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做胎教
2021-06-19 没有做胎教 童话故事说 说童话故事和孩子说对不起没有那么难。
上午外语公开课,我陪着高高听课。热身游戏要家长和宝宝一起参与,高高不干,我只好自己上台热给他看。不时喊他一下:高高快来啊,来试试啊!高高一脸木然的坐着就是不愿动。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积极的参与,高高却走过来哭起来了,我说怎么了,高高却对我发火说,谁让你叫我参加游戏的?我就不干!游戏已经结束了啊,不叫你参加了,好好上课吧。怎么说都没有用,高高就是唧唧歪歪流着泪的站在我身边,对老师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我心里的火已经窜起来了,这不是无理取闹嘛。这两年,凡是有我陪的公开课他都是不合作,幼儿园的如此,乐高试听课也是如此,有一年的元旦晚会也是如此,百般劝说没有用,简直是非暴力不合作。那一刻我的火噌噌的,再也按捺不住,因为有我在你就这么不配合吗?那我走吧!于是站起来离开教室。高高意识到我是来真的了,跟我一起来到教室外,不让我走,大声的喊着,妈妈!妈妈!我冷冷的说,你冷静一下,进去上课,等你好了我再来。狠着心走出了教学区,就听到高高大声哭着喊,妈妈!妈妈!那声音里,有气愤,有威胁,有抗拒,也有求饶。说实话,那一刻,我的心已经很疼很疼了,可是我也回不了头了,总不能又扑过去重新哄他。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走到家长休息区。看监控里,高高回到教室抹着眼泪,渐渐平静,然后参与课堂活动。等了十分钟,我也是顾不得面子了,回到教室,继续我们这特别的公开课。
这一天,我们带着高高和朋友吃了饭,喝了咖啡,到医院看了湿疹,忙忙碌碌,可是我的心却是那么的疼。为什么我那么冲动,为什么我要离开教室,为什么在他喊我的时候我头都没回?我一定让高高很伤心,让他在小朋友面前没面子,让他孤单的一个人在教室面对了尴尬。平时的我,没有用打的方式惩罚过他,偶尔打下小屁股也都是不疼的。但回想一下,有时会有这种冷暴力对付他惩罚他威胁他也是够无情的。高高的不合作确实有问题,但是我的不够耐心显然问题更大。我想起了在正面管教曾经上过的一节课,我们站在高高的凳子上面,别的家长模仿孩子在下面挨训。那一刻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泪流满面。孩子面对高高在上的我们,总归是小小的弱者,需要的是保护和爱。
我在犹豫是不是要和高高说对不起,想想面子比起内心的感受没那么重要吧。这件事情我确实错了,我也应该勇于承担。认错,是我在这件事上唯一能做的了。压抑了一天的后悔和自责在和高高说了对不起之后缓解了。其实本来只是我想和他说对不起来释放自己的内心,我却没想到高高抱着我也会流着泪说他也错了让我也原谅他。真的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内心,这个小小的人儿,已经长大了,他已经学会平等的交流,自省自己的行为。我想,在发生了矛盾之后,这样的坦诚相对也算是弥补感情的方法之一吧。我们在卫生间拥抱和热泪盈眶的交流了之后,出来吃水果。爸爸还在厨房忙着呢,他也不知道我和高高之间的这一幕。之后的两天,高高时常干着手里的事儿,突然认真的看着我,轻轻的说,妈妈我错了。我对他说,宝宝,别想啦,我们俩都忘了这事吧!没事了!
