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技巧
2021-06-21 胎教技巧 入学准备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童话故事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罚站教育有技巧。
安一岁八个月后,他愤怒时常常用丢东西或推倒东西来表达他的情绪。我知道他需要发泄,就让他发泄,他的情绪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我通常不理他1分钟,他发现我没反应,他心中的怒气很快平息下来。但是有时他会变本加厉,那叛逆的行为像是在太岁爷上动土,想要测试我的忍耐极限,,如果正当我怒火中烧,脾气一上来,真的很想抓过来打,可是他还这么小,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打了他就真的知道错了吗?
对他怒吼斥责,想用『老娘不是好惹』的气势来威吓他,只见他立刻装做一副惊恐可怜样,赶快向我走来,要我抱抱。心一软抱抱秀秀他,管教不成,倒让他的演技突飞猛进。那当宝宝不听话时,或做错事时该如何教导纠正?经过几次我和安的几次经验及磨合,我发现『罚站』真的是非常值得大家参考的方式。
有天,安偷偷地去厨房打开平常我不允许他打开的柜子里,把一瓶酱油拿出来,一不小心把它打翻了了,酱油洒的整个厨房都是,安看见就发现不对劲,就指着酱油啊啊叫。
我冲进厨房看见这样的惨状,立刻严肃指着柜子告诉他他做错在哪里:『安!我说过"不行"打开"这个"柜子!』我特别拉高强调"不行"跟"这个"字眼,因为他懂得这两个字。安见我很生气,又想跑过来讨抱,我当下拒绝,他开始哇哇哭。他的哭声想要向我表达:『我很害怕,你不要生气了!』而不是:『我错了,你不要生气了!』我告诉自己心绝对不能软,我必须很清楚让他知道他做错了,于是我抓他去罚站:『你做错事了要罚站!』
安除了很会吃饭外就是很会罚站,第一次罚站就站的很好,站在那里,哭了两声就停,他很清楚罚站时哭是没有用,不需要花费哭的力气,他一脸无辜,乖乖站着东看西看,就是不敢看我的眼睛,有时他会偷偷地想踏出去,我转头他又立刻拔腿站回原位,有时无聊想拿起旁边的玩具,我转头他赶紧丢掉玩具,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很会看人脸色)
他可以站到20分钟,哼都不会哼一声,也不会赖皮坐下来,累了就在床边手撑着头,低头不语或揉揉眼睛。我没下达『可以出来了』这个指令,他是不敢轻举妄动。(我当下竟自豪有那种母仪天下的威严感)
20分钟后,我叫他出来前,
我会再问他一次:『你以后可不可以再打开那个柜子?』他摇头。(←这个年纪他其实已经听得懂很多人话了!)『你以后要做听话的乖宝宝,好不好?』『好!』他点头回应。看来他已经省思过了(当然这么小的脑袋也无法省思什么人生大哲理),只是要让他明暸他刚刚做的事情是错的,做错就要处罚这层因果关系就好。
被放出来的安,大家猜猜他第一件事做什么呢?当然是奔向我,要我抱抱他,他想要确认我还有没有生气,因为如果我还在生气他会没有安全感,这时我会用力抱抱他,告诉他:『你是乖宝宝,妈妈没有生气了。』他才会安心地自己再去旁边玩,因为他知道妈咪还是很爱他的。
罚站的小撇步:
1.做错事的当下,要立刻罚站,并跟他说明为什么要罚站。
2.罚站要有特定的地点,地点最好是能让他不容易离开的位子,我选择在床跟墙壁中间的走道内
,旁边再用箱子挡起来,让他不轻易出来,一有潜逃的动静,我也会立刻察觉。
3.前几次罚站,家人一定要在旁边,但不能两只眼睛一直看着他(只能斜眼偷瞄),
也不能跟他说话,让他独自站着,如果他哭,也不能安抚他。
4.如果他有逃跑或是坐下来的迹象,就用坚定眼神跟低沉的单音阶来阻止他,
这时就要考验父母亲在孩子心里的威严及重要性了。
5.罚站年龄最好是一岁八个月再开始,他会懂得罚站的意思,比较好训练。
6.罚站时间慢慢增加,第一次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最长不要超过半小时。
7.罚站完后,要让他用点头摇头的方式去表示"他知道错了"。
8.最后一定要来个爱的抱抱,让他知道妈咪原谅他了,恢复他的安全感。
编辑推荐
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瞎捣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不懂共情
共情有什么好处?
