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冬天不冷,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儿子学校放圣诞假10天,所以也回家来。周末我与老公和儿子去爬西山,享受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因为天气暖和,自然出了一身大汗。

此时,看到四个女人和一条小狗迎面过来,小狗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衣,张着嘴喘气,再看这四个女人,因为运动后身体发出的热量使她们都将外套脱下,尽量使自己的感觉能够舒适一些。我和儿子都看着小狗,儿子说:“妈妈,小狗穿着羽绒服呐!”我说:是啊,小狗热了也没有办法自己脱下羽绒服,真是可怜啊!

我们住家的小院里也有很多人养狗,在昆明温暖的冬天里,这些天生不穿衣服的动物都被主人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或棉衣,有的还配戴上了帽子,主人们按照自己的感觉和心思为小狗准备漂亮的衣物,为的是满足自己打扮宠物的心情和遛狗的时候博得路人的惊奇和赞叹:“看,小狗的衣服好漂亮啊!”,听到这样的赞扬和看到自己精心打扮的小狗,主人的心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和愉悦!而小狗的感觉呢?主人或许并不关心,在他们的意识里,小狗不需要有感觉,它只是一个满足自己欲望的道具罢了,主人还为自己的这样的意识穿上了一件“关爱”的外衣!

我始终站在小狗的角度在想这个问题,小狗本不是穿衣服的东西,他的基因和祖宗遗传给它的特质决定了它的皮毛能够抵御寒冷的冬天,当气温变化的时候,小狗机体的内在调节将发挥作用,调节机体适应环境的改变。如果人类给他穿衣服,小狗自身的调节功能将逐渐退化或丧失,人类看似关爱小狗的行为实际是破坏小狗的机能。小狗为了博得主人的喜爱,不敢因为“太热”而大叫大喊,反抗主人给自己穿衣服。它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忍受着,迎合着主人的欲望。

由此想到了儿童。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父母会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儿童将全面发展自我的内在潜能。而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父母将孩子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将孩子的成就作为自己的成就,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欲望,无视孩子的需求。儿童为了生存要尽力迎合父母,满足父母的欲望,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呼唤,成为满足父母欲望的工具。如穿上了棉衣的小狗!

曾经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很聪明,也很体贴父母,女儿在3岁的时候就能够认识两千多个字了,5岁的时候就非常能够体察父母的心思,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一夜不睡觉。我为这个小女孩感到悲哀。儿童如果已经不是儿童了,那是多么的悲哀!照顾生病的母亲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但不是5岁孩子应该做的事情。5岁孩子成为照顾妈妈的人,这本身就说明了家庭存在严重的问题。3岁能够认识两千多字对于3岁的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与创造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毫无关系,这些才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很多儿童在父母的要求下学习一些技能,比如钢琴、绘画等等,如果孩子真的喜欢钢琴,那就是顺应了孩子的内心需要,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也无音乐天赋,父母仅仅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学,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学”,这样的父母就是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父母可以在众人面前骄傲地说:看,我的孩子也弹钢琴!父母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曾经,我也如那些给小狗穿棉衣的人一样,将儿子作为我炫耀的资本,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在学校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我明白了儿子有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我要做的是帮助他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这才是他将来发展的核动力,也是他幸福人生的基石。我不在乎儿子将来从事的职业,我在乎的是他将来有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顺便记录儿子的情况:

儿子回家休假很开心,从深圳回来之前我告诉他:回家来好好玩玩,不要带书回来!因为放假前是期末考试,很辛苦,所以想让他回家后放轻松。

儿子没有带任何书本回家,带回来一个魔方。他每天钻研魔方的玩法,晚上到我的床上和我交流他的新发现,还耐心教我魔方的玩法,他说:“妈妈,你要学习玩魔方,可以帮助你预防老年痴呆!”教了我几天我始终不能够领悟魔方的玩法,最后我说:我已经老年痴呆了,不用预防了!哈哈!

昨天儿子和我交流,他希望将来到法国学习厨师:

“妈妈,我想毕业后到法国学习厨师,如果能够成功的话,我就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学习厨师的人了!”他觉得他能够学习厨师这个职业很光荣,也很伟大,创造了这所学校的奇迹!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自信和兴奋的光芒!我说:“如果你要到法国学习,你还要先学好法语啊!”“我现在先学好英语,然后再学习法语,你不是说过这两种语言有相通的吗?”“是啊,那你就向目标努力吧!”“妈妈,我将来要有自己的农场,我要种植厨师用的那些佐料,每天在我的农场里用新鲜佐料做出美食来,那是好美妙的事情!”“那你就开个美食餐厅,我和爸爸来帮你收款!”我也惊喜状,老公发言了:“算了,我不懂英语,我也不打算去国外,要去你们去吧!不过,如果有孙子了,我就去带孙子。”儿子说:“我不结婚,先挣钱养活自己再说!我要自己享受生活!”

儿子有自己生活的方向,他也知道如何努力,他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我们都是配角。父母做好孩子生命的配角便是尽责了,不要去做孩子生命的主角!(来源:胡萍的博客)

延伸阅读

不要让“怪物”吓到孩子


不要让“怪物”吓到孩子

菲菲妈原以为自己为女儿的两岁生日准备了最好的惊喜——一个小丑前来道贺。可是万万没想到,女儿一见到小丑就大哭起来,扭头跑到楼上,并且拒绝再下来。

化装人物,不管是马戏团成员还是圣诞老人,都可能惊吓到两岁的小孩子。这是因为两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认识父母之外的世界,任何看起来不太正常的东西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惧。

你的孩子以后总能学会辨认出一个化装人物,但是你在向孩子展示他们时应该做到:

打好预防针:向孩子解释他可能会看到一个跟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的形象,告诉他这个形象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他曾经在电视或书本上看到过类似的形象,告诉他这个的真人版要大很多。

要支持孩子:不要对孩子说他的恐惧是很傻的表现。相反,要引导他回忆那些他克服恐惧的经历,让他安心:“想想你以前不是很怕茜茜的狗吗?可你现在不是很喜欢跟它玩吗?”

