,这也无形间给孩子增加了压力。
由孩子经常向老师告状可以看出,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告状的孩子。以正确、公平的方法来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从而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
老师不能以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或是以一种训斥的态度说:“就你喜欢告状,你不弄他,他怎么会打你。”这样的话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不再相信老师。老师针对孩子不同的告状情形,处理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有的及时表扬,有的可冷处理。此外,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情况。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分的严格,也应适当的鼓励。老师多与幼儿沟通,与家长沟通,相信孩子会不断地减少告状行为。
2岁的宝宝出现生理性口吃,父母心态很重要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岁的宝宝出现生理性口吃,父母心态很重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引言:2岁左右的宝宝会出现生理性的口吃,他所掌握的词汇更丰富了,说的句子也更长了,就会出现说话不流利、不清楚的现象。约有四分之一的宝宝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生理姓口吃,对此父母不必过于紧张。
邻居家晨晨两岁零一个月,突然就变的口吃了,一说话就是:“你你你”“我我我”总是边想边说,越说越着急,越着急就越说不出来。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10天左右,把父母给急坏了,怕孩子成习惯改不了。咨询专家,专家指出,如果宝宝的口吃持续一段时间,情况并不好转而且有越发严重的趋势,这是因为父母采取的引导方法有问题,更与父母的心态有关。父母焦急、意见分歧、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挣执等等,这些都有加重宝宝的口吃。父母要鼓励宝宝“慢慢说”,不要一味地“重复说”。父母的焦急心态对纠正宝宝的口吃有着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加深宝宝口吃的程度,而且还会使其发展为病理性口吃,那就会在宝宝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固定的兴奋的,这时想要纠正宝宝的口吃就非常困难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发现宝宝有了口吃,父母最明智的做法便是及时地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以获得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这对防止口吃的演变和发展至关重要。除了求助专业人士外,父母的心态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要心平气和,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知道,父母的爱心和耐心是对宝宝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让宝宝说出心里话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让宝宝说出心里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这样抱怨:“唉!我家的宝宝,不知小脑袋里整天都琢磨些什么,想让他说出心里话,真是比登天还难!”那么,宝宝为什么不向父母讲出心里话呢?为何不说心里话
表达能力差
月月学说话挺早,不到1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现在两岁多了,说话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能和父母简单地交流。可月月总是吐字不清,爸爸妈妈常常是连蒙带猜还难以正确地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月月呢,发现父母错会了自己的意思,就更加着急,话更说不利索了,反复了几次,月月干脆不说了。一次,妈妈发现月月皱着眉头,一脸的忧愁,可是怎么问,也问不出所以然,月月哭了,妈妈也是又心疼又无奈。
爱心提示:由于年龄的关系,宝宝语言能力不强,看到、听到的一切往往表述粗疏、断续、不完整、无重点,做不到准确详尽、清楚明白,思想、情感这一类抽象事物的表达,对宝宝来说则更为困难,所以,经常会“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就是倒(道)不出”,父母听不明白,宝宝更觉得费劲,这样,宝宝就容易回避语言表述,转而用行动流露自己的意愿。
胆怯和自卑
奇奇快3岁了,在家里,他能说会道,可不知怎的,一到幼儿园,就变得沉默寡言,老师怎么哄逗都不开口。周一时,妈妈从幼儿园接他回家,一路上总觉得奇奇身上有股臭哄哄的味道,回到家仔细一检查,哎呀!原来小家伙把屎拉到裤子里了。妈妈一问,奇奇说是肚子疼没憋住,妈妈又问:“那怎么不告诉老师你想拉屎呢?”奇奇低着头说:“我不敢说。”
爱心提示:对幼小的宝宝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世界,身边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难,新的环境,陌生的人,初次接触的事物都可能让宝宝担心害怕,此时,闭紧小嘴,拒绝交流其实是宝宝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也有的宝宝“金口难开”是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来往交际,有自卑心理。
担心没人听
佳佳曾经整天小嘴不停,追着大人说这说那。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劳碌了一天,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好容易闲下来想歇歇,佳佳又跑过来缠着说话,妈妈不胜其烦:“乖女儿,别吵了,让妈妈静一会儿!”妈妈兀自闭目养神,没有注意到佳佳脸上失望的表情。渐渐的,妈妈发现佳佳变得越来越“淑女”了,常坐在小椅子上发愣不说话,妈妈想和她聊点什么,佳佳也不响应,这下,妈妈又添了新的烦恼:佳佳怎么成了“小哑巴”?
爱心提示:更多时候,宝宝不愿讲话不是不想说。在一个家庭中,这样的画面是极为普遍的: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地唠叨,叫宝宝要这样不要那样,说得口干舌燥,而宝宝说点什么时,常常被父母打断或纠正,或者宝宝说了半天,父母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地要求宝宝闭嘴。自己的发言总不被注意,不受重视,宝宝还会有表达的愿望么?