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种情况。
认知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受、分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零到六岁,是诸多儿童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岁之前更是重中之重。
这三年,孩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育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家人们更多的观察与耐心。
共情的好处1.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经常会做出很多大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比如,无理取闹、咬指甲、打人等等。
家长要花些心思去琢磨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留下隐患。
2.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
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更好的管理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如何做到共情?1.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大多不会用语言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而非高高在上,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面对同一样事物,我们与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永远不要以大人的思维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举个栗子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会大哭,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现在是一个被父母送到完全陌生地方的小孩,而且父母就要离开我了,我会怎么想呢?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不要我了吗?」「这个地方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我好害怕。」「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哭,这个地方一定很可怕。」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安慰孩子了吗?
2.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情绪不佳时,请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理解。
抱一抱,看似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安全感的敏感期,需要爸妈给予足够的爱。
当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地消退。
3.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这周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红花而难过的哭了时,你是怎么安慰他的?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温柔的跟孩子说:「宝贝,没事,这次没得还有下次嘛,咱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
这样类似的话,的确可以起到安慰孩子的效果。但想让孩子真正地从这件事的伤心中走出来,或许你应该这样说:
宝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小红花,心里一定特别难过。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不过没关系,有妈妈陪着你呢。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直都会陪着你哦。
或许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一下子就「多雨转晴」,但却会让孩子的心不再那么难受。
4.认真听孩子的解释
再举个栗子三岁的皮皮有一次去妈妈值夜班的地方看妈妈,皮皮妈出去打个水的功夫,就看见皮皮贴了一墙的贴纸。皮皮妈大发雷霆,责怪皮皮不懂事。
后来,皮皮妈在打扫的时候,发现每张贴纸下边都有一个以前被打死的蚊子。
皮皮说,那些都是妈妈夜班时咬妈妈的坏蚊子,我要贴住它们,不让它们咬妈妈。
相信妈妈们都会有这种经历吧。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也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任何行为下结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在倾听时,记得眼睛看着孩子,并表情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是「嗯,嗯。」地回应。同时也要在孩子讲完一段话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
要时刻记得,在倾听时,不要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与接纳,而非简单的一个「好」或「坏」的评价。
如何提升共情的能力
1.多反省:搞清情绪的来源
一直有妈妈郁闷,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依然无法跟孩子好好沟通?
只是按照育儿书上的方法照本宣科,或许无法真正地理解共情。
要做到共情,必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出发。
当我们自己出现糟糕的情绪时,我们要试着去思考:「当我有这种情绪时,我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举个栗子通过反省,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思维过程:
「我现在感到生气,我感到胸口好像有一团火一样,我好想把它吼出来,我的呼吸速度好像也变快了。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儿子弄脏了我刚拖好的地板。而我因为这件事生气,意味着,我又要再拖一遍地了......」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2.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评判
最后一个栗子两岁半的牛牛看到小朋友在玩儿沙子,他想过去一起玩儿,于是跑过去打了个招呼,冲着小朋友的脑袋打了一巴掌。
那孩子哇哇大哭,人家妈妈也不干了,这孩子怎么这么坏、这么自私?以后不跟你玩儿了。
牛牛莫名其妙,我只是想打个招呼。自私?坏?这真的是在说我么?
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试想如果有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会有什么感受。
标签会像个咒语一样影响着孩子,你给孩子贴标签,无形中给了他心理暗示,慢慢的,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发展。
给孩子贴了标签,久而久之,你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这样是没办法做到共情的。
读完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想必又学会了一项育儿的新技能,此刻你们的嘴角,是微微上扬的吗?
