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你告状,这是不是让你令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两难……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6大动机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1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2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3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相关阅读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


案例:

俊俊两岁时,我们把他送回老家,近一年之后回来,我就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抱着他的小毛毯。外出时抱着,和小朋友玩时抱着,即便上了床,俊俊也要抱着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俊俊的小毛毯脏了,妈妈想洗洗毛毯,他就大哭大闹一番。于是,妈妈只好等俊俊睡着了偷偷地把毛毯洗干净烘干。

分析: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他们稔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它们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

-儿子为何喜欢小毛毯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这位钟情小毛毯的宝宝,两岁时离开了妈妈。而此前,他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他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对他来说,选择小毛毯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专家说法

宝宝对他经常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很强的依恋。这种依恋虽然不能替代对父母的依恋,但宝宝可以随意控制他的依恋物,因此依恋物会带给他一种全新的感受。当宝宝对某种物品产生依恋之后,这种物品也能替代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宝宝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柔软的物品,其中最常见的依恋物是宝宝盖的毛毯,其次是宝宝最喜欢的布娃娃。

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依恋非生命物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当妈妈不能照看宝宝,或者要把宝宝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时,带上宝宝最喜爱的东西,这些依恋物可以帮助宝宝实现自我安慰,进而缓解他的不安或不愉快。

-这种情结是否影响健康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只要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宝宝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一般说来,多数宝宝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如必须抱着枕头或玩偶、手捻被面才可入睡等等。对于这种情形,妈妈一般无需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宝宝的依恋物。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宝宝依恋物的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其实,幼儿的恋物现象出现是一种寻找安全感的表现,平时家长应该多与孩子玩,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育儿早教0~1宝宝大动作发育


侧睡

育儿小知识:育儿早教宝宝大概是在出世后4~6个月刚开始学习培训侧睡,宝宝会侧睡的高峰时段是在5个月。宝宝能伸出腿,扭腰时的能量充足,就非常容易越过身去。育儿小常识:侧睡是宝宝的第一个挪动方式。宝宝几个月会侧睡的实际时间因人有所不同的的,因此母亲们能够 无需为宝宝侧睡晚心急。由于决策宝宝侧睡早中晚的情况有许多要素。

一般来说,大部分育儿早教宝宝会在7~8个月大的那时候学好独坐。一开始时,宝宝身体前伸,用双手帮助才可以支撑身体,并且坐一会儿就会歪倒。渐渐地,宝宝的均衡工作能力获得发展趋势,摆脱双手的支撑也可以挺直。来到8个月,宝宝就坐着愈来愈好啦,乃至还可以往前倾着身体去抓玩具。

育儿小常识:7~9个月是宝宝学爬关键时期,父母应当尽可能赶紧这一段时间教宝宝学爬。学习培训爬取的全过程中,宝宝的意向看起来至关重要。育儿小知识:宝宝一开始学爬时,会出現各种各样主题活动方法。例如,有的宝宝向后倒着爬;有的宝宝则原地不动;有的宝宝蹭着屁股移动;也有的宝宝腹腔贴墙,匍匐前进往前,不可以用双手和两脚支撑起身体。这种全是宝宝爬取的全过程。宝宝真实会爬时,是用手和膝关节爬取,胸腹腔离去路面,颈部伸出。

一般宝宝在8个月大上下可由帮扶而渐渐地学习培训站起,9个月时要攀扶着家俱站立起来,来到10~12个月大时就可以单独站起。宝宝一开始学站时,一般会依靠伸出手可以到的家俱支撑来站起来,渐渐地,就能利用手和脚站立起来,直到步伐能量慢慢生长发育,可以利用全部脚板支撑休重时,宝宝就可以坐稳了。

行走

宝宝抓着母亲的2个手指头,可以往前挪动,随后,自身迈开1、2步,大部分宝宝会行走的時间,是在10~16个月中间。宝宝一开始学行走的那时候,必须凑合抬起双手才可以保持稳定,渐渐地更替迈出两脚,摇摇摆摆地前行。伴随着宝宝慢慢把握了走动的方法,就可以垂挂双手前行。一般来到宝宝2周岁以上上下,就可以迅速走及其跑车了。宝宝学好行走后,就可以随意地去他想来的地区,宝宝的视线扩张了,它是宝宝成才中一个很关键的里程碑式。

幼儿启蒙早教:三四岁的宝宝“爱告状”


幼儿启蒙“母亲,我们班的小孩子不懂事,我告诉教师了!”看见孩子引以为豪的小表情,许多父母反倒会不高兴——这小宝贝,如何那么小就学好“控诉”了?三四岁的宝宝“爱告状”怎么办?

