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2021-08-14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什么 孩子入学前的家长准备

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育孩子应该采取点怎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帮助的,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有些方式对于孩子起到的作用不一定是好的,就像是用激将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来了解一下吧。

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早教网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幼儿早教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幼儿早教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 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就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早教网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及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zj09.com小编推荐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上)


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的疆界,接受他们的个体性。

有家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字,而是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受到挑战、威胁、甚至伤害,心里也会感觉到烦恼和愤怒。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不”字训练的后果之一。

然而,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拒绝和面质的自由上。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我们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伤心、失望和愤怒而表现出不爱孩子了。我们不能用语言、肢体、目光或者行动来向孩子传输这样的致命信息:你听话才可爱,你不听话就不可爱。你表现得好,我就爱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割断咱们之间的关系!

“听话!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要挟我们司空见惯,它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不是非输既赢,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要么继续反抗,却会失掉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系(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死亡);要么赶快乖乖投降、表现顺从,埋没自己的感受,从而失去练习拒绝和面质技巧的机会,逐渐地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从根本上讲,从孩子身上收走爱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敲诈勒索。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为了活命,他们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跟随父母的步调。对于人类来说,跟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被亲密的人抛弃。

一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强化自己顺从、可爱、懂事的性格特征,同时变得害怕甚至痛恨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努力地掩盖这些特征。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敢反对或者拒绝他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那么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只能把分歧掩埋在心里,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

当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时,父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脾气温和的父母也许采取伤心的语调,或者长时间的沉默,来通知孩子“我不高兴了!”脾气暴躁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有些父母则使用眼泪或者身体的不适来要挟孩子。总之,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必须对我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状态负责!这样,就像前边提到过的,他们把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公开的愤怒(通过训斥、强制或者暴力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恐惧;父母掩盖的愤怒(通过沉默、伤心或者生病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内疚。出于恐惧和内疚,孩子会尽量表现得服服帖帖。今后,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对方的愤怒,或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服从他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心谨慎,甚至胆战心惊的情境中,孩子会变得不独立、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犹豫不决、不敢直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消蚀殆尽,也难于接受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对孩子说“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也主张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但好多时候我是用提醒他注意的方式去说,这样多次的提醒对孩子有好处吗?会不会也起到了说“不”的作用了?

还有,孩子的外婆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常常对孩子说“不”,怕他摔了、怕他在地板上趴着凉、怕他弄脏了衣服等等,这些情况你们在家里遇到过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悄悄的回复:

淘淘妈,如果不是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我会耐着性子少去提醒他。虽然有时也会犯过于唠叨的错误。

关于外婆、姥姥或奶奶的关心,我家也是一样的呀,我是随时提醒我妈妈和婆婆的。

rgx的回复:

说得很好,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髓,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而且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所以我总是早早地给孩子准备适龄的玩具和书,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他的自由,鼓励他独立做事,所以孩子很快乐,大人也很轻松。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

千万别对孩子说“反话”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万别对孩子说“反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面对老师无理要求家长怎说不


近日朋友带孩子上早教班,课后老师给全班家长出了道“难题”:身边亲友家若有适龄儿童,请透露其手机号码,因公司有指标任务压下,恳请诸位帮忙,数量自然多多益善。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明知若给了号码,自己也就成了隐私泄漏链上的灰色一环,可想想一旦拒绝了老师,以后对孩子不好怎么办?最终,家长们人人点头,这位妈妈报三个,那位爷爷找四个,不约而同要求老师“别说是我给的”……

不能对老师说不,似乎早已约定俗成。幼儿园要求2岁娃娃购买校服,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不想买,老师丢下一句“别的孩子都买,你的孩子不买,难道要特殊对待?买不买自己看着办吧”,家长只好忍气吞声掏钱,哪怕最小号的裤腰到孩子肩膀。有学校要求家长清早轮流到校门口值勤维持秩序,可现在大多是双职工家庭,来值勤了,上班怎么办?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老师,无奈专门请假,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面对老师、面对教育机构,这个“不”为何难以出口?原因无非有二:其一,“要听老师的话”是每个读书郎都牢记的叮咛,无形中也过度放大了老师在社会中的“权威”,哪怕说法做法有不妥,也不容置疑。其二,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在当今已经掺杂了太多的杂音——如果质疑、拒绝老师,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在班里的“待遇”。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宁可自己多花点钱、或明知不对而为之,也好过儿女“吃闷亏”。这样的担忧也令家长和部分老师之间的关系蒙上阴云,变得不再那么纯净。

家长如此“失声”,可能纵容教育领域一些不良风气的生成,也令教育管理部门失去了一面监督的镜子。从长远来说,父母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范本,在他们幼小清澈的眼中,若看不到是非边界,未来又将如何?这是家长、老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深思的。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6句话!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家长在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当个好家长,要少说6句话。

1.“要听话”

“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少孩子都被这句话“威胁”过。将爱和教诲附加条件,这样的爱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人从小就不敢表达想法。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主见,时时取悦别人,很难做自己。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在孩子犯错时表达自己“很生气”,但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能附加太多条件,更不要说气话,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要孝顺”

小米暑假想跟同学去外地玩,姥姥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也不多孝顺孝顺姥姥,姥姥心里真难受。”小米低下头,不情愿地说不去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准。教孩子孝顺是必须的,但把孝顺作为道德绑架,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孝顺是对长辈的赡养、尊重、照顾,而不是一定要长期留在长辈身边。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而说出“要孝顺”的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3.“就你跟大家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里经常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但不少家长听了以后都会嗤之以鼻,说“就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跟大家一样,进而失去个性。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帮学校制造千人一面的孩子。

4.“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

在不少家长眼中,读书才是正事,而养小动物、玩航模等都是玩物丧志。但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快乐的资本,也是学习的助推器。假如爱迪生不鼓捣那些瓶瓶罐罐,他又怎么会成为大发明家呢?家长以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去要求孩子时,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社会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更显珍贵。

5.“少管闲事”

看到路上有垃圾、花园里的草木被风吹倒了、老奶奶蹒跚过马路,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去捡、去扶,但一些家长却以“少管闲事”为由来制止孩子。日久天长,孩子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失去了公德心,长大后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6.“养你有什么用”

当孩子做错事、考试考砸时,许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养你有什么用”,但常说这类话,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我真的没用”之类的想法,失去自信。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