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2020-10-31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什么 孩子入学前的家长准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上)。
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的疆界,接受他们的个体性。有家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字,而是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受到挑战、威胁、甚至伤害,心里也会感觉到烦恼和愤怒。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不”字训练的后果之一。
然而,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拒绝和面质的自由上。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我们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伤心、失望和愤怒而表现出不爱孩子了。我们不能用语言、肢体、目光或者行动来向孩子传输这样的致命信息:你听话才可爱,你不听话就不可爱。你表现得好,我就爱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割断咱们之间的关系!
“听话!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要挟我们司空见惯,它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不是非输既赢,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要么继续反抗,却会失掉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系(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死亡);要么赶快乖乖投降、表现顺从,埋没自己的感受,从而失去练习拒绝和面质技巧的机会,逐渐地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从根本上讲,从孩子身上收走爱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敲诈勒索。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为了活命,他们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跟随父母的步调。对于人类来说,跟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被亲密的人抛弃。
一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强化自己顺从、可爱、懂事的性格特征,同时变得害怕甚至痛恨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努力地掩盖这些特征。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敢反对或者拒绝他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那么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只能把分歧掩埋在心里,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
当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时,父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脾气温和的父母也许采取伤心的语调,或者长时间的沉默,来通知孩子“我不高兴了!”脾气暴躁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有些父母则使用眼泪或者身体的不适来要挟孩子。总之,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必须对我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状态负责!这样,就像前边提到过的,他们把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公开的愤怒(通过训斥、强制或者暴力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恐惧;父母掩盖的愤怒(通过沉默、伤心或者生病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内疚。出于恐惧和内疚,孩子会尽量表现得服服帖帖。今后,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对方的愤怒,或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服从他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心谨慎,甚至胆战心惊的情境中,孩子会变得不独立、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犹豫不决、不敢直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消蚀殆尽,也难于接受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孩子学习受挫时,家长怎么说
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也能听懂你所说的话,从你的语气里感受到你对他是关心、爱护还是不满,千万别因为孩子还小对他说话时就不注意,爸爸妈妈的话对宝宝的影响可大着呢。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对话情景”,爸爸妈妈可要好好学习怎么和宝宝“说话”哦。
情景
小英一心想将数十个积木重叠堆起来,但她真的还比较小,手部协调动作没有发育完全,积木总是只叠了几块就倒下来,这让小英又烦恼又生气。
宝宝思维剖析
由于孩子一心想做好的事无法完成,因此他的内心是十分沮丧的,他可能会哭闹,或将积木推落在地面上,自己则在一旁生闷气。
专家说法
孩子在一切都还懵懂的状态下就开始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受挫,也无法将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正面的学习态度,让他不会因为受挫就放弃,除了需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避免用责备、取笑的方式,让孩子有信心及更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爸爸妈妈这样说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积木不能堆起来呢?(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
2没关系,你要不要再试一次,把积木拿下来一些,说不定就可以了。(寻求改善之道)
3不要难过,你上次拼拼图也是拼了很久才成功的,再试试看!(鼓励再尝试)
4再试一次就会成功了,不可以放弃的。(鼓励再尝试)
5这样就可以了(一边自己示范完成),来,我把它弄下来你再试试看,一定可以跟我做得一样好。(鼓励寻找学习模仿的对象)
爸爸妈妈不该这样说
1有什么好哭的、爱哭鬼,你不会就是因为笨呀!(暗示他不好)
2这个不行就玩别的,不要老是玩同一样东西啊!(暗示遇挫折就放弃)
3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叠起来,你怎么不会?(暗示他比较差)
4(直接把玩具都推倒在地)不要玩了,不要玩了!(暗示遇挫折就放弃)
5这哪会很难,你真笨。(暗示他不好)
贴心话:
亲子对话是从沟通的开始,若亲子间平时就沟通默契,照顾者也能通过与孩子的互动,累积正确的教养经验,就能逐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开学在即,有许多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将升入小学。“幼小衔接”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深入,学前教育机构也在做大量有益的实践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为幼儿入学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无论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然而,小学则一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二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注重儿童认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不关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只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3、表面性部分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如:课桌摆放的形式、课时的延长、游戏和活动的减少。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常被忽略。
4、盲目性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给幼儿,使幼儿出现刚入学感到轻松而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课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后劲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并为幼儿在上小学后创造更多的优势和潜力呢?