希望高高迅速的把这不快抛之脑后,而我,要好好的记在心里。
扩展阅读
【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小孩子冬天赖床怎么办
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提前准备叫起床
一般为了让自己有个缓冲,甚至还能睡个回笼觉,大人都会把自己的闹钟提前10来分钟,多定几个闹钟,小朋友也是一样。家长早起来10分钟,提前叫孩子起来,给孩子一点准备的时间,也给他们一点缓冲,对发育中的孩子身体也比较好。
2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选择他喜欢的叫早音乐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一首或者几首他喜欢的音乐,或者他听了就会动起来的音乐,作为固定的叫早音乐,并告诉他:“这个音乐是专门叫宝宝起床的,宝宝听了这个音乐就该起床上幼儿园了。”家长提前15分钟播放,每隔5分钟加大一点音量,同时打开窗帘或开一盏小灯,一边附耳轻声地叫孩子的名字,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音乐产生起床的条件反射。家长根据孩子的觉醒状况在15分钟基础之上延长或者缩短时间。
3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给孩子做早操如果小孩子赖床不起,可以给宝宝做早操来使他的头脑自然清醒。活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是比较有益和有效的。家长边轻轻地叫孩子,边旋转孩子的手腕,先向内旋转10次,再向外旋转10次,然后换另一只手腕,内外各旋转10次,接着分别按相同的方向与次数旋转双脚。旋转关节部位可使血液循环顺畅,帮助孩子的头脑自然清醒。
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轻轻挠痒痒肉大多数孩子都有痒痒肉,例如手心、脚心或者腋窝,这是孩子敏感、容易兴奋的部位,家长轻轻地挠孩子的痒痒肉,也有助于孩子的觉醒。
5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利用喜欢卡通激励孩子起床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欢天线宝宝,家长就用它与孩子比赛,看谁起床快,看谁先到幼儿园。宝宝处在浅睡状态的时候,轻轻地在宝宝耳边说:“天线宝宝已经醒了,你再不起床就要落后了,落后就得当小弟弟,你不愿意快点起床当小哥哥吗”。
6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模仿比自己大的孩子,你可以找一个孩子喜欢的哥哥或姐姐,作为孩子的榜样。告诉孩子,哥哥或姐姐很棒,你要像他学习,将来像他一样。
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适当地给予奖励给孩子她想要的礼物或者出去玩的机会,当然选择合理的要求。比如,孩子想要一个芭比娃娃,那么你可跟孩子制定一个奖励制度,一个礼拜都能自己起床就给她买芭比娃娃。孩子想着奖励就有动力了,起床也就不费劲了。
8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养成规律的作息早睡决定早起,睡眠时间得到满足,孩子才能轻松起床。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还有的孩子并非每天都赖床,主要发生在星期一或者节假日之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原因在于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爸爸妈妈要至少提前半天结束节假日的气氛,将假期的心情收好,再去调整孩子的心态,与孩子一起安安静静地读读书,散散步,做些运动量和兴奋度小的活动,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为第二天按时起床入园做心理准备。
9小孩子冬天起床起不来怎么办:承担后果如果家长提醒了孩子很多次了,孩子还是不起床,家长就告诉孩子后果,如果孩子还是不起来,那就不要再继续叫她了,让她承担一次后果。以后她就明白了,相信她就会记住了。
这4种行为千万不要再对孩子做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
关爸最近发现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宝宝只要一哭闹就哄孩子说“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给你买玩具”。然后孩子就记在心里,隔一会儿就会问怎么还不买,然后就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
而父母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妥协去买,二是批评训斥。但是无论哪种,要知道你已经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没有哭闹解决不了的事儿的心理,那么慢慢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
其实不单上述那种情况,生活中还有四件父母做了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行为,而可怕的是,父母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觉得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儿。
无原则护着孩子现在一般家里就一个孩子,家长难免会多宠爱一些,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可是如果是无原则的宠爱、一位的护短,那么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小时候他可能乱动别人的东西、有不礼貌的行为等你不会当回事儿,可是长大后那些你舍不得管教的,总会有人替你管教他。
不能以身作则这个可能很多父母平时不会在意,但是你一定也有过这种行为。比如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不讲卫生马路上乱吐痰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这些你不在意的细节孩子都会跟着你学。而这种坏行为一旦养成,再去改掉就很困难。