实际上,父母们不清楚,那样的体现正表明你的孩子来到一个秩序感产生的阶段,一般 在三四岁上下,最显著的主要表现便是非常爱控诉。三四岁的宝宝“爱告状”怎么办?幼儿启蒙

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室副研究员廖丽英说,在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年幼的内心里,会感觉标准是神圣不可侵害的。因此,一旦有小孩子违背了老规矩,他迅速便会发觉,而且很高兴地告知老师和父母。实际上他的内心并非有哪些“故意”,成年人所了解的那类“是是非非精”确实是大大的诬陷了孩子。

趣味的是,控诉的孩子很可能匆匆忙忙地跑到教师眼前高喊一声:“×××不听教师话了!”可教师都还没反映回来,他又“蹬蹬蹬”地跑远了。由于他的目地并并不是让教师去处罚另一个孩子,而仅仅完成了自身内心想干的事儿。

因此,对这一年龄层的孩子开展秩序感和基本的时间观念的塑造,十分“合乎时须”。廖丽英副研究员给父母们明确提出了一些实际的提议。三四岁的宝宝“爱告状”怎么办?幼儿启蒙

怎样对孩子开展秩序感塑造?

激励孩子将他的书归类,能够 对孩子说:“大家把这种书分归类吧,你要如何放呢?”别立即帮孩子区划为“历史时间类、当然类”这些,只是正确引导孩子按自身的念头分。結果发觉,孩子将会分为大的和小的,或者红色的和淡黄色的这些。分得后父母要与孩子沟通交流,掌握他“为什么呢分”,而且给与毫无疑问,:“书那么一摆,又齐整,又好拿取”。

此外,让孩子帮自身梳理淋浴室,边梳理边说:“沐浴露是放到这里的,假如一不小心放到餐厅厨房,用起來也不便捷了!”

这类利用日常生活的物件开展归类和排列方的家庭收纳主题活动,能让孩子既了解的事情的类与序,又体会了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所造就的规律性美。

三四岁的宝宝“爱告状”怎么办?英、美、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工作者则很重视利用初期儿童数学文化教育的方式 来帮创建孩子的秩序感、思维逻辑和逻辑性。例如,拿一些红色的和翠绿色的圆球,一个红的、一个绿的交叉式放置,让孩子去发觉在其中的规律性,认知在其中的标准与纪律。

大动作发展与专注力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手脚动作不灵活,等进入需要较长时间坐着学习的课堂环境后,老师就会觉得孩子很懒散或是学习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其实,对这些大动作发展不良的孩子来说,有些时候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察觉孩子专注力不足时,可能需要考虑孩子的大动作发展是否良好,如果大动作不协调或是身体肌耐力不足,就要利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来改善,因为唯有“背景姿势”基础稳固了,孩子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专注力。

大动作发展与专注力有什么关系?

所谓大动作发展,就是指身体的大肌肉通过肩膀、关节、躯干、四肢、膝盖等部位表现出爬、坐、走、跑、跳等大动作的能力。

身体的大肌肉及关节就是负责稳定身体姿势的基础,也就是“背景姿势”,背景姿势的好坏,对于将来学习及专注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小朋友准备拿笔写字时,不是只有手部一个动作,还包括他的肩膀姿势、他的手臂要放在何处、脚要摆在哪里、背部要如何挺直等,只有这些大动作都到位,他才能有办法或能力用稳定的姿势来做写字这件事。

所以,如果大动作发展不良,例如坐姿不正、手无力、肩膀歪斜,那么小朋友就没办法专心看老师上课,手眼也无法协调,这样一来,字就写得不漂亮,或无法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作业,同时也让老师觉得他不够专心,缺乏毅力。

大动作发展落后3个月以上要注意

受到环境及先天肢体发育的影响,每个孩子大动作发展的速度都不太一样,有的可能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不过,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般的生理发育规律,例如:2岁的孩子应该会自行上下楼梯,4岁的孩子可以单脚跳一下等。

如果孩子的大动作能力落后同年龄孩子3个月以上就要注意了,因为大动作是精细动作的基础,只有大动作发展成熟了,接下来的精细动作,例如堆积木、画图、写字等,才有办法做得很好,所以,如果孩子有明显的大动作落后的现象,父母应该积极找出原因。

各年龄段孩子的大动作发展量表

年龄发展项目

1岁双手扶着家具会走几步。

妈妈双手拉着会移几步。

扶着物体自己站起来。

2岁会自己上下楼梯。

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一脚站立另一脚踢球。

3岁会手心朝下丢球或丢东西。

不扶东西双脚离地跳。

4岁不用扶着人或栏杆可以自己上下楼梯。

不扶东西能单脚跳一下。

5岁能以脚趾及脚跟相接向前走2~3步。

不扶东西能单脚跳5次以上。

6岁不扶东西能单脚平稳站立10秒钟。

能双脚合拢跳远45厘米以上。

7~9岁能够跳绳,次数从少到多。

能够骑自行车。

10~12岁能够将之前的大动作能力表现得更好,例如跳绳速度加快、跳得更远、技巧更好等。

注:目前临床上极少定出7岁以后会出现的大动作标准,因此,7岁以后仅以质量或效率的提升作为参考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