不要强迫:让他远远地看着,直到他敢和你一起接近为止。不过如果他拒绝也很正常。很多大人也不愿意接近小丑。

请不要让孩子过早学写字!


请不要让孩子过早学写字!

别让孩子过早学写字

许多家长很早就教孩子写字,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来说,幼儿期儿童神经抑制机能还很差,不能过久地抑制自己的行动,或者从事过分细致的作业活动;在知觉方面,常常表现出笼统、不精确的特点,他们较难区别相似的文字;在空间方位知觉方面,幼儿尚无法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角度,3~4岁的幼儿对上、下方位掌握还不很稳定;在手的运动感觉方面,幼儿手的骨骼肌肉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程度,手部关节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不能胜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动作。再说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差,他们写字时,眼睛总要盯住笔尖转。为了能看到笔尖运动,便歪着身子,侧着脑袋,并尽量使右侧的肩、肘、腕向前。因此可以说,过早地要求幼儿以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文字也是很困难的。

根据调查,2~4周岁的幼儿,90%处于涂鸦状态;5周岁的幼儿,95%能准确地临摹画画,但却有75%的幼儿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如\口\、\白\);6周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以正确的姿势、笔顺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因此,写字基本上是孩子入小学以后的事,不宜在幼儿期就提倡。

怎样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有的孩子从小好动,快上小学了,家长想让他学着写字,可他就是无法安静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另想办法:给孩子制造一个能亲近文字的环境,在房间时原家具、物品上,都贴上写有台灯、桌子、床等名称的卡片,在孩子床前挂上色彩鲜艳的看图识字挂图。开始时,孩子也许不会在意,但时间久了,他会开始主动地想知道墙上贴的是什么。有了主动的求知心理,再教他就很容易了。所以要让小朋友对文字产生兴趣,不能只一味强迫他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对文字有兴趣,并使他主动想要知道。

不要让孩子入学过早了


每年新生入学,总有一些家长想尽办法让还不到年龄的孩子提前入学。其实愿望虽好,效果却往往不佳。因为小学一年级教材,是专为6~7岁儿童编写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

对儿童来讲,不在同一个年龄层次的竞争,成功比较难。小年龄的孩子往往更易贪玩,如果从小听到的批评多,长久处在落后的位置上,容易挫伤他的上进心,丧失可贵的自尊心,形成自甘落后、破罐破摔的心理,那对他整个一生都是一道难以抹掉的阴影。

6岁以前入学的孩子,必须是格外聪明,身心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6岁儿童水平。这需要经过教育科研部门智力量表的检测。家长主观认为的超常,往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而且,学前过度教育有一定的危害。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小学化,言行过于规矩,往往使孩子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学龄前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过早给孩子学习任务,将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生理、心理压力。家规太多,家长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地与别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造成孩子情绪不安、不合群,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摧残。由于成人灌输得过多,还会阻碍孩子主动探索思维的发展。所以,从长计议,还是适龄上学好。

相关知识推荐:

家有学龄儿童几岁入学年龄最佳

北大教授建议男女儿童错龄入学

低龄入学是否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更多健康知识

不要让竞争教育伤害孩子的快乐


教育号称“一切为了孩子”。

但是,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官员想有政绩,政绩就是升学率,政绩的压力经过校长、级组长、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层层传递给学生。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官僚的业绩是由孩子们的努力所实现。

于是,在国内很多小学中,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普遍现象。

于是,中小学生没有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抢占。

于是,家长每天收到老师们的短信,说孩子不如其他同学,令家庭崩溃。

一个妈妈看到女儿一科考了92分,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婆婆的话很给力,妈妈也觉得自己的确是敏感了,从此以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监视孩子组织化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的“工作”时间远多于职场人士,回到家至少要做2~4个小时的作业,甚至更多,而且根本没有放松与娱乐的时间。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对夫妇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但孩子上小学后,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发现,吵架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现在很流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也不会与孩子发生冲突。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放到了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

家长欲望无止境

一个妈妈说: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朝鲜战争前期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他母亲一个“杰作”。母亲努力地教育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既杰出又超自恋的五星上将,不仅是要儿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她这个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麦克阿瑟虽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错误,但他同时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算是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母亲的价值。

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另一位富有而优秀的妈妈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患了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竞争是低级乐趣

家长与老师们热衷的所谓的“教育”认为: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认为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快乐。

竞争式快乐,他引用了一个寓言: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

所谓竞争式快乐,就是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譬如多名高中生对我说,他应该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但一想到他的同学中有人能考上北大清华,他就快乐不起来。

我们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竞争式快乐这一层面。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条件式快乐,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

无条件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并不容易做到。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实际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快乐可以很简单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孩子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最后只剩下“人群中的快乐”——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家长也是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的,你可以对孩子说,请从现在开始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到考上北大清华。

快乐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孩子身上很多外在的因素,真正替孩子想一想吧,开心就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