对孩子过度保护由于现在儿童失踪的案例比较多,人贩子比较猖狂,所以家长会比较排斥孩子出去玩。那么很多孩子一天的状态就是闷在家里,这样孩子不但会因为缺乏锻炼使身体抵抗力降低,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长此以往下去,孩子会不知道如何和人交流,让人觉得不合群。
家庭矛盾一个家庭是否和谐是影响孩子心理的关键因素。那些有心理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等性格的人,往往是因为童年时期家庭不和谐,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总是打骂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阴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长大以后会不愿意回家、和父母关系不亲近。
我们总觉得生一个孩子会很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以后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我们每一个父母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但是最起码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是身为父母可以改变的。
【孩子写字姿势不对怎么办】
家长必须严肃的对待孩子姿势不对的问题 孩子姿势不正确直接影响孩子的视力,当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但要注意,家长遇到这种问题千万不能责备孩子。还有就是,家长教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是首先自己的写字姿势得必须正确。
2耐心和孩子解释写字姿势的重要性
家长遇到孩子写字姿势又错误时,首先不能心急,要慢慢的给孩子解释。然后耐心的教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孩子改正写字姿势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就能解决的,必须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改正写字姿势要必须每时每刻的提醒孩子,每当他们写作业时,就得提醒他们。一个好的习惯要想养成需要很多的时间,当然一个坏的习惯要想改正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这尤其是对刚刚起步的孩子。3找准孩子写字姿势不对的原因对症下药
主要原因:1.幼儿在幼儿园开始画画,由于画画时拿彩笔的姿势,特别是大面积涂色时与写字的握笔姿势有所不同。影响了幼儿正确握笔姿势的形成。
2.在老师尚未教写字时,幼儿在家已在书写数字和汉字,父母有时并不注意幼儿姿势,所以有些不正确的姿势已逐步形成。
3.刚刚学画画和写字的孩子非常喜欢拿笔。农村孩子常常背着书包玩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有时趴在地上写;有时跪在小椅子前写;有时在墙上写,这无形之间也影响了握笔姿势。
4.老师在开始教幼儿书写时,未进行专门执笔姿势的顺序训练,比较强调坐姿。
5.幼儿园桌子小,影响了幼儿坐姿,也影响了执笔姿势。经过幼儿园大班一年的学习,其不正确姿势已形成。幼儿进入小学一年后,为了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老师根本无暇顾及纠正孩子姿势。
解决对策:
1.老师必须重视起点教育,按照标准姿势进行培养。
2.老师共同制定标准:
●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个关节托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中指之后自然地弯向掌心。
●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第三关节和虎口之间。
●食指和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
●手掌和手臂呈一直线。
●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7—8分。
●写字时手的支撑点在豌豆骨上。
3.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量的书写任务时应注意寓教于玩中,不使孩子感觉负担过重,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4教孩子掌握正确坐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使眼睛离纸约一尺;身直,就是坐端正,腰挺直,身子稍向前倾,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
臂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张开,肩部放松,一手执笔,一手按纸;
足安,就是两脚自然下垂,分开平放地上,不要一前一后或叠在一起。
5教孩子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食指与拇指的端部轻捏笔杆,离笔尖约一寸处,中指的第一指节处顶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垫在下面,笔杆上部靠在食指根部的关节处,笔杆与纸面保持45至50度角。执笔时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一个挨一个自然地叠在一起,不疏松拉开,掌心尽可能虚,即做到“指实、掌虚”。6经常提醒孩子写字姿势要正确
字写得不好看,可以慢慢练,笔画错了,可以改过来,写字姿势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纠正过来。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写字时的姿势,多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为了孩子明天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就要多辛苦一点了!说了那么多遍,怎么你就是不听呢?这四个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有孩子的家里经常会爆发这样的“口水战”:“你怎么没记性啊,我昨天刚说了”“说了几百遍你就是听不进去是不是”“怎么我说话你没反应啊?你听进去了吗?”