害怕被否定
牛牛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今天我把徐子晨的图画纸给撕了。”还没容他往下说,妈妈已经板起脸来:“你怎么那么淘气呀!告诉你多少次,不许弄坏人家的东西,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劈头盖脸的教训把牛牛打蒙了,他本来还想让妈妈知道:其实那是幼儿园在玩儿撕纸游戏,看谁能用纸撕出好看的形状,徐子晨不会做,牛牛是在帮他,而且,老师还表扬了牛牛呢!这下,牛牛想: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了。
爱心提示:有的父母可能会迷惑不解:我对宝宝挺关心,也随时不忘和宝宝沟通,为什么还是听不到宝宝的心里话?那就要看看宝宝告诉你心里话时,你是怎样对待他的了。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总是持否定的态度,一味讥笑宝宝的无知、批评他的不足、拒绝他的要求、责备他的错误,这就让宝宝有了成见:一讲心里话就要挨说挨骂,他怎么会向你敞开心扉呢?
怎样讲出心里话
创造时机
父母要养成和宝宝交谈的好习惯,但要注意选择谈话的时机,最好是轻松些,随意些,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如在幼儿园接送的途中,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外出游玩的过程中等等。父母切忌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架势,给宝宝造成谈话的心理压力,也尽量不要在宝宝情绪不稳定时硬逼他和你交心。
耐心倾听
宝宝一旦流露出要和父母交流的愿望,父母应当表现出专注和兴趣,并且不论宝宝的表述水平如何,都耐心倾听,不要以忙碌为借口,不给宝宝说话的时间,也不要越俎代庖,自以为是地替宝宝说出要说的话。一定要听他把话说完,再下结论也不迟。
巧妙诱导
宝宝倾诉的时候,有时会说得不具体,让人听不明白;有时说了半截就停止了,十分着急,这时,父母可以恰当地提些小问题,从旁点拨,让宝宝顺利地表达清楚。
理解尊重
宝宝的话可能会令你气愤,让你难过,也可能会使你觉得荒谬可笑,无法认同,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尊重宝宝的发言权,表扬宝宝的诚实,然后再帮他认识到不足和不对的地方。
答疑解难
宝宝说心里话的重要目的,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难,他们热切地希望了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地帮助,如果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宝宝就会乐于主动地袒露心声。
爱心小贴士
——宝宝“心里有话”的几个信号
哭泣
哭是宝宝减轻心理抑郁的一种自然方式,但细心的父母应该透过宝宝的眼泪察觉:宝宝的情绪上有压力了,应该了解一下原因。
耍赖
当宝宝磨缠不休,耍蛮犯赖,父母不要简单的理解为是宝宝在耍混,很可能他是通过这种手段告诉父母:我想让你们知道点什么。
打闹
宝宝语言能力有限,当内心的想法无法让人了解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有可能引发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撒谎
宝宝撒谎骗人最让父母气恼,可这种行为恰恰说明了宝宝没有和你坦诚地交流,他心里真实的想法还没有表达出来呢。
不安
按照正常的天性,活泼无忧应该是宝宝的常态,如果宝宝表现得忧虑不安,焦躁抑郁,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困扰着他的事需要吐露了。
哭声震天的宝宝入园现状(幼儿入学准备)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哭声震天的宝宝入园现状(幼儿入学准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引言:每年都有一批新宝宝入园,当孩子入园的时候,哭闹是最稀奇不过的了。哭声围绕在幼儿园的周围。心疼的家长,看着孩子哭,一场生离死别的场景,真是让人心酸。可是耐心的老师妈妈安慰着宝宝,给宝宝好玩儿的玩具,让宝宝先平静下来。
入园后,老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照顾每个孩子,因此孩子需要有一定自理能力。打算入园的孩子,家长从现在起就要做以下训练:会食用固体食物;会用勺子吃饭;会用水杯自己喝水;不用纸尿裤;能说出要大小便;能独自睡觉;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意识。
名师讲授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如何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幼儿园?想让孩子快乐上幼儿园,家长需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三个一”选好幼儿园
做“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缩小“选择范围”。
目前,幼儿园可分为公办、民办、私立、合作几种类型,以公办幼儿园居多。家长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幼儿园,重点关注幼儿园的性质、办园规模、收费情况、师资力量等。
进行“一次”较深入观察,锁定目标。
家长有必要对初步选定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可留意以下几方面:环境,包括园内、室内有无足够活动空间,有无充足光照,设施布局,玩具收藏量是否充足,桌、椅、床、卫生间设备是否适合幼儿使用,周边是否有污染源等;饮食安排是否得当;作息制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保健工作怎样安排等。
带孩子去“一次”幼儿园,作出决定。
选幼儿园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最好带孩子去一趟幼儿园,放手让孩子玩一玩,如果孩子很喜欢,就可作出决定了。
四类孩子,入园更难适应
初入园,绝大部分孩子都会陷入焦虑,但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格外严重。有四类孩子的家长,做入园准备工作时需多下些功夫。
包办过多型。这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较弱,相对独立的生活让他们感到特别无助。
过于溺爱型。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往往会因争不到玩具等小事,就充满挫败感。
社会性指导偏差型。有家长过分限制幼儿与外界接触,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碰到困难时,孩子缺乏向老师、同伴寻求帮助的勇气。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当宝宝入园的时候,一份牵挂就开始慢慢滋生,又不是去干吗,但是就是这样撒手的送进幼儿园,妈妈们也是一肚子的心酸。小编在这里告诉妈妈们:“不要看,不要说,送到园后转身就走,几次以后,孩子就适应了这个社会的小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