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你们辛苦了。
你们,都是最棒的爸妈。
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
不管走到哪,总能碰到几个熊孩子。而把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往往就是父母们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天,逛超市遇到一个“熊孩子”。当天超市人很多,那个小男孩子因为好奇心比较重,在超市像撒了欢儿一样,跑个不停。
他的家长在他身后追赶他。然后,警告他不可以这样,还告诉孩子“要听话”。但是,好像完全没有用。孩子照样我行我素,甚至还想和家长玩躲猫猫,可把家长气得不行。
而且家长好像是碍于在公众场合,也不好教育孩子。孩子顽皮不听话,你还在告诉他“要听话”?一流的父母这样做。
教育孩子,要提早做准备
如果家里的孩子比较顽皮,家长就应该提前教育孩子。就拿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来说,家长在带孩子去超市之前,就要告诉孩子不要做哪些事。提前一对一地告诫孩子,也是让孩子有一点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果家长真的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才去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聪明的家长教育孩子是防范于未然,而不是在孩子顽皮不听话的时候,那样只会措手不及。
教育孩子,神情、语气都要到位
就拿上面的“熊孩子”来说,他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呢?首先,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视了在语言上提要求,并没有通过神情告诉孩子“不可以”。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只通过语言。有些家长就想了,是不是还要通过打呢?其实不对。
虽然,打孩子很容易警告他违背父母的后果,但是并没有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教育孩子,神情、语言都要到位。让孩子知道“不可以”,很多时候只用语言力度是不够的。
教育孩子,要向孩子展现顽皮的后果
听一位妈妈说,自己最开始一直避免儿子接触衣柜,因为怕衣柜夹到孩子的手。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禁止孩子去碰,他就对衣柜越好奇。后来这位妈妈就自己向孩子展示一下,被衣柜夹住手的样子。并且还让孩子自己去试开一次衣柜。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动过衣柜的门。
家长教育孩子,可以提前向孩子演示顽皮的后果,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更深刻。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打一顿比较管用。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直接感受到了事情的后果。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也不一定非要打,多带孩子感受事情发生后的后果,对孩子就有警示意义。
男孩捣蛋女孩乖巧?其实只是「天性」作怪
其实一个新生儿的出世,在男婴和女婴的一些科学分析上,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男女的差距,但当孩子出世后的3-4週(甚至更早)开始就可以看出这新生婴儿的气质类型。当我们理解一些孩子的特质后,妈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在照顾上做一些行为和心态上的调整。
如果婴儿属于容易型或者迟缓型(迟缓型的宝宝,有时间再另外开话题谈),做父母的或许觉得照顾上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一个脾气塬本就暴躁,属于容易不耐烦或者消极心态的父母,如果又遇到困难性的宝宝(我认同的“高要求”的宝宝),那么可以说是一场灾难的发生。
父母亲会在照顾“高需求”的孩子和教育孩子上,心情就会犹如坐过山车一般,产生与孩子相处上的适应困难而自责,或者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多要求啊;另一种情况就每当遇到他们大声哭闹而感到束手无策进而产生无力感。不管父母亲是哪种反应,其实都会导致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让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无论男婴还是女婴,新生儿基本气质的差异并非决定于父母的态度或性别、出生顺序或社会阶级。哪怕是容易型的宝宝,在面对脾气暴躁,冷漠对待,生活环境的成长因素底下,也会变成一个压抑型、脾气坏或自闭的孩子的。所以父母亲与孩子间的互动越是良好,也能影响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个性特质的孩子,所以哪怕婴儿时期是一个“高需求”(困难型)的孩子,她们也会因为一个有耐心,包容尺度大的父母亲的教养下,成为一个轻鬆自在的小孩。