为什么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没反应呢?
今天好妈来帮爸妈们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说了很多遍孩子都不听,这叫做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
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有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换位思考。
晨晨每天都会赖床,让妈妈很犯愁,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提早叫她起床,但是每天晨晨都还是会迟到。
每天早上就听见晨晨妈妈说:“晨晨,起床了”
过了五分钟“晨晨,你怎么还没起床”
又过十分钟“晨晨,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叫晨晨起床妈妈都要催十遍八遍。
这种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这种反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像马克·吐温一样,过多的唠叨还可能产生超限效应。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很反感,父母可以为孩子换位思考一下。
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改变教育的方法,避免孩子因为对唠叨的不耐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1不要过多批评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
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
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
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孩子心里会嘀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
这样一来,孩子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
可见,我们父母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父母应该切记,“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
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像鹤佬学话那犹重复一次。
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
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就事论事批评孩子的时候,切忌用一件事引出别的事情,把很久的事情全部翻出来,或者说孩子笨之类的。
要求过多,孩子可能会觉得,即使他改正了其中一个让父母唠叨的事情,
别的事情父母还是会不停唠叨,索性就都不改了。
因此,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别的事情也扯出来。
3巧用表扬俗话说:“打一巴掌,再给个枣。”
虽然巴掌不能随便打,但是打了之后,父母如果再给孩子个“枣”,
对孩子的其他表现进行适度的赞扬,会让孩子心理平衡,有一定的成就感。
平时如果孩子有小小的进步,或者有一点小成就,父母也不要吝啬表扬。
在表扬中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要幸福、懂事得多。
4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错误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负责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新买的玩具弄坏了,即使孩子恳求新买一个,
父母也不要顺从孩子的心意,要让孩子知道他不会爱护自己的玩具,那么就不会给他买新玩具。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该孩子承担的责任,父母不要承担。
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
这样孩子以后做事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
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孩子没有教养的行为有哪些
一个孩子有没有教养,通过他的行为举止就能够看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没有教养的行为有哪些?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从小的言语行为大致能体现成年后的走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家长会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刚刚接触社会,他们是没有辨别能力的,无论好坏要好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都会去模仿、学习,这时,父母一定不要听之任之,如果发现不良言行,一定要及时纠正,因为孩子时期是塑造其品德、教养的最佳时期。
1.说脏话,给人起绰号
说脏话可能是家里人或孩子经常接触的人爱讲脏话,孩子模仿来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模仿大人讲脏话,当我们看到那么小的小不点学说脏话时会被他萌萌的样子笑翻的。
孩子看到大人这么开心就会觉得是一种鼓励,会经常讲脏话,如果稍大点还是出口成脏,一方面是不文明引起人反感,有时还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脏话,挑衅到别人的情绪,而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所以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学说脏话时大人一定要制止,更要反省自身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榜样。孩子上幼儿园或上小学了,要教育孩子不能乱给别人起绰号,自己不喜欢的事,一定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未经他人允许拿人家东西或在别人家做客乱翻人家东西
当孩子两三岁时就会有占有欲,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强烈的占有欲。如果孩子在外面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玩具喜欢就要占为已有时,一定要强烈制止,告诉孩子那是别人的。
如果喜欢爸爸妈妈会给你买。从小就让孩子明白,所有的喜欢要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
如果我们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进别人卧室,不能在别人家乱翻。这也是被列为熊孩子行为的典型。有的孩子在别人家做客,进屋后就会翻别人的东西。