1、知识准备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首先应要求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执笔姿势、书写习惯的教学,但切忌提前讲授一年级的知识。
2、心理准备幼儿进入小学后由于游戏的减少、课时的增加、自由空间的减少、规则约束的增多等因素,使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因此,做好心理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在心理准备方面首先应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并初步具备热爱集体等道德品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3、能力准备首先是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即培养儿童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其次是发展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以上三方面的准备虽不能做到完全成功,但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当然,这需要小学与幼儿园配合,家长与教师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
一个称职的父母,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器官,解答他们关心的性问题,还要让他们明白:“性”虽是一种隐私,但并不羞耻。因为与“性”相关的所有行为都是相爱的人之间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繁衍的方式,是神圣而美好的。
问题在于当孩子问及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回答。我的意见是:
首先,不回避、不敷衍、平静而科学地给予解答。至于什么叫“科学”,我看实事求是就是科学。比如,当孩子问到“我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时,不妨直接了当地跟孩子讲他(她)是怎么被生出来的,顺便还可以告诉他(她)妈妈怀他(她)和生他(她)的辛苦,这是把性教育和爱的教育结合起来了;有时甚至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主动地教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帮孩子洗澡时,顺便教他(她)认识自己的身体:“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鼻子……这是阴茎、这是睾丸……”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男女有别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地方是不能随意被别人触摸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其次,在与孩子谈及性问题时,最好使用公认的医学名词。我始终认为使用俚语和儿语不好,比如:小鸡鸡、小鸟、小屁屁之类,这样会暗示性器官的隐晦,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提及性器官是很羞耻的事,并进而认为与“性”相关的事都是不好的。还有,就像红菡萏的故事里讲的,当孩子们提出“爸爸是怎么把精子送到妈妈的身体里的”之类的问题时,有的家长喜欢用童话式的语言作答,比如:“妈妈向爸爸要一颗种子放到肚子里,慢慢的这颗种子就长成了你。”诸如此类。这样的回答骗幼童可以,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就不管用了,而且这种回答只能使孩子对所关注的问题更加含糊,因而更容易引发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乃至穷追不舍。如果孩子接着问:“爸爸是怎么把种子放到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呢?”该怎么答?家长只会陷入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其实,有些事孩子早晚会知道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与其让他们自己千方百计偷偷摸摸地去获取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如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她)。他(她)明白了,还问什么呢?