好,说回“高要求”的宝宝会有怎样的特质。基本上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1.会发生各种哭声尖叫来得到照顾者的注意,拥抱和安慰。所以一些育儿专家说,“不要抱成习惯。”其实还是要看宝宝特质,如果你发现对他的哭闹不回应,他们不会停止哭闹,只有抱起来才会停止的话。
建议照顾者,如果真的没办法马上抱起,还是可以告诉宝宝,“等一下”(当然宝宝,或许不明白听不懂。但他听到照顾者的声音的时候,他们或许会略微停顿一回。),照顾者可以学习用五觉的方式(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及嗅觉),让孩子的情绪获得平静了。
2.不爱睡觉,睡眠时间短,不喜欢被包起来。这时候妈妈就要有所体谅这类型宝宝的习性,不要一餵饱孩子就将他放进摇篮或小床上,而是和他们玩一些手指的小游戏,或逗弄他们一会吧。(比较大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会说话了。如果发现他真的不累。那么就陪他疯一会,让他玩累一点才睡,其实并没关係的。
3.不能等,需求高。一直会想要讨奶、哺乳的话妈妈的乳头变奶嘴……
刚出生的宝宝,视觉範围只有20-30CM左右。所以其实是用听觉及触觉与父母亲接触,他们听到熟悉的声音,妈妈将他给抱起后的温暖,再透过彼此的眼神接触而让宝宝产生安全感。所以当我们知道这五觉对一个新生儿是那么重要的时候,我们岂能苛责初生的他们那么爱讨抱呢。
所以无论是瓶餵还是哺乳亲餵的妈咪,可以把孩子抱在怀裡,让她感受到你的体温(触觉),近距离的感受到你疼爱的眼神(视觉),听到你温柔的声音(听觉),躺在熟悉味道的怀抱裡(嗅觉)喝着奶(味觉),可以说是全天下宝宝最幸福的时光了。
【母乳宝宝为什么会比较有安全感也是因为他们的五觉的都获得了满足。而奶粉宝宝的孩子,如果妈妈不懂得五觉的重要,就会错失给予孩子安全感的时候了。】
4.不容易满足,而且难以预期。比如哭闹时,即使尽快抱起来也不见得可以很快可以让他们停止哭泣,任何人提供的技巧都试过了还是失败,或者前天可以但今天这方法又不能了……
请不要觉得是自己无能所导致的,而??是这就是“困难型”(高要求)的宝宝性格啊,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只要妈妈的方式是正确的,孩子的神经系统发展总会有成熟的一天的。(所以照顾者幸苦了。)
5.分离焦虑,不能自我安慰。他们在妈妈的眼中是“膏药布”、是“无尾熊”(妈妈自然是尤加利树了)、“吸盘鱼”、“双面胶”、“跟屁虫”反正啊,即使他正在玩、喝着奶、看着他喜爱的卡通片、给她安抚奶嘴……哪怕妈妈还是在他视线範围内,他们还是不能让你离开他的管辖範围。完全不接受你的替代方案。
6.对周围非常敏感,容易被惊动和打扰。这类的孩子生活作息很容易被外界打乱,通常都要闹上几天才会调正回来。
在华人的俗话说词就是“惊青”了,要去庙裡“收惊”,吃符水,吃青壳丸。
【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如此的情况,或许需要其他人略微配合孩子的作息。】
“高要求”的宝宝的个性,通常随着孩子的年纪成长都会逐渐进步,但需要父母亲具有“知己知彼”的了解他们的个性及气质,透过对的育儿教育去让孩子融入生活,及让孩子慢慢的变成一个个性开朗,轻鬆自在及独立的孩子。
套一句《种树郭橐驼传》说的,“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復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復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白话文的翻译是如此。
【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塬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塬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鬆。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试想想,种一棵树都那么大的学问了,更何况养育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者,不分性别。当我们遇到天性是“高要求”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做到顺其天性,在用更多的耐心及爱心去照顾他们呢。
温馨小提醒,照顾孩子教养方式的塬则不能今天初一,明天十五。尤其是高要求的孩子,如果没有把握好一个基本的教育规矩塬则。这类型的孩子会因为你“顺其天性”而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他人眼中的“调皮蛋”、“捣蛋王”、“刁蛮小公主”的哦。所以我们在面对“不听话不乖,性格乖张的小孩,”,我不会看孩子的问题,而常常会从塬生家庭去找答案就是如此。
孩子不听话怎么教育