合自己心意的就翻出来玩,不合心意的就乱扔乱放,有的还会大肆破坏,不管孩子有多小,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家,都要及时制止,要与孩子一起帮着收拾,顺便教育他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以免他将来去哪里都是这样。
3.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公共场合是检验一个人文明与否,检验一个家庭的家教是否成功的场所。很多时候我们在车站、机场、地铁上、电影院总能看到一些熊孩子的熊行为。
不是大场嚷嚷就是胡乱打闹嬉戏,更有甚者还会破坏公共设施,在墙上乱涂乱画,随地扔垃圾,让旁人纷纷侧目。没一个人喜欢那种行为。
如果刚好自己孩子有以上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或当他看到以上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他忠告,让他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免他长成熊孩子。
4.欺负其他小朋友
小朋友间也会因为争玩具,争游乐设施出现小打小闹的情况。作为父母,当我们看到孩子间出现矛盾时,不能因为护短一味地袒护自己的的孩子,一定要及时了解情况。
如果自己孩子有欺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如果别人欺负咱自己不能怕事,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自己也不能做挑事的人去欺负别人,还要让孩子当面给其他小朋友道歉,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是非观,是非观是在家长的教育引导下慢慢形成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明懂礼貌,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真正的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于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点,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很多孩子都在背的《弟子规》里赫然写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生了孩子,就对孩子有了绝对控制权?在父母与孩子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气急了扔下一句“因为你是我生的”,成了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杀手锏-endofthestory。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先来看看那些错误做法……
因为恐惧?有一些父母喜欢用撤回爱的方式吓唬孩子就范,“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爱你了!”
“你怎么就不能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下呢!你真自私,你是坏孩子!”乱贴人品标签,试问哪个孩子愿意被认定为坏孩子、拥有坏品质?
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冬冬跟你一样大,都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怎么连数数都还数不清?”本质上也是让孩子恐惧失去父母的爱,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去追赶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威胁和恐吓孩子,“你再不回家,我就一个人先走了,留你一个人在外面玩!”,“你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捉你了!”
更有一些父母用惩罚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包括打骂之类的体罚,“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罚你一个星期不能出去玩!”,“你再不好好做作业,老娘要打人了!”
因为内疚?对孩子说:“我们辛苦赚的钱全都投在你身上了,拿出全部积蓄帮你进入了省重点,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进入一流大学,否则就是对不起爸妈啊!”
你还记得中学的时候,考试没考好,第一反应是对不起父母的那感觉吗?
“你爸爸我已经指望不上了,你才是妈妈的最爱和希望,我们娘俩相依为命,你一定要好好听妈妈的话,不能再像你爸爸那样让我伤心。”
只要孩子稍有不顺着自己意思的时候,就搬出“我一个人拉扯你长大多不容易啊”,通过引起孩子内心的愧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专心督促孩子的学习,像郎朗的父亲一样,甚至到外地陪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事业。
每当孩子不够努力时,就对孩子灌输:“妈妈为了你,把工作都辞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本来可以在工作上很成功。我为了你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你怎么还忍心偷懒,让我失望?”
以上这些,总结起来都叫对孩子实行“心理控制”,虽然很多父母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这么做的。“心理控制”表面上看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后果是培养出了心理不健康的娃——低自尊自信、自我贬低、唯命是从、讨好型人格、依赖外部评价、患得患失、焦虑抑郁、悲观孤独、权利意识薄弱、缺乏独立能力等等一系列后遗症......这样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心理控制”的代价很惨重。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孩子之所以听话,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从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孩子就有了自我做主的强烈本能。父母常常为了孩子的不听话而气恼,其实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听话很正常,听话才需要理由!
听话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理由是,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相信我们说的是对的,对父母的话有强烈的信任感,愿意接受指示。就像生活中我们愿意听取专家或者朋友的建议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惧怕他们,而是相信他们的权威性,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对得起孩子的这份信任!