宝宝的“坏习惯”家长应接受
习惯一: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会不让宝宝在地上爬。可是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爬行可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还能够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贴士:(1)如果害怕地面脏会带来疾病的话,妈妈可以给宝宝套上小罩衫。
(2)做好辛苦的看护工作。只要宝宝爬完不把手放到嘴巴里,不抓吃食物,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习惯二: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爱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这样宝宝长大后就不大会挑食。
吃饭和读书、游乐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特质,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愉悦。
贴士: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习惯三:到处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他,他看都不看就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物理世界各种物体、各种环境的认识,这些都是日后进一步认知发展的基础。
“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情感的需求与情绪的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贴士:(1)你对婴儿游戏的积极应答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信心感与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宝宝形成开朗活泼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惯四: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以及只要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贴士:(1)妈妈们要尽可能地通过拥抱亲吻来安抚宝宝,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画、玩具等物体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2)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变形。
(3)宝宝如果喜欢咬各类物体,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而不是简单地用假奶嘴代替。
总之,家长们应该重视的,正确的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事情,有些习惯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妈妈只需引导即可。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幼儿园:“请进来走出去”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小学的学习环境是很陌生的,没有滑梯、没有玩具、老师们不会天天带着自己玩耍……家长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提前带领孩子接触小学,让孩子形成“小学”的最初概念,使他不至于升入小学后茫然无措。幼儿园可以采取组织大班的孩子们参观小学的方式,给他们解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园大班也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幼小衔接”的氛围。比如座位的安排、上课时间的设置等尽量向小学的教育方式靠拢,也可以请来一些小学生跟孩子们一起交流,让孩子们意识到身为一名幼儿园学生和身为一名小学生的区别,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应该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作息时间、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心理素质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比如,给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如:早晨几点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应该做什么……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外,家长也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孩子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等。对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完成,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注意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家长不能以训导的方式培养孩子,以免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应以朋友的身份多跟他耐心的交流,仔细回答他的每一个问题。
选择衔接特训需慎重
“女儿马上上小学了,我想让她提前熟悉一下一年级的课本,争取走在别的孩子的前面。”在孩子升入小学前,很多家长可能会忙着为孩子“补课”。面对家长的需求,最近,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始涉足幼小衔接领域,开设小学准新生特训课。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这类特训课往往以学科为界限设置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为主。
据相关专家提醒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读一年级前就学习了这一年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误区,上课的时候就会不专心听课,一旦知识储备用完了,以后的课程很难跟上。如果等到发现孩子不能跟上课程进度时,再对其进行教育,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要花上数倍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孩子在学前班提前学习的小学部分相关知识可能表面上会了,可是由于教得不规范,孩子学的内容并不准确,这种错误更难纠正。“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比提前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让孩子在成长中接受性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周遭世界。通过拥抱、抚触,感知自己的身体被照顾、被接纳。而作为成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爱的表达,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身体意识,如:喂奶,母乳喂养对密切亲子感情当然最好,即使是人工喂养,也要在喂的过程中,和孩子目光交流,说话,抚摸,沟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被关爱。
让孩子在成长中接受性教育
换尿片:
换尿片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机。如果仅仅是匆匆忙忙地换过了事,甚至皱着眉头、一脸厌恶的表情,婴儿就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我的身体是不可爱的。”相反,如果能够在此时和孩子沟通、交流,能够面带微笑,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正面的认识。
洗澡:
洗澡时的身体接触是沟通亲子情感的好机会。在洗澡时对孩子的关爱、欣赏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意识。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洗澡时可以自然而然教给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抚触:
近年来婴儿抚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抚触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特别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好的触摸”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好的体验,对身体接触有更多正面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关于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包括:
1.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
2.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隐私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3.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4.不可接触别人的隐私部位(有些对儿童进行性骚扰者就是要求儿童触摸他们的隐私部位);
5.除了父母、其他特别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任何人不得接触自己的隐私部位;
6.如果任何人的接触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或“不对”,即使是自己的亲友师长,自己都有权要求中止。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父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看看你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找出你希望他改变的特定的行为。
解决方法
1和老师碰面,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可能孩子赶不上课堂的进度,虽然他很努力的想要赶上。还有一个理由也很常见:孩子已经超过课程的进度,而且对于上课的内容觉得很无聊。确定了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状况。
2孩子可能缺乏某些基本技术或能力,觉得上课没有很大的收获。
如果有这样的原因,可以让孩子进入某些加强教育的家教课程,或者雇用一个家教老师。
3也许孩子只是很容易被扰乱,需要他人协助他管理时间。
买一本日志和一本月历,帮助孩子计划完成家庭作业的每一个步骤,帮助他明确目标有。如果他有特定的努力方向,他将会对每日的活动更有兴趣。
4孩子们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热情、更自动自发。
确认你的期待是合理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要根据孩子实际的能力来设定孩子成就的目标,而不是根据你所想要的。
孩子不想上学主要是学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要想让孩子爱上学校,就得要找出孩子不爱上学的原因。只要孩子在学校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就会爱上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