对不听话的小宝宝,这个法宝最好用!有的父母真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逼着自己一定要让宝宝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又让自己精疲力尽。
想跑进哪个跑道,取决于我对这些“两脚兽”的了解,以及,我的思维方式。
为了不让自己变成家里情绪最不稳定的那一个,我摸索到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大概就是四个字——少说多做。
“饭是吃的,不是扔的,你不要扔到地上哦,你扔到地上,好浪费啊,你不要浪费粮食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不知道啊。”
阿姨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蹲在地上一个劲地收拾。
“宝贝想扔东西,就扔球哈,想吃饭,我们就回餐椅上。”
这个小吃货明显还想吃,又巴巴地跑回餐椅边上,指着要上去。
我把她抱回餐椅,她又想扔饭菜时,看了我一眼,我摆了摆手,又做出很夸张地用牙齿嚼东西的样子,她笑了起来,才停了扔饭的动作,把饭塞进了嘴巴里。
其实,这么小的娃,她的认知水平决定,她是听不懂大人的长篇大论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前后逻辑,阿姨说得越多,越是在增加她理解的难度。
而如果我用行动来拒绝错误的行为,示范正确的给她看,她很快能理解我想表达什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和学步儿用眼、耳、手和其他感官进行“思维”,他们还不能在头脑里进行很多活动。
那大人的“做”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果孩子爱打人,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打人很疼,你可以摸哦。”然后让他在我们大人的脸上摸一摸;
如果孩子爱扔玩具,捡起他的玩具说一句:“这个不是扔的,还可以这样玩。”然后展示一些玩具炫酷的玩法,他一定能被吸引目光。
记得宁宁2岁2个月的时候,非要自己刷牙,刷完以后,还拿牙刷去刷水池。
有洁癖的拍爸看到,差点跳起来,赶紧上前去抢救牙刷:“这个是刷牙的,不是刷水池的!刷水池好脏的啊……”
可能是宁宁感觉到拍爸的紧张,竟然拽着牙刷就是死不放手,还“啊”地尖叫起来。
如果这时候我也动手去抢,场面不堪设想,我急中生智操起放在水池一旁的大刷子来刷水池说:“这个才是刷水池的,也好好玩哦。”
宁宁立马把牙刷放了,去抢我的大刷子,我乖乖让给她,这才把亲子冲突光速扼杀在摇篮里。
有时候就算是讲几句简短的道理,但还是不如给孩子替代方案来得有用。
每当想要对这些还不满3岁的小豆包说“不”时,我脑海里渐渐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做点什么,能让她合作,而不是先开口嚷嚷。
这样也能让我说的话尽量简短。
在华德福的理念中,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模仿的前提,当然是我们大人先要做点什么。
记得第一次把宁宁带去华德福的亲子班,我一进教室就傻眼了,大人们都在忙做手工,孩子们跟在一旁玩东玩西,我都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家长。
加入他们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他们陪伴孩子的节奏。大人做的事情,孩子也会跟着模仿,不需要说太多指令。
就连吃东西,本来宁宁不喜欢吃鸡肉,说多少遍“好好吃哦”,都不如我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很香,还特享受的样子,她也会跟着一起吃起来。
上了华德福幼儿园,老师们把“少说多做”更是发挥到极致。
看见孩子的手脏了,老师会走到孩子身边,温和地拉着她的小手带到水池跟前,让孩子洗手。
想让孩子收拾玩具,也是边唱收拾玩具的童谣,边一项一项做给孩子看,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来收拾。
次数多了,孩子们更是一听见童谣响起来,就知道要收拾玩具啦,根本不需要任何一句生硬的指令。
这些老师们,从来都不会和孩子硬碰硬,走到孩子的对立面去。
我在家里也如法炮制,给宁宁洗屁股时给她唱:“洗呀洗呀洗屁股,洗到一个好屁股……”
通常喜欢乱跑的宁宁,就真的愿意乖乖来到我身边。
我想,老师们就是充分了解了这些“两脚兽”的心理特点,每次都是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才能让孩子愿意合作吧。
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个飞速跨越期。
他们从没办法自由移动身体、全然依附大人的弱小生命,进步到可以直立行走、独立表达意愿的个体,这变化带来的喜悦、迷茫和探索,全都由那小小的身体来承载。
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多想出帮助他们成长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