例子1为了教育悠悠不在马路上乱跑,一岁多的时候,我在家和她爸爸一起演示了被车撞是什么感觉。我骑在悠悠的bobbycar上,她爸爸陪在她身后,挡在车前面,我朝着悠悠以缓慢速度开过去,轻轻撞到她的腿,悠悠本能地往后退,差点坐到地上,她爸爸在身后扶住了她。
我问“疼吗?”孩子点点头说“疼!”我赶紧解释:“宝宝对不起,妈妈刚才是在做演示,把你弄疼了。你知道吗?在马路上被真正的汽车撞到的话,比这个还要疼好多好多。妈妈是想让你记住,一定不能在马路上乱跑。看到车子来了,赶快离开!”
之后,我们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行走的时候,看到她有乱跑的迹象,我就会提醒她上次的实验,一再强调不能跑到马路上去,如果被汽车撞到会比上次还要疼好多。很快,悠悠就get到了这条规则背后的原因,每次在马路上走的时候,看到远处有车子(包括自行车)靠近,她会主动走到我的右边,还要求牵我的手。看到有人行道的地方,就会迫不及待地走人行道。
在家门口玩的时候,只要一听到有汽车的声音,车子还没开近,她就已经很警觉地跑到我身边了。
例子2悠悠小的时候,我教她不能摸烫的杯子和使用中的烤箱,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反而,我会鼓动她去摸一下,并且在摸之前提醒“小心了,很烫的,只能摸一下”,然后我捏着她的一根手指迅速地碰一下烫的东西。她感觉到了烫,本能地收回手指,我马上顺势指出:“是吧?感受到烫的感觉了吧?摸烫的东西手会疼的,以后一定要小心哦!不能随便摸妈妈的茶杯和亮着灯的烤箱。”
之后的很多次,每当我提醒悠悠一个东西很烫,而她表现出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都会轻快地说:“不信你就摸着试试看。”她真的不信邪地摸了,每一次也真的感受到了烫,“怎么样,妈妈没骗你吧?”她笑着对我点头:“是的,妈妈,很烫!”
再后来,只要我说烫的东西,她再也没有怀疑过我,说不摸就不摸。看见厨房里工作中的烤箱,会自动离得远远的。
例子3还有包括吃辣的食物。我这人特爱吃辣的,悠悠每次看到我碗里的辣菜想吃的时候,如果我只是单纯告诉她“是辣的,小孩子不能吃”,她当然听不进去了!毕竟她连辣是什么滋味都没尝过!
这时候,我会夹一小片给她尝一下,并且提醒她“小心了!很辣!就舔一下下哦!”她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很快就尝到了辣的滋味。“怎么样?很辣吧?你不喜欢辣的味道吧?”小妞边伸着舌头边猛点头。
再以后,她每次想吃我的辣菜时,我都怂恿她:“是辣的哦,不信你就尝尝。”她尝了几次,发现妈妈每次说的都是真的,从来没骗过她。从那以后,只要我说辣的,她100%信任我,逗她尝她都不尝了(偷笑……我是后妈吗?!)当然,我也确实没对她撒过谎,不存在露馅的情况。
在上面的3个例子中,孩子最终选择听我的话,都是她的自主决定。与“心理控制”相对应的是“行为控制”——我们只需要管教孩子的行为,而不对TA施加任何心理压力。
因为给了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在尝试行动中,她自己发现了因果关系,从而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不给予尝试的机会,孩子就难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发现因果关系,难以理解父母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所有的规则都变成了一种限制,孩子只希望挣脱父母的牢笼。
我们希望孩子自愿听话,就必须与TA的自主兴趣保持一致,顺水推舟,而不是逆水行舟,偏偏按照孩子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个体的自主本能,以及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求,比用外部压力鞭策着孩子前进要有效得多。
给孩子机会去自主验证我们说的话,去试错,在经验中总结学习,可以帮助加固亲子间的信任,以及父母的“权威性”。而对孩子撒谎、滥用指令、武力强制,只会让TA不再信任我们的权威,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为人父母,切莫辜负了孩子对我们的那份初始信任,正是因为这信任,孩子才心甘情愿地听话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正父母的姿态,离合格的父母